2014年1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这是促进民众更加了解宪法精神、培育全民宪法意识和推进宪法实施与法治国家建设的重大决定。纵观世界各国,没有哪一个国家公民的宪法信仰能在短期内迅速的树立起来,都是需要长期的积淀方可初步形成。而且,宪法信仰的树立不可能单靠公民自身就能完成的,还需要国家配套相关制度加以培育。笔者认为,我国目前还处于宪法信仰培育的初步阶段,宪法信仰的培育和树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一、培育和树立宪法信仰面临的难题
如何加强宪法的实施、发挥宪法的效用以及使全民更加理解宪法的精神内核?培养宪法意识是当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过去,我国缺乏宪法信仰培养和树立的原始土壤。
相比于西方,我国宪法存在的历史较短。就近代来说,清末明初虽然先后制定过十来个宪法性文件,但大都由于没有反映当时社会状况,盲目学习西方,最终未能在全国推行,对当时的人民观念更新引导作用甚微。近些年来,实际生活中也多多少少发生过一些需要借助宪法为支撑的案例,但最终都被宪法的非司法化拦在门外,这样一来,宪法的很多条文规定并不能通过个案与大众的现实情况相关联,失望的实践情况导致宪法在老百姓心目中可有可无。过去我国的宪法缺乏有效的实施,被人们称为“睡美人”,正好说明了我们宪法当前处境的尴尬所在。
如何建立具体有效的宪法监督体系,保障宪法能得到切实有效的尊重和执行,是培育和树立宪法信仰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由于我国缺乏有效的宪法监督体系和违宪审查机制,导致宪法未能得到不少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尊重,沦为一些人工具,当宪法的规定与其谋取私利的目的有帮助时就引用宪法,否则则将宪法弃之一边。这也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最大难题。前述问题的解决,宪法信仰的培育和树立就迈出了至关重要的步伐。
二、培育和树立宪法信仰的重要性
何为宪法信仰?关于对其的定义,学界有着不同的见解,但都大同小异。有学者认为,因为宪法是法律并且是一种高级法,所以宪法信仰是一种关于对高级法的情感、评价,也是一种心理状态。另有学者认为,宪法信仰是指人类在社会运转和历史发展过程中,对宪法蕴含价值产生的信任感、尊崇感,是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知的结果,并顺理成章地将宪法作为实现人类最终价值的目标和一切行动、思想的指南,以及愿意为之奉献一切的心态和行为。前述观点都有较大的合理性,分别阐述了宪法信仰的内涵。
从前述定义之中我们也能大致看出宪法信仰的重要性所在。
宪法信仰的培育和树立是宪法能真正有效实施的保障。宪法的有效实施能促进宪法信仰的培育和树立,宪法信仰的培育和树立得到有效促进之后,能反作用于宪法的实施,巩固宪法实施的成果。当宪法得到有效的实施之后,人们就会更加了解宪法、知悉宪法的精神内核,从而肯定宪法的作用、利用宪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终信仰宪法。
当人们信仰宪法之后,就能更进一步的推动宪法的实施,共享宪法实施的成果,从而使宪法实施的成果能真正保存下来。
宪法信仰的培育和树立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内在推动力。“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宪法作为法律产生的母体,是法律权威的来源,在法律规范体系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如果宪法得不到信仰,法治国家的建设将缺乏内在动力。因此,信仰宪法是法治国家真正建立的基石和根本标志,法治国家的建设有赖于宪法信仰的培育和树立。
三、培育和树立宪法信仰路径的初步思考
(一)要加强宪法意识的培育
宪法信仰受制于宪法意识,而宪法意识属于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所以,社会整体意识也就是社会共同体的价值观对公民宪法信仰的发展有着关键性的影响。每个公民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生活在一定的人群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周遭社会群体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在公民宪法意识形成和变异的过程中,社会共同体的价值观从直接影响公民个人的价值观到影响其宪法价值观,进而影响其宪法信仰。
此外,社会利益观也对公民的宪法信仰问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般而言,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只会对能带来切身利益的宪法规定投以更多关注。基于这种天性,所以我们对例如选举权、人身权、教育权关注的较多,而对于宪法修改次数、宪法修改年份缺乏关注。因此公民宪法意识的利益取向也决定着宪法信仰的树立,在以后的宪法意识熏陶中,应该注重社会价值观、利益观的衔接把握,考虑这些因素在其基础上推动宪法意识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培养、坚定公民的宪法信仰。
(二)加强宪法教育宣传
理性来说,公民宪法信仰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法治氛围的熏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继续大力宣传法治知识,尤其是宪法的基本条款和原则,形成一个人人懂法、守法、护法的环境,扩大宪法知识的受众范围,凝聚信仰共识。
国家将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强调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笔者认为,以后每年围绕宪法日的那一周可以定位为法律知识宣传周。在宪法日的当天,不单单是法制知识走向农村偏僻地区、各大校园内,还应走向城市大道、机关事业单位,让广大人民真正了解身边的法律知识,明白宪法的权威关系到政治的安定和国家的命运。
(三)完善宪法监督和宪法实施机制
要使我国的公民普遍树立宪法信仰,宪法监督机构的确立和宪法的实际应用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我国宪法虽有明确规定,任何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违宪案件,基本上最终都以宪法的非诉性而告终。并且我国还没有专门的违宪审查制度,一些违宪行为因为缺少法律监督而成漏网之鱼。监督宪法实施本应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权的组成部分,由于我国目前法律还未对宪法监督对象、程序、方式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所以宪法监督主体职责就难以一一对应,追究违宪行为就无法完全实现。同时,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公民需要的不是简单写在纸上僵硬的法律条文,而是能够实际应用到生活的宪法。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源,归根结底需要宪法的实施,需要宪法从神圣的殿堂走向法院,走向大众内心深处,让公民感觉到宪法与自己息息相关。结合中国的现状来看,公民宪法信仰的树立,既要尽快完善宪法监督中的法律法规,还要确保宪法的真正实施,使宪法能够真正成为公民生活中的维权武器。
四、结语
公民的宪法信仰问题是宪法实施和宪法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自宪法实施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宪法相关理论也获得了巨大进步。
在以后的法治建设和宪法相关制度完善中,我们需要理性分析公民的宪法信仰问题,及时总结宪法意识培养机制的不足和缺陷,抓住问题根源,恰当处理宪法信仰和时代变化二者之间的关系,切实更新相关法律制度,提高宪法意识,培养公民向良好宪法信仰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艺津.论我国公民宪法信仰的培养模式[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曾瑜.论宪法信仰[D].四川师范大学,2010.
[3][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梁治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
[4]韩大元,秦强.社会转型中的公民宪法意识及其变迁[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
紧急状态问题成为宪法理论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使得近代宪法诞生伊始学者们就将其置于重点研究的领域,亦即如何实现紧急状态下的法治化,既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又保证宪法基本价值不被破坏。...
审计是一项重要的国家监督制度。回溯其在中国封建社会下的制度沿革,虽然其机构名称(会稽、宰夫、御史、比部等)几经变化,但其均不脱掌纠察百官善恶,政治得失;纠察百僚,纲维庶政的职责,但在封建皇权体制之下,审计制度充其量也是封建皇帝统御臣民的...
基本义务是宪法强制公民对国家履行的责任。法治国家奉行义务法定,设定义务的规范须由立法机关以法律为之,意味着只有人民同意才可制定侵害自身权利的条款。宪法规定的基本义务固然强制公民履行,但其本质属于对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和干预,故适用法律保留...
关于宪政,近来在国内闹得沸沸扬扬.其实,早在20世纪40年代,当时中国就曾经发生过一次宪政讨论热潮.其巾,《联合国宪章》的中译者、1948年被荷兰海牙国际法学院评为世界50位杰出法学家之一的杨兆龙先生于1944年5月在《中华法学杂志》第3卷第5期上发表了《宪政之...
目录摘要一、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概述(一)以法治国概述1、以法治国的含义2、以法治国的必要性(二)以德治国概述1、以德治国的含义2、以德治国的必要性二、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一)依法治国要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公正的执法、司法态度(...
检察机关和法律监督机关并存于1982年宪法文本中。《宪法》第3条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第12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学界对二者的内涵和功能等并没有达成共...
宪法人格权在本质上属于基本权利, 而民法上所谓的人格权属于私法上所拥有的权利。在两种不同体系下, 人格权的发展路径以及主观权利属性有很大的差异, 但是根据基本权利的客观法属性作为连接纽带, 宪法权利下的人格权与民法权利下的人格权, 可以进行间接性的互...
经过多年的酝酿与探索,中国的司法改革终于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后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公正”确定为司法的最高价值目标,明确指出司法改革的目标要求是“健全事实认定符合客...
一、宪法解释方法在宪法学上的核心意义近些年来,宪法解释方法问题日益为我国学界所关注并成为中国宪法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然而,现有的研究多重视宏观的理论建构与法哲学层面之玄思,缺乏在对宪法解释方法的运用和分析。宪法解释方法应以实践为指向,对宪...
执政方式现代化一词自党的十六大开始逐渐成为党建理论研究的热点,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立服务型执政党,预示着中共执政理念和方式的转变,也为执政方式现代化明确了一个具体目标,理论界对于执政方式现代化存在各个角度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实现依法执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