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北方的五大秧歌比较研究
【第一章】我国北方冀东秧歌的特点分析绪论
【第二章】河北冀东秧歌的艺术特点
【第三章】我国北方其他秧歌的艺术特点
【第四章】我国北方秧歌的伴奏与演唱
【第五章】冀东秧歌与我国北方其他秧歌的比较研究
【结语/参考文献】冀东秧歌具体特征探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2 章 河北冀东秧歌的艺术特点
2.1 冀东秧歌概述
2.1.1 名称本义河北冀东秧歌(简称“冀东秧歌”)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鉴于目前各种媒体对“冀东秧歌”的称谓比较杂乱随意,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首先规范一下他的名称,为他“正名”.民舞专家之所以管他叫“冀东秧歌”,顾名思义,主要是出于对流行区域的考虑。这也是我们历来命名艺术品种(舞种、剧种、乐种、曲种)的重要着眼点。
譬如:“晋北秧歌”“辽南秧歌”“江南丝竹”等等。有人管他叫“河北秧歌”,这就扩大了他的范围外沿,因为他只是河北四大秧歌(武安落子、井陉拉花、顺平地平跷、冀东秧歌)其中之一。还有人叫他“昌黎秧歌”,这也不尽然,尽管昌黎相当一段时间是冀东的经济文化中心,好大秧歌名艺人也出自昌黎,但这样叫法就大大地缩小了他的流行范围。此外尚有“京东秧歌”“唐山秧歌”“秦皇岛秧歌”等等,都很不准确。
确切的冀东地域范围,包括现今唐山、秦皇岛的全部,廊坊、北京、天津的一部,尚有承德的小部。治所大部分时间在唐山市,还有一段时间在北京的通县。由此可见冀东秧歌涉猎的地域范围之广大。
2.1.2 历史传承关于冀东秧歌的历史,比较集中的说法是兴于元代。据史籍明文记载,元朝初年,大将军那颜倴盏在冀东沿海一带兴修水利、垦荒造田,迎来了这一带的人丁兴旺和经济文化繁荣,民间艺术秧歌也应运而生。有一明显的佐证:冀东秧歌“丑”角所戴的“缨子帽”,就是典型的蒙古族服饰。
晚清昌黎人王作云首创“秧歌演戏”之后,以聂国和、宋阴村等为代表的第二代秧歌艺人创造了“出子秧歌”; 民国年间以周国宝、周国珍兄弟、卢凤春、张迁等为代表的第三代秧歌艺人又把地秧歌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周派、张派、卢派的表演风格各具特色,在冀东的老百姓中家喻户晓。
冀东秧歌的行当主要分为“妞”、“丑”、“公子”、“老㧟”等,不同行当的表演各具特色。“妞”的表演文静娇媚;“丑”的表演幽默调侃;“公子”的表演风流雅致;“老㧟”的表演刁蛮诙谐。秧歌队中的人物扮相分别是陀头和尚、傻公子、老作子、小二格、柴翁、渔翁、卖膏药等,还有《铁弓缘》《断桥》《错中错》等戏剧人物。以上角色根据需要还要手持相应的道具,包括手绢、团扇、伞、鼓、棒槌、烟袋、皮鞭、褡裢等。
典型的秧歌小戏有“摸杆”“顶灯”“赶脚”等。50 年代初期,享誉全国的优秀民间舞蹈《跑驴》,就是在传统“秧歌出子”《傻柱子接媳妇》《赶脚》的基础上加工改编而成的,《跑驴》还在世界青年联欢节获得银奖。那个憨态可掬的新社会的农民形象至今让人记忆犹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冀东秧歌榜上有名。
2.1.3 表演形式冀东秧歌常见的有两种表演形式:一为高跷秧歌;一为地秧歌。高跷秧歌是演员脚底下绑上三四尺高的木棍,谓之“踩高跷”.地秧歌是不上跷的纯秧歌表演,其舞蹈动作与高跷秧歌大略一致。本文所研究的主要是地秧歌。冀东秧歌在演出方式上分为排街秧歌和场子秧歌两种。排街秧歌是无固定内容情节的 “平秧歌”,场子秧歌以“秧歌出子”(秧歌小戏)为主,有固定的人物与戏剧情节。着名的秧歌出子有《扑蝴蝶》、《锯缸》、《王二小赶脚》、《傻柱子接媳妇》、《跑驴》等。
冀东秧歌产生之初,各行当均由男性扮演。在角色、结构、服饰上受蒙古族文化影响。地秧歌有它一套独特的角色结构和表演形式。角色共计十余人,除文扇、武扇、渔翁、樵夫外,其余均为双上(头陀、小二哥均为二人,锣鼓均为四人)。整个演出分“堆山子”、“走场”、“别篱笆”、“逗场”和“演唱”五部分。
地秧歌是一种体现农民生活情趣、舞蹈风格鲜明独特的秧歌形式,它反映了农业社会、农村生活的部分特征和农民乐观诙谐的精神风貌。冀东秧歌从形式到内容都有鲜明的个性。他与当地的民间歌舞、小戏有密切联系,表现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呈现出角色化、行当化的艺术特征,能深刻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丰富细腻地表达动作意图。
2.2 冀东秧歌的道具运用
冀东秧歌无论是“过街”还是“打场”,每个行当的演员都自始至终手持一两种道具。妞、丑和公子都拿扇子和手绢,文㧟拿烟斗与团扇;武㧟拿棒槌。现分述如下:
扇子、手绢--这两件道具原本是随身携带的生活用具,秧歌艺人将其引用到秧歌表演上,通过造型的美化,运用的夸张,大大的超出了它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范畴。
譬如:在表现青年男女的爱情时,借助这些道具表演“偷看”“遮羞”“调情”“逗趣”等细节,使人感到生动逼真、惟妙惟肖。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秧歌艺人用它们来塑造人物形象,刻划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情感,起到了任何道具都不可替代的作用。扇子的拿法(用法)多种多样,有卡扇、捏扇、克扇、握扇、扣扇,等;、手绢的拿法(用法)有夹手绢、抓手绢、转手绢、蒙手绢等。
烟袋、团扇--烟袋和团扇是文㧟使用的道具,在冀东秧歌中独具一格。这两件道具也同样取材于日常生活。早年的冀东一带,上了年纪的妇女都用长杆烟袋吸烟,夏日也习惯于手执绣花团扇在树荫下乘凉。以烟袋和团扇为道具构成的各种造型,生动的表现了年长妇女的热情、喜悦、风趣、幽默的性格。特别是一代代秧歌艺人创造的烟袋旋转与团扇滚动的技巧,更是秧歌表演中的绝活。扇子的拿法与用法极其丰富,有满把握扇、食指点扇、虎口夹扇反向握扇等,烟袋的拿法包括满把握、虎口夹、虎口贴壁等。
棒槌--棒槌在其他民间舞蹈中比较少见,在日常生活中它是妇女们洗衣捶布的工具--现如今几乎绝迹。冀东秧歌中的武㧟(凶狠严厉的老太婆),借助棒槌塑造粗犷、豪放、泼辣、威严的年长妇女的形象,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有经验的秧歌艺人将武㧟演绎得人物性格鲜明、舞蹈语汇生动,令观众反响强烈。棒槌的拿法主要有满握棒、反握棒、四指夹棒等。
总之,冀东秧歌中各种道具的使用,对于人物的塑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舞蹈创意的总原则是:“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虽然一招一式都是由日常生活中提炼而来,但又不拘泥于日常生活,使之处处散发着泥土的芳香,让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
2.3 冀东秧歌的基本动作与风格特点
不同的秧歌品类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而不同的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基本动作上,冀东秧歌当然也不例外。以语言文字论述秧歌的基本动作,有着一定的困难,远不如视觉更为直观。为了尽量做到论述明晰,以下拟分行当介绍:
1、妞--在冀东秧歌中属于闺门少女或美貌少妇一类的人物,是秧歌表演中的主要角色。妞头戴华丽的首饰,穿红戴绿,以扇子和手绢为主要道具。其表演的风格特点是:“步要轻,胯要扭,腰肢如同风摆柳;头微晃,肩轻柔,体态妖娆半含羞”.妞的基本动作大致细分为:
(1)扇花--所谓扇花意即扇子的表演花样。主要有抖扇、端扇、压扇、颠扇、怀扇、扣扇、掌扇、搭扇、贴扇、推扇、闪扇、扑扇,还有五花扇 、遮阳扇、含羞扇、八字扇、贴胸扇、肩扛扇、顶晃扇、风云扇、簸箕扇等。以上丰富多彩的扇花主要是由手腕的灵活控制来完成的,当然也要辅以身体其他各部位的协调配合。
(2)巾花--也就是手绢的表演花样。主要有里绕巾、外绕巾、后背巾、绕摆巾、前后摆巾、 字巾等。
(3)步法--步法所表现的是舞蹈的“蹈”字,因为舞蹈是手舞足蹈的艺术吗。步法包括碎步、云步、叠步、错步,还有风流步、小跳步、别腿步、后踢步、十字步、吸拧步、自然步等等。
(4)身法--主要是上部身体的动作。包括上步翻身、晃扇翻身、五花翻身、换位翻身、倒扣翻身、双进门儿翻身、踏步原地翻身等等。
(5)肩技--泛指肩部的所有技巧。包括前后错肩、前后绕肩、碎抖肩、单耸肩、双耸肩、绕耸肩等等。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在冀东秧歌中,肩的表演技巧各行当大体是一致的,只是大与小、放与收略有区别。
2、丑--在冀东秧歌中属于滑稽角色,又细分为文丑与武丑。道具均使用扇子和手绢。文丑、武丑的脸谱、着装与传统戏剧的丑行相似,如果有秧歌小戏,则按照剧中的人物着装扮戏。一般讲,武丑的表演动作要比文丑更为开阔豪放些。丑行表演的风格特点是“肩要活,腿要弯,挺胸收腹胯要端;步伐轻,亮相缓,情趣幽默要自然”.
丑的基本动作大致细分为:
(1)扇花--有很多扇花与妞通用,与妞不同的尚有:转扇、抽扇、绕扇、拉扇、片扇,双分扇、缠头扇、折点扇、抱月扇、插腰扇、钻天扇、鸳鸯扇等。
(2)步法--俏步、撵步、探步、双屈步、蹲裆步、跳台步、急行步、提胯步、浪荡步等等。
(3)身法--主要有别步翻身、落叉翻身、五花翻身、换位翻身、晃肩翻身、倒扣半转身、别步跳转身、爬墙头等等。
“丑”的表演难度最大,肩、胯、膝都要有相当的功力。
3、文㧟--在冀东秧歌中属于灵巧、诙谐的老婆婆一类的人物。身穿旧式大襟袄,肥腿裤。化妆脸谱形同戏剧中的丑婆子(彩旦)。时而在妞与公子之间挑逗撮合,时而在他们之间限制离间,专门以保媒拉纤为乐事。其表演的风格特点是:“扇子活,烟袋转,膀子错落抖双肩;眼传神,步伐缓,神态自若脚不乱”.文㧟的基本动作主要包括:
(1)扇花--与妞、丑不同的扇花有:掏扇、肩扛扇、扣点扇、双圈扇、小展翅扇、片拉扇等。
(2)烟袋花--也就是烟袋的表演花样。主要有转圈烟袋花、下砸烟袋花、单耸肩烟袋花、大摆臂烟袋花等。
(3)步法--主要有基本步、别腿点地步、点地单云步、并腿碎步、点地四步、横挪步、后退步等。
(4)身法--主要有鹞子翻身、胯腿半转身、别腿半转身、别腿点地转身等。
4、武㧟--在冀东秧歌中属于泼辣、健壮的老婆婆一类的人物,专门以阻挠干涉青年男女的爱情为能事。动作幅度比文㧟的要大,总是以棒槌作为道具。其表演的风格特点是:“全身摆动腰眼儿活,动作开阔棒利落,恨起来咬牙切齿,乐起来前仰后合”.
武㧟的基本动作主要有:
(1)棒槌花--也就是棒槌的表演花样。主要有平花、立棒花、大展臂棒花、小展臂棒花、大双摆棒花、小绕扣棒花、双螺旋棒花、击响四棒花等。除了上述棒槌花外,棒槌造型也有很多花样,主要有双顶肩棒、双肩扛棒、肩前双横棒、肩前双立棒、顶胯棒、拦截棒、腋下双夹棒、插腰棒、后背棒、反握横背棒、腾空旋转棒等等。棒槌的拿法有四指卡棒法和满握棒法。
(2)步法--大四步、垛子步、圆场步、碾步、脚掌碎步、别腿步、点地单云步等。还有基本步(同㧟)、别腿碎步(同妞)。
(3)身法--主要有别步翻身、跺步半转身、跺步翻身、踏步转身、别腿转身、胯腿挪转身、胯腿半转身、别腿点地转身等。
5、公子--冀东秧歌中的公子形如古典戏曲的小生,头戴公子巾,身着公子袍,一副清秀文雅的俊书生模样。右手持彩扇表演各种花样,左手握袍襟挥洒于胸前。其表演的风格特点是:“体态轻盈,风流潇洒,脉脉含情,舞姿挺拔”.
公子的基本动作大致细分为:
(1)扇子花--主要有肩上抖扇、肩上扛扇、下帖扇、抱月扇、下扫扇、偷看扇、平抖扇、后背扇、横开扇、竖开扇、转扇、搧扇等。
(2)步法--主要有小碎步、脚掌碎步、别腿步、别腿碎步、垫步、圆场步。
(3)身法--大体有抖扇翻身、跨腿转身、背扇转身。
由于公子表演中总要一手提襟,所以使舞蹈动作受到一定的局限。比其他行当相对简单,亦多有雷同之处。
2.4 冀东秧歌的动作组合
无论是民间舞蹈还是专业舞蹈,其基本动作的一招一式,只有运用到具体的舞蹈组合中才会有实际的表演与观赏意义。这就如同个体的文字,如果不参与到具体的语言表述之中,是很难琢磨它的实际意义的。我本人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曾经就冀东秧歌的动作组合做过一些有益的探索,以下分行当介绍如下:“妞”的组合--“妞”是冀东秧歌中的首要行当,“妞”的动作组合在冀东秧歌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扇花、绢花、步法、身法是该组合的基础艺术元素。
大场“跑套子”和秧歌剧目是该组合宏观构思的主要依据。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着名冀东秧歌艺人周国珍、周家福(以扮演“妞”而着称)曾经到国内各大文艺团体教授冀东秧歌,我的这个组合就是在整理、归纳、研究二位老艺人艺术遗产的基础上形成的。
以下是我创意的“妞”的动作组合的部分思路--[1]一拍一步的风流步,左手持手绢自然摆动,右手折扇划 字,[2]左腿后撤成小踏步,左手叉腰,右手将扇打开平端,[3]脚的动作不变,右手变簸箕扇,身体左右摆动,一拍一下,[4]双脚不动,双手将扇拉回至右斜上方,身体向右倾斜,做遮面扇,[5]做后退步,双手反复“推扇”接“肩扛扇”[6]右腿在前别腿蹲,“抱月扇”不动--组合结束。
该组合由简到繁、循序渐进,表现了闺门少女或农家少妇在大好春光里赏景揽胜的欣喜之情。融汇了妩媚、向往、俊俏、羞怯多种情态,整个组合贯穿了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系恋情愫。
“丑”的组合--冀东秧歌中丑行的动作以及扇花、绢花的表演是最精彩的。他给人以灵巧、活泼、风趣、诙谐的深刻印象。我研究的这个组合把老艺人周国宝、伦宝善的艺术精华融为一体,还部分吸纳了其他汉族舞蹈的有益成分,力求使之舞台化、规范化。
以下是我创意的“丑”的动作组合的部分思路--[1]右手将扇折起,向前走前踢步,每拍一步,[2]左脚在前点地,将扇子打开置于胸前,“平端扇”亮相,[3]向前走“前踢步”,而后,第一拍做“扑扇”第二拍做“分扇”,[3]“蹲步”,左右克扇各一次,[4]“鸳鸯扇”,别腿碎步腿,逗扇,亮相,[5]双屈步,向前走八步,向做向右做逗扇四次,[6]踏步不动,做小五花扇,接“肩扛扇”[7]蹲裆步上,同时连续做下帖扇,反复做后背扇、走提胯步, [8]做扒墙头,左脚单跳后退,[9]“小五花扇”接“套头扇”,做“平端扇”亮相--组合结束。
以上组合虽然不一定要求技能很高,但却可以作为学习研究丑行表演的入门钥匙。
“文㧟”的组合--这个组合包含了其他行当所没有的团扇花与眼袋花,在冀东秧歌中别具一格。民间秧歌艺术家秦焕老先生表演的文㧟颇具代表性,他在传统秧歌的基础上又发展了烟袋的旋转,团扇的滚动,花样繁多,线条流畅,把农家老婆婆文静而又幽默的性格演绎得惟妙惟肖。
笔者通过学习探究的表演艺术,创意了这套“文㧟”的动作组合,现将该组合的部分思路介绍如下--[1]基本步,一步一拍,左手转烟袋,右手转团扇,[2]别腿点地,同时双手做“插腰扇”,[3]后退步,手的动作不变,[4]基本步,向 1 位行进,“右手虎口点扇”,左手“虎口夹烟袋”,双手前后摆,[5]向左别腿点地转,转 360 度,[6]别腿碎步,向 1 位行进,手做“双圈扇”,[7]横挪步,向 7 位行进,一步一拍,左手转烟袋,右手转团扇,同时双手做左右扭摆,[8]双脚做点地四步,双手胸前转花,接着做“双背扇”动作,[9]“鹞子翻身”,双背扇,而后舞姿不变,双耸肩,[10]胯腿半转身,成双“肩扛扇”,亮相--组合结束。
以上组合是掌握秦派文㧟秧歌艺术很好的入门课程。“武㧟”的组合--主要是冀东秧歌中的各种棒槌花和多种步法、身段的组合。
他综合了传统秧歌中的“丑婆子”和秧歌小戏中“恶老婆”的舞蹈语汇,表演顺序由浅入深、自易而难地展开,准确地塑造了体态强健、性格豪爽,时而体贴,、时而刁蛮,善良与丑恶参半的老太婆形象。以下是我创意的“妞”的动作组合的部分思路--[1]
首先做平花、立棒花,而后向前走“大四部”,作大展臂棒花,双手山膀位,[2]大展臂棒花,双手由提襟位开始,手臂向前时与肩平,一边将双臂上升至头顶上方,然后下降回到原位,[5]原地小垛子步,双棒变“反握贴肘棒”,[6] 大垛子步前进,双手做大晃“八字棒”,[7]上左脚成别腿半蹲,做右下砸棒,上右脚成别腿半蹲,做左下砸棒,接“顶胯棒”,亮相--组合结束。因为“公子”的舞蹈动作在冀东秧歌诸行当中特色不够明显,故本文将“公子”的组合略去不赘。
2.5 冀东秧歌“跑大场”的队形格局
民间秧歌艺人管“跑大场”也叫“跑套子”,由此可见大场秧歌总是遵循一定的套路的。“跑套子”无论是队形排列还是路线走向都非常考究,是历代秧歌艺人艺术实践的总结升华。仅从以下的队形名称就可以领略到其中的文化内涵,如:“一字长蛇”、“二龙出水”、“三阳开泰”、“四季平安”、“五福临门”、“六畜兴旺”、“七巧”、“八宝”、“九莲灯”、“十全十美”……从一到十顺次排序,大都来自吉祥的成语,也有的出自耳熟能详的词组、词列。还有四面斗、八面风、龙摆尾、里六门、外六门、大穿花、马蜂窝、跑旋风、大辗转、编花寨、过街龙、大筛子眼、剪子股、转葫芦、金銮殿、双摆队、双八宝等阵容,每每都富有生活气息,形象逼真。
第4章我国北方秧歌的伴奏与演唱因为秧歌是舞、乐、歌、戏多位一体的综合艺术,所以研究秧歌不能只把眼睛盯在舞蹈上,而应该作为系统工程全方位的研究。本章所论述的既是秧歌的伴奏与演唱。秧歌的伴奏有两种形式:一是鼓乐齐鸣的伴奏,二是只有打击乐的...
一些研究者认为,西调是清代我国京津一带与鲁、冀、赣、苏等地广泛传唱的以反映市井生活为主的一种古代通俗歌曲,是在山陕民间小调的基础上,吸收、融会了文人们的创作精华,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带有乐器伴奏的歌唱艺术形式。一般来说,这些以山西、陕西的民...
一、西调秧歌戏西调秧歌,又称河北大秧歌,普遍流行于河北省中部偏西地区的广大农村。艺人为了区分流派,将其分为西调、河北调等,据明隆庆年间修撰的《赵州志》记载:就有正有十五日放纸鸢唱秧歌之语。彼时秧歌已经普遍流行于民间。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第1章绪论1.1引言秧歌又称作扭秧歌、闹秧歌、闹社火,是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蹈。民间对秧歌一词的称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称谓将高跷、旱船、竹马、花鼓等歌舞形式均统称为秧歌;狭义的称谓将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
结语从冀东秧歌与我国北方其他秧歌的比较研究中,我们发现这样两条规律:一方面,因为文化的同根同源,五大秧歌之间总是存在着明显的的内在联系。无论哪种秧歌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可能独树一帜。无论是表演形式、扮相着装,还是舞蹈动律、音乐伴奏,都...
引言山庄戏剧起源于河北省承德话剧团,承德话剧团成立于1948年,60多年来,承德话剧团排演了近200个剧目,曾经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骏马奖等国家、省部级奖项。这其中,山庄戏剧作为承德话剧团的经典剧目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1988年,《班禅...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不但体现在物质层面,而且体现在大众的文化娱乐形式多样化。在经历了90年后期开始的戏剧危机之后,话剧开始在中国焕发出新的活力,话剧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文化艺术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
摘要我国的秧歌历史悠久,是最具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蹈,也是集歌、舞、乐、美术、戏剧、文学多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它不仅具有表演性和观赏性,而且还具有自娱自乐和强体健身的多重功能。自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陕甘宁边区出现...
第3章我国北方其他秧歌的艺术特点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本文所研究的是我国北方的五大秧歌,但并不意味着我国的南方就没有秧歌。确切地说,长江流域甚至华南一带,也有类似秧歌的民间舞蹈,不过大多数都不叫秧歌,而称做秧歌灯、花鼓灯,或花灯、采茶等。...
第5章冀东秧歌与我国北方其他秧歌的比较研究5.1表演形式的比较有一句艺术谚语叫做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从这个意义上说,老百姓看秧歌,看的就是表演形式。表演形式是秧歌舞的重要载体,给观众以最为直观的印象,属于秧歌舞宏观研究的范畴。以下从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