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戏剧论文

非遗保护视阈下传统戏剧发展探索

来源: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作者:柴德闯;王晓
发布于:2023-01-16 共7964字

  摘要:传统戏剧作为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一直承担着丰富民众精神生活的重要作用,承载着教化、引导、规范等多重功能。潍坊地区戏剧资源丰富,茂腔、周姑戏、清音戏等一直是潍坊地区较为活跃的剧种。通过对潍坊地区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进行资源梳理,把握其发展特点,指出其发展存在的困境和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途径,从而有效引导传统戏剧发挥启智塑魂、传递文明、规范行为、凝聚共识的作用,实现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的社会呈现和社会传承。

  关键词:非遗保护;传统戏剧;发展;

  Abstract:As the treasure of folk art in China, traditional drama has always assumed an important role in enriching the spiritual life of the people, carrying multiple functions such as edification, guidance and regulation. Weifang region is rich in drama resources, Mao Qiang opera, Zhougu opera and Qingyin opera have always been the active drama genres in Weifang. By sorting out the resources of traditional dram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s in Weifang, grasping their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pointing out the dilemmas and shortcomings of development, and proposing targeted solutions, we can guide traditional drama to play the role of enlightening the soul, transmitting civilization, regulating behavior and building consensus effectively, and to realize the social presentation and social transmission of traditional dram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s.

  Keyword: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traditional drama; development;

  2021年8月12日,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提高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的实践频次和展演水平,深入实施戏曲振兴工程、曲艺传承发展计划,加大对优秀剧本、曲本创作的扶持力度,增强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1]。这为我国传统戏曲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众多的地方小戏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根据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办公室编辑出版的《全国戏曲剧种普查报告》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各地现存的剧种数量为348个[2],活跃在大众视线内的都是如京剧、豫剧、昆曲、黄梅戏等这种群众基础好、受众范围广、传播效果好的剧种,像茂腔、清音戏等地方小剧种在现今互联网时代,由于城镇化速度加快、文化消费多元化、传统农耕结构破坏等影响,生存较为困难,部分剧种亟需拯救,如何促进地方戏剧的发展成为当今戏剧保护者着重研究的方向。近年来,潍坊以非遗保护为核心,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抓手,深挖区域内丰富的传统戏剧资源,致力于传统戏剧振兴发展,取得了良好的保护成果。目前针对潍坊地区传统戏剧的研究成果较少,以茂腔、周姑戏为主,主要研究内容为发展历史、唱腔唱词等方面,对本地区传统戏剧整体发展水平、传承保护途径、未来发展方向的研究寥寥无几,严重阻碍了潍坊地区传统戏剧的整体发展。

  1 潍坊地区传统戏剧发展概况

  潍坊传统戏剧体系化保护和传承源于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覆盖潍坊全域的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2010年开始创建,2019年正式获批,是国家认定的首批7个之一、山东省目前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经过多年挖掘整理,目前潍坊市有诸城派古琴、高密剪纸2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7项国家级非遗项目,72项省级项目,427项市级项目;拥有国家级传承人9名,省级54名,市级357名。潍坊现有市级以上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6项,包括茂腔(高密茂腔、马司茂腔、诸城茂腔)、青州清音戏、临朐周姑戏、荆山悠腔,其中高密茂腔为国家级项目,临朐周姑戏、诸城茂腔为省级项目。拥有国家级传承人1名、省级2名,均为高密茂腔传承人;市级传承人8名,分别为高密茂腔4名、临朐周姑戏2名、诸城茂腔、青州清音戏各1名,荆山悠腔、马司茂腔尚未有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

  1.1 茂腔

  茂腔属于山东地方戏四大系统中的肘鼓子系,在胶东半岛久负盛名,被誉为“胶东之花”,潍坊地区茂腔分为高密茂腔、马司茂腔、诸城茂腔3个分支。其中高密茂腔发展最好,主要分布于高密一带,现有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2人、市级4人(去世1人)、县级14人,民间茂腔艺人300人及爱好者众多,主要依托高密艺术剧院演出,并有高密市鸿展茂腔剧团、高密市咏梅茂腔剧团、高密市钦梅茂腔队等20余支民间剧团参与高密茂腔的演出,高密茂腔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诸城茂腔近些年发展较快,主要分布在诸城一带,现有市级传承人1人、县级传承人3人、学徒、民间艺人及相关从业人员超过300人,主要依托诸城舜龙艺术团演出,并有民营剧团、庄户剧团超过20家,2021年入选山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司茂腔发展较为缓慢,主要分布在坊子区一带,以集体传承为主,有集体传承人7人,学徒20余人,主要依托马司文化娱乐研究中心进行演出,都是在节庆期间演出,2011年入选潍坊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茂腔传承剧目较多,传统代表剧目主要有“四大京”“八大记”,即《东京》《西京》《南京》《北京》《罗衫记》《玉杯记》《绣鞋记》《火龙记》《金簪记》《钥匙记》《风筝记》《丝兰记》。1986年以来,先后新编《盼儿记》《根的呼唤》《失却的银婚》《王尽美》《党费》等现代戏。目前,已制作成VCD碟片并经常上演剧目有《哑女告状》《赵美蓉观灯》等26部。其中《根的呼唤》1993年荣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盼儿记》《根的呼唤》1994年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改编拍成故事片在全国公开发行放映。《红高粱》2016年获得泰山文艺奖,《失却的银婚》入选第十三届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文艺精品工程”,《党费》入选第十二届山东文化艺术节新创作优秀剧目展演。

  1.2 清音戏

  青州清音戏是流传于青州一带的剧种,又名评调“三弦”“清腔”。清朝末年已可以演出完整剧目,情节曲折、唱腔优美、韵白铿锵、流传久远。现有市级传承人1名、县级3名、学徒10余名,主要依托青州艺术剧院进行项目传承和演出活动,每年演出大约40余场。于2017年被列入潍坊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传统剧目大多遗失,近些年相继整理挖掘了传统剧目《买嫁妆》《薛礼投军》,新编《唱云门》《柿子红了》《老倔杠卖油》。其中《柿子红了》2019年荣获全省乡村题材小型文艺作品(嘉祥赛区)展演赛区二等奖;2021年《老倔杠卖油》获第12届山东文化艺术节群众艺术优秀新创作品汇演入围奖和“优秀小型剧节目”。

  1.3 周姑戏

  周姑戏是流行于山东省临朐县一带的地方剧种,有200余年的历史。其唱腔旋律简单,好学易记,唱词口语化,表现力强,演出剧多以叙事为主。周姑戏现有市级传承人2名、县级传承人1名,学徒40余名,主要依托临朐县群星周姑戏剧团演出,平均每年演出约40场左右。2009年入选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周姑戏的传统剧目保存较好,比较流行的有《思春》《赵美蓉观灯》《宝莲灯》等40余出。近些年创作了《珍贵礼物》《淌水崖》《报喜鸟》《阵前探母》等20余部新编剧目。其中,《担当》在“中华颂”第八届小戏小品曲艺大展中获得银奖,《报喜鸟》荣获“中华颂”第九届小戏小品曲艺大展金奖,《特别约会》入选第十二届山东文化艺术节暨第四届全省小型戏剧新创作优秀剧目评比展演和群众优秀新创文艺作品汇演2个单元进行汇报演出。

  1.4 荆山悠腔

  荆山悠腔是昌乐本土民间戏剧,唱法类似传统吕剧,在昌乐当地也叫乐安悠、地瓜悠、荆山坡小吕剧,形成于清朝末年,主要集中在乔官镇荆山坡村。它所演唱的剧目基本是口口相传,语言多为昌乐土语。现在仅有1名县级传承人,学徒10余名。现在该剧种仅能依靠荆山坡村剧团进行演出,演出时间多为节庆期间,平时处于半封存状态。2017年被列入潍坊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随着有些老艺人的离世,部分传统剧目已经失传,传承至今的有《丁僧扫雪》《王小赶脚》《审青扬》《洞宾戏牡丹》等近20个剧目。近些年没有任何的新编、改编剧目的出现。

潍坊戏剧

  2 潍坊地区传统戏剧发展的特点

  2.1 以政策扶持为主

  潍坊境内现有的6个市级以上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高密茂腔、诸城茂腔、周姑戏、清音戏都在吃政策红利,近年来创排的新编剧目、复排的经典剧目,都是以政府购买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潍坊市通过组织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活动,每年惠民演出在6 000场左右,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占演出总量的20%左右,而这些惠民演出占据了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演出场次的80%以上,这就从演出数量上为传统戏剧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实现了以政策性支撑来带动项目保护的社会传承。

  2.2 以节庆演出为主

  荆山悠腔、马司茂腔的演出全部集中在国庆节、中秋节等重大节庆期间,主要原因是部分演职人员为当地农民或戏剧爱好者,节庆期间时间较为充裕,因此绝大多数演出都集中在各种节庆、庙会期间。周姑戏、清音戏、高密茂腔、诸城茂腔等区域性传播较好的地方小戏,在节庆期间的演出也较为频繁。这种依靠节庆活动形成的小范围的活跃,展现出了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节庆演出为主要表演时段的阶段性复苏的现象。

  2.3 以师徒传承为主

  潍坊现有地方小戏目前尚没有专业的院校和相应的专业进行系统性的教育,清音戏、周姑戏、荆山悠腔现有演职人员全部依靠老师傅、传承人之间口传身授,通过长年累月的传帮带实现传统戏剧手法的传承,表现出了师授徒承的特点。仅有高密于2008年在山东潍坊幼师特教师范学校开设了一届“高密茂腔少年班”,招收了40名小学员,用以培养茂腔专业人才。现有其他大部分演员多为京剧、吕剧等专业毕业,进入剧团跟随老艺人、传承人进行学习,通过口传身授的形式学习茂腔。

  3 潍坊地区传统戏剧发展困境与不足

  目前部分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和经典剧目存在一定数量和形式上的流失和缺项,不但对传统戏剧的发展形成了不可逆的影响,而且间接影响了潍坊地区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甚至影响了其发展的基础。由于地方性传统戏剧受传播范围、受众群体、经济效益等因素影响,人才梯队不成形,人才培养过程耗时较长也会影响传统戏剧传承发展的效果。

  3.1 发展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

  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潍坊市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展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茂腔入选国家级项目后,发展潜力和发展效果较为明显,新编、创编了多部优秀作品,诸城茂腔、清音戏、周姑戏也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并通过“一村一年一场戏”得以较好地在乡村传播,受众群体较为固定。马司茂腔、荆山悠腔由于自身发展范围、受众传播范围等限制,造成剧种新编创编剧目较少,发展较为迟缓。这些项目在社会呈现、戏剧演出等方面分化严重,严重影响了潍坊地区传统戏剧的均衡发展。

  3.2 从业人员专业性有待提升

  作为地方性传统戏剧,茂腔的传承谱系较为完整,有一定的戏剧表演人才梯队,但依然存在表演人员青黄不接的现象,集中表现为中青年演员数量不足,大部分演职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唱腔教育。清音戏和周姑戏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大部分是传统的师徒传承,没有经受过专业的理论知识素养等方面的教育。荆山悠腔目前存在传承人群断层的现象。这些传统戏剧类项目的表演从业人员的专业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3.3 资源整理、理论研究较弱

  一个项目想要有好的发展,就要对其有深入的剖析研究。像京剧、黄梅戏等传播较广的传统戏剧,在理论研究、资料整理等方面做得相对较好,剧目保存完整性高、研究人员专业性强、理论研究有深度,有较为系统的研究体系,对自身的发展脉络、传承谱系、唱腔唱词等都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潍坊现存的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来看仅有茂腔在资源整理方面做得较好,其他剧种唱本唱词大多遗失在历史长河中,同时,针对潍坊地区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的理论研究较少,缺乏专业的理论研究从业人员,资料挖掘整理、理论研究较为薄弱。

  3.4 部分剧种缺乏展示性平台

  高密茂腔、诸城茂腔、清音戏、周姑戏依托“一村一年一场戏”及潍坊市新创作优秀小型剧(节)目展演比赛等平台,有一定的展现量,加之新编剧目较多,经常在国家、省级层面进行展示宣传,演出层次较高、演出平台较多。而马司茂腔、荆山悠腔因为受限于项目承载院团规模,无法常态化、规模化演出,又无原创性剧目,平时只能活跃在节庆期间,演出规模较小,无法登上省级以上较高水平展示平台,间接影响了项目的推广展示。

  3.5 专业戏剧院团数量不足

  潍坊市现有国有专业院团5家,包括潍坊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寿光市京剧团有限公司、青州市艺术剧院、高密市艺术剧院、安丘市京剧团,而演出茂腔、清音戏等地方小戏的国有专业院团仅有青州市艺术剧院及高密市艺术剧院2家,周姑戏、诸城茂腔、马司茂腔、荆山悠腔等项目全部依托民营剧团或庄户剧团支撑演出。虽然潍坊市拥有民营剧团、庄户剧团数百家,但大部分都只演出传统经典剧目中的折子戏,部分剧团的演职人员是本地居民或戏剧爱好者,演出支撑载体创作能力不足,院团的整体专业性较低。

  4 未来发展思路与展望

  4.1 推动地域性重塑,筑牢发展根基

  艺术之间存在相通性,“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得到世界普遍认可的艺术一定是民族特色极其丰富的艺术形式。但目前中国大部分传统戏剧的根基薄弱,没有形成良好的地域性生存条件。周姑戏、清音戏的发源地虽是在临朐、青州,但是这些地区的群众对这些发源于此的传统戏剧的知晓率并不高,如果一个剧种连赖以生存的本土化发展都没有形成,何谈“走出去”。因此,这些传统地方戏剧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推动地域性重塑,要回归“讲自己的话”“说自己的事”,发展视野要放在脚下,扎根于本土,通过本地常态化演出,提高关注度,提高群众知晓度,形成良好的社会传承环境,厚植发展根基,提高传承韧性,才能更好地实现传承发展。

  4.2 以影像化手段,实现数字化保护

  自1905年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开始,中国传统戏剧进行影像化纪录已经有超过100年的历史了。虽然现今大部分传统戏剧都在进行影像化纪录,但目的是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从自身传承性角度拍摄动作、技法、唱腔等教育型影像资料的几乎没有。2015年,原文化部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开始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但国家级非遗项目对于我国众多需要保护的非遗资源来说是少数,对那些没有列入国家级项目却也濒临失传的项目也应该进行必要的数字化保护,像荆山悠腔、马司茂腔这种受众范围小、传承群体少的项目应该尽早以影像化手段进行保护,避免“人死曲灭”。要定期对这些传统戏剧进行影像化采集,形成共享性的影像化数据库,使这些传统戏剧既得到有效保护,又扩宽了展示途径。

  4.3 多元展演方式,吸引社会关注

  着名戏曲理论家刘景亮曾说,最好的非遗保护形式是活态保护,具体在传统戏剧上,就是让传统戏剧在舞台上焕发活力,让它保留在广大观众的心中。[3]总体来说,对传统戏剧最好的保护就是演出,演出是戏剧的生命所在。只有让传统戏剧拥有可观的演出量,才能提升传统戏剧在群众中的知晓度。而演出数量的提升不能再单一地进行现场演出,应利用现代媒体进行多元展示,开设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今日头条、抖音短视频等专门账户,定期上传,通过段落式或折子戏的方式展示剧种的传统剧目及新编剧目中的经典段落,扩展传播渠道,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扩大传播范围。同时,要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新编剧目展演比赛、票友大赛、小戏迷大赛等活动,既给这些传统戏剧提供展演平台,又给戏剧爱好者提供交流平台,吸引社会关注。

  4.4 加大编创力度,推动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4]传统戏剧得以传承的方式是演出,而剧本就是维系演出的核心所在。经典剧目的传承是传统戏剧“活态”的体现。但不可一味推崇经典,而丢失创新性,毕竟失传的大部分剧种就是因为没有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才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4]因此,传统戏剧想要获得发展,想要传承下去,就要加强时代适应性和创新性以推动剧本原创,结合时代热点,不断编创符合时代、符合大众审美的优质剧本。如临朐县可发挥其“山东小戏创作实践基地”的平台优势,定期组织全市的编剧人才培训班或单剧种编剧人才培训班,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讲授编剧理论,同时邀请传统戏剧非遗传承人,提升编剧对潍坊传统戏剧的认知和理解,通过编创符合传统戏剧特点、富有时代性、冲突性的现代化剧本,充分结合重大主题、社会热点,吸引年轻观众,从而推动剧种发展。

  4.5 加强人才培养,建立传承基地

  剧目传承的根本在人,只有有了好的传承群体,才能实现剧种宣传推广展示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4]要依托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建设,参照临朐县“山东戏曲编剧人才培养基地”培养模式,在高密、诸城、临朐、青州、坊子等地建立传统戏剧的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在传统师徒制基础上,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在潍坊高校试点开办常态化人才培训班,教授专业知识和身法唱腔,打造地方小戏演职人员的在职培训体系,不断壮大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才队伍。

  4.6 实施政策帮扶,推动戏剧进景区

  文旅融合是大趋势,部分景区存在缺少文化内涵,缺少“活态”展示空间。通过传统戏剧进景区可以增强景区的“活性”,增强文化内涵,自然人文风景又可以赋予传统戏剧不同于传统的戏剧舞台,增强传统戏剧的观赏性,能够有效推动“以文塑旅”的目标。应以政府购买方式定向采购这些具有潍坊特色的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演出,加大景区演出规模,结合景区故事编创探索推出一批情景小剧,实现情景交互式演出。在演出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对传统戏剧进行推广展示,扩大知晓群体,从而扩宽传承范围。

  4.7 发挥“启智塑魂”作用,参与乡村治理

  “文以载道、歌以咏德、舞以抒情、戏以教化”。我国传统戏剧宣传的是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仁义礼智信,推崇的是真善美。随着时代发展,碎片化信息琳琅满目,信息的快速接受、多元文化的冲击让传统戏剧的文化接受变得十分困难。而随着我国经济崛起,文化复苏是必然趋势,但进程是缓慢的、持续的,在此过程中势必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应发挥传统戏剧的社会教化功能,通过编排以本地本村本族的古今乡贤故事、村规家训为内容的小戏,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乡村的文化向心力,逐渐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推动移风易俗,潜移默化地塑造文明乡风,有力促进乡村有效治理。

  5 结语

  传统戏剧作为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一直承担着丰富民众精神生活的重要作用,承载着教化、引导、规范等多重功能。虽然潍坊地区戏剧资源丰富,茂腔、周姑戏、清音戏等虽一直活跃在大众生活中,总体向好的趋势已经形成,民众对其了解也在逐渐加深,但在人才培养的常态化机制的形成、传播渠道的扩展和提升、单个戏剧的系统性研究、整体性理论研究水平的提升、传统戏剧经典剧目的现代接受与创新性等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和分析,活跃度、认知度、传播度依然存在很大提升空间。通过充分挖掘传统戏剧的资源和潜力,为潍坊其他类别的非遗资源的整体性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方法,为推动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的整体协调发展夯实基础,为其他地区地方“小剧种”的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2021-08-12)2022-10-01.http://www.gov.cn/xinwen/2021-08/12/content_5630974.htm.

  [2]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办公室全国戏曲剧种普查报告(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0:4.

  [3]王朋新形势下传统戏剧的保护与发展探究[J]东方艺术, 2015(S2):98-100.

  [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5-10-15)[2022-10-05]http://politics .people.com.cn/n/2015/1015/c1024-27698943.html.

作者单位: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服务中心
原文出处:柴德闯,王晓.非遗保护视阈下传统戏剧发展探索[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23,26(01):108-112.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戏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