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戏剧论文 >

花儿剧的诞生及其特征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5-07-17 共3424字
摘要

  一、花儿剧的诞生

  少数民族戏剧在我国具有两种含义:

  (一)具有少数民族地方特点,运用创作并演出的方法,来映射少数民族生活的戏剧;

  (二)有地方少数民族戏剧家创作并演出的戏剧,或可以映射少数民族题材的戏剧,比如能反映汉族民族特点汉族戏剧家创作的一些作品都在少数民族戏剧的范畴之内。回族花儿剧也不例外,它和许多新兴的戏种一样,在人民群众的保护下,在党和文艺爱好者的扶持下,有目的地进行创造,以“花儿”为主体,又融入了回族舞蹈和回族日常生活中的习俗来表现,经过发展和演变,花儿剧形成了由歌曲、舞蹈、剧目为一个整体的综合性的舞台戏剧,花儿剧由此诞生。

  二、花儿与花儿剧的关系

  “花儿”和花儿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花儿剧是在“花儿”的基础上发展的一种创新体。 “花儿”原本是一种即兴的山歌,反映人民生活和内心想法的一种表现形式,很少有固定的旋律和唱词,流传也多为传唱,至今,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特点。回族花儿带有浓郁的回族音乐风格和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 “花儿”是带有浓郁回族音乐风格和强烈地域文化特色的民族山歌,按地域划分为以下几种:

  青海花儿、河煌花儿、宁夏山花儿。 “花儿剧”采用传统戏曲与民间舞蹈相结合的表演程式,剧本的唱词以“花儿”的格律为基调,以融入了回族民间舞蹈为舞蹈语汇基础,并以“花儿”为基本唱腔,以“花儿”流行地的方言为道白,以“花儿”流行地的历史传说或人物事迹为题材,具有唱、念、做、舞的特性,是一种全新的地方性的少数民族剧种,具有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 “花儿”为花儿剧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可以说,是“花儿”的发展诞生了花儿剧,没有“花儿”就没有我们今天的花儿剧。花儿剧的表演形式更加综合和专业,更赋予舞台表现力,可以让人更直观地了解和欣赏花儿的歌曲和宁夏回族的习俗以及生活方式。

  三、花儿剧的特征

  花儿剧是一种结构复杂的综合戏剧,它采用传统戏曲与民间舞蹈相结合的表演程式,剧本的唱词以“花儿”的格律为基调,以融入了回族民间舞蹈为舞蹈语汇基础,并以“花儿”为基本唱腔,以“花儿”流行地的方言为道白,以“花儿”流行地的历史传说或人物事迹为题材,具有唱、念、做、舞的特性,是一种全新的地方性的,少数民族的剧种,可以很好地映射回族的少数民族风情。想要很好地演出花儿剧,没有好的作曲家的创作、具有丰富演出经验的剧作家、舞台灯光设计者的共同努力使不行的;当然没有好的乐队和好的演唱者花儿剧也是演不好的。花儿剧《大山的女儿》是宁夏比较着名的,是在花儿曲调的基础上加入了西北民歌的曲调特点,运用花儿素材为基础创作的花儿歌舞剧,此剧是以2007年海原县文工团以马志英救助辍学儿童上学的故事为原型,创编的宁夏着名的花儿剧。本文以此为例,论析宁夏花儿剧的音乐特征。

  (一)“花儿”元素的融入《大山的女儿》这部花儿剧中的音乐采取的是以原生态的“花儿”为基调,在宁夏花儿中,主要流传的是“河湟花儿”和“山花儿”.在《大山的女儿》这部花儿剧中多采用“河湟花儿”的基调。“河湟花儿”中以“令”做曲调名称。“令”  是“花儿”曲调中的一种特殊的称谓,它体现了“花儿”音调的地域特征。不同的“花儿”曲调有不同的“令”名。花儿剧中原生态花儿曲令在剧中的运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一、在演唱方面,由地方民间音乐进行原汁原味的演唱,花儿剧有些特定的形式如:

  由民间花儿歌手在每一幕的幕前、幕间和幕后进行领唱和独唱,所唱的花儿都是原汁原味的曲令,在有些必要的时候民间花儿歌手在幕侧来进行演唱。第二是以“花儿”为素材,风格相近的传统花儿曲令连缀在花儿剧中,借鉴戏曲、歌剧的音乐的表现手法所形成的单曲变化唱段和连缀式唱段。又是想要更好地表达剧中的人物感情,会把有些风格相近的花儿曲令串接起来,以达到深化剧情的效果,让曲调也赋予变化,这种串联的创作手法类似于戏曲中的曲牌连缀。

  (二)“花儿”曲调的改编花儿剧是集民间小调、回族宴席曲、说唱音乐、花儿等于一体的音乐。在花儿剧的音乐创作中,由于艺术家们对音乐资源的大胆创新和对音乐资源的灵活运用,才会出现比较好的艺术效果。可以这样理解,花儿剧音乐的音乐主体音源是上百种富有情感变化的花儿曲令,花儿剧音乐的从属音源就是生活经验,花儿剧创作的参照基础就是地方曲艺、小曲和歌剧中具有喜剧性的唱腔。《大山的女儿》中以宁夏原生态“花儿”为主体,并运用了管弦乐来伴奏,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融合。使得宁夏地区这一高亢、明亮、婉转、动听的山歌“花儿”有了更深的底蕴,也有了更加非凡的气势
  
  。例如:序幕运用了《河州大令》而又将它的旋律改变,使它的旋律现向下,音乐向下走,以此来烘托出宁夏南部山区,黄土飞扬的生态地域形象。而又以交响乐的伴奏,一下把人带到了干旱的西海固地区,领略那里的风土人情。这其中用到了许多原生态的“花儿”素材,比如:《上去那高山望平川》《下四川》《哥是阳沟妹是水》《冻冰十二乐》等都是当地老百姓比较耳熟能详的“花儿”曲调,巧妙的花儿元素的运用与改编,并且融于剧情中,使人更容易地接受并且喜爱,更好地为观众展现花儿剧的故事情节以及它的魅力。例如:有一场是孩子上学的场景,就用了《冻冰十二月》的花儿元素,表现了孩子们上学的高兴场面,欢快活泼。这样的手法是一个大胆的创新,为传扬本地区民族特色的艺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花儿”演唱的运用。1.演唱形式的运用独唱、对唱和组唱是原生态花儿的常用演唱形式。在宁夏花儿剧中独唱与对唱也是不可或缺的演唱形式。独唱是歌唱者在劳动中或花儿会上的自娱自乐的一种演唱方式,表现形态可分为女生独唱和男生独唱,是具有独立表演特点并由一个完成的一种延长方式。演唱风格可分为两种:

  (1)剧中人的独唱;(2)民间歌手的幕后独唱。在花儿剧的演唱中对剧中人物的刻画与塑造,主要是由独唱来完成,因为独唱在充分发挥自己的声音特点上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花儿会上的主要演唱形式是对唱,对唱通常发生在异性之间,以歌唱爱情为主。在花儿剧中对唱分为两种:(1)唱词不同,旋律也不同; (2)唱词不同,旋律相同。花儿剧中的演唱形式不仅保留了原生态花儿的独唱、对唱外,还有合唱、领唱、伴唱、齐唱等。
  
  2.演唱方法的运用。花儿剧的演唱方法既有民间花儿歌手,也有艺术团体的专业演员。民间花儿歌手是从未经艺术学院声乐训练的,花儿剧演唱者既保留了原生态花儿的演唱方法,也使用美声发声法。原生态花儿演唱方法:

  (1)假声演唱。

  假声演唱多为男歌手所用。由于当地山花儿的曲调、地域、习惯的不同,也受到洮岷花儿演唱的影响,使之形成这种演唱特点。男歌手为了与女歌手的演唱和谐统一,便用高八度的假声演唱,获得比较明亮、穿透力较强,传音较远的效果。听起来具有亲切、自然、高亢、明亮的高原山区特色,在山花儿的演唱中具有色彩意义。

  (2)真声演唱。

  真声演唱是用自然嗓演唱,多为女歌手和演唱假声有困难的歌手所用。这种唱法顿挫明显,实实在在,声音贴近生活语言,适合演唱速度多变的曲调,更易表现歌手的自然音色。

  (3)真假声结合。

  真假声结合是歌者演唱技术不断发展和演化的结果。高音区用假声,中音区用真声,融真、假声两种唱法的优势为一体,将演唱音域扩展,既能发出嘹亮的高音,又能获得饱满、浑厚的中低音,是许多“花儿”歌者普遍采用的方法。歌手的音色变化都可以用真假声相互交替的方法来得以实现,让音乐听起来更加曼妙悦耳、耐人寻味。
  
  山花儿的歌者为了追求不同的风格,在演唱时刻意将真假声的音色加以区别,造成音区、音色的强烈对比,别具特色。方言演唱是花儿歌手的特点,本土方言,俗语粗狂,朴实自然,不需要做任何修饰。用本土方言演唱的花儿,风格鲜明,地方色彩浓郁,有利于突出花儿固有的特色。花儿的演唱不用本土方言,就不是花儿了,在花儿剧中也不例外。
  
  总之,“花儿”是“花儿剧”的基础,“花儿”的发展和进步,也预示着花儿剧的不断进步,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将对花儿剧的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宁夏花儿剧既表现了宁夏地域特色,又表现了宁夏回族特色;既反映了宁夏回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地域文化,语言特色;又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体现了独特的音乐曲调和语言形象。它是中原文化、草原文化、西域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交融、发展的结果,是宁夏民族音乐的瑰宝。

  参考文献:
  [1]中国戏曲志。宁夏卷(第一版) [M].1996.
  [2]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第一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袁炳昌,冯光钮。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上)(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社,1998.
  [4]刘吉典。京剧音乐概论(第一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5]徐慕云。中国戏剧史(第一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戏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