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河北承德话剧团山庄戏剧发展探究
【引言 第一章】山庄戏剧的历史沿革
【2.1 - 2.4】山庄戏剧作品题材、人物及结构分析
【2.5】山庄戏剧的艺术特征
【第三章】山庄戏剧发展现状与对策
【第四章】山庄戏剧对中国话剧的启示
【结语/参考文献】承德山庄戏剧推广困境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2.5 山庄戏剧的艺术特征
山庄戏剧发源于承德,而承德因为避暑山庄的肇见而兴盛,承德山庄文化的内核其实就是满清皇家文化,它与北京的皇城文化同出一辙,而承德又地处游牧文化与耕种文化的交界处,多样的历史、人文、地理因素造就了承德地区独特的文化底蕴。在本文界定的八部山庄戏剧中,经过上文从题材、人物、结构三个方面对山庄戏剧进行了梳理,在其中,可以看到山庄戏剧中"特殊的味"就是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和艺术特质。
2.5.1 严谨的现实主义精神
山庄戏剧中,《懿贵妃》、《西太后》、《帘卷西风》、《班禅东行》、《圣旅》、《十三世达赖喇嘛》、《紫罗兰又盛开了》,均是基于历史真实发生的事件改编而成,虽然在个别的细节上因为进行了合理的艺术虚构,但是所有八部剧整体的戏剧结构都是创作者基于大量的史学资料基础创作而来,山庄戏剧具有严谨的现实主义精神,而正是这种严谨现实主义精神不仅为学术界所公认,也为观众所称道,观看山庄戏剧,犹如走入历史的时光隧道,观照着那些深刻影响中国命运而遥远的时刻。现实主义是"按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契科夫语)"就是着重强调"艺术描写的真实性".而在山庄戏剧中,对于"真实性"的刻画,则着重体现在历史环境、人物心理和生命状态三个方面,三者统一在山庄戏剧的现实主义精神当中,使山庄戏剧因"真实"而获得了艺术上的升华,作品表现更富有张力和厚度。
历史环境的真实山庄戏剧都属于历史剧,历史剧的魅力就在于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使历史变得生动明晰,从而使观众得到审美享受。山庄戏剧,将辛酉政变、班禅觐见、达赖生平这三个历史题材的历史环境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交代,将历史环境中各方势力的角逐通过人物和情节进行了展现。《十三世达赖喇嘛》中,应该算是山庄戏剧中对当时历史环境真实再现的典范,时值英国帝国主义第二次入侵西藏,清政府软弱无能,达赖一心依靠中央却无希望,最终他萌生了建立"大西藏国",而后,辛亥革命成功,中华民国建立,整个中国都处在一个复杂的历史环境,而达赖在其中面临着种种选择与困境。
全国政协副主席阿沛阿旺晋美在观看后说:"他处在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时期,舞台上的创造,是符合这个事实的".可以说,正是山庄戏剧对历史环境的严谨,才能将人物、情节发展变化的推动更加符合逻辑,这是山庄戏剧的重要特征之一。
人物心理的真实人物心理描写的真实,是山庄戏剧现实主义精神的又一重要表现方式,山庄戏剧突破了原有戏剧的意识形态桎梏,在山庄戏剧中看不到样板戏中明显的"高大全"与"三突出",创作者竭力使一个处在现实环境下表现一个真实的人物心理活动。如《圣旅》中,班禅觐见的历史环境背景是英国殖民者想通过殖民地印度控制西藏,将西藏从清朝分割出来,满足自身的利益,而代表英国殖民者的就是东印度公司的普丽蒂亚。
而在班禅团队的内部,也由持不同立场的角色出现,如保守的管家仲巴,总是对清朝政府抱有怀疑的态度,而对于班禅内部的怀疑也使班禅产生思想上的动摇,他也会根据自己的立场去判断,而不是坚定地对所有苦难置之不理,是经过了思想与现实的斗争才完成的抉择。山庄戏剧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其出发点就是在于人物真实身份的立场与现实环境的影响,而没有以创作者的自我意志去代替人物思考,所以山庄戏剧所展现的历史人物思想丰满而具有鲜活性。
生命状态的真实在前文中的描述中,山庄戏剧的主线多为社会历史的重要事件,但是在重要的历史事件中,山庄戏剧却用人物间的情感去表达历史进程的转换,表现出生命状态的真实,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而正是这种浓重的伦理色彩,使山庄戏剧深入到社会与生命层面的交叉,使个体真实的生命状态呈现在观众面前,而不管这个人是否是居庙堂之高的君王,或者是佛教世界的上师。如《帘卷西风》中奕䜣与慈禧的偷情,《十三世达赖喇嘛》中达赖喇嘛的叛逃与恐惧,《圣旅》中班禅的犹疑,都是个体生命中的表现,生命状态的真实粉碎了历史的面具,使那些粉饰过的历史呈现出完全不同面貌,令人耳目一新。"山庄戏剧的几部历史剧中,创作者对于历史生活的截取角度,以及对它们的组装方式,让我们明显看到了创作者对历史生活的独特反省和别具新意的阐释。这种反省和阐释没有停留在古代史家的认知水平上,也没有像当代个别剧作家那样在情感上流露出对于权利运作的欣赏、艳羡甚至是皈依,而是在思想和艺术上有效地实现了对传统历史观、权力观的超越,从而在精神上带给当代观众以震撼和启迪".这是山庄戏剧严谨现实主义的独特魅力。
2.5.2 深刻的主旋律思想
"山庄戏剧涉及的主要任务形象有慈禧太后、六世班禅、十三世达赖喇嘛。他们或是一代帝后,或是有名的宗教领袖,都是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虽是历史题材,却也有现实的敏感性。作家通过他们思考近古中国的前进和倒退、民族的团结与分裂等重大历史问题,从而实现"古为今用".亦可见出其时代勇气和主旋律意识,见出宗庙文化影响".崔志远先生洞察、总结山庄戏剧中的主旋律意识是准确的,虽然山庄戏剧在题材上与主旋律似乎离得很远,但是仔细品读山庄戏剧中,就会发现,山庄戏剧虽然以现实主义为本,在其现实主义中,最终都能发现隐含其中的智慧与真理,而这些智慧与真理对于我们今天的人们则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懿贵妃》、《帘卷西风》--防微需杜渐在辛酉政变题材的两部山庄戏剧里,以慈禧获得清王朝最高统治权为整部剧的发展脉络,在戏的结尾,慈禧如愿以偿,获得了"同道堂"和"御赏"两枚印章,烧了遗诏,处死了肃顺等人,而在这其中,慈禧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步步紧逼,这其中攻守双方也是尔虞我诈,险象环生。以客观的角度来看,应该说肃顺是比较正统的思想,他是咸丰的顾命大臣,维护清朝正统皇帝的统治,是合情合理的,这也是他作为亲王的本分和使命。而即使这样一个雷厉风行、性情刚烈、忠君爱国且掌握慈安太后、咸丰遗诏的顾命大臣,却输在了一个后妃的手上,这既有历史的客观原因,也有肃顺刚愎自用、过分轻敌的主观原因。肃顺对慈禧暗中的夺权活动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慈禧首先获得奕䜣的支持,结成联盟;而后,又控制了在幼年同治手上的"同道堂"印章;最终割肉以安慰慈安太后,使其焚烧遗诏;虽然遗诏被慈安太后贴身使女双喜偷偷保存下来,而肃顺的轻敌又使他将遗诏托付给了早已反水的曾禄手上,慈禧一步一抠,最终得到掌握君权的两枚印章和焚毁威胁自己生命的遗诏,在这其中,肃顺若是对慈禧的活动加以足够重视,不去轻视她的力量,在某个环节及时拿出遗诏,都可以置慈禧与死地;辛酉政变成为慈禧太后获得清朝统治权的开端,而这种畸形的、越权的、不正统的统治也最终给腐朽的清王朝送上了亡国的不归路,所以,在这两部山庄戏剧中,创作者在肃顺临死前的对白说出了他的懊悔,他在临死前本想对慈安太后大发脾气,认为她认错了慈禧的真面目,可是最终却只说了"太后……您,您保重".这反映出肃顺在最后一刻认识到了自己没有及时的将慈禧解决,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班禅东行》、《圣旅》、《十三世达赖喇嘛》、《紫罗兰又盛开了》--一心向善 民族团结前文已经提到,山庄戏剧中的宗教民族历史题材填补了中国话剧史上的空白,而在其中,民族和宗教成为戏剧舞台的主角,在这四部戏中,山庄戏剧用真实的故事讲述了中华民族融合的艰辛与不易。在班禅觐见这个题材中,是英国殖民者第一次准备染指西藏,而十三世达赖喇嘛时期,英国殖民者更是直接入侵了西藏,占领了拉萨。
同样是面对外国的欺凌,同样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领袖,两个人面临的时局都是纷繁复杂,在途中都遇到了纷繁复杂的状况,对于自身命运与西藏命运的迷茫,他们都出现了犹疑和猜忌,但是最终他们都顺应了历史潮流,这是因为他们本身是佛教徒,他们一心向善,他们的出发点首先是西藏众生的命运,其次,他们考虑的是中华民族的整体命运,这是引导他们最终走向正确的道路,在民族团结历史上留下光辉一页的根本原因。而六世班禅和十三世达赖这两个历史人物命运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山庄戏剧带给现代人的启示,人还是要一心向善,心系民族与大众,才能顺应历史的潮流,获得好的结局。
2.5.3 浓郁的山庄文化气息
山庄戏剧中,处处都洋溢着浓郁的山庄文化气息。避暑山庄与外八庙,作为世界上目前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与皇家寺庙群,是前人为后代留下的重要的珍贵文化遗产,山庄文化成为承德这篇土地上重要的文化根基。山庄文化包含满清皇家文化、佛教宗庙文化、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等多种文化要素,而这些文化要素,几乎无所不在地充斥着山庄戏剧。从人物服装来看,山庄戏剧中以满清贵族服饰、兵勇服饰、宫女太监服饰、西藏黄教宗教服饰、藏族服饰、少数民族服饰为主,让观众看到远在 300年前的祖先和远在青藏高原、充满神秘感的藏传佛教僧人,而这些带着黄帽、身着红色袈裟的喇嘛,除了青海、西藏藏区之外,在内地只有在承德的藏传寺庙中可以见到;从人物的台词上看,除了耳熟能详的清朝语言如"嗻"、"奴才罪该万死"、"听旨"、"六百里加急"外,还有大量具有西藏民族宗教色彩的台词如:"佛爷,不详的乌云已经弥漫了庄严的佛境。"、"仁宁寺的发落不再吹奏,八十一盏酥油灯已经熄灭,殿檐下的风铃哑然失声,整个寺院再也望不到缭绕的烟香。"、"你知道吗?我们的罗布林卡,那是一座清新、宁静的田园,盛开着五彩缤纷的花卉,那神秘的三色紫罗兰在银白的月光下,像三尊神,像皇上,像班禅,像,像贫僧……"、"我的格尔娜,自从你离开我以后,我找遍了三千里草原,望穿了九十九重高山,我的格尔娜,你在哪里?"、"我只记得寺院古刹的黄昏,深沉的皮鼓,熟悉的钟声,伴着玛尼山上的日落,重曲河上的月亮".;而在山庄戏剧的舞台布景上,观众坐在剧院中,也可以欣赏到盛夏的避暑山庄、庄严的须弥福寿之庙等地的景色。
山庄戏剧深深凝结着山庄文化的印记,融合着山庄文化的要素,山庄文化既是山庄戏剧题材的宝库,是山庄戏剧发展的核心源头,正是基于历史深厚、宽广博大的山庄文化,才使得山庄戏剧在中国话剧历史上熠熠生辉,掌声不断。
易卜生被视为现代戏剧之父,他对欧洲戏剧现代转型做出的巨大贡献已经得到学界的充分肯定,但现代戏剧的重要推手,自称是易卜生私淑弟子的英国戏剧家乔治萧伯纳(GeorgeBernardShaw,1856-1950)的贡献却常常被忽视或者轻视,通常只把他看成一位在20世纪现代主义大...
从被统治阶级的角度来看,就连普罗柯比也认为汪达尔战争给当地居民带来了灾难,他甚至认为这场战争实际上是一次因为皇帝的错误导致的战争。虽然利比亚历尽艰难重获和平,但其大部分地区饱经战火,满目疮痍,人口锐减,民不聊生。在这里,普罗柯比表现出朴素...
相声成戏,既有新剧种生成之共性,亦有其特殊之处。反观20世纪大量新剧种的出现,产生了诸多由民间歌舞、说唱发展而来的新剧,如越剧、沪剧、楚剧、滩簧等。考量它们的生成过程,离不开表达体系成熟和受众群的稳固,再经由城市这个场域精致化与规范化的淬练而形成...
豫剧作为中华戏曲流派中的一大分支,是由传唱于开封一隅的土邦戏而发展开来的.随着历史的演变,如今豫剧成为流行于中原、西北、华北、东北、台湾等近20个省市自治区的大剧种。豫剧的音乐结构包容性较强,它除了具备与其他梆子戏声腔剧种共同的板式变化...
第4章山庄戏剧对中国话剧的启示4.1话剧作品应承担文化传承使命现实题材话剧,应该具有反映新时代意识的作用,承载文化传承的使命,文化使命是话剧舞台的担负的主要任务之一。但是时下某些话剧为了过度迎合大众消费市场,而采取完全没有立场的创作态度...
中国传统戏剧历经千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见证者,被称为我国的“国粹”,它以极具艺术魅力的丰富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引言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29--1904.7.15)作为小说家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同时契诃夫在戏剧方面的成就也在世界文坛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对当时的戏剧进行了革新,为现代派戏剧奠定了基...
湖北素有戏剧大省之称,所谓戏剧大省,指的是地方剧种多,戏剧人才多,戏剧市场活跃。湖北地方剧种除了豫剧、剧曲、越剧等7个外来剧种外,纯属湖北本土的地方剧种就有29种之多,其中包括楚剧、汉戏、清戏、咸丰南剧、竹溪山二黄、谷城越调、黄梅戏、荆州...
由河南省文化厅推出的大型情景交响歌剧《木兰诗篇》由关峡作曲、刘麟对文本《木兰辞》的情节进行扩充和改编,该剧是我国当代歌剧创作的成功范例,《木兰诗篇》是情景交响歌剧,在形式上更类似创作手法自由、舞台美术讲究的抒情歌剧。一、文本《木兰辞》花...
在北京市郊区县平谷区的田野调查里,了解到一种被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戏曲类型平谷调大鼓,且不说它与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的京东大鼓有何曲调及历史渊源,平谷调大鼓在它的发源地就产生了一场纠纷,一场与平谷调作为一种戏曲类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