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新编历史剧《小乔初嫁》经过艺术家们近12 个月的精心打造和不断磨合于 2014 年 2 月在省城合肥安徽大剧院首演成功。 4 月亮相深圳文博会,又在广东深圳大剧院、佛山琼花大剧院等地进行了巡回商业演出,而后又在盐都文化艺术中心参加了第四届全国地方戏(南方片)优秀剧目展演,在戏剧界和演出市场均获得高度评价。中国剧协的专家学者对该剧的点评:这部戏是黄梅戏艺术题材创作上的全新开拓的原创剧目。
2014 年 5 月 29 日晚,新编黄梅大戏《小乔初嫁》在北京天桥剧场成功上演,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观看演出。 中宣部副部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局长蔡赴朝,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中宣部副部长黄坤明,文化部副部长董伟,光明日报社总编辑何东平,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伟,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曹征海等观看演出。 《小乔初嫁》是安徽省 2013 年重点打造的十大演艺品牌项目之一,演出中,混合乐队伴奏模式,多重空间并置转换,既营造出大气磅礴的三国风云,又凸显了黄梅戏沁人心扉的优美唱腔,给现场观众带来美好的视听感受。 演出结束,全场掌声经久不息,这部戏将三国故事、安徽元素黄梅戏巧妙融为一体,立意上不落窠臼,舞美上新颖大气,唱腔上婉转细腻,表演上情感真挚,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2014 年 9 月 13 日,第十三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表彰评选结果揭晓。我省共有 8 部作品获得“五个一工程”奖项,黄梅戏《小乔初嫁》理当获得殊荣。 近年来,安徽省坚持以服务人民大众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现实题材、革命题材和重大历史题材为重点,每年确定 10 个演艺品牌项目,精心培植、重点扶持,涌现出一大批传承历史、体现时代、富于创新、饱含优秀民族文化基因的精品力作。 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展示“文化演艺强省”建设丰硕成果,展现当代“演艺皖军”的精神风采,让人民群众共享演艺文化发展优秀成果,2015 年春季 “安徽新创精品剧目晋京展演”活动因此应运而生。此次展演整合了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安徽省歌舞剧院、安徽省话剧院、安徽省徽京剧院、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6 家省属暨市直国有文艺院团资源,精心组织了黄梅戏《小乔初嫁》、舞剧《徽班》、话剧《徽商传奇》、徽剧《徽班进京》、徽剧《惊魂记》、黄梅戏《寂寞汉卿》、黄梅戏《半个月亮》7 台新创精品剧目进行 14 场演出。 此次展演采取省市院团抱团参演,合肥、北京两地联动的独特方式。 参演单位有四家省直属演艺院团,有两家安庆市属演艺院团, 这两家院团组团于 3 月至 4月,在省城合肥集中展演一个月,而 4 月至 5 月,则在首都北京集中展演一个月。此次活动规格之高、参演人次人数之多、演出时间之长均为历年少有。 7 大精品剧目的参演演员大多都是近年来成长起来的中青年演员。 此次参演剧目类型丰富,有黄梅戏、徽剧、话剧、舞剧等。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演剧目也都是近年来列入省委宣传部重点打造的 “演艺品牌剧目”. 其中,黄梅戏《小乔初嫁》以安徽本土文化为底色,以赤壁大战为背景,展现一个来自民间的温婉善良而又深明大义的女性形象,是极具传奇色彩的“救国”故事。
2015 年 5 月 29 日晚, 校园大舞台---“徽风皖韵进高校”活动走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奖剧目《小乔初嫁》精彩上演,这是继安徽新创精品剧目合肥展演、晋京展演之后,新创精品剧目走进高校的第二场演出。《小乔初嫁》是由省黄梅戏剧院重磅推出的新创三国题材大型史诗黄梅戏。该戏讲述了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救国”故事,既营造出大气磅礴的三国风云, 又凸显黄梅戏沁人心脾的优美唱腔。整场演出通过“省亲”“劝和”“送郎”“作赋”“过江”“破曹”六场戏,为观众重塑了一个崭新的小乔。 扮演小乔的何云是国家一级演员,新近凭借温婉坚毅的小乔形象捧回第 27 届中国戏剧表演最高奖 “梅花奖”.
科大化材学院研究生小陈说:“以前很少接触黄梅戏,今天看的这个剧目非常有感染力。 历史是熟悉的背景,里面的主角像华佗、曹操、周瑜等都是我们安徽历史名人,感觉很亲切。小乔形象演绎得俏皮动人,活灵活现。 剧中有些曲调朗朗上口,大家都会在台下学着哼唱呢! ”校园大舞台-徽风皖韵进高校活动由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文化厅联合主办,2015 年全年计划演出 50 场,接下来安徽演艺集团等演出单位将继续携黄梅戏《雷雨》、徽剧《惊魂记》等安徽新创精品剧目走进省内高校。 三国人物风云际会,黄梅唱腔婉转动人, 人们看到了周瑜的怒斥方遒,更悟到了小乔“为天下计”的家国情怀。黄梅戏能有今天的成就,我拙见做以下方面分析:
黄梅戏除了传统剧目的经典传唱之外, 不断创作新戏,是黄梅戏流传久远的重要原因。黄梅戏敢于改编、大胆创新,题材各式各样,像莎士比亚的《皆大欢喜》、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及现代话剧《雷雨》等都被搬上黄梅戏的舞台。 而一代又一代新兴演员的出现,让黄梅戏能够更好地走下去。 黄梅戏传承人后备队伍现状是可喜的,安徽省黄梅剧院里有 3 个团,其中有专门培养黄梅戏人才的小梅花实验剧团, 这个剧团于上个世纪末成立,近期又进行了大的调整,又吸纳了五六十名新演员,新生力量是源源不断。黄梅戏既要走下去,又要走出去。
走下去主要是服务, 培养好演员为观众带来好的剧目;走出去主要是宣传,让更多地人了解黄梅戏。 两者相结合,黄梅戏定能代代传唱,并保持鲜活的生命力。经过几代艺术家的磨炼演绎,继承创新,黄梅戏从乡间小径到达艺术殿堂更彰显出她的必然性和科学性。
出新应该更有味。 戏曲唱腔在“有情”之外,还必须“有味”.传统戏曲的优秀唱腔,总是既情长又味浓;不够味的东西,则是无法传至久远的。 这种有情与有味并重的美学原则,无疑也应当为今天的戏曲创作所继承。黄梅戏《小乔初嫁》的音乐创作,在继承传统“黄梅调”的特定风味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工夫,剧中不少唱段都充分运用了传统唱腔的素材,淳朴而优美的黄梅味在其中体现得相当鲜明。 不过,黄梅戏到底是一个以演农村小戏起家的剧种,其传统风味不可能与国粹京剧相比的。 但在《小乔初嫁》的唱腔中,这种传统风味与新题材内容之间的距离逐步完善吻合,旧有的唱腔素材如果不经严格鉴别而径直用到新剧中,是有可能出现不对味的情形的。
也正因为传统的风味与新剧中的人物形象不能尽相吻合,因此,《小乔初嫁》的唱腔从总体上看在创新方面还是迈出了很大的步子。 这样说来,新与味是否势不两立不可兼得呢?也不是。老腔有老味,新腔不也可以有新味吗? 《天仙配》当中精彩唱段“夫妻双双把家还”,在其问世之初也是被人称作“黄梅歌”的新腔,但不是直到如今我们依然觉得它有味,甚至常常把它作为体现典型“黄梅味”的唱段之一吗?在这样的唱腔中,新与味便可以说达成了统一。 在作为新世纪的作品《小乔初嫁》中,新而有味的唱腔也在极灵活多姿的抑扬开阖、顿挫跌宕变化中,唱腔又透现出为传统唱腔所不曾具备的奇异风采与韵致,由此而始全剧唱腔在表现出“以情动人”的巨大力量的同时,也显示出“以味醉人”的突出魅力。当然,通观全剧音乐,在新与味的统一上也还存在美中不足,例如小乔的某些唱腔虽然表情准确鲜明,但味道上还稍浅薄了些。 由此联想到当前戏曲音乐创作的一种普遍的现象(不仅限于黄梅戏),许多作品都做到了相当程度的出新,但有些新腔总显得味道太淡,能够像许多优秀的传统唱腔那样沁人心扉、令人回味无穷的佳音,似乎还是不多。
应该说,意味寡淡的东西,不论新到什么程度,都是虚有其表、意思不大的(也难怪许多戏迷在老而有味与新而寡味之间,宁可选择前者)。 当然,还有一点也很重要:无论从剧种音乐特色的保持来讲,还是从一部作品自身的风格统一来讲, 新味都不宜离老味太远,其间以若即若离、相互贯通为好,这也是新与味完全统一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起来看,黄梅戏《小乔初嫁》的唱腔制作,不仅在创新方面有大胆尝试,而且在新与味的统一上也做出了富有成效的探索,这对于我们从更大的背景上认识“出新”与“有味”的关系是很有启示意义的。 可以说,戏曲音乐发展的一条重要历史规律,正包含在新与味的辩证关系中:一方面,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同时,又不能不大力出新---老味再妙,也不能成为反对出新的理由, 何况今天的老味本来也是前人出新的结果;另一方面,新腔也一定新而有味---寡味的东西不论多么新,都只能是过眼烟云,老腔能够享有长久生命力甚至“历史弥新”的奥秘,也在于其有味。 戏曲音乐数百年来一部发展史,不正是新东西的蓬勃涌现与“有意味的形式”层层积淀的无休止过程吗?艺术想象不仅帮助剧作家完成戏剧作品的艺术构思,也帮助剧作家完成人物形象的创造。剧作家要把人物形象浮雕似的写活,使人们看得见、摸得着,在创作过程中通过艺术想象,深入描写对象的心灵,都是善于设身处地的从人物的角度去思索,善于想象笔下的人物神情姿态,行为动作,并融汇了个人的感情和体验的,把他们当做独立的存在, 这种带有戏剧性的场面很有趣,也颇耐人寻味。
黄梅戏《小乔初嫁》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以后,得到了观众和专家的不少赞誉。 黄梅戏《小乔初嫁》可以说是根据原着提供的素材、 人物和主题而重新创作的一出《三国演义》戏,它脱胎于原着但并没有脱离原着,而且我认为剧情更真实、更本质,更具体、更细腻地在戏曲舞台上表现了名着《三国演义》的题旨和主要人物的气质。 对于黄梅戏《小乔初嫁》所营造的舞台气氛及其小乔、周瑜、曹操等艺术形象的言谈举止,人们是熟悉的,它和原着及其他影、视、戏曲的改编本是血脉相连的。 但黄梅戏《小乔初嫁》对于观众来说又是陌生的、 新颖的。 首先编剧就别具一格,全剧的结构十分完整,剧作家重笔浓彩地描写了小乔和周瑜之间纯真的爱情和爱国之情。 剧中的人物也是观众既熟悉而又陌生的, 编导有意识地把小乔和周瑜塑造成一对言行和情感都是正常的人,全剧突出表现了巾帼女流不让须眉的崇高情怀, 但又不乏女性的柔情。
应当说,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安徽观众,我对黄梅戏情有独钟,但这出演绎《三国演义》的黄梅戏《小乔初嫁》却使我感到新意,它用反映农家田园的戏曲演绎荡气回肠的“三国演义”,它的确不同于以前我看过的黄梅戏。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蒋建国院长曾说过:今天黄梅戏艺术已经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那么它也就有必要在更高的层次上、 更大的范围内吸取营养。
如果不去创新,黄梅戏就有可能停滞枯竭。
我认为蒋建国是一位明智开拓的院长,更是一位卓越精湛的艺术家。黄梅戏《小乔初嫁》在艺术上的许多创新,就是“广泛吸收”的成果。 舞台各个艺术门类都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和实验。音乐上吸收了姊妹艺术的养分,表演上将安徽元素花鼓灯舞蹈等揉进了黄梅戏之中,舞台美术运用简练、抽象、大气,服装设计更显独具匠心。
我还认为,所谓艺术上的创新,就是不断地在更高的层次上追求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尽可能完善的统一,以满足广大观众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审美和欣赏需求,在这一点上黄梅戏《小乔初嫁》是成功的。
我更认为,任何一个剧种要发展,就要广泛吸收,为我所用、创新发展、自成一格。 黄梅戏《小乔初嫁》,在这方面也是十分出色的,值得点赞。
当前,湖北黄梅戏自身文化传承、提质升级以及社会经济增效发展等都迫切需要湖北黄梅戏进行品牌包装、宣传与推广,以达到相应的目标。...
为弘扬民族文化,传承黄梅戏文化遗产,安徽省文化厅自2010年开始从36本传统大戏中整理、发掘10部重新排演。2013年第四部《相思扣》正式上马,受省文化厅、省黄梅戏发展基金会的委托我应邀为潜山县黄梅戏剧团执导该剧。从研讨会的召开、正式进入排练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