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沉默权概述
提到沉默权就会讲到“米兰达规则”在美国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警笛突然想起警灯突然狂闪,一辆警车呼啸而来,警察跳下车才空制住犯罪嫌疑人后会脱口而出“你有权保持沉默,但你所说的一切都可能成为呈堂证供:”根据美国联邦法律警察在讯问犯罪嫌疑人之前应当履行这样一项义务—即告知犯罪嫌疑人享有保持沉默的权利加果没有提前告知那么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依供述所取得的一切证据都不能在法庭上作为定案的证据使用而将视为无效。
学界对于沉默权的理解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第一种是广义的沉默权,具体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任何公民都有权不回答公安司法机关或人员的提问J二是任何公民都有权不回答可能使自己入罪的问题J三是警察怀疑某人是某起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而进行讯问时公民有权拒绝回答警方提出的任何问题J四是任何刑事案件的被告人没有自证其罪的义务J五是任何公民只要受到警察和公诉机关对其的刑事犯罪指控就应该停止就被指控犯罪对其进行任何讯问J六是不能因为刑事被告人在审判之前没有回答警察的提问没或者在审判过程中自证其罪而受到法庭的不利评论和推论。另外一种是狭义的沉默权。
二、中国建立沉默权制度所面临的障碍
目前我国通过立法建立沉默权制度面临着一系列的障碍和来自公检法各方的阻力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三大障碍,即观念障碍、技术障碍和体制障碍。
“观念障碍”主要指对“客观真实”的追求对沉默权的排斥。追求“客观真实”一直是指导我国公安机关、检察院和法院三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的所秉承的基本理念“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在我国根深蒂固在执法者看来程序违法再严重也没有办错案件严重,导致了公安机关对实体真实的追求远胜于对程序正义的追求进而成为“口供中心主义”的现实基础。而如果我国引入沉默权必定会对侦查人员固有的、传统的办案观念造成极大冲击祯查人员担心在审讯过程如果犯罪嫌疑人行使沉默权那么他们长期以来已经习惯采用的的一些审讯策略将无法实施口供肯定很难获得甚至寄希望于从先获得口供进而得到破案线索的机会也微乎其微。引入沉默权必定也会对检察官和法官的固有力、案观念造成一定冲击。因为他们在进行审查起诉或庭审中已经习惯于通过其他一些证据种类来印证口供是否真实,口供也通常是提起公诉或定罪量刑的主要根据加果因为沉默权的引入进而导致某些案件缺乏口供也没有口供以外的其他证据能证明,那么检察官、法官哪敢定案。沉默权也会给立法者和群众的观念造成一定冲击,沉默权的引入使得刑事诉讼更加关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程序性权利而对公安司法人员对案件实体“客观真实”的追求构成冲击,个别的案件甚至可能因为得不到口供,同时也缺乏其他证据证明或证据不足而使得在人们印象中确定无疑的罪犯得不到法律的惩罚,社会公众和立法者是否能够接受如此的结果?笔者不敢想象“辛普森案件”换做是在中国发生他在刑事诉讼中因为证据的瑕疵而不能被定罪将会在社会上产生怎样的影响?社会公众能接受吗?他们还会认为法律是正义的吗?未免笔者这样的担心有些多余,但我们必须考虑一项法律制度的移植对于社会的可接受性否则这样的移植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无法推行而天折。
“技术障碍”主要是指沉默权制度的建立会为司法实务界办理案件带来一些难题庄要表现为我国侦查机关侦查资源的有限性与社会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之间关系紧张。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犯罪率居高不下特别是重大复杂案件频发,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相当一部分案件越来越带有犯罪手段隐蔽化、犯罪人员高智商化、犯罪集团组织化和犯罪跨地域的性质。而我国现阶段的刑事侦查资源仍然非常有限基层案件多发,警员数量不能满足要求,先进的侦查技术缺乏、资金不足、侦查人员素质不高。在这种有限的侦查资源条件下,侦查人员还可以依靠通过审讯获得犯罪嫌疑人口供找到案件的突破点,如果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权加何能够快速侦破案件?这无疑将使侦查机关面临严峻的挑战。这也是实务部门尤其是侦查机关抵触沉默权的一项重要理由。
“体制障碍”是指一些程序性权利(包括沉默权)在当前我国现有的侦查体制和司法体制下还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法院并没有完全的独立,不能够有效制约政府的权力并保障人权。反映在沉默权上就是当犯罪嫌疑人的沉默权一旦受到侵犯,能否通过法院得到有效救济呢?笔者对此不得不抱有怀疑。二是目前我国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羁押管理还是由侦查机关负责,并没有独立出来。
而且保障沉默权的行使要求在缩短对犯罪嫌疑人的羁押时间到一定期限这立法者能否接受这样的要求?
三、沉默权制度在中国的前景
关于在我国建立什么样的沉默权,学者们的意见也不完全一致。
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主张:相对沉默权说、有限制的沉默权说、诉讼阶段说。但上述几种主张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都认为中国只能建立一种有限的沉默权制度不过对沉默权限制的方式不同而已。每种主张都考虑到了目前实务界的承受能力这一进路当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还是有值得商榷之处。
笔者认为:在我国建立沉默权制度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切入和构建(1)废除立法中“应当如实回答”的规定,在立法上完全免除犯罪嫌疑人如实回答提问的义务在受到侦查人员第一次讯问时,犯罪嫌疑人除有权利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其因何事受到警方怀疑并获得律师的帮助外还应当被告知有权进行无罪或罪轻的辩解。但是其应当如实回答侦查机关提出的关于其姓名、年龄、出生日期、工作单位、住址等个人基本情况的问题但与个人基本情况无关的问题有权不予回答(2)案件的侦查不能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使沉默权而停止也禁止侦查人员以刑讯逼供的方法或采取威胁、引诱、欺骗的其他非法手段来获取犯罪嫌疑人口供。公诉人可以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审判前行使沉默权或者没有正当理由拒绝回答法官提问为依据而请求人民法院依此种情况作出适当的判断或推定彻底废除立法中“讯问犯罪嫌疑人“的规定,取而代之的是听取犯罪嫌疑人的意见.罪嫌疑人在知道自己受到怀疑的犯罪指控以后其既可以作出有罪的供述也可以作出无罪或罪轻的辩解也有权行使沉默权等待律师提供法律帮助J已经请了律师的脸查人员在讯问时可以要求律师陪同。
总之尽管沉默权制度在中国的建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来自各方的质疑和阻碍。在2012年召开的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以高票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其中“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入以及第so条增加了“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规定,充分说明了我国的立法在进步传递出了沉默权的相关司法精神。在刑诉法修改立法草案征求各方意见的过程中,公安机关对增加“不得强迫自证其罪”这一规定意见很大但在立法机关的权衡和学者的积极推动下,最终还是被保留了下来。每一次法律的制定和修改都体现为不同部门、主体的博弈和智慧的较量但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法治在进步,国家对人权的保护在立法中得到体现。
笔者认为随着中国公民的民主权利意识逐渐增强、社会法治大环境的逐步改善、程序优于实体和程序正义的观念在司法机关和立法者的眼中得到重视以及与国际刑事诉讼法的接轨、加入有关沉默权的国际条约的压力等诸多因素,我们应该看到沉默权制度在中国的前景还是光明的,因此诉讼学界的学者和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应该为这一制度在中国的建立继续努力,不能因为眼前的一些障碍和阻力而放弃美好的追求因为沉默权保护的不仅是那些犯罪嫌疑人和被告,同时也在保护着每个都有可能受到国家刑法权不当追诉的公民。
一、我国刑事诉讼证据开示的制度构建我国应该规定证据开示主体为控辩双方及无辩护律师的告人,即控辩双方双向开示:控示己方证据,这是双方共同的义务,而我国现行刑诉法和有关司法解释,都只规定了公诉方对辩护方的开示,但对辩护方在开庭前向公诉方开示其...
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对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作了较大修改,在传统的证据确实、充分标准中添加了排除合理怀疑的重要元素,使得去伪成了求真的重要一环,对于刑事司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合理怀疑仍是个抽象的概念,可能的怀疑能否上升为合理的怀疑...
2012年3月14日,《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获得全国人大通过,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对侦查程序进行了全面的修正.和96年诉讼法相比,在侦查程序部分,新刑事诉讼法增加8个新条文、修改了24个条文.修改的条文涉及到除侦查终结一节...
我国监察体制改革是一条崭新的制度轨道。随着国家《监察法》的出台,国家监察委员会试点工作的启动、推行以及改革的深化,带来的是一系列的体制适用的衔接和协调问题。...
重点介绍了刑事诉讼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着的一些不足,并尝试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希望能够为不断完善立法、公正司法,提升刑事案件判决的公平性、合理性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
阐述了电子证据的概念,总结出电子证据的特征,界定电子证据的取证主体,分析电子证据的立法,总结电子证据取证司法上存在的问题,通过提高取证技术水平,建设取证队伍,解决电子取证在司法实践中遇到的困难。...
一、刑事诉讼目的(一)刑事诉讼目的的概念刑事诉讼目的,就是指国家进行刑事诉讼所要达到的目标,国家对刑事诉讼的需要并基于对刑事诉讼的认识,所预先设定的对刑事诉讼结果的认识.刑事诉讼目的就是设计运用刑事诉讼制度所要获得的结果.(二)诉讼目的的分...
基于此,文章就详细探讨新修的刑事诉讼法实施对侦查工作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的策略,为广大公安干警的案件侦查工作提供参考。...
刑事和解作为多元化纠纷解决方式之一,因其能够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而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刑诉法中,刑事和解制度首次得到了专章规定.目前,作为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的一项新的刑...
我国公安系统指纹库日渐完善,侦查人员通过指纹库发现犯罪嫌疑人,将其抓获并经过指纹比对最终确定犯罪嫌疑人.对于同时拥有指纹鉴定及被告人有罪供述的案件,定罪毫无悬念,而本文关注的正是缺乏被告人供述,指纹鉴定成为唯一证据的盗窃案件,一般直接定罪.我院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