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知彼知己——以己之矛,攻彼之盾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6-24 共558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孙子兵法》中的行政领导理论探析
  【绪论】基于行政领导学的《孙子兵法》研究绪论
  【第一章】兵学圣典中的行政领导者思想
  【第二章】孙武兵书中的行政领导职能思想
  【3.1  3.2】知彼知己--以己之矛,攻彼之盾
  【3.3】悬权而动--重在权变
  【结语/参考文献】《孙子兵法》行政领导观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三章 《孙子兵法》中的行政领导艺术思想

  第一节 文武兼施--威望与法纪并重

  孙武在《行军篇》提出了"合文齐武"的观点,数千年来其闪耀的理性光辉经久不衰,并且堪称最成功的管理思想之一。依靠领导者个人威性的同时,也讲究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威望与法纪并举,这可以作为提高行政领导艺术的一项有效途径。

  一、以人为本。

  人类社会历经千百年演变,各社会制度虽统治阶级各有差异,各个时代对于高效的管理模式的理解虽各不相同,但人类社会终究是由人组成,社会活动不外乎都是人作为行为主体在起着主导作用。古时两军交战虽是谋略在先,但作战毕竟靠的是军队列阵、奋勇杀敌,没有军队,再高明的谋略也枉然,到头来不过是河汉斯言、徒托空言。同样的,行政领导事务也必须以人为本,是由人所主导的活动。我们应当树立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人是社会的主体,只有人得到自由、解放和发展,才能推动社会进一步发展。

  "以人为本"的管理,要求在整个行政领导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各环节的核心,围绕着激励和调动起人的能动性、积极性、创新性而展开,终极命题是为了实现人与组织共同发展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这就要求领导者要充分重视与肯定人的积极作用,有时组织中人才的潜能函待领导者去培养与发掘,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看待人才。尤其在用人上应注重基层导向,这就要求领导者需重视与肯定下属的作用,是由于下属所扮演角色,才构成了组织的一个个基本单位,因此才有了领导活动的基本客体。领导者要会善用人才,也要会引导并提升人才固有的潜力。现行公务员选培机制,要求公务员队伍定期进行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等各项通用能力的培训,以求发掘潜能,提升自身素养。另一方面,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时要求以人民利益为总的出发点,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权益,为落实这一目标,领导者应主动深入实践,倾听百姓呼声,为群众办实事,审慎行使权力,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才能真正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二、齐之以武。

  "卒未亲附"之时,为免于"不服则难用"而采取以德服人,"令之以文"不予惩罚。然而"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当士卒已经亲近依附将领,如果此时由于对部下的宠溺,不严格执行军纪军法,那他怕是要肆意妄为,不能用来作战的。军中讲究"令必行、禁必止",这需要依靠强硬手段与坚定的信念来保障规章制度的实施了。于是孙武在兵法各篇章中多次强调"法"的重要性,明确指出要"齐之以武".比如开篇《计篇》"将天地道法"的五事中就专门指出了"法"的重要性,并且对"五事"之首--"将"也提出了为将五德之"严"的要求。"七计"之第四计"法令孰行"也对军令如山,规章制度能否有效贯彻实施的重要性予以了强调。 何为"齐之以武"?是指要有理有据,要有法可依,建立完善法律机制,有奖就有罚,即便最信任的下属犯错误时也不可包庇,以相应制度予以惩处,绝无私情。古为今用,今天的行政体系中亦是如此,为人民谋福祉的现代领导活动更加强调依靠健全的制度体系,以约束领导者的权力。新时期处在改革个浪潮中,要求公共部门也要有更加与之相匹配的绩效考核制度,以全面考核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十八大以后,对于那些贪污腐败的领导干部,尤其对于部分领导干部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搞"圈子文化"的现象,更是必罚不贷,追查到底,以铁腕反腐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中国共产党敢于直面问题、纠正错误,勇于从严治党、捍卫党纪,善于自我净化、自我革新。

  三、德法并重。

  孙子《行军篇》中指出两军相争时,取胜之要诀:"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这意味着既要以仁厚之心团结将士,又要严明法制、统一步调。二者互为补充,"合之以文"也好,"齐之以武"也罢,都不能保证在所有情境下有效,需要依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手段,并无所有情形通用之领导方式。仅仅依靠以德服众,缺乏制度约束,稍有松懈,则有可能被好事者钻了空子,仁厚之心反成一种腐蚀剂,使组织涣散,工作消极,意见分歧;而惩处不当,太过强硬,则有可能招致怨声载道,组织人心不齐,一盘散沙。所以说,要把握好分寸,张弛有度,才是文武并举之道。

  合之以文,讲究"以德服人",就是指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给组织成员一个共同努力的目标与方向;齐之以武,讲究"以力服人",就是给组织成员以行为约束。如此一来,既有明确的方针、路线作为前进的牵引力,又有规章制度作为推动力,如此前导后推,才能保证组织这趟列车能够畅通无阻地前行。

  行政领导过程中,使"文""武"两方面相生相辅,使二者互为补充、相互配合、共同作用,以期发挥最佳效果。

  第二节 知彼知己--以己之矛,攻彼之盾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一席话,寥寥数字却堪称《孙子兵法》中最为人所熟知的谋略思想之一,千百年来一直警醒着我们,与人竞争不单单要了解清楚自己的情康,也要通晓对方的情况,知彼知己是获取胜利的必要前提。"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如果只是了解自身的情况,却全然不知对方的情况,那也只能算是做了一半的准备工作而已,反之亦然。而外界情况又常常复杂多变,就算了解了自己和对方的情况,没有考虑到外界环境之变化也是考虑不够全面的。恰如兵法中所言,"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古时作战有军争双方,在现代行政领导事务的过程中,虽无竞争一说,行政领导者也必须时刻把握自身的长处与短处,努力了解工作对象的情况。在拟定与执行决策的过程中,领导者应具备权变的思想,有效的管理方式应该是随着管理事务所处的外部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包括上级政策的变动,干群关系融洽与否,以及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相应问题,这样才能有效保证相关工作的顺利展开。在行政领导活动中,"知"可视作一种领导艺术,是知人之明,方能自知之明,不单知此一时之形势,更有先见之明的智慧与艺术。

  一、知彼:换位思考。

  所谓"知彼"然后"知己",孙武认为要想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先要去了充分了解你的对手。要做到最大限度地了解对方,做到"知彼",一个可取的方法便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思量问题。

  领导者尝试换位思考,最基本的是学会恰当处理与下属之间的关系,尝试着站在下属的立场看问题。领导者与下属,领导与被领导,上级与下级的关系。

  然而,领导者又不能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俯视众人。这样与下属的关系就会渐渐疏远,永远也无法真正熟谙下属的工作情况。一位优秀的行政领导者应当学会时刻站在下属的立场思考问题,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真正体味到下属的各项需求,了解下属真正的精神风貌。与下属关系融洽,才能保证各项管理事务真正有效的贯彻实施。也只有这样,才能以德服众,被领导者才不再是单纯地被动接受支配,而是转变为真正的追随者。

  行政领导过程中,领导者在决策的过程中也要学会换位思考,从政策对象的角度深刻考量政策实施后的利与弊。政策的出台,不应该行政领导者一拍脑门偶然制定出的,它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有所依据,这就要求行政领导者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必须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广大人民绝非单纯接受领导的"愚民",而是有自己想法,有自己诉求和心声的能动的行为主体。因此,行政领导者不单单要在政策制定与执行时心系群众,更要主动深入实践,深入基层一线,下沉到基层去。

  二、知己:贵在自知。

  "知己"却"不知彼"可能会畏首畏尾或鲁莽行事,"知彼"而又"不知己"则会过于自大。比如长平之战的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对自己的理论水平非常自信,却只知道根据兵书指挥,只懂"纸上谈兵",不知道变通,中了秦军的计策更是执意贸然进攻"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兵败如山,丢了性命,还搭上了四十万赵卒的性命。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便是警醒世人要认清自己的位置。

  了解别人多观察、思考便是,但要真正了解自己却并非轻易可以做到。自己的优势很容易就看得到,而自己的劣势则往往不愿承认。所以,人要想了解自己,就要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弱点。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唐太宗有言"明镜可正衣冠",***总书记谈到群众路线时,要求党员"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然后才能找出所谓盛水木桶限制盛水量的"短板",进一步完善自己。行政领导者由于自身所肩负的使命,更加要求他们要清醒地认识自己。他们更需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的使命、知道自己的能力,并及时发觉自己的不足之处予以改进。党的领导干部更要起到带头作用,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用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用榜样的力量鞭策自己,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先知:信息在握,占得先机。

  (一)先知与庙算:信息先行。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在孙子看来,取得胜利或是在众人中脱颖而出,还有一条准则,就是做到"先知".

  从字面上看,"先知"可以理解为政令下达前先了解清楚整体形势。也就是说,要想获得成功首先必须搜集大量信息。这一观点,实际上是对于信息获取重要性的朴素思想。第 13 篇《用间篇》全篇都在谈"信息战",详细阐释了5 种间谍的配合使用。古时的间谍,名曰细作或是探子,并无多少不光彩,也不过获得信息的一个特殊手段。"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孙武将 5 种间谍的使用分别列出,把探子的地位看得如此重要,因为他们传递着对于作战取胜十分重要的信息。

  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信息的有效利用堪称决定发展、成败的关键。只有及时掌握了最全面、准确的信息,才真正把握住了生存与发展的脉门。行政领导活动中亦是如此,准确、全面的信息扮演着重要的地位。不论是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组织的正常运转与发展,都需要以信息的准确传递作为保障。社会的高速发展,不断演进与变化,使得现代行政领导活动更加繁复,并且使组织与部门之间不单单是上下级的从属关系,而是互为连通的网状结构。这就促使政府各部门间的往来要更为灵活,要灵活就要会变通,变通则要求首先要有效地获得准确的信息。当然,在这个微博、微信快速发展,人人都能成为信息制造者的时代,领导者更要去伪存真,从海量的信息当中挑选出对于自己的工作真正有用的信息,不要把有限的精力白白浪费在阅读那些毫无用处而又挤占时间。

  网络民意的表达使得政府的工作更加透明化,也因此受到到更多的舆论关注与舆论监督,网络舆情反过来又影响着政府工作的开展。行政领导者在新的时代,要学会主动地关注互联网上的动态,并与自己的工作相对照,从而规范和改进自己的工作。

  (二)避实而击虚: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孙子提出"避实击虚",要避开强势,去攻击弱势,要善于找出对手的弱点。"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指出带兵的基本战术就是要象水往低处流那样,不吃眼前亏,避其锋芒,从敌人的薄弱之处打击。避实击虚就是先了解对方的全部信息,找出对手的弱点来。要想避实击虚首先要试着摸清底细;摸清了底细,就要找软肋下手。

  行政领导者在审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全面收集对于解决问题有所帮助的信息,分析当下的形势,找出所要处理问题的一个突破口。即便是再怎么棘手的问题,也总能有办法找出较为容易解决的部分,从此处下手,从矛盾不太激化的地方着手去解决。行政领导者总是面对着诸多困难,处理庞杂的各项事务,倘若每个问题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硬来,那只会使自己深陷其中,忙得焦头烂额。更不利的是,如果因为问题处理方式不当,影响了干群关系,则更加失去了群众的信任,不利于将来其他相关工作的开展。所以,行政领导者需有先见之明,以敏锐的眼光、独到的视角,发现解决的问题的切入点。比如在城市及公共设施建设、开发等过程中,对于那些不肯迁走的私人土地或房产拥有者,如果对于不同意户予以强拆手段强行将其迁出则会造成矛盾激化,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此时不妨试着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与其家人耐心沟通,努力说服不同意户接受拆迁补偿条件。

  (三)自知之智。

  知彼知己,在客观、全面地分析过了双方的优势劣势后,就要学着趋利避害,善用自己的优势,尽量规避自身劣势的暴露,给工作的执行拖后腿。扬长,才可使问题得到更好更快地解决;避短,才可最大限度保全自己,免于身处逆境。 行政领导过程中要先分析清楚形势,注意扬长避短。扬长,如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所说,是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或优先解决矛盾的主要方面。行政领导者拥有法律所赋予他的权力,这是一大优势。行政领导者要合理地运用自身权威,运用自己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能力去调配组织内部的各项资源,去最大程度地创造效用。这也就是行政领导活动中的扬长。说到避短,自然就要提到管理学中的"木桶效应"."木桶效应"是讲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必然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一只木桶想要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整且无缺漏,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够齐或者某块木板下有缺口,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可能面临一个问题,即构成组织的成员水平有高低,能力有高下。有时,组织发展中还会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组织太过庞大臃肿致使决策需要逐级递交审阅致使组织运行效率降低等,这些都有可能会在无形中形成阻力。遇到组织发展困难时,便对行政领导者的组织能力提出了要求,应该尽早找出问题,疏通组织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梳理组织体系,解决"短板"问题,提高运行效率。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行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