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关乎着儿童以后的身心发展监控,所以需要我们时刻关注,这样才能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几篇探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范文,供给大家研究探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第一篇:早期依恋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作者:杨秀清
作者单位: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摘要:依恋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早期依恋的特点,讨论了早期依恋的形成对学前儿童认知能力、语言发展、情绪情感及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早期依恋; 学前儿童; 心理发展;
Abstract:Attachmen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children.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rly attachment and discuss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early attachment formation in preschool children's cognitive ability, language development, emoti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word:Early attachment; Preschool children;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一、早期依恋如何形成
早期依恋是"在儿童生命前期中与重要他人建立的亲密的、持久的、强烈的情感联结".早期依恋是婴儿出生后在与大人的互动中慢慢形成的。一般情况下,母亲是婴儿接触频率最多的人,所以早期依恋最早产生于母亲与婴儿之间。在与母亲经常的情感接触与互动中,婴儿与其母亲之间逐渐建立起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结,也就是婴儿会对母亲产生依恋。虽然婴儿最初的依恋对象主要是母亲,但是如果父亲(婴儿主要接触者)与婴儿交流的机会与交往事件越来越多,婴儿也会形成对父亲(婴儿主要接触着)的依恋。
二、学前儿童早期依恋的类型
(一)安全型(B型)
具有安全型依恋的婴儿在与母亲分离后会有适度的反抗,当母亲离开他们后,他们会出现又哭又闹等行为,但这种行为持续的时间是短暂的;当母亲返回后,安全型依恋的婴儿会立刻前往寻求接触,会担心母亲再次离开,但能很快被母亲安抚好情绪。
(二)回避型(A型)
具有回避型的婴儿在与母亲分离后表现得最不悲伤,他们依然独自玩耍,没有丝毫的不安;当母亲返回后,他们会对其不理不睬,好像母亲没有离开过。
(三)矛盾--抗拒型(C型)
具有这种依恋类型的婴儿感情最丰富,母亲离开时,他们表现得非常悲伤,可能会大吼大叫;在母亲返回时,他们有时会紧紧依偎母亲,有时又会推开母亲,对母亲的重新出现表现出又爱又恨的矛盾态度。
(四)混乱型(D型)
这种类型的婴儿在实验室情境中的行为表现为行事混乱,活动随意,无组织性和目的性,动作较为刻板,行动常常互相矛盾。对母亲(婴儿主要接触者)表现出恐惧情绪和任性态度。这种依恋类型是由前面三种类型的依恋行为以非常的方式复杂地结合起来的,被认为是一种最不安全的类型。这类型的幼儿对依恋对象态度冷漠,常常产生各种行为问题,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三、早期依恋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一)对学前儿童认知方面的作用
父母与幼儿如果在早期建立起的是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孩子就会把父母当作"安全基地",他们会放心地去探索周围的事物,对周遭事物的探索又能促进幼儿早期智力发展,提高幼儿大脑发育,增强智力发展的速度。如果要建立安全的依恋,需要父母平时更多地关注幼儿,经常与幼儿互动,经常陪伴幼儿,让幼儿能在心理上得到更多的安全感和更多的积极情绪。安全感和积极情绪的获得可以帮助儿童选择较为有效的认知活动,当幼儿在认知活动中解决了问题,获得了一定的成果,这种成功的智力活动又能进一步增加他们探索新鲜事物的兴趣,如此良性的结果循环,使儿童认知能力逐渐得到提升。在美国进行了这样一个实验:实验对象为19个月大,智力发展落后的婴儿,实验设置是将实验组孤儿交给代理母亲抚养,并与之形成依恋,4年后进行再测,测试结果发现实验组孤儿平均智商提高了32分,而在孤儿院的对比组则落后21分。对其20年后的追踪研究发现,实验组中33%左右的孩子进了大学,对比组那些在孤儿院的儿童大多数则不超过三年级水平,由此证明,依恋对幼儿的认知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作用
3岁前是语言发展较为关键的时期,在婴儿早期与父母的安全依恋互动中,他们就学会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感知父母的语言并逐渐模仿父母的语言。如果在这一阶段能为婴儿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不仅对幼儿语言理解的发展有利,而且能提高幼儿在口语表达上的速度和质量。
(三)对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作用
哭闹对儿童来说是早期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对幼儿今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个阶段婴儿如果与父母建立起安全的依恋,能帮助他们获得情绪上的稳定,发展出快乐等积极情绪,在适应幼儿园生活后,这些孩子常常表现为自身是快乐的,对同伴富有爱心,对教师善于表达情感;而不安全型依恋的孩子,经常因为母亲的离开而处于焦虑、不安的状态,由于无法得到满足或满足延迟而产生挫折情感,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儿童在幼儿园中往往更多地表现出情绪多变,缺乏情绪识别能力,对幼儿园同伴甚至会表现出情感淡漠。
(四)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获得安全型依恋的幼儿从父母或其他照顾者那里获得强烈的安全感,安全感的获得让他们对他人和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2岁前幼儿需要获得信任感,克服羞怯感,这一时期如果幼儿从父母那里得到稳定而不间断的关怀,将会让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得到了满足,进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安全和成人世界的信任。这样的儿童会对父母产生信任感,并由此推及对周围的信任。具有安全感的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出信任教师,能较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环境;独立自主、大方自信,很快能赢得其他孩子的友谊,获得同伴的接纳,建立起良好的同伴关系。
总之,各种依恋类型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都会产生相应的影响,但安全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相对具有积极意义,因此父母在儿童成长早期,应该关注安全依恋形成的要素,让儿童在早期具有安全依恋,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宗炜宏。试析依恋对个体发展的影响[J].企业研究,2010(20)。
文献来源:杨秀清。 早期依恋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J]. 家长,2020,(31):49+51.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第二篇:父母离异与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相关研究
作者:陈航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摘要: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终身受益的作用。家庭作为学前儿童第一个成长环境,十分容易受到家庭结构的影响,父母离异给部分幼儿同伴交往方面带来了消极影响,表现为自卑、胆小、性格极端等,影响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及成长。但只要单亲家长们能够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儿童加以引导,幼儿的同伴交往就会按着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同伴交往; 父母离异; 社会性发展; 影响;
一、研究起源
离婚,不仅给家庭带来了伤害,还在一定程度上给幼儿带来了伤害。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环境的改变,让幼儿幼小的心灵不能承受,尤其是在幼儿身心发展的敏感时期。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访谈,发现单亲家庭幼儿的身上或多或少会表现出性格内向、自私、敏感、性格暴躁、行为极端等现象。而幼儿出现这些问题往往是与父母关系和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父母在感情发生变化的时候经常忽视了幼儿的内心,对幼儿的成长起到了消极作用。因此,必须紧紧抓住幼儿内心敏感时期,关注单亲家庭学前儿童,帮助单亲幼儿克服同伴交往问题,使其健康快乐成长。幼儿成长离不开家庭的教育与支持,需要家长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努力营造温馨幸福的家庭,把家庭对幼儿的伤害降到最低,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本研究针对单亲家庭幼儿的同伴交往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单亲家庭在同伴交往时表现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密切观察在同伴交往方面有问题幼儿的行为表现,深入剖析父母离异对幼儿同伴之前的相关影响,为单亲家长们提供相关建议,把对幼儿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争取为相关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二)实践意义。
入园后的幼儿是渴望与同伴交往的,寻求获得心灵上的一种依偎感。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在交往中能更好的认识自己,学会如何关心同伴,培养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伴们在一起会相互模仿,学习到哪些行为是被同伴们所接受,哪些行为是不被同伴们所接受。结合单亲幼儿的表现,分析父母离异对幼儿同伴交往方面出现问题的原因,帮助在同伴交往方面表现出问题的幼儿逐渐消除问题,给予家庭开展适宜干预相关建议,促进单亲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使其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性格,为将来的社会角色转变做充分的准备,保证单亲家庭幼儿健康快乐成长,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
三、父母离异与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相关分析
(一)家庭结构的变化对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
父母离异后,学前儿童往往会和父亲或母亲一方生活,缺失了完整的家庭关爱和教育,使学前儿童的内心缺失了一定的安全感,尤其是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前比较依赖的父亲或母亲一方离开以后,学前儿童的世界会变得惶恐、孤独,表现出自闭的行为,从而致使学前儿童在与同伴进行交往时,也会缺乏信任感,不愿意和同龄人进行交往,对同龄人总是保持一定距离,喜欢自己孤独在角落里。此外,婚姻的破裂很多时候会给父亲或母亲带来一定的伤害,由于抚养人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言行,把很多负面的情绪都发泄在学前儿童身上,比如强势、专制、性格暴躁等,这样的幼儿在与同伴交往时往往会表现出领头人的行为,尤其是在大班单亲幼儿身上表现明显,他们希望同伴听从自己的"指挥".由于抚养人的教育思想存在错误认知,会给幼儿灌输"爸爸或妈妈不要你了"的错误思想,用孩子的思维情绪来"报复"另一方,殊不知这样的错误思想只会导致幼儿缺乏安全感,产生自卑心理,在学前儿童敏感的内心世界里烙下"被抛弃"的阴影,不敢和同龄人接触,觉得自己是个"特殊"的孩子。
(二)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高楼琳琅满目,幼儿们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少,除在幼儿园时能与同伴进行交往,其余时间大多生活在狭小的室内空间,很少能与同伴进行接触交往,幼儿同伴交往方式单一,交往对象缺乏;加之当今多媒体网络迅速发展,学前儿童交往更多的对象则是手机、电视、ipad等科技产品,缺少了与同龄人在交往中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幼儿的交往动机也大大减弱,在互联网的世界中没有教给单亲幼儿学习如何与人和谐融洽相处的知识,单亲幼儿人际交往技能缺乏。父母离异后抚养人一方压力增大,忙于赚钱,忽略了幼儿的感受,很少时间陪伴幼儿,不能给予幼儿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完整的父母教育、关爱,阻碍了幼儿同伴交往的能力发展。
(三)抚养人不科学的交往评价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
幼儿期对于自身的评价大多是依从性评价,即从成人评判自己的角度出发,根据成人对自身的评价确定自己。幼儿在做自我评价时,通常会说"老师说我是好孩子",从外界的评价来判断自己。单亲家庭的抚养人在和幼儿一起生活时,可能幼儿在面对陌生人时会表现出胆小、懦弱,由于抚养人忽略幼儿内心得敏感性,无意识地给孩子贴上"这孩子真笨""不懂交往"等评价,殊不知这样的评价会让幼儿真的以为自己就是抚养人口中说的那样,认为自己不会交往,人际交往很差,反而使得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更加糟糕。
(四)抚养人性别对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
单亲家庭幼儿与完整家庭幼儿相比,在接受教育和关爱时会产生差别。幼儿因抚养人性别的不同影响自己的同伴交往。当抚养人为父亲时,父亲可能更多培养幼儿责任心、承担能力;当抚养人为母亲时,母亲内心细腻,更有利于幼儿情感发展,引导幼儿学会宽容和理解。
四、离异家庭重视幼儿同伴交往的相关建议
(一)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
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状态是幼儿学习社会交往最初的榜样,父母亲应相互尊重,共同维护幼儿的成长环境,尽最大努力去保护家庭的完整性,形成良好的交往模式,让幼儿在家庭中就能学到交往知识,以便更好地运用到同伴交往中去,促进幼儿与同伴进行积极交往。
(二)学习正确的教育观念。
单亲家长不应因婚姻破裂对孩子产生愧疚感,而是要正确对待问题,摆正心态,切忌因亏欠心理而无条件满足幼儿的要求,应科学教育,加强亲子间的交流。更多地给予幼儿足够的关爱与陪伴,多与幼儿完成一些亲子活动,在充分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加强沟通,在活动中教会幼儿学会合作、共享,让单亲幼儿学会与同伴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
(三)树立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
人际交往能力伴随幼儿的一生,不仅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能力,还锻炼了幼儿的思维和情感技能。家庭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同伴交往。民主型教养方式又称权威型教养方式,权威型教养方式指家长应该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幼儿思想,针对幼儿的差异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对幼儿提出符合幼儿实际的合理期望。在家庭中要多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为单亲幼儿创造一定的条件,致使在一些特定的情景中去发展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如助人、安慰、合作、分享、谦让等。单亲幼儿在具有亲社会行为之后,更有利于他们发展同伴关系,同伴交往的数量和频率也会逐渐上升。
五、结语
《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指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系的主要内容,而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由此可见,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离异家庭的父母而言,要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幼儿创造正确的交往条件,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用自身的榜样给幼儿做交往示范,教育幼儿要懂得分享、谦让,让幼儿学会如何与同龄人正确沟通。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作为离异家庭父母,更有义务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玉红、秦东方,《家庭离异对学前儿童身心影响的个案研究》;《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7期。
[2].张先敏、丁庆,《父母离异对幼儿的消极影响及教育对策探讨》;《才智》,2015年第1期。
[3].李慧,《浅析家庭环境对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4].刘玉红、秦东方,《家庭离异对学前儿童身心影响的个案研究》;《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7期。
[5].夏玲玲,《单亲家庭幼儿社会交往的个案研究》;《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年第1期。
文献来源:陈航。 父母离异与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相关研究[J]. 科幻画报,2020,(03):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