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是婴儿和其抚养者( 一般为母亲) 之间存在的某种具有深厚感情的双向关系。依恋的产生是婴儿早期社会交往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婴儿社会化的开端。Ainsworth 的陌生情境测量将婴儿的依恋关系分为三类: 其一,安全依恋; 其二,不安全依恋( 反抗型) ; 其三,不安全依恋( 回避型) .由于不安全依恋均代表一种依恋的不正常状态,或多或少表明依恋质量的不良,因此不安全依恋儿童都可归属于依恋缺失群体。
依恋属于安全型的儿童,当处于安全感的自我状态中时,具有较强的探究周围环境的能力,通常表现出适应性强、自信良好等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的发展与积极进取的探索行动将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与形成。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则会由于强烈的不安全感和内心冲突的不良影响,较大程度上会限制了其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与探究,限制了经验的积累,并且非安全的依恋儿童人格发展中通常表现出缺乏安全感、归属感和信任感,很难形成良性的认知模式和互动行为。长时间的依恋缺失,将导致儿童形成依恋障碍。在临床上,国际疾病分类( ICD -10) 以及美国精神疾病分类已把儿童依恋障碍纳入其中,主要是两类: 儿童反应性依恋障碍和脱抑制社会参与障碍型。Fonagy 等人发现: 78% 的精神病患者、75% 的抑郁症患者、84% 的焦虑症患者以及92% 的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被评定为不安全依恋类型。因此,依恋缺失人群俨然已经成为一颗定时炸弹,对成人后的精神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留守儿童、孤儿院儿童、隔代抚养儿童、收养儿童都是依恋缺失的高发人群,他们的共同特点在于抚养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长期存在亲子分离状态、缺乏固定的抚养人、抚养人敏感度不高、没有在关键时期建立好依恋关系等问题上。
一、留守儿童
近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关注,一度成为心理学领域研究的重点。
相关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青少年相比,更多表现出抑郁、焦虑、敏感、偏执等心理症状,存在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依恋便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Bowlby 的依恋理论提出,儿童最重要的两种依恋类型分别是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依恋对象成为个体的“安全基地”,对于应对压力及焦虑具有缓冲作用,而长期处于亲子分离的留守儿童势必长期处于依恋边缘,感受不到来自亲人的呵护,存在感低,这无不对形成健康的依恋造成影响。同时,留守儿童大多是由年长的爷爷奶奶照顾,隔代教育也成为这些儿童依恋缺失的一大要素。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监护人在教育上呈现出胜任力不足的状况,表现为对儿童日常生活的敏感度不高,无法及时满足需求,导致无法获得安全感,依恋情况成为隐患。
农村留守儿童的依恋对象会发生变化。对非留守儿童而言,母亲、父亲和朋友是其主要依恋对象;父母一方外出儿童的依恋对象多以母亲、父亲和朋友为主; 而双亲外出儿童的则多以照顾者、母亲、父亲和朋友为依恋对象。在性别维度上,双亲均外出的儿童,女生与父母的依恋质量显着高于男生。此外,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频率会影响其依恋质量,依恋质量与联系频率是成正比的。相关研究发现,对留守初中生而言,母亲教养方式对其依恋质量产生更大影响,而父亲教养方式则对同伴依恋质量产生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年龄稍大孩子依恋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对依恋的辨识度更高。除家庭因素以外,学校环境对留守儿童依恋质量的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教师是除父母以外留守儿童的主要支持源,从而依恋转移至教师。因此,教师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二、隔代抚养儿童
留守儿童大多是由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代为照管,隔代教育成为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普遍形式,祖辈家长的教育力直接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根据以往研究发现,隔代家长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普遍存在监督辅导孩子的学习能力不足,疏导孩子心理健康的能力缺乏,与孩子思想情感沟通的能力不强,对孩子不良行为的科学管教能力欠缺,科学矫正孩子的不良价值观的能力不够等问题。
Julie Poehlman 认为,当( 外) 祖父母成为孙子女的抚养者时,三种依恋关系也在随即产生变化: 其一,父母亲与子女的依恋关系逐渐潜在的分解; 其二,祖孙依恋随即产生或者得到修复; 其三,家庭成员的依恋内部工作模式发展转变,进而形成新的依恋形式。这三种关系一旦转变不佳,可能会造成( 外) 祖父母与孙子女的祖孙依恋质量受到波及。
Albus&Dozie 发现,如果婴儿期很少或几乎没有得到照料的极端情形下,1 岁后再交由( 外) 祖父母抚养,儿童与( 外) 祖父母的祖孙依恋关系可能得不到良好发展。有研究提到,儿童与自己父母的关系会影响到其与( 外) 祖父母的关系。即: 如果儿童与自己父母的关系是和谐的,相应则与( 外) 祖父母的关系就会是良好的,反之亦然。林美珍分析( 外) 祖父母抚养孙子女的影响时提到,亲子间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期是人生中的头两三年,如果由( 外) 祖父母抚养,而非父母,依恋关系的建立会产生缺陷。当儿童重新交由父母抚养时,儿童会在一段时期会十分不适应,父母亲必须对依恋关系进行重建,这个过程势必是相当辛苦的。
三、孤儿院和收养儿童
儿童成长过程中,“依恋丧失”成为一种隐形的危险因素,影响儿童未来的发展。Bowlby 在孤儿院的观察中发现,在孤儿院长大的儿童与正常家庭成长的儿童相比,会产生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难以与他人保持长久、完善、亲密的人际关系,情况严重者甚至出现边缘人格障碍。
实际上,收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安置问题,而是要在养父母和养子女之间建立起真正的父母 - 子女式的情感联结,即亲子依恋,这并非易事。从亲生父母丧失起,依恋关系便出现中断。被收养的儿童在成人后,表现出更多的发育延迟、依恋问题、内部外部行为问题、精神问题等。van den Dries 发现,1 岁之前被收养的儿童,其依恋状况与正常儿童是无差别的; 而 1 岁之后被收养的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出现较多的混乱依恋,获得较少的安全型依恋。
近年的研究发现,依恋具有代际传递性,即抚养者对依恋的认知与实践将会影响下一代人的依恋观,即父代的依恋模式与子代的依恋模式可以传递。
因此,一旦上述几种依恋缺失的人群有了下一代,他们的依恋模式将会实施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依恋问题的严重性已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对依恋缺失人群的关注也势必成为当代社会的一大重点。目前,对依恋缺失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以促进依恋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insworth M. D. S. ,Witting B A,Attachment and the ExploratoryBehavior of One year Olds in a Strange Situation,In Foss B M,Determi-nant of Infant Behavior,Vol 4: 13 ~ 116,Londen: Methuen,1969.
[2]Bowlby J.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1,Attachment,New YorkBassic books,1969.
[3]谭雪晴。 儿童依恋风格形成的影响因素[J]. 宁波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 2) .
[4]何守森。 重视和加强儿童依恋的应用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 12) .
[5]李超平,喻晓,仲理峰。 组织中的关爱: 概念界定、结果与影响因素[J]. 心理科学进展,2014,( 5) .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农民工逐渐形成。农民工作为拉动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为城市的繁荣和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创造了中国经济起飞的奇迹。然而独特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与之相联系的户籍制度造成了住房、教育、就业、...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约有3...
一、引言据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报告,全国留守儿童人数已超6100万,呈现数量多、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受阻和身心健康堪忧等特点[1][2]。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父母亲长期不在身边,亲情缺失,教化缺位,农村留守儿童的依恋发展受到严重干扰,导致他们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