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自媒体的传播是开放的, 具有交互性的, 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传播。每个人都是自媒体, 这就使得自媒体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主体多样化。在给公众提供均等的写作、表达机会的同时, 自媒体也有可能引爆舆论。当一条新闻由自媒体披露后, 在受到广泛关注时, 还能促进更多热也的公众去挖掘更多的线索和真相。本文主要探讨自媒体下新闻的特点以及如何使其规范和完善。
关键词: 自媒体; 新闻自由; 法律;
一、自媒体的定义和特点
何为“自媒体”?“媒体”二字, 就以往之通常理解, 其所包括的是报纸、广播、电视等承载信息并广而告之的中介, 或说是平台。从低速拨号到光纤宽带、从有线连接到移动上网、从点对点传播到广场式扩散,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相互连结, 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从新闻、评论的接收者成为发布者。“自媒体”就是由这些发布者提供信息方式的描述。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发行的学术研究成果给了“自媒体”一个非常严格的定义:“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 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将这种定义具体化, 其结果就包括了我们所熟知的各种社交网络如Facebook、Twitter、新浪微博、人人网、腾讯QQ空间等。新的网络社交方式以令人惊讶的速度扩张, 也对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产生巨大的影响。自媒体的特征大致可以归为:迅速, 第一时间就可以通过电子网络发布并传播;便捷, 多种终端支持, 特别是移动终端大大拓展了信息可发布地域;共鸣, 富媒体方式提供了动态且具象化的信息, 使接收者更易接受;多元, 同一平台上的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提供者, 交流与碰撞更为直接且激烈。这些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征, 使自媒体独立为一个概念, 成为保护基本权利的利器之一, 也使与传统媒体相关的一系列基本权利保护方式无法直接适用于自媒体之上。
二、制定自媒体新闻的相关法律
新闻自由与法治秩序之间的矛盾, 已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不断具象化, 频发的事件使得我国传统立法在面对自媒体时代下的新闻自由时已经力不从心, 为此必须进行适应时代发展的变化与完善。自媒体时代带来了空前的新闻自由, 甚至新闻自由还会影响立法。自媒体虽然是个人平台, 但其载体却是开放、公共的互联网。制定自媒体公民新闻时, 要确立预防为主的原则, 注重引导。网络信息的技术性很强, 维护网络安全, 要强调法律对技术投入与规范的引导, 实现技术管理与法律规范相统一的原则。法制化是未来网络监管的方向, 未来互联网监管主要的方针是通过行政立法, 将信息内容的管理责任交给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和互联网接入商, 使网络服务商加大对自媒体信息的内容进行审查, 从而达到对网络的有效管理。
三、利用传统媒体优势弥补不足
在网络信息平台, 网民只需要按照提示完成注册就可发布自己参与制作的信息。自媒体时代下, 公众的力量己经超过了传统媒体, 信息及时地被报道, 微博、博客也成为新闻搜集素材的地方。与传统媒体相比, 公民新闻具有鲜明的草根特征, 不论是在新闻采集还是新闻制作方面都与传统媒体有很大差距。公民新闻的传播主体缺乏对新闻的评判能力, 极易在新闻的制作、传播中掺入自己的主观喜恶。在很多突发性的社会事件中, 公民新闻暴露了自身跟踪报道、深度报道能力不足和缺乏权威性的劣势。自媒体能迅速将信息传递给受众, 受众也可在第一时间对信息进行反馈, 这种时效性上的优势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公民新闻的主体对发生在现场的新闻报道具有时效性优势, 但对于事件的后续报道和处理则不会给予太多关注, 有关事件当事人的基本信息等需要传统依靠媒体利用庞大的信息采集系统、专业的新闻制作人员才能得;呈现。由于公民新闻的真实牲受到质疑, 而传统媒体的报道恰恰代表了官方主流的意识形态并经过层层严格审核, 因此受众更愿意相信官方主流媒体对于事件的完整报道和调查结果。
自媒体的运作方式是"先发布, 然后过滤"。自媒体缺少严格的审查制度, 这也使得自媒体平台成为网络谣言和虚假新闻泛滥的温床。自媒体相对较低的注册口槛让别有用屯、的用户通过注册很多小号甚至盗取其他用户的账号用来转发虚假消息、传播网络谣言, 扰乱社会秩序。传统媒体可协助公民新闻进行审查, 把一些明显缺乏依据和来源的虚假新闻、网络谣言扼杀在萌芽状态。针对公民新闻制作粗糖、主体缺乏专业性的问题, 传统媒体可通过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发布新闻制作、传播专业知识和回答网民问题的方式引导公民新闻的发展, 提高网民制作公民新闻的水准。
四、结束语
自媒体的出现,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获得了人们的推崇。自媒体的平民化、大众化、进入口槛低等特点, 加之智能手机的普及, 使得自媒体拥有巨大的人口基础, 自媒体已经渗入到现代人的也中, 而自媒体人也在不断増加之中。自媒体的出现开始冲击传统媒体, 而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的出现更是颠覆了传绕社会媒体。如何是自媒体新闻走向一条规范化的道路上, 依然任重道远。
个体通过自媒体行使这种权利时, 受到限制的一系列较为常见的情形, 是否涉及对宪法承认和保护的这些权利的不当限制。...
对于“新闻法”的定义,新闻法学家魏永征及学者张诗蒂相继提出了相关界定。新闻法学家魏永征认为,新闻法是调整新闻活动中各种法律关系,保障新闻活动中的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的有关合法权益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伴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新闻传播的发展有效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新闻作品的版权侵权问题。...
3社会责任--新闻自由监督作用应充分且适当发挥3.1社会责任论有关新闻自由与各方权力矛盾的问题,早在上世纪40年代的新闻理论中就有所体现。哈钦斯委员会提出的社会责任论认为,新闻界的新闻活动除需对公众的知情权负责,满足公众对信息多方位的需求之...
在行使新闻自由权时,权利主体应避免自身的观点影响事实的表达,必须真实,客观、准确。新闻自由权的行使可能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因此对于新闻自由权,应该加以限制。...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摘要:自十九世纪后半期近代意义上的报刊被引入中国,时至今日已有一百多年。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肩负着宣传、引导、监督等社会作用的新闻媒体越来越成为当下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新闻法》的悬...
1新时代下新闻自由的新问题新闻自由的提出正值西方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的斗争时期,它作为资产阶级争取权利的口号之一在当时起到了显着的革命作用。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新闻自由的意义不断演变,时至今日,新闻自由早已从斗争工具转向普通个人必不可少的权利...
新闻自由权和隐私权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这两种权利对于公民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权利。新闻自由权是公民言论自由权的必然延伸,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闻对于表达公民的舆论、反映公民的心声,以及快速的获取信息都显得尤为重要。...
一、问题的提出。隐性采访,也称密访或暗访等,其行为方式一般采用隐蔽手段,一是公开身份但不公开采访目的;二是既不公开身份也不公开采访目的。隐性采访主要用于揭露性、批判性或者调查记者亲身体验性的新闻报道。2015年6月,南方都市报发生的卧底替...
结语随着媒介的发展,新闻活动变得复杂多样,新闻自由权利也遭遇了越来越多的矛盾与冲突,面对如此现状,有必要早日将新闻立法再次提上日程。通过对美国新闻法判例的相关研究,笔者深刻意识到需要对新闻自由进行必要的限制,限制防止滥用,限制敦促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