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理论基础
2.1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指在某些地理区域分布的经济因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它是人类经济活动经过长期的区位选择和不断地发展所累积的结果,一般与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16].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包括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圈层结构理论等。本文涉及到的主要是增长极理论与点轴理论,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开发模式。
2.1.1增长极理论与增长极开发模式
“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Francois Perroux于1950年提出,是应用于落后地区的非均衡增长理论。Perroux认为,经济增长是非均衡的,它首先出现在具有区位优势或资源优势的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增长点或增长极的带动作用将经济增长优势扩散到周边区域,最终对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17].他提出的增长极仅仅指向部门增长极,因而其增长极概念属于经济增长理论,而不是产业区位理论。Boudevill将增长极概念引入到区域经济理论中,他认为增长极不仅带动行业发展,也表现为产业在地域空间上集聚而成的城市,即兼具部门增长极与城市增长极。随后,基于“增长极”这一概念,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假说,如G. Myrdal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A .Hirschman的核心-边缘区理论等,都以“推动型工业嵌入到一个区域后,将形成经济集聚效应,导致经济增长中心产生,并在整个地区促进经济的增长”这一共识为基础,共同构成了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区域经济理论研究中,形成了增长极开发模式。该模式主要是通过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进行作用的:选定某推动型产业,通过功能极化和地域极化形成部门增长极与城市增长极,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通过扩散效应释放其极化能量,带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增长极模式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其扩散效应,而扩散效应又分为积极的“涓滴效应”以及消极的“回流效应”.核心区域的高速发展将会带来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优势资源的外溢,这些资源可以提高周围地区的边际劳动生产率,进而带动区域整体的发展,此为“涓滴效应”;反之,亦是由于核心区域具有更高的成本收益率,将会吸引周边区域的生产要素集聚起来以形成规模效应,导致周边区域人才、资本大量外流,缺乏原本的核心竞争优势,进而会导致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马太效应(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并加剧区域整体的两级分化,此为“回流效应”.
2.1.2点轴理论与点轴开发模式
点轴理论是对增长极理论的延伸和扩展,由多个区位优势明显的经济中心所组成的增长极扩散到相互联结的交通线上,即形成了发展轴,其作用范围比增长极更大。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经济中心通常呈点状分布,这些经济中心就是区域增长极。随着经济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经济中心,生产要素的流通需要各种资源的配合及保障,如交通路线的通畅、动力及水源的充分供应、供需双方有明确的供需动机等,各种因素联结起来就是相互连接的轴线。此轴为发达地区的增长极服务,但轴线形成之后,将会对产业、人口等区域经济发展亟需的要素产生吸引力,并使这些要素集聚在轴线的两侧,并产生新的增长点。点轴贯通,就形成点轴系统。因此,点轴理论可以理解为由发达地区的经济中心沿着交通、动力、水源、供需动机等资源密集的轴线向欠发达地区纵深的发展推移。
点轴开发模式以增长极理论与点轴理论为基础,主要依靠增长极的扩散效应而实现。对于一些增长极需要、却因现实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发展的产业,市场会引导该产业发展所必需的生产要素流向周边地区,以实现该产业的发展。也就是说,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扩散效应传达到增长极周边地区、以带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从而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异。而扩散效应是否能够产生点轴模式主要取决于扩散的方向和强度。如果让生产要素沿着一个既定的方向扩散,比如沿着一条主交通干道高密度、大强度的扩散,就会形成一条规划中的发展轴,形成“点轴模式”.然而,在一般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会促使生产要素扩散到能够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最优区位--即能够获得最低运费的布局地点,并且其方向是不固定的。因此,扩散效应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有强有力的政府进行科学而统一的规划。
2.2产业结构相关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和弗朗斯瓦·魁奈以及亚当·斯密的理论研究。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和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等人对产业结构的研究从最初的实证分析逐步转到理论研究,现代产业结构理论形成。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相继出现了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的工业化经验法则、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和主导产业扩散效应论、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的两基准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18]等产业结构理论,这一时期产业结构理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本文用到的相关理论是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以及区域间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计算与运用,笔者下面将进行简要的介绍。
2.2.1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产业结构的演进对应着经济的发展规律,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到高级的高度化的纵向演变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横向演变,同时也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演变理论包括马克思的产业按比例协调发展规律、列宁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以及西方经济学家总结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规律。这里主要涉及到配第-克拉克定理、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和主导产业扩散效应论。
配第-克拉克定理揭示了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趋势:随着全社会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次的劳动力转移方向是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当全社会的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第二次的劳动力转移方向便是从第二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18].即产业结构的演变是沿着由低级向高级直至走向高度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而进行的。
罗斯托认为,在任何条件下,即使是在一个成熟且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中,经济持续增长是一些主导产业持续迅速扩大的成果,并且通过这种扩张带动了其他工业部门的发展,即主导产业具有扩散作用,包括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前向效应[19].罗斯托认为一个国家应该选择能够溢出正效应的部门作为主导的行业,将该产业的领先优势辐射传送到相关产业链的各个产业中,以刺激和促进其他产业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他根据技术标准将经济社会的成长阶段划分为传统社会、起飞前提、起飞、成熟、高额群众消费、追求生活质量六个阶段,而每个阶段的演进是以主导产业部门的更替为特征的[19].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以及罗斯托的主导产业扩散效应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可以归纳出,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演变具有两大规律:一是产业结构的静态协调性,即产业之间相互关系的优化与调整;二是产业结构的动态序列更替性,即产业内部向高级层次演进的过程。
2.2.2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在分析地区间产业结构是否存在同化问题时,通常需要借助统计方法构建出可以统一测算的统计指标,目前用得比较多的是UNIDO①的结构相似系数,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从总体上反映了区域间不同的产业结构的相似或差异程度。如果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较小,则说明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相似度较低,产业种类差异较大,不同的产业结构通常会引导资源的高效配置,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反之,则相反。下面笔者将介绍其基本用法。
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中,a和b表示两个区域,Xai和Xbi分别表示部门i在区域a和区域b的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0≤Sab≤1,当Sab=1时,说明两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完全相同;当Sab=O时,说明两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完全不同[18].笔者将在第三章第二节中运用这个公式计算2011年秦皇岛、唐山、沧州三地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在此不再赘述。
2.3海洋经济理论
海洋经济是指是为了满足社会和经济生活的需要,人类作为劳动主体、对海洋及其资源投入一定的劳动力而获取物质财富的劳动过程,是实现人与海洋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是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的实现过程[20].20世纪90年代之后,海洋经济的概念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有学者概括了海洋经济开发活动的内容:以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①UNIDO: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为联合国下设的专门机构,旨在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和可持续发展。为开发前提和发展基础的一系列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主要表现为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以及海洋产业为主要基础的各种上下游产业的发展。由上述定义可归纳出海洋经济的内涵即为海洋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重点是新兴产业的振兴。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对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视,海洋经济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综合与提升,海洋经济亦被赋予了更多的属性,这些对海洋经济概念进行的外延与扩展包括:蓝色的经济和可持续经济--即蓝色的绿色经济、一个同时具有经济可持续性和环境可持续性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海洋经济,世界性经济--海洋产业在性质上属于全球产业,不会受到国家疆界的限制[21],战略性经济--海洋可再生能源和海洋生物技术等海洋新兴战略产业在资源日益减少甚至枯竭的时代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22],等等。
本文涉及到的海洋经济理论包括海洋产业经济理论、海洋区域经济理论及海洋知识经济理论,下面笔者对相关理论进行简要的介绍。
2.3.1海洋产业经济理论
根据国家海洋局的定义,海洋产业是指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23].海洋产业有诸多分类方式,本文涉及到的主要是以下两种。
第一种是按照产业部门划分,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滨砂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以及其他海洋产业,此划分方式也是其他分类方式的基础。
第二种是按照产业发展顺序及其与自然界的关系对海洋产业部门进行划分,即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划分为海洋三次产业,包括海洋第一产业、海洋第二产业、海洋第三产业,其中海洋第一产业是产品直接来源于自然的部门,主要是海洋渔业;海洋第二产业是对海洋生物资源进行深加工和利用海洋非生物资源的部门,包括海洋油气业、海滨砂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第三产业是对海洋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门,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科学研究、教育、社会服务业等。
海洋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思路应当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相一致。具体来说,首先是对海洋经济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遵循海陆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大力推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对海洋渔业、海洋运输、海洋盐业等传统产业改造的步伐,加快海洋服务和海洋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的发展,;其次,通过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动海洋科技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海洋基地,推进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的海洋技术的开发[24],力争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涉海相关科技产品,提高海洋科技的竞争力以及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2.3.2海洋区域经济理论
任何经济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的。区域经济正是来源于经济活动与地理空间的交叉。海洋区域经济是指基于空间海洋地理单元上形成的海洋经济体系[25].根据不同的海洋地理单元,海洋区域经济可分为海岸带区域经济、海岛区域经济、国家管辖海域区域经济、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经济等。由于河北省海洋经济大部分涉及的都是海岸带经济,故笔者主要介绍一下海岸带区域经济。
海岸带区域经济是指发挥沿海区位、资源、科技、开放优势而形成的海陆一体经济,具体来说是指以海域、海岸带为载体,海陆衔接这一地域空间的经济体系。海岸带区域经济的建设重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岸段的合理利用。根据资源的优势与劣势特征及岸段的使用功能划分其用途,包括留置各种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和其他敏感性区域。第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要根据各地的特殊条件,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防止资源的内耗和不合理利用,包括设置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自由港、自由岛等。第三,海岸防护和环境保护。海岸带是经济最密集的地带,自然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最容易造成环境污染,要把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采取护岸工程等刚性措施和保持海水动力平衡、培植护岸生物等柔性措施,保护与人类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紧密关联的重要海岸,尽量避免引发海洋灾害。
2.3.3海洋知识经济理论
海洋知识经济是指依靠现代科学技术,以先进的科技知识对海洋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最大限度的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保证不破坏海洋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经济活动[26].海洋知识经济有以下几个特征: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是海洋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在海洋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环节,现代服务业在海洋知识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海洋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是海洋知识经济的先决条件。根据海洋知识经济的上述特征,总结出发展海洋知识经济的基本对策思路。第一,树立海洋知识经济发展观;第二,实施科教兴海战略;第三,实施海洋事业信息化工程。
海洋知识经济离不开海洋科技,只有实现海洋科技产业化才能真正发展壮大海洋经济。海洋科技产业化具有高投入性、高收益性和高带动性三个特征,其发展重点在于海洋科技的开发和推广,关键在于组建产学研共同体、积极发挥科研主体的创新能力,大中型海洋科技产业集团以及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是海洋科技产业化的重要推动力。
2.4外部性与海洋经济
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外部性是指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对社会或者其他个人部门造成了影响却没有承担相应的义务或获得回报,亦称外部成本、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27].
海洋经济外部性的成因在于海洋资源产权界定的模糊性,导致了海洋资源成为准公共物品和对其占有的非规范性。外部性的后果是使私人利益、集团利益、社会利益不一致,资源分配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外部性按照性质可分为积极外部性和消极外部性[28].从消极外部性来看,如果仅仅考虑私人成本和集体成本,而忽视社会成本,则会诱使私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过度膨胀、过分刺激能够产生消极外部影响的活动,从而导致规模不经济状况的形成,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从积极外部性来看,如果仅仅考虑社会收益,而忽视私人受益和集团收益,则会影响经济主体的积极性,致使生产活动达不到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最适规模、无法实现规模经济。
2.4.1治理外部性的两种不同观点。
一种是主张政府干预。当存在消极外部性时,应该对边际私人成本(MCs)小于边际社会成本(MCp)的部门征税或罚款,使其负担由外部不经济效应而导致的社会成本增加的部分,将外部成本内部化(图1);当存在积极外部性时,应该对边际私人收益(Dp)小于边际社会收益(Ds)的部门实行奖励或津贴,对该部门由于实现了外部经济而减少的社会成本予以补贴,同时,将有关机构合并成同一个利益集团,使外部效应内部化(图2)。
另一种是相信市场的作用--市场失灵可以通过其自身的作用机制解决而无需借助任何政府干预,即在有外部效应的市场上,无论初始权利如何界定,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和自愿协商达到资源分配的最优状态,当然前提是产权明晰且交易成本为零。
那么,在交易成本不为零的情况下,解决外部性的问题要根据成本--收益分析法,也许政府干预是有效的,也许市场的自愿协商机制是有效的。然而事实上,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产权通常是难以界定的,或者说界定成本非常的高,因此即使交易成本为零,自愿协商也失去了前提。
2.4.2海洋经济中的成本和收益。
由于海洋经济开发活动中存在外部性效应,因此海洋经济开发活动中的成本为开发过程产生的费用总和加上消极外部性所造成的所以损失;同理,海洋经济开发活动中的收益为销售海洋产品或提供海洋资源类服务所得收入总和加上积极外部性带来的所有收益。海洋经济中的消极外部性包括海洋资源的浪费及海洋环境的污染等,而积极外部性包括海洋产业链条的延伸、临海产业集群的形成、就业率的增长,以及延缓非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度等等。所以,在发展海洋经济时,应该尽量引导或鼓励积极外部性、避免或缓解消极外部性,以实现海洋资源的高效配置。
一、问题的提出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生育率、死亡率的持续下降和平均寿命的不断延长,江苏省的人口老龄化在继续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六普数据显示,江苏省人口老龄化排名全国第三,老龄化形势非常严峻.据预测,未来江苏省老龄人口比重将继续攀升,到...
一、引言以技术进步为特征的产业结构优化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根本标志之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演进过程表明,三次产业的发展均会引起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但是,三次产业的能源消耗强度有着明显差别,对...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增长,服务业得到空前发展,全球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地变化,以工业型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开始向服务型经济转变,主要表现为服务业所带来的经济产值越来越大,在各个国家的经济地位日渐上升,并成功发展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
我国印刷技术,曾被世界各国效仿并且使用多年,但是随着西方国家科技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照排印刷技术很快取代了起源于我国的铅字印刷术,它操作简单容易上手,而且无金属污染,大大解放了劳动力,可获取准确的数据和高清的图像,这一...
产业这一概念,现在普遍认同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这一定义。关于产业的分类,一种经常的划分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谈到产业结构的演变,通常从第二产业即工业的产生开始。常州是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可追溯到洋务运动。常州市产生最早的产业是纺织工业...
在产业结构转型中,一系列优缺点也非常明显,需要科学利用优点,改正一系列的缺点,高度重视转型中的制约因素,提升科学化水平,将结构转型与新常态发展体系相结合,重视转型的重要性,优化经济结构,取得新突破。...
一、研究出发点1.产业经济学的进步有目共睹由于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我国的产业经济发展情况越来越明朗。当前形势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用产业经济的发展规律来完善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尤其是这些年来产业经济学的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科研也取得了...
一个国家应怎样调整其经济结构,目前学界的主流看法是要顺应配第-克拉克定理,逐步降低第一产业的比重,提升第二产业的比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而本文的研究将证明:配第-克拉克定理只是特定发展阶段的规律,真正决定结构演进的普适性规则是斯密-李嘉图定...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加速融入经济全球进程之中,我国的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稳步推进,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进入主要从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和产品贸易结构三个方面影响我国的产业发展,进而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处于全球经...
产业集群(IndustryCluster)指处于产业链不同阶段的组织因产业类似性、地理邻近性结块形成的团体.次级集群(Sub-clus-ters)指产业集群中的小群体,因地理、技术或产品等原因而在集群内再次结块.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已有众多研究,地理邻近性影响知识流动,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