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戏曲论文 >

地方政府做好地方戏曲传承保护工作的途径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发布于:2014-08-30 共4784字
论文标题

  很高兴来到福建, 对地方戏曲传承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研. 昨天调研组一行去了福州市闽剧院,晚上观看了福建省实验闽剧院的演出,今天又来到芳华越剧团和闽侯县闽剧团. 听了大家的发言,很受启发.闽剧已有 400 多年的历史,是福建优秀的历史文化瑰宝,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 ***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和闽剧等地方戏的发展,在剧目创作、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出许多重要批示,解决实际困难,促进了闽剧等地方戏的繁荣发展.涌现出《天鹅宴》《画龙记》《贬官记》《林则徐复出》等一批优秀剧目,林瑛、陈乃春、林培新等一批优秀演员,王仁杰、周长赋、郑怀兴等一批创作人才.在各级领导对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下,在福建文化艺术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福建在舞台艺术的繁荣发展方面取得了显着成绩,在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

  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 去年 11 月 26 日,***总书记在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考察调研时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中央政治局在第 12、13 次集体学习时,又连续将文化作为主要议题进行研究. ***总书记多次强调:"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 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 ***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辟阐释,为我们的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宣部、文化部决定对当前地方戏曲发展的成绩与经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应对策略进行调研,通过我们的努力,加大对以地方戏曲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

  一、高度重视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

  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自于民间,深受老百姓喜欢,是具有长久生命力的艺术样式.从古至今,地方戏曲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普及性,寓教于乐,润物无声.人民群众通过观看戏曲演出了解历史知识、行为规范、人情世故,这也使它具有了"高台教化"的社会作用. 同时,地方戏曲集文学、音乐、表演、视觉、听觉和感知为一体,融入各地语言、风俗、生活习惯,形成了不同声腔、各自精美的表演艺术风格,养成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和文化品格. 地方戏曲是广大人民的艺术,是任何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

  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是人民群众对于以戏曲艺术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是骨子里的,剧团所到之处,老百姓就像过节一样欢天喜地. 我昨天在福州市闽剧院调研时,看到你们拍摄的下乡演出的照片里,看戏的观众人挨人、人挤人.还有个事例更形象,由于表演的舞台太小,演员一个不小心翻下了舞台,可是台底下的观众人挨人,就把演员给接住了,再翻上来接着演. 可见,地方戏曲深受老百姓喜爱,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因此,我们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

  做好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工作,各级党委政府首先要认真学习***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文化软实力建设等一系列重要讲话. 通过学习提高对地方戏曲重要性的认识,并把讲话精神落实到具体的举措和政策上,这一点特别重要. 作为我们文化工作者,特别是地方戏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文化自尊. 文化自尊,是一个很具体的范畴,剧团演什么戏,是演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戏?还是简单地为了迎合市场什么戏都演,甚至不该演的也演?演什么戏就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尊.要通过树立文化自尊,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而达到文化自强.

  二、传承发展地方戏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我们传承发展地方戏曲,要牢牢把握党的文艺政策,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这里有两层含义:首先要明确定位. 地方戏来自民间,服务人民是它的天职,我们决不能让地方戏生于民间死于庙堂,要还戏于民. 地方戏的生命力也在民间,我们的乡音乡情乡韵乃至乡愁都可以在地方戏里得到很好的体现. 去年,文化部出台了《地方戏曲剧种保护与扶持计划实施方案》,第一批在全国评选出 39 个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31 个省市区都有代表性剧种入选, 其中福建有闽剧和梨园戏两个剧种入选. 重点院团要有重点院团的定位,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传承、发展方面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要拿出这个剧种最有代表性的剧目、人才,做好市场推广,这样才不辜负国家给予的称号和经费. 但是要想全面繁荣地方戏曲,仅靠这 39 个团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大量的市、县一级剧团和民营剧团来说,他们更多地要考虑自己的生存与发展,让他们来抓精品、抓创作,时间、经费等方方面面的条件都不具备. 他们的主要任务还是多演出,特别是多为丰富基层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贡献力量. 我们这次调研,主要任务还是发现基层的问题,下一步将重心下移,把着力点放在市、县甚至民营院团上,让地方戏回归民间,接地气,让它在人民中间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其次,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地方戏之所以称为地方戏,是因为它是这个地方最有特点的戏剧样式. 时代在发展,艺术需要创新,但一切创新都是在坚守艺术本体、突出地方特色基础上的完善和发展. 刚才有同志说,有的地方戏从语言到唱腔都变了,甚至还有流行音乐的元素,弄得不伦不类.这种变不是创新的变,而是变味的变,那是不行的.

  在传承与创新方面,剧本是核心问题.现在各地都反映"剧本荒"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文化部经过调研,提出了"三个一批"的想法:第一,挖掘整理一批.把传统戏曲的精华、精髓发掘出来. 建国以来,我们挖掘了一大批地方戏. 不光是地方戏,京剧有很多剧目也是从传统里挖掘出来的,比如《杨门女将》《十五贯》等都是经过挖掘再创造成为了经典. 闽剧有 400多年的历史,资源丰厚,仅福州市闽剧院就有传统剧目的本子3000 多部,目前仅整理出了 36 部,有很多没有开发的资源,需要很好的挖掘. 第二,移植一批. 移植那些经典的、经过时间和人民检验、深受人民群众喜欢的剧目.无论是传统戏、新编历史戏,还是现代戏,也不论是不是本剧种的剧目,只要是适合本剧种移植改编的就可以移植过来. 泉州市木偶剧团的木偶戏《赵氏孤儿》, 用木偶艺术成功演绎了中国历史上程婴救孤的经典故事,通过没有生命的木偶把大家感动得落泪了,这就是移植成功的案例.第三,征集或创作一批.鼓励社会人才特别是青年艺术人才发挥想象力,创作一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戏曲作品.

  这"三个一批"都需要政府投入或社会力量的支持,仅仅靠剧团是不够的. 挖掘整理可以依托省市艺术研究院等权威机构,组织有水平、有能力的专家开展工作.移植时要注意版权问题. 下一步我们计划搭建一个剧本交流服务的平台,把历年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的优秀剧本打包、买断,免费推荐给全国的院团,供大家移植排演.原创一批,除了历史题材的创作外,重点要放在现实题材的创作,尤其是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主题的创作. 我们需要大戏,更需要小戏.小戏演员不多,布景也很简单,但反映现实生活更便捷,成本更低,更接地气,表演技巧更具地方特色,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深受老百姓欢迎.

  三、各级政府要为地方戏曲传承发展创造条件

  首先, 文化部评选确定了 39 个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剧团,这属于国家层面的保护与扶持. 但是 300 多种地方戏分布在民间,它们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地方政府负有主要责任. 只有国家、省、市、县各负其责,各层级出台相应的配套支持政策,才能完善地方戏曲的生态保护链.

  其次,要实施人才建设工程. 地方戏曲保护,人才是关键. 文化部近年来在京剧和昆曲的人才保护上,实施了"名师收徒传艺工程",打破院团限制, 各行当顶级大师带徒传艺,培养人才,国家给予经费保障. 大家提出的艺校招生难、学费贵、学习过程苦、就业出路窄等问题,我想关键是要解决"入口"和"出口"两大问题,一方面做好地方戏学员招生工作,一方面解决学员的就业问题. 我们也将会同中宣部等有关部门,尽力出台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人才保障力度.人才要从青年人抓起,观众也要从孩子开始培养.这几年,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开展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每年有 100 余所高校的大学生接受高雅艺术熏陶. 但这还远远不够,地方戏传承发展保护更多的工作还得靠地方来解决.第三, 要探索将戏曲下基层演出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国各地情况不同,福建的基础比较好,有些偏远地区一下子纳入,恐怕财政还接受不了. 我们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下基层演出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方面,要注意城乡有别.城市要保护和培育演出市场,文艺院团要多演戏演好戏,鼓励低票价和合理票价. 但是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尤其是面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演出,我们要争取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能一刀切. 另一方面鼓励探索实行订单购买制度. 并不是所有的演出都可以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只有那些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表现真善美的优秀文艺演出,才能由政府财政给予经费补助. 此外,要加大力度,一视同仁. 可以适当地提高对文艺院团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演出的补贴标准,这些优惠政策民营剧团也可以享受,一视同仁.

  第四,要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无论是国有文艺院团,还是民营院团,衡量院团水平和价值的核心还是剧目.院团要演好戏,多演戏,演的戏要能成为各剧团争相学习的榜样,能在历史上留下来,能得到人民的喜爱,关键还是得有自己的看家剧目.重视艺术创作、狠抓精品应该持之以恒,不能放松.尤其是国家重点院团和省级院团,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推出精品剧目.我们国有院团有一个突出优势,就是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创作研究团队,必要时可以组织集体力量攻关. 所以作为省一级的文化部门,省一级的创作中心、研究院,主要精力还是要抓精品,抓重大题材,集体攻关.

  第五, 加强剧场等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这几年,国家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省一级、市一级的剧场现在普遍都不错,但是越往下走就越显得薄弱.我们调研时听到有的同志反映现在的剧场建设是"只见月亮,不见星星",意思是国家级、省级的剧场都修得挺豪华气派,像月亮似的,但越往县里走、往乡里走,就越没有像样的剧场,看不见星星.地方政府要加强剧场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县级可以建设集演出、开会、放电影于一体的多功能剧场.

  第六, 建立地方戏曲保留剧目巡演奖励制度.近年来,文化部连续开展了两届优秀保留剧目的评选和巡演工作. 各省情况不同,但戏曲资源都十分丰富. 建议省一级除了抓新创剧目的生产,也要评选院团的保留剧目,把那些久演不衰的优秀剧目,变成院团的看家戏、传家宝,一代一代演下去. 同时,对面向基层表现突出的优秀院团给予适当奖励.

  第七,加强地方戏的理论和评论工作. 加强地方戏曲生态保护,理论研究和艺术评论工作是不可或缺的智力支持. 今后文化部的科研课题将向地方戏曲方面倾斜.要发挥理论引导创作、提高人民群众鉴赏水平的积极作用.

  第八,利用新兴媒体传播地方戏.解决地方戏曲发展困境,不仅涉及谁来演、演给谁看的问题,还要大力拓展地方戏曲的传播渠道.在当前新媒体主导的信息社会,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视野,积极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宣传地方戏.比如电视台、网络都应该有地方戏曲的一席之地,宣传名家、名剧、名团. 各团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资源和特色想办法. 艺术研究机构也可以作为一个课题,研究如何利用新兴媒体把地方戏推广出去. 这种宣传不仅是面向本省的,而且是面向全国的,乃至于面向世界的.在国际上,通常剧目的宣传经费占到成本的三分之一左右,我们也要注重剧目的宣传营销工作,要培养有策划、宣传、营销能力的复合型经营人才.福建省文化厅高度重视闽剧宣传,实际上就是要打好闽剧这张地方名片,让全国人民都知道闽剧的艺术魅力,并通过闽剧了解福建的人文精神.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 在文艺院团的不懈努力下,我们的地方戏曲一定会多出人才、多出好戏、多出效益,一定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戏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