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而且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而湖南地方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 19 个剧种,包括历史悠久的湘剧、昆曲、祁剧、汉剧等八大地方剧种及花鼓戏、阳戏、侗戏等小戏剧种,被誉为“十九和弦”,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道德精髓。在湖南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地方戏曲,不仅可以增强当代大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构建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而且对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和人文精神塑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并进一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
一、当前湖南地方戏曲发展现状
1、传统戏曲缺乏创新,背离了观众的欣赏需求。
当前,湖南戏曲创作人才奇缺,有的剧团既无编剧也无导演,甚至已无深谙地方戏曲的在职作曲,剧本全靠移植,导演只能特邀。有的剧团几年都出不了一台新戏,能坚持演下去的通俗大众型的戏曲更是寥寥可数。因而演出剧目基本上就是“一年四记”(湘剧的说法,指常演的《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和《金印记》)式的传统戏,很少新编的古装戏和现代戏。这样沿袭的旧戏与新编演的新戏的结构比例极其失衡,旧戏远远大于新戏,给人的深刻印象是旧戏的“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充斥舞台,脱离时代,脱离现实,是逆行发展。
2、戏曲人才青黄不接,演出市场萧条。截至目前,湖南戏剧表演芙蓉奖已经评出了 8 届,总共有 50 多名演员获奖,其中 35 岁以下的青年演员只有 13 名,占总数的 26%.在偌大的一个剧组里,大多数人年龄已年过五十,如在曾荣获第十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文华优秀剧目奖”等国家级奖项的湘剧《古画雄魂》中,导演黄国强63 岁,编剧陈义平 65 岁,作曲王守信 66 岁,舞美徐兴嘉 63 岁,配器李永智 63 岁。加之,由于剧团工资待遇低,年轻人都不愿意进来,素质较高的演员也纷纷改行;留在戏曲团体中的青年人也蹉跎度日,练功懈怠,很难成才。因此湖南这种戏曲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相当严重。另外,演出市场十分萧条。剧团花费好大力气排成一个剧目,仅演几天就演不下去了,平均上座率只有五六成甚至二三成。一个剧目连演几十场的盛况已很少见,剧场演戏常常是“门前冷落鞍马稀”.有些投入几十万元、上百万元创作的戏曲精品剧目,演出一段时间就草草结束。
3、戏曲团体生存境况窘迫,少数剧种处于濒危状态。目前,湖南戏曲团体生存难以为继。据统计:全省祁剧现存专业剧团有 8 个,是 1983 年时的 26%,而尚能坚持演出的只有湖南省祁剧院、衡阳市祁剧团、祁阳县、祁东县和永州市冷水滩区祁剧团等五家。曾经极为兴盛的花鼓戏也只保留了 11 个剧团。其他剧种的情况更加令人忧虑:侗戏已无专业剧团;苗剧虽有花垣县苗剧团的牌子,但现在以演民族歌舞为主;巴陵戏、荆河戏、湘昆、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邵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 7 个剧种都各只存有一个专业剧团在艰难支撑。一些剧团的演出活动日少,剧目贫乏、地域范围日窄、剧种特色乏善可陈,衰落的表征十分明显。伴随着剧团或解散或合并,演员或转行或退出,某些剧种处于濒危状态。
4、戏曲观众锐减,层次趋向老化。戏曲观众是个年龄、职业、经历、文化、审美意识等各不相同的多层结构的审美群体。[1]面对社会文化的大众化、娱乐化、低俗化潮流强烈冲击,戏曲艺术难以被正在成长的青年一代所熟悉和喜爱,这使得戏曲无法得到有力的社会环境的支持。据统计:被称为长沙“新戏窝子”的湘江剧院正在不定期地推出湘剧、花鼓戏等戏曲节目,虽然能容纳 400 人,但是上座率不过四分之一,而且以老年观众居多。特别是对于青年观众层来说,对传统戏曲艺术所表现的那种远离现时代的社会历史内容、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很陌生,并且剧目缺乏创新,不能紧跟时代主题、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即使在保留传统戏曲文化精髓的前提下,也不能多层次、多角度地满足不同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因而使得现代观众对戏曲越来越难以亲近。
二、湖南地方戏曲在高校校园推广的可行性对策
1、开设地方戏曲选修课程,建立戏曲网站,聘请戏曲专业师资任教。湖南地方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剧种繁多,剧目丰富。在湖南各高校教育教学中,地方戏曲欣赏如果作为一门选修课的形式进入大学生的课堂,必能引起广大学生的关注和兴趣。无论是以湘昆、湘剧、祁剧、辰河戏、衡阳湘剧、常德汉剧、荆河戏、巴陵戏等为代表的大戏剧种,还是以长沙花鼓戏、衡州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岳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侗戏、花灯戏、阳戏和苗剧等为代表的小戏剧种,或者是傩戏;每一个剧种都充满无穷的艺术魅力,都有其优势;有的唱腔特别动听,有的伴奏尤其和悦,有的表演非常真切,等等。因而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只局限于某一剧种,除了传授戏曲的基本知识外,还应该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每一剧种的唱法及其艺术特色与欣赏方法。特别是要选取影响较大,流传较广的剧种,如湘剧和花鼓戏,进行重点讲授。例如花鼓戏按曲调结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分为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四类,具有粗犷爽朗、地方色彩浓郁的特点。其音乐以小唢呐、锣鼓伴奏,曲调活泼轻快。因而花鼓戏不仅其语言通俗易懂,音乐和唱腔也易被人们接受,而且拥有的观众面也较广。同时,还要开设相关戏曲课程,如《戏曲唱腔析》、《戏曲剧目》、《戏曲表演基础》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湖南地方戏曲博大的内涵,而且感受其悠长的韵致,并将传承和保护传统戏曲强烈的使命感融入广大青年学生的精内心世界,播种下传统戏曲的精神底子,才能让他们亲近湖湘文化经典,进而热爱经典、痴迷经典、反思经典,使大学生成为湖南地方戏曲传播的生力军。另外,学校还须建立校园戏曲网,既可让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更多的戏曲知识和戏曲信息,又可让他们欣赏到更多的剧种和剧目,这样不仅能够弥补课堂上的不足,还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学习湖南地方戏曲。与此同时,湖南地方高校还应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聘请戏曲专业教师或剧团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演员以及表演艺术家来校任教;定期邀请戏曲界知名人士或是着名演员举办戏曲专题讲座,或表演,或辅导排练。从而使大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与戏曲大师进行交流与学习,教育他们从湖南地方戏曲中领悟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从中汲取知识营养提高自身艺术修养、文化内涵和综合素质;并引领大学生丰富审美体验、提升精神境界,从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营造富有人文内涵的校园文化。[2]
2、开办大学生戏曲社团,开展戏曲推广活动,拓展地方戏曲观众。社团是高校中学生最为活跃的一个团体。开办大学生戏曲社团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凝聚力,又会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鼓励与组织大学生学习戏曲,并亲自登台表演,在表演中感受戏曲,在轻松娱乐的方式中接受并热爱戏曲。在高校成立大学生戏曲社团中,湖南师范大学梨轩戏曲社是一个典范。梨轩戏曲社成立于 2012 年 10 月,是一个涵盖湘剧、花鼓戏、祁剧、阳剧、巴陵戏、荆河戏、侗戏、苗剧等多个剧种,学生自发成立,自主管理,自力更生举办各种类型活动的校级学生社团。梨轩戏曲社以“兴传统文化,扬民族戏曲”为宗旨,以“以戏会友,用心聆听”为理念,为广大湖南地方戏曲爱好者提供一方天地。近 3 年来,梨轩戏曲社凭借自身努力和多方支持,为湖湘传统文化在校园里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自己应尽的义务,在全省高校社团中,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梨轩戏曲社团每周都有固定的活动:周五下午是戏曲排练,邀请戏曲表演艺术家亲自来校指导;周六晚是戏曲欣赏,播放各剧种经典剧目,组织艺术讨论。如播放各个剧种的《西厢记》然后请专家来进行深入的阐述。此外,社团还组织社员参加了湖南省青年戏曲演员研修班、湖南省群众艺术馆戏曲培训班的学习,不定期观看各类戏曲演出,广泛开展与省内外戏曲艺术家的交流。社团聘请了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石立夫以及湖南省湘剧院、湖南省花鼓戏剧院等剧团的表演艺术家为该社的指导老师,每周都请他们过来学校讲课教戏或辅导排练。同时,还积极开展了“湖南地方戏曲知多少”的调查,组织社员深入农村社区、田间地头、当地文化馆及剧团,进行问卷调查、实地走访、拜访戏曲表演名家和戏迷、访问戏曲研究专家和作家,收集传统戏曲的文字、图片、视频、磁带、光盘、网站等资料,通过数据分析整理,了解现阶段戏曲文化建设现状,写好访问日记和调查报告。还定期举办戏曲知识竞赛和大学生戏曲大赛,在更多大学生中逐渐营造热爱戏曲,爱唱戏曲的学习氛围;以调动起学生对学习戏曲艺术的积极性,使之能深深地感受到戏曲艺术中所蕴含着的湖湘文化传统和湖南人文精神,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学习戏曲的热情和兴趣,最终认识到作为一个中国人可以不懂芭蕾舞但是不能不懂中国地方戏曲。[3]
3、建立戏曲教育基地,联合培养戏曲人才后备力量。在湖南所有地方高校中,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是湖南地方戏曲人才培养的最高学府,至今已有 60 多年的办学历史,培养了大批戏曲艺术人才,有的已成为该剧种的领军人物和表演艺术家,如湘剧的左大玢、王永光、贺小汉、王阳娟、陈爱珠等,花鼓戏的刘赵黔、张力功、邢险峰等,湘昆的傅依萍、罗艳、雷玲等,汉剧的彭玲等。目前,学院虽然在戏曲教育上积累一定的经验,但是要在加快全面建设湖南文化强省战略的指导下,紧紧抓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利时机,尊重戏曲人才培养规律,在文化底蕴深厚的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建成有代表性、权威性的地方戏曲人才教育基地,以吸引更多的孩子从小开始学习戏曲,不断提高戏曲教育质量,使之成为培养戏曲人才后备力量的重要阵地,并进一步振兴湖南地方戏曲,并致使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戏曲教育基地在湖南乃至全国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在戏曲人才培养,加强与地方剧团的合作,实现“剧团全过程参与教学、教学全方位服务剧团”.采用联合、共建、融合等方式将产教结合、院团互动贯穿于戏剧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坚持“教、学、演”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实施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课堂研讨与现场剖析相结合;仿真模拟与舞台表演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等多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并构建以课堂实践、技能测试、舞台体现“三位”为手段,以综合体现为主体,以艺术节等艺术赛事演出为平台,[4]多方面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加强地方高校与地方戏曲院团的配合,不仅可以有效地实现大学生与戏曲表演艺术家的沟通,而且可以很好地整合艺术教育资源、形成艺术教育合力,实现多方面共赢。对于剧团来说,既得到了地方高校的支持,拓宽了演出阵地,提高了演出水平,又培养了戏曲观众,扩大了地方戏曲的传播和弘扬。对于大学生来说,既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湖湘传统文化的了解,以更好地传承地方戏曲;又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审美体验和精神境界。对于地方高校来说,既丰富了高校文化生活,又有效提升了“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质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开始走近地方戏曲、热爱地方戏曲。从而开创地方戏曲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李跃忠。湖南地方戏曲生存现状探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2(2)。
[2] 盛晓雯,牟丽洁。高校文化校园建设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若干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4)。
[3] 汪源。 地方戏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可行性对策研究---以淮北地方戏曲为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2)。
[4] 易介南,徐耀芳。论创新型地方戏曲人才培养---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J].艺海,2011(2)。
摘要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和文明记忆,以其悠久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声腔音乐、精妙的表演技艺、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成就了它在中国古典艺术中不可替代的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戏曲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和发展困境,保护、传承和...
菏泽地方戏曲表演风格的形成,是经过舞台表演的反复实践,多次验证而确立的,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特点:一、动作粗犷、架式夸张黑脸、大红脸扎架时,要求收腹、挺胸、腆臀,呈三道弯,手需过顶,五指张开,状如虎瓜。武将出场后常用踢腿、打飞脚,发怒...
很高兴来到福建,对地方戏曲传承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研.昨天调研组一行去了福州市闽剧院,晚上观看了福建省实验闽剧院的演出,今天又来到芳华越剧团和闽侯县闽剧团.听了大家的发言,很受启发.闽剧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福建优秀的历史文化瑰宝,具有深厚的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