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心理健康论文 >

体验式教学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作用

来源:教育现代化 作者:柳林
发布于:2020-02-27 共3657字
  摘要:体验式教学是以体验情境和体验情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其具体表现形式是创设情境活动、交流分享体验、体验内化应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是从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体逐步转化为以学生参与为主体,促进学生在体验(经验联结)、观察反思、形成抽象概念到运用实践的循环学习。体验式教学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思维发展,同时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让更多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让大学生在体验教学中健康成长,为培养未来高素质的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
 
  体验式教学是教育改革过程中诞生的新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及运用等方面具有显着作用。体验式教学的内涵是尊重学生的认知和特点,把与教学相关的生活情境和情感氛围引进课堂中,复现原来的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理解所学知识,达到一定的“心流”体验并最终实现应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侧重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师设定的生活情境中去,让学生设身处地去体验,在体验中交流、互动和融合,在领悟中健康成长。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论文
 
  一 体验式教学的含义
 
  赵晓晖[1]认为,体验式教学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或者对过去经验进行再体验,引导体验者审视自己的体验,积累积极正面的体验,达到对对象本性或内蕴的一种直觉的、明澈的透察,使心智得到改善与建设的一种教学方式。张蓉[2]则认为,体验式教学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用亲身的经历去感知、理解、感悟、验证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是以“体验”为前提,以再现情境为主导的一种教学观和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出发点,以教学的目标为指导,让学生参与其中,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领悟所学知识,并且应用于实践。
 
  二 体验式教学的特点
 
  从学生对生活体验和引导情感感受为前提的教学模式,完全符合学生从主观到客观认知的思维规律,更符合从理论到实践再加深理论水平的客观规律。一些实践表明,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课程中的效果远远优于其他的教学方法。课堂知识吸收率低、知识灌输和机械记忆占比较大是传统教学方式的缺点,而体验式教学模式却给大学生带来真实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它突出当下的体验感受,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理念,学生在对内容理解后消化知识,然后在分享和借鉴中解决问题,所突出的是态度和思想的变化,通过在体验教学中捕捉到的生活乐趣应用到学习中提升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疏导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手段还是很重要的,要多一些体验和启发,少一些灌输。体验式教学是多种教学的有效结合,表现在下面几个点。(一)体验性。设身处地地去体验生活中相关的情境,是体验式教学的核心理念,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制定情境教学的计划,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验情境,真实地体会心灵深处的各种感受,再把这种感受抒发出来,然后教师以提问或者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发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掌握心理情绪调节的技巧,从而提升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教学的模式是不拘一格的,即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图片和影视片段,围绕这个设置活动,以一条线索为引导展开讨论。总而言之,体验式教学的核心形式就是各种情境的实践[4]。(二)整体性。体验式教学的核心形式就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要把课堂教学和课本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性,在生动形象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有效地把“听、看、做和互动”有机结合起来,在这样的生活复现中感觉到整体的“我”以及我的另外的感觉。在这样的情境互动中,学生不仅思维异常活跃,而且行动也是自觉地灵动起来。(三)自主性。体验式教学的特点不是被动的教授知识,而是引导的作用。在体验式教学中,老师的课堂重点不是把书本的内容传输给学生,而是履行一个“导游”的责任,引导学生主动体验、自我观察。
 
  三 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的应用
 
  (一)创设情境活动。体验式教学就是实践的过程,教师选择情境不是随意的,既要考虑教学目的,又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点,做到有目的、有计划。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体验式教育实施的前提是教师创立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要彻底改变观念和身份,注重和学生平等交流,不能像过去那样唯我独尊,要创造出尊重、平等、民主的轻松氛围,让学生能毫不设防地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自觉地检查自己,把体验的效果真正挥发出来[5]。第二,多样性的情境设立。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图片和相关的视频,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1)以教学图片、有趣的视频、动听的音乐等网络形式设置情境教育。例如,很多学生和妈妈的关系不和谐,为了让学生对母爱的深层次感受,教师就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以触动学生的心灵,对母爱有了实实在在的感悟,慢慢让学生心理的隔阂冰消雪融。(2)精细设计情境。教师要真正对教学内容深刻理解下设计情景教学,内容要有鲜明的主题,还要把突出重点,情节符合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一节课围绕一个主题,情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6]。具体教学案例:关于大学生社交方面的生活情景,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把学生宿舍里的人际关系展现出来。学生自己可以扮演其中的角色,也可以作为局外人进行品评剧中的问题。例如,现在存在的大学生晚上煲电话粥的问题,可找学生进行实地表演。表演之后学生们发现不同角色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深切体位换位思考的重要性了。当然了情绪的表达要有感染力,还要宣泄正确的情绪,并且要恰当地表达出自己的心理感受和情感。另外,在抒发自己情感的时候不要带出不良情绪,更要维护对方的尊严。然后还要向对方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就是希望对方做什么,不然可能引发无休止的争吵,没减少了沟通的可能性。另外,也可以用游戏的演示法,演示人与人沟通中的一些问题。教师先把学生分成组,把小组的第一个人叫到台上来,教师用耳语的方式给他讲一个简短的故事,免得让其他人听见。然后让他回到自己的小组中去,让这个人也是用很小的声音准确地把故事讲给小组的第二个人听,还是避免其他人听见,然后以同样的方式,第二个人把故事讲给第三个人,以此类推,把故事传遍小组的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有沟通,看哪个小组最先把故事讲完。然后让小组最后听故事的人上台,把这个故事讲出来。结果大家发现每个组讲的故事到最后都是情节不同的,而且差别都很大。教师便把故事再讲一遍,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同一件事经过不同人的传播,会让故事的情节变得面目全非甚至是南辕北辙,可见沟通交流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二)交流分享体验。在体验式教学中,交流分享体验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这个过程会让学生找到自己和这实践之间的共性的东西,而且通过分享交流还能吸取别人发现的共性,把经验迁移的范围拓宽了,这是学生在实践中主体地位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体现。单纯的情境体验还不够,还要让学生把自己所感所想充分表达出来,而且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感受,让情境体验的效果更好。分享自己的体验是一个自发的过程,教师参与引导即可,体验分享可用小组的方式开展,每个小组都要选出自己的组长,以组织本组成员的交流分享的活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是所有活动的主旨,让所有学生都有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机会,通过这样的真实的体验认知周围事物的规律,养成创新探索的能力。小组互动活动后,下一个环节是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表达自己的感受,老师和同学自觉地总结归纳体验的成果。(三)体验内化应用。在体验式教学中的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将体验内化应用。通过这个内化的过程,学生真正达到吸收理解所学知识的目的,并且能把这样的知识转化到解决生活问题中去,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效率。体验内化应用是体验式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却是不可或缺的。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传统说教的教学方法,这是经过实践验证的,但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是主演,教师却是真正的导演者,所以,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而且,活动策划花费时间较多,需要教师灵活运用。
 
  四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体验式教学,取得的效果是可圈可点的。这与体验式教学的灵活形式是分不开的。体验式教学是教改背景下的创新模式,也是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产物,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的辅导作用是巨大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净化,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对高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亮.体验式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08.
  [2] 赵晓晖.体验式教学在德育教学工作中的借鉴教育管理[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11):85-86.
  [3] 李红霞.试论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的应用[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9(05):119-121.
  [4] 刘苗苗.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探索与应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09):142-143.
  [5] 谭亚菲.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5(23):249-250.
  [6] 苏碧洋.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的应用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30(02):21-22.
  [7] 朱训明.反思性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的实践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42):333-334.
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原文出处:柳林.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2):232-233.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论文
返回:心理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