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心理健康论文 >

探讨“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应用的必要性

来源:大学生心理健康课 作者:李红霞
发布于:2020-02-27 共4272字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宣传渠道,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探讨“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应用的必要性、原则、基本过程和注意事项, 可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改革拓宽思路。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 应用;
 
  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大学生来自家庭、经济、情感、人际关系和就业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 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以渤海大学为例, 近三年, 学校每年对新生的心理普查显示, 有近13%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 “高校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 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 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而要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使其拥有健康的心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宣传渠道,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让课堂吸引学生, 提高“抬头率”, 使学生在课堂中多体验、多感悟, 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技巧, 实现教学目标, 是摆在每个心理健康教育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
 
  一、体验式教学的涵义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合理常设特定情境, 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我经历、亲自感知, 体现所学知识、发展能力、运用知识的一种多元传递互动的教学模式”[1]。“体验式教学创建的是一种互动的交往形式, 强调重视师生的双边情感体验”[2]。教学过程既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 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 重视学生、欣赏学生, 并倾听学生的意见, 接纳学生的感受, 包容学生的缺点, 与学生共同分享喜悦, 从而让学生体验到亲切、温暖的情感, 并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 进而在愉快的精神状态下攻坚克难、奋发进取。体验式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帮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知识, 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 进而能够选择恰当的行为方式, 合适的心理调适方法, 实现“自我教育”。
 
  二、“体验式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 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特殊要求
 
  2011年,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其中明确指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 课程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使学生心理感悟更为重要。”可见,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不同于其他一般学科, 其重点不在于理论的掌握, 而在于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 从而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教师授课的重点不是理论的灌输, 而是培养学生具备应用心理调适的能力和获得心理感悟, 而这一能力的实现是通过学生的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来完成的。所以, 心理健康课不是一个简单轻松的课堂, 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分享案例, 参与课堂活动, 共同分析心理体验和感悟, 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由此可见, 体验式教学完美地对接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 是实现大学生“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要求
 
  知、情、意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知、情、意、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一般来说, “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情”起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在心理健康课中, 只有把学生的“知、情、意、行”统一起来, 才会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虽然很多心理学知识经过教师讲解能懂, 但是, 没有体验、没有情感的参与, 学生很难对知识理解透彻。如讲授“深呼吸放松”法, 如果只是解释“深呼吸放松”会减轻你的焦虑, 会让你放松, 但不去让学生体验, 学生就永远不知道“深呼吸”是什么样的感觉。而只有真正做了, 体验了, 学生才会感受到“深呼吸”的感觉, 进而将知识内化于心, 并能够在遇到焦虑时适时地加以使用。“体验”是心理健康课堂在教学过程中连接认知和行为的媒介, 所以, 必须借助学生的切身体验, “在体验中激活学生的情感, 让真切的体验把学生的知、情、意、行贯穿为一个整体”[3]。
 
  (三) 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要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增强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帮助大学生解决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全面发展”。其核心意义在于“助人自助”, 帮助学生寻找自身优势和资源, 激发个体内在的心理能量和心理潜力。积极心理学倡导学生自己是解决其心理问题的专家, 每个人的心理归根结底都是属于自己的。如果课堂中学生不能打开自己、敞开心扉, 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那么, 无论教师怎样强调心理学知识是多么重要, 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是多么有用, 对于心门紧锁的学生来说, 这些都只是一个过场。“体验式教学”的优越性就在于尊重学生、引导学生, 让他们自觉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 主动地关注自我、发现自我, 不断挖掘自身资源, 最终达到“自助”的目的。
 
  三、体验式教学的原则
 
  (一) 自主性原则
 
  自主性原则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是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体验式教学的基本保证。教学本身是一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沟通, 体验式教学更强调这一点。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做底蕴, 而且还要平易近人。只有老师尊重学生, 学生欣赏老师、信任老师, 才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体验式教学才能顺利进行。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决定了自主性原则侧重于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感悟”。按照这一要求, 教师在设计体验活动时, 一定要贴近学生生活。因为体验式教学的重点不在于灌输给学生理论知识, 而在于鼓励学生多观察、多体验、多感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将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知识体验和认知的主体, 从而增添学习的乐趣。
 
  (二) 体验性原则
 
  创设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 是“体验式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教师要以共情、热情、真诚、积极关注的态度对待学生, 要以一种非评判性的态度尊重学生, 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并接纳不同学生的不一样的体验结论, 形成一个信任、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毫无顾虑地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 进行自我体验、自我教育,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 增强了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思维的锻炼, 提高了教学效果。“体验式”教学强调的是体验, 教师要以此为原则, 鼓励学生多谈自己的感受和领悟。
 
  四、体验式教学的基本过程
 
  (一) 创设课堂情境活动
 
  创设课堂情境, 开启体验兴趣。设计情境是体验教学的第一步, 且十分重要。要创设有价值的情境, 就要坚持情境的真实性 (贴近学生生活) 、典型性、情感性。既要突出心理健康课的特点, 设计出有效的问题, 又要引发学生思考, 开启体验兴趣。情境的创设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例如,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可以设计心理游戏、心理剧、案例等教学形式, 以角色扮演、参与游戏、案例讨论、小组分享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使学生在参与各项活动中形成内心体验。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影片片段、小视频、图片、音乐等方式引发学生内在情绪体验。如:在自我意识主题中设计“小小动物园”活动, 让学生了解自我的性格, 认识到自己的独特;通过“生命中最重要的五样”活动, 让学生了解个体的价值观;通过观看“拇指姑娘顾伊劼”, 让学生体验到接纳自己、欣赏自己的重要性。在人际交往主题中设计“我说你画”“传话”等活动, 说明沟通中信息传递的重要性。特别是每次上课前, 作为教师, 笔者都会问同学“早上好”, 而且要求学生回答的是对自己说“好、非常好”, 给自己一个好的心理暗示, 帮助学生有一个好的心情, 好的开始。
 
  (二) 小组交流分享体验
 
  交流分享体验是体验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小组分享过程中, 学生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内在因素和自己当前心理困惑的关系, 可以借鉴其他同学的经验, 升华教学体验。分享以小组讨论为主, 班级同学分享为辅。具体是在第一次上课或第二次上课的时候, 以随机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尽量避免好朋友或同寝室的同学在一组, 根据学生特征进行合理搭配。小组成员最好控制在10人左右,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负责人做组长, 由小组长组织每次的分享交流活动, 并负责考核本小组同学的表现。小组讨论后, 每个小组派一名学生在全班分享体验, 发言的成绩为全小组成员的成绩。
 
  (三) 教师总结提升感悟
 
  教师的总结提升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分享从理论和实践应用层面进行提升总结。在鼓励学生的基础上,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 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而要想提升感悟, 首先, 要求教师要有健康的自我形象, 即能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欣赏自我;其次, 要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因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体验课堂顺利进行的保障;再次, 教师要有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的经验, 只有这样, 才能总结到位, 才能及时处理突发的事情。
 
  (四) 体验内化应用实践
 
  体验内化应用是体验式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 目的是实践体验。通过这个环节, 可以让学生将知识和感悟应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其实, 应用本身也是一种体验, 学生可以在体验—应用—改进的循环中不断进步。在应用环节, 可以给大家留课外实践作业, 由学生自己或小组完成, 并按完成质量打分。通过实践作业, 学生体验到心理的整个变化, 从不敢张嘴到最后的畅所欲言, 其中的成就感, 比单纯的理论讲述效果要好很多。
 
  五、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 注重过程考核, 淡化期末考试
 
  所有教学活动的设计都是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进行的, 是通过学生的“习得”结果来检验的。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体验中得到消化, 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为此, “体验式教学”的考核方式不应是期末一张卷, 而是将一次考试改为过程化的考核, 即成绩组成一般为:平时出勤、课堂表现10%, 小组讨论20% (组长10%, 教师10%) , 课外实践10%, 课堂感悟、课堂演示、报告40%。每项考核都针对教学目标设置明确的考核标准和量化指标, 促进学生自觉学习,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自觉体验, 主动领悟反思。
 
  (二) 加强教师培训, 提升教师咨询技能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知识, 而且还要有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的技能。因为从课堂情境设计到教学组织实施, 都不同于其他学科, 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心理辅导课。如果没有个体咨询的经验和技能, 也就没有办法应对学生在体验分享感受时可能出现的情绪失控;而如果没有团体辅导的经验和技能, 就无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体验的积极性, 也就很难达到课堂教学效果, 或者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1]蒋常香, 毛莉婷, 刘小青.体验式教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践探索[J].教育学术月刊, 2013 (12) :76.
  [2]马丽娜, 南纪稳.探究体验式教学[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 2007 (12) :70.
  [3]胡尚峰, 田涛.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探索, 2003 (11) :49.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原文出处:李红霞.试论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的应用[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9(05):119-121.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论文
返回:心理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