犊牛的腹泻以哺乳期的犊牛较多见,是死亡率较高的一种消化不良性胃肠道病之一。其临床表现为粪便稀薄如水样或稀粥样、粪便次数明显增多;该病的病因是母畜与幼畜饲养管理不当,如乳头或喂乳器不洁、人工给乳不足、牛奶饲喂过多、乳的温度过高或过低、牛奶成分突然改变或妊娠母畜的不全价营养,尤其是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缺乏,可使母畜的营养代谢紊乱,影响胎儿正常发育及出生后犊牛体质衰弱、抵抗力低下等。
目前,奶牛饲养量增加,但农民缺乏饲养管理经验和技术,犊牛消化不良性腹泻增加,给养牛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损失。
1 病例介绍
1.1 病史
2013年4月12日,阿克苏地区乌什县畜牧兽医站接诊了1头黑白花犊牛,24日龄,体重为60 kg左右。畜主介绍,该犊牛在出生后第22 d开始发病,病因是犊牛过多吮食牛奶;病初排出粥状水样粪便,精神沉郁,食欲减少,后期食欲废绝,呼吸加快。
1.2 临床检查
体温基本正常,精神沉郁。头底耳聋,眼球凹陷,被毛粗糙;皮肤弹性下降,鼻镜干燥;尾跟部由粪便污染,对腹部进行听诊发现肠音高,有轻度的腹痛表现;心跳加快、110次/min,呼吸急速、58次/min。
1.3 诊断
根据畜主提供的情况和临床表现(即腹泻、脱水、尾根粪便污染,粪便稀薄呈水样带酸臭味、肠音高、粪便带有未消化的奶块及脂肪小滴,暗色的稀软水样,带黏液,有时带鲜血,里急后重,体温不升高等症状)诊断为消化不良性腹泻。
1.4 治疗
治疗原则为强心、解毒保肝、止泻、消炎、保护胃肠黏膜和补充电解质等。
1.4.1 缓解胃肠负担 饥饿疗法,禁食8~12 h,期间可喂生理盐水,或饮适量微温的红茶水;为排除胃肠内容物,对腹泻不重的犊牛可用油类缓泻剂,也可用温水灌肠。缓泻后用干酵母片30片、碳酸氢钠20片及磺胺脒片10片混合内服,1次/d,连用3 d。
1.4.2 强心 用10%葡萄糖溶液300 ml、复方氯化钠注射液500ml、5%碳酸氢钠溶液250 ml、10%安钠咖5 ml静脉注射,维生素C10 ml肌肉注射。
1.4.3 补充电解质 用口服补液盐1包分3份,每份加3 kg温水(36℃~38℃),每次服用1/3,口服3次/d,连用3 d内服。
1.4.4 促进胃肠蠕动 胃复康5 ml皮下注射,1次/d,连用3 d。
用上述疗法经过3 d的治疗后,排粪次数和量减少、病情有所好转,食欲恢复,病犊恢复了健康。
2 体会
(1)饲养管理:①犊牛出生后尽快饲喂初乳,增强犊牛的先天性免疫力。如果人工饲喂时应将初乳和牛奶加热到36℃~38℃或饲喂。②每天应定期、定量饲喂2~3次,避免过量饲喂,器具使用后清洗消毒。③将腹泻犊牛和健康牛隔离饲养。
(2)环境控制:犊牛应放在干净、温暖、通风和向阳的圈舍并定期消毒。新生犊牛最好圈养在单独的畜栏内。在放入新生犊牛前,犊牛栏必须消毒并空放3周防止病菌交叉感染。
(3)饲料:泌乳期母牛和哺乳期幼畜应补充富含优质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Ca、P、Mg、Zn、Fe)的饲料。
(4)发现症状,及时处理:犊牛下痢时,要减少或停止喂饲牛奶,应内服电解质溶液,防止严重脱水。
(5)鉴别诊断:
①大肠杆菌病。一般在犊牛出生后10 d内发生,病初体温升高达40 ℃,数个小时后下痢,粪便初粥状、黄色,后呈水样、灰白色,混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凝血及泡沫,有酸败气味,病的后期犊牛肛门失禁,常有腹痛,用蹄踢腹壁。病程长的,可出现肺炎和关节炎。
②轮状病毒。幼龄动物的急性肠道性传染病,以腹泻为脱水为特征。多发生在1周龄的新生犊牛;潜伏期15~96 h,病犊精神沉郁,体温高于正常,厌食和腹泻,粪便黄白色,液状,有时带血和黏液。恶劣的寒冷气候可使许多病犊在腹泻后爆发严重的肺炎而死亡。
③牛病毒性腹泻。其以黏膜病毒引起的黏膜发炎、糜烂、坏死和腹泻为特征。感染犊牛表现体温升高41℃~42℃,持续4~7d,淋巴细胞增多,精神沉郁,厌食,鼻眼有浆液性分泌物,鼻镜和口腔黏膜表面糜烂,舌面上皮坏死,流涎增多,呼气恶臭,口腔损伤后严重的腹泻,呈水样以后带黏液和血液。病牛常有蹄叶炎及趾间皮肤糜烂坏死。
④硒缺乏。其表现生长发育明显的受阻,典型的运动障碍和心功能不全,并有持续性或顽固性腹泻。
⑤黄曲霉中毒。该毒素主要引起肝细胞变形、坏死及出血,胆管和肝细胞增生;临床上以全身出血、消化紊乱、腹水肿和神经症状为特征。犊牛对黄曲霉毒素较敏感,死亡率高;除表现特征性症状外,会出现磨牙、前胃弛缓、瘤胃臌气、间歇性腹泻及药物治疗无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