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民办学校特色建设逐渐得以重视,并成为民办学校自主发展的一种新方向。民办学校特色建设是其基于自身定位和发展目标,在了解教育市场需要和教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集中学校资源,为社会提供选择性教育资源的实践探索过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2020 年) 》 ( 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 将民办教育定位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这既是对我国民办教育发展历程的高度肯定,也赋予了民办学校重大的历史使命。民办学校特色建设是提升学校竞争力和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学校办学思路与风貌的独特呈现,同时也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优势所在。
一、特色建设是民办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
“学校特色”概念的学术研究发端于 199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 以下简称 《纲要》) ,该 《纲要》中首次将学校发展与学校特色联系起来,指出: “中小学要由 ‘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1]
2010 年, 《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更深化了学校的特色发展,提出 “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由此看出,国家高度重视学校特色发展。
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一个由 “重要补充”到 “重要组成部分”,再向 “重要增长点”和“重要力量”迈进的过程。我国民办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已逐渐获得社会的认可,开始从满足老百姓 “有学上”需要的补充性教育资源,向满足他们 “上好学”的选择性资源转变。这是我国民办教育结构性的转型升级过程,意味着我国民办学校即将进入一个特色创建的新时期。
( 一) 学校特色建设是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
纵观当下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千校一面,学校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在学校发展观上,各个学校强调的是狠抓教学成绩,比拼的大都是升学率、中考上线率和高考上线率。客观说,这些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办学,严重扭曲了学校教育的本质,违背了人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均衡发展的本质要求,实际上是在进行着 “人的异化”,是非人的教育。要改变人的异化,将人的教育回归到促进人的心智发展、健康发展的本源上来,必须改变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同质化办学状态。
学校建设要改变同质化现象,进行个性化办学的特色建设是重要的途径。学校和人一样,千差万别。每所学校所处环境不同,其发展历史有长有短,办学的宗旨也千差万别。如果不考虑各自不同的情况来办学,学校就不会有生机。只有学校办出特色,才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人才。从本质上说,特色建设就是寻找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
( 二) 教育需求多元化要求进行民办学校特色建设
不同时期人们对教育的量和质的要求是不同的。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人们对民办教育需求的总体趋势由单一向多元发展,从量的需要向质的要求转变。民办学校兴起之初,满足的是老百姓对教育的 “过度需求”---公办学校难以提供老百姓所需要的足额学位。在这一时期,老百姓对民办教育的需求非常简单,即只要满足其对教育的最低需求---有机会上学,能获得相关的学历证书。如果进不去公办学校,老百姓只能选择民办学校,这是一种无奈的被动选择。
随着我国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数量和规模的扩张,老百姓有学上的需求逐步得到满足,但同时,对教育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增加。人们不仅需要好的学校环境和硬件设施,而且要求学校能开设适应学生兴趣爱好的课程,拥有优质的师资和多元有效的升学通道。这一时期,老百姓对教育的需求不断提高并开始分化。他们开始从民办学校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理智的教育消费者,对民办教育的需求从单一的应试取向开始向素质、愉快等多元取向转变,表现为一种 “差异需求”.民办学校的学生家庭背景差异较大,家长层次参差不齐,如果民办学校特色定位不准,得不到家长和学生的认可,将会给学校带来一系列不良的影响,将影响民办学校的招生、教师的待遇以及学校的财务运营等。教育需求多元化是我国社会发展走向成熟的表现。可以说,民办教育进入到选择性教育阶段。
( 三) 教育供给的差异化推动学校特色建设
民办学校自诞生以来经历了一个自身调整和向市场适应的过程。最初的民办学校创办者无需太多的过程性成本,如良好的办学条件、优秀的师资和多元的课程等,只需一些基本的结果性条件,如能颁发各级文凭、让学生顺利参加升学考试等。这个时期民办学校供给的主要是学额,其教育质量和办学条件都明显低于公办学校,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不存在竞争,两极分化严重,公办学校代表权威性教育资源,民办学校只不过是补充性资源。整个教育资源体系结构呈不均衡状态,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二元分化现象明显。
随着老百姓教育需求的变化,民办学校开始主动调整自己的资源供给方式。一是从量性供给向质性供给转变,也就是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二是从低端供给向高端供给转变,力争从原来的补充性资源向优质特色资源转变。三是从单一性资源向多元性资源转变,满足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多元需要。目前这一资源调整和转型过程还在进行中,民办学校的发展已开始呈现出差异化的特征。
而正是这种差异化的资源供给方式,使民办学校开始逐渐走出与公办学校同质化发展的道路,与公办学校展开了错位竞争,民办学校的体制、机制优势有所显现,在部分学段、部分区域开始成为权威性资源,成为我国教育资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国民办教育走向成熟的重要表现。
从以上论述可见,我国民办教育需要通过特色建设来赋予民办学校新的内涵和品质。如果民办学校提供的教育产品没有质量和特色,则没有人去选择它、购买它。可以说,民办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特色建设。
二、民办学校特色建设的发展思路
民办学校特色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积淀和酝酿。[2]民办学校是特色创建的主体,特色发展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其能否成功转型的关键所在,因此,民办学校应挖潜革新,主动作为。而政府作为民办学校的管理主体,也应通过简政放权、政策激励等方式进一步激发民办学校的主体创造性,使其真正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重要力量。
与公办学校不同,“民办学校虽从事的是社会公益事业,但不属于政府公共产品,而属于市场范畴,是以其服务质量和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其发展和回报率,必须同时遵循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3].这是由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体制不同所决定的,公办学校使用的是公共财政投入,它以提供公平均等、普惠性的公共教育为主; 民办学校获取的资源则主要来自于市场,即学生家庭的购买服务,它需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以提供丰富多元、选择性教育为主。因此,民办学校要对区域内的教育对象、经济水平和教育资源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形成富有个性的发展路径。在民办学校特色建设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要引导各民办学校从学校历史、办学理念、师资队伍等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切的特色项目,使每所学校都能找到符合自身条件的发展空间和优势项目,这样既可避免民办学校为竞争生源而引发恶性竞争,又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