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论文题目:论德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学校是能够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而大学则是培养和教育高素质人才的场所。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每个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决定了德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位置。德育同智育、体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 共同构成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内容。相对于传授知识, 培养技能的智育和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体育而言, 德育关系到大学生的政治倾向、社会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人格品质等, 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范畴。
关键词:素质教育; 德育; 现状; 地位; 作用;
一、德育和素质教育概况
(一) 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指的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品质, 是每个人在后天环境的影响和教育下逐渐形成的。而素质教育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 培养能力, 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 它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它是因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而不是什么固定的教育模式。
(二) 什么是德育
什么是德育?“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 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 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言之,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活动。”德育一方面受现代社会诸多要素发展程度的制约, 另一方面要服务于现代社会。它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四个方面。
二、德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一) 大学生素质教育必须以德育为首
以德育为首位思想, 一方面是由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决定, 另一方面, 也是社会主义长期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德育为首位思想, 其真正的含义在于,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都共同承担的功能, 都应该把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而且, 它应该是大德育思想, 就是大家都要来关心大学生的品德养成, 发挥全员育人的作用。毛泽东曾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 共产党应该管, 青年团应该管, 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 学校的校长和老师更应该管”。因此, 大学生素质教育以德育为首的思想, 应该是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整合理念在德育中的反映, 即社会要关心大学生的德育, 家长也要关心大学生的德育, 树立德育合力观, 不要把德育当成只是学校的事情。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 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的地位, 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 要说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二) 大学生以德育为主导
大学培养的高素质人才, 不仅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 而且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最重要的素质。特别是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经济文化侵略的挑战, 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更具有特殊性和紧迫性。
在倡导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大学生以德育为主导突出地表现在用什么思想体系武装和教育大学生。
(三) 德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体现突出地位
新时期大学德育教育工作面临着新形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大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大学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一个重要特征是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大学日益显着。大学生个性需求的多样化, 价值取向的多样化, 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就业方式的多样化, 大学办学方式的多样化等, 这些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基本矛盾的复杂性, 是大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 无疑给大学教育事业发展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四) 社会主义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德育基础地位
德育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工程与重点教育, 必然处在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地位。首先, 德育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来看, 大学生的政治信念的确立, 人生价值的选择和良好品德的形成都需要经过知、信、行的反复实践过程, 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 能够懂得做人的道理, 打好做人的基础, 对于将来走上社会或人生的发展终身受益。其次, 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来看, 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 反映了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 是大学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有效的德育教育, 良好的德育环境和德育氛围, 不仅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而且能够为大学教育的振兴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现提供思想保证。
(五) 德育与体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关系表明了德育的主要地位
德育的科学定位则不应该简单表达为凌驾于智育、体育、美育等诸各育之上。因为德育的定位不仅是个认识问题, 而且它影响到德育的实施。应当指出的是, 德育和其他各育之间的关系, 决不是互不相干的关系, 更不是对立的关系, 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强调德育首位, 并不是强调以德育为中心, 一切为了德育, 或者说德育重要, 其他诸育就不重要。德育和其他诸育的关系是各有侧重、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关系。就德育与智育的关系而论, 大学生有了良好的道德, 有了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有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也希望报国之行, 那么大学生就会刻苦学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同样地, 大学生涉猎的知识越多, 知道做人的道理就越多, 就越有利于家庭、学校、社会的德育引导。把德育与智育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 这方面的教训已经足够深刻了。其他诸育与德育的关系也有相似的逻辑联系, 因此, 实施素质教育, 就是要大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而协调地发展, 使联系的观点、协调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深入人心。
三、德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 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德育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德育体现在帮助大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引导大学生在道德认识和实践活动中, 激发出道德需要, 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培养爱憎分明的政治态度。同时, 引导大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大学生掌握社会主义的理论和道德规范, 自觉地身体力行, 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逐步提高对是非、善恶、美丑的鉴别能力, 逐步形成基本的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 为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使大学生能自觉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
(二) 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德育能够启迪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
德育能够激发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提供学习驱动力。正确的学习目的产生强力的学习动力, 德育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把自己的学习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将来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结合起来, 是大学生把实现共同理想化为自觉的学习要求。同时, 德育教育要激发大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使大学生将来能够担当起振兴国家的重任。
(三) 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德育对大学生的终身发展教育起着奠基作用
大学生德育的重要地位不是凭人们主观意志所确定的, 而是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的。从培养“四有”公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大局来看, 德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对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起着奠基作用。
德育的奠基作用主要体现在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选择成才目标、成长道路, 使大学生能够做到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四) 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德育为大学生进一步抵制社会腐朽思想起着保障作用
目前,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正满怀信心地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然而,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沉渣泛起, 不断腐蚀大学生, 不断侵袭教育阵地。当前的大学生肩负着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和神圣使命, 要使大学生真正成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就必须通过卓有成效的德育教育, 保障大学生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坚定的信念以及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 最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五) 通过德育教育使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能够得到终身受益
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 可塑造性很大。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正确思想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以及大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才能使大学生逐步成长为积极向上、文明幸福的新一代。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大学生全面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 大学德育教育的好坏, 关系着能否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 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团体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 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 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等。树立这样的价值观, 不仅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而且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下, 大学生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受住磨练和考验, 为祖国和人民做出卓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10) :333.
[2]普通高校德育课程文献选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162.
[4]江泽民.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 1999, 06, 16.
[5]王民忠.再论德育的有效性问题[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236.
[6]靳玉乐.现代教育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8.
[7]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 .
[8]张彦, 郑永廷.德育发展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高校德育探索[M].人民出版社, 2006.
[9]柳海民.现代教育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注释
(1) (1) 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10) :333.
(2) (2) 普通高校德育课程文献选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162.
(3) (3) 江泽民.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 1999, 06, 16.
(4) (4) 王民忠.再论德育的有效性问题[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