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武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人类头脑智慧与肢体语言、时代影响的完美结合。武术历经先秦时期、秦汉三国时期、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时期的不断发展与演变,至明清时期武术发展达到巅峰状态、兴盛时期,再到现代社会武术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中国武术绵延了数千年。在传统文化的持续熏陶下,中国武术焕发着异常缤纷绚丽的生命色彩: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武术逐渐借鉴了哲学、兵学、佛学、道家、法家等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与内涵,并融合了健康学、人体学、教育学等一系列现代理论学科。在极大丰富武术内容的同时,也逐渐揭开了武术与人体之间的神秘面纱。
明代战将戚继光认为"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计,然活动手足,贯勤肢体,此为初学如艺之门也",武术从整体运动观出发,强调"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讲究"内三合""、外三合",注重心、神、意、气与动作的协调配合,武术的健身价值似乎已然成为现代大文化背景的重要标签。
2 太极拳的健身价值(静中养生)
"太极"一词源于《周易·系辞》,太极拳的名称取义也是因为其变幻无穷、含义丰富的拳风特点。[1]"拳起于易,理成于医",太极拳是一项内外统一的拳术运动,要求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配合。[2]
太极拳运动所采用的螺旋缠绕式的伸缩旋转方法和其动作之间衔接的旋移扭转无不与生物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太极拳的所有技法特点无不蕴含着深刻的健身哲理:虚灵顶劲竖项,在运动中保持思维集中、头部自然放松微领控制身体平衡,保证脊柱在生理平面的垂直。"[3]
此时,大脑皮层中的运动中枢处于兴奋状态,其他区域(如感觉区、嗅觉区、视觉区、语言)得到相当大程度的放松。大脑更有时间专注于对各运动器官的调节与支配,有利于中枢神经对器官机能的调节、抑制习练者脑细胞的不断死亡、延缓大脑的不断衰老,进而达到对大脑部分功能的修复作用、抑制慢性病的发展;含胸拔背实腹,使胸腔上下径拉长从而使横膈肌向下更加舒展,有利于腹式呼吸的深长,增大肺通气量而提高肺活量,达到改善呼吸系统、增强体力的最终目标;心静体松意注,使身体自然放松、思想高度集中并排除一切杂念,机体完全处于一个平静无外界干扰的状态。此时,心率逐渐平缓,舒张压与收缩压适中,心肌力缓慢而强劲,血液充盈并缓慢无间断循环流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和调节了心血管系统功能;轻沉虚实兼备,落如抽丝、迈如猫行,起如叶、落生根,在一招一式的旋移扭转之中都要求气沉丹田,有利于呼吸加深,在增加肺通气量的同时肌肉的横断面积不断发生变化,并使气血随着身体的旋移扭转运行全身贯穿于肢体末梢,带动充盈的血液不断循环,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有关键性的作用。机体在参与虚与实的旋移扭转之中,腰部肌肉得到放松,从而缓解了四肢肌肉张力,整合了全身肌肉力量,从而达到力贯全身之功效。
3 形意拳的健身价值(动中养生)
"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讲究内意与外形高度统一的形意拳,以三体式为基本桩功,以五行拳和十二形(模仿十二种动物的行动技巧)为基本练习手段。其拳势勇猛、劲力精巧,蕴含内三合、外三合的拳风特点对习练者有着很大的健身价值。
"起势如崩墙倒,落地如树栽根",形意拳要求的力量充实、落地有声对机体与地面的接触上有很大的力度要求。如形意三体式的桩功练习中要求的撑筋拔骨、五行拳练习中的形意鸡形步的练习以及十二形中的龙行跳步练习等,骨在机体运动中不仅起着杠杆作用,同样也起着支撑作用。经常练习形意拳能够增强骨的代谢水平,增加骨的密度,在不断的运动中骨的抗压、抗扭、抗拉性逐渐增强,能够有效的预防人体的骨质疏松。在三体式基本桩功与五行拳、十二形拳的练习中,全身得到充分调动与整合,钻、崩、劈等一招一式贯穿一气,劲力不断。肌肉的伸展性、弹性都得到很大提升,身体的外形即肌肉的饱满均匀程度更是不断完善,具体则表现在练习形意拳过程中对劲力的掌握上使骨骼肌的横截面逐渐增大。肌肉及骨的锻炼能增加人体的稳定性与行动的协调性,增强各关节的灵活性。
"形意拳的五行拳(劈、崩、钻、炮、横)对应人体的外五官(眼、鼻、舌、耳、人中)与内五官(肺、肾、肝、心、脾胃),习练形意拳的健身价值的表现更是练习相应的拳使相应的内脏与器官收益。"[4] 加上形意拳为一项有氧与无氧结合的运动,总的来说其健身价值主要在于在套路练习中采用的有氧与无氧结合形式使心脏得到锻炼,心脏正常性增大,心肌供血量、储备量、收缩力增强,改善了心血管功能;对脾胃的锻炼改善了人体消化系统的功能;对肝脏的锻炼,加大了人体对有毒物质的化解功能;对肺部的锻炼增加了人体的呼吸系统功能等等,另外锻炼了眼的明锐、鼻的敏嗅、耳的灵巧、舌的味蕾。
4 八卦掌的健身价值(足底养生)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掌因其运动时纵横交错于八个方位故得此名,主要以八卦学说为理论依据、以掌法变化与形步走转为特点的古老拳种。历经百年磨练,从其精湛的技击技术中融合了医理、易理,总结出其健身价值。"人老腿先老,脚底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一个人脚力的强弱与身体健康程度密切相关。"[5]
脚底的许多部位与人体的各个器官都有密切关系,也是人体健康状态的反射区。八卦掌最典型的特点就是趟泥步、绕圆走圈,全脚掌趋地绕圆走步,脚步离地,两膝弯曲扭转配合腰部左旋右转,人体的每个部位都被充分调动起来。由于脚底离心脏最远,回心血量相对最少,造成对心脏的负担加大,走步的过程中,脚底经受着持续不断的刺激,血液循环也在这刺激中不断加速,不但加速了机体本身的新陈代谢,也增强了各个内脏器官的功能:缓解失眠、促进消化吸收、预防心脏病等。加之经常进行足底锻炼,加快神经的传导与反射,便可协调各内脏器官,增加其免疫力与抵抗力,激发人体预防疾病的潜能。足底有许多经络连至大脑,经常锻炼可缓解脑部神经疲劳,缓解压力。另,以脚底为中心,以腰为轴的旋转式八卦掌锻炼方式对机体关节的灵动性、肌肉的伸缩性、骨密度的增长都有极大的完善作用。
5 结语
传统武术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年而成为民族瑰宝,不仅仅是其丰富的技击哲理,更重要的是蕴含着丰富的壮外强内的健身价值。太极、形意、八卦统称内家拳,传统武术的权威代表,在历经百年的传承中,加之与现代医学的完美验证,对机体的益处将被无限放大。未来社会将是注重健康、营养与保健的社会,而传统武术作为老祖宗传下来的财富会是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1]任早珍。赤足锻炼与人体健康[J].咸宁学院学报,2003(5):131-132.
[2]施载煌。打太极对神经系统的锻炼作用[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3(1):80-84.
[3]凌 昆,杨 维。论八卦掌健身机理与健身功效[J].搏击·武术科学,2007(8):36-37.
[4]康德强,毛明春。形意拳的健身价值初探[J].搏击·武术科学,2004(2):47-50.
[5]高元元。长期练习太极拳对老年女性骨健康状况与骨代谢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9):60-62.
太极拳是由气力有效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内功拳。练习太极拳必须心静,用意识指导身体动作。本文探讨太极拳运动对人体生理与心理功能的影响。1太极拳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1.1太极拳对神经系统的影响(1)人的大脑皮层具有较多的功能定位区,太极拳可以将...
太极拳作为一项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运动,对人体经络的运行有着很好的导引作用,它既具有用意、运气、活动四肢等传统导引术的优点,又具有势势相承、绵绵不断、贯通一气的特点”经过岁月的实践,无数案例像我们证明了练习太极拳是一种重要的健身与预防疾病的手段...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小断加强,同时也在小断地寻求一种自我保健的运动而太极拳这种简捷、有效、富有哲理、前景无限的健身运动,就顺理成章地被人们所接受,在个面健身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中的独特瑰宝...
太极经典理论中的气太极拳的经典理论中多处提到气.王宗岳在太极拳论[1]中说,气沉丹田;在十三势歌[2]中说,气遍身躯不少滞。腹内松静气腾然。;王宗岳在十三势行功心解[3]中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意气须换得灵。行气如九曲珠,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