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体育比赛是高校课余体育训练以及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是检验课余训练效果的重要手段.由于比赛结果具有终结性评价的特点,所以比赛之前往往会引起学生个体失败焦虑以及社会期待焦虑的升高[1],从而导致学生或学生运动员注意力不集中、肌肉紧张,最终导致比赛的失败结局.有研究表明随着学生运动员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比赛心理能力表现出重要作用[2].竞争是体育运动本身固有的属性,运动竞赛结果的胜负是通过竞争决出的[3].在竞技运动中,对手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比赛结果.
输赢与成败是运动情景中竞争后必然的结果,但许多人常以输赢来界定成败或评价自身的能力.成功与失败对个体而言也是一项最直接的回馈.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学校所举办的体育竞赛日益激烈.运动场上的竞赛,胜者只有一方,冠军只有一个,由失败带来的挫折感也就表现得特别强烈.面对挫折,有的学生运动员和观众能够承受,有的则难以接受,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系列的不良行为反应,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学校的体育竞赛应积极主动、不失时机地利用竞赛中的种种负面作用,去创造正面价值.
2 不同比赛结果对学生产生的情绪体验
比赛后无论胜负,学生都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情绪体验.心理学对胜利或失败这些概念具有广泛含义[4],胜利并不完全是获得第一名,无论任何比赛,凡是显示出自己最高实力的选手,都可以说是成功者.而失败者则是在比赛中没有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运动水平的选手.胜利和失败都会给运动员带来积极和消极的情绪体验.首先,竞赛胜利的学生无疑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表现为对自己力量的满意感,确信自己的力量.胜利后也会给学生带来消极的情绪体验,表现为骄傲自满,盲目自信,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轻视他人.其次,失败的运动员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表现为患得患失、怨天尤人、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等.运动员失败后也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表现为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争取下次比赛获胜.
3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比赛结果
学生参加体育竞赛活动后,对其进行正确的赛后心理调整,十分重要.这些工作主要有: 引导学生迅速消除比赛成绩的干扰,正确看待胜负; 消除学生不正常的攻击心理; 防止学生丧失自信心; 消除比赛后学生的紧张情绪等等.在这些心理调整工作中,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比赛的输赢、胜负,显得尤为重要.
3. 1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竞争与竞赛
学校体育中的竞技运动应成为一种体育竞赛而不是竞争.竞争与竞赛在心理学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竞争"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为了某个目标,例如地位、利益而斗争; 而"竞赛"则在于力争达到同样的水平或者超出水平,以公正公平为前提[5].竞争是指两人或多人追求同一目标时所产生的不合作情境,竞争行为具有一定的对抗性; 而竞赛的目的在于与对方并驾齐驱或者超越对方,没有对抗倾向,因为"竞赛"的目的在于参赛者情绪饱满,并不是要不惜一切代价压倒对方,因此,团结一致,互相理解等因素在比赛期间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体育竞赛是学校体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对推动学校群体活动的广泛开展,促进学生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吸引更多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培养学生勇敢、坚毅的个性,遵纪守法以及促进人际关系等方面有积极作用.竞争需要竞争者有机会成功,才会有正面的效果.对表现不错的学生而言,竞争会增加动机,但对于一向就是失败的学生而言,他们倾向于降低期望水平,一遇到挫折就很容易放弃努力.
3. 2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体育竞赛中的竞争
在高校体育竞赛的大环境中,班级的竞争对学生在感知、评价自己的能力上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如果缺乏体育教师循序渐进的指导,使学生在毫无心理准备之下进行体育竞赛,失败的结果会让他们措手不及,就会使得学生的自信心大减.在校内对抗赛或校外交流比赛时,由于过分重视比赛结果的得失或积分的多少,在比赛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裁判、规则的解释与执行,以及双方比赛态度的差异而造成争执、争吵的不愉快现象.这种在比赛场所发生的事情,常成为学校或班级间产生隔阂及不友好的直接原因.因此,公正公平的赛事竞争,例如学校体育社团团体活动中发展激烈竞争,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健康的心理.体育竞赛中成功与失败并存,只有通过努力奋斗,坚强的意志,才能赢得比赛.在这种竞争的环境中,学生从中学会面对现实的考验,承受挫折,学会保持内心的平静.通过赛事竞争,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人格和健康心理的目的.
3. 3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比赛的胜利
3. 3. 1 成就目标的价值取向
人在实现目标的情境中,最主要的动机是展现自身的高超技艺且避免出现低水平、失常发挥.当自我认知能力的高低是和自己比较时,个人对于能力的认知是在于水平的提高及技巧的娴熟,且个人主观的成功与否是在于个人是否体验到进步.相对而言,对于展现能力的判断来自于和他人的比较时,个人的认知能力必须通过击败他人或表现优于他人而获得,仅仅是进步或学习到新技巧并不能让他认知到高能力.高校体育教育倾向于通过努力实现成功的信念,参与运动并非为了社会地位或其他利益,内在动机较高,更具备运动精神.相反的,自我取向倾向能力导致成功的信念时,参与运动的目的多是为了社会地位和其他利益,所以外在动机较高,更可能为了获得胜利而表现出不择手段.
3. 3. 2 体育教师应肯定学生成绩,并适当鼓励与表扬
高校体育教育也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而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信息,同时也要对体育竞赛运动中所发生的事情以及学生自身的行为提供各种评价性的回馈; 教师通过这些回馈作用,达到影响学生行为的目的.肯定成绩能激发学生努力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在肯定成绩和表扬的同时,应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取得好成绩的内外原因.
3. 3. 3 树立公平竞争的体育观与感恩心
在学校体育竞赛的各种场合中,必须按照竞赛规则公平竞争.有的学生通过非公平竞争而获得的胜利,容易产生自我膨胀、自以为是的骄傲心态,造成不良的竞争风气,严重违背了体育教育的根本宗旨.体育技能的形成离不开自身的努力拼搏、教师的鼓励、家庭的支持、学校场地设施的改善.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体会获得比赛胜利源头来自何处,树立感恩的心.
3. 3. 4 正确认识比赛胜利的暂时性
为了改变一个人对自身能力的消极看法,就有必要尽量创造机会,让他们在生活中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能够获得成功.有了一定的成就感,才可能建立一种积极的心理定势,相信自己可以把握命运.胜负是体育竞赛必然的结果,不管参与任何体育竞赛的团体或个人,胜负只是暂时的,胜负常受项目、时间、地点、对手、裁判、场地、观众等因素影响.让学生明白任何的胜利只是暂时的,要保持优势,必须付出更大努力.
3. 4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比赛的失败
3. 4. 1 辩证地看待失败,形成归因理论失败观
人们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何种因素,这对情绪体验和今后工作的积极性有重要影响.能力、努力、运气和任务难度是个体分析工作成败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追求成功的人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能力强,把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努力; 认为只要自己努力,总会成功.相反,避免失败的人往往把成功归于运气好、任务容易等外部因素,而把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足.由于避免失败的人把成功与否归结为自己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因此认为再次成功把握不大,这种人往往处于退避姿态.追求成功的人把成功与否归结自己是否努力,这种人往往在下一次选择任务时,还能选择相当难度的任务,相信通过努力总会成功.因此,归因理论重视自我努力感,强调努力会带来一种兴奋自豪感,而不努力则会产生一种内疚感.
3. 4.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胜负观
高校体育竞赛活动丰富多彩,必须让学生明白胜负是体育竞赛必然的结果.首先,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胜负、分析胜负、挑战胜负,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摆脱比赛结果带来的消极影响,还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就是要引导学生能在胜利中保持清醒,学会巩固成果; 在失败中冷静思考,学会认真分析原因及教训,积极改进不足之处,敢于面对失败,不断努力去求进步.
3. 5 引导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支持氛围
社会支持是当某人有需要时,来自于他人的同情和资源的给予.而这种同情和资源的给予能够满足个体的需要,从而达到缓解个体各类紧张的目的[6].社会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支持存在正相关,一方面社会心理支持对处于压力状态下的个体起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对维持个体良好情绪体验具有增益作用.高校体育竞赛场域充满了亲情、友情、师生情,将家长、同学、教师这些社会心理支持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对缓解体育比赛结果所引起的消极影响,具有十分显着的效果.特别是比赛失败的一方,如果能获得自己周围人的心理支持,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王智. 对我国优秀运动员理想比赛心理状态和有关心理影响因素的研究[J]. 体育科学,2007,( 7) :41 -45,50.
[2]彭远志. 田径速度类项目运动员比赛最佳心理状态维度构成及特征研究[J]. 体育科学,2007,( 3) :49 -53.
[3]邢尊明. 现代竞技体育主导比赛心理能力项群化探索[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 6) :18 -21.
[4]冯燕. 武术套路运动员比赛应对策略的积极心理干预效应[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 5) :8 -12.
[5]余长青. 足球比赛中运动员不良心理的成因及其调控方法[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 9) :11 -13.
[6]赵国明. 中国跳水队备战重大比赛心理干预模式的理论建构[J]. 中国体育科技,2010,( 6) :64 -68.
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革命的进步,使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大学生具有肩负起社会发展的责任,知识水平很高,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的健壮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的必要条件。...
引言竞技体育是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挑战人类极限,以取得比赛胜利为最终目的的体育活动.竞技体育得以开展是以大批优秀运动员为根基的,同时它对运动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表现在体能、技能、战术等方面,现今更多地体现在运动员自身心理能力方面.有学者...
在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常常会发现部分学生对一些体育项目缺乏必要兴趣,不主动参与,甚至想办法逃避,实践表明,这常常是由于学生心理问题导致的。体育作为培养、发展健康人格重要的途径,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载体。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采取...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培育学员的健全人格和独立灵魂。现在,相当一部分90后大学生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成长于衣食无忧、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环境。进入大学校园开始人生第一次独立生活后,他们很难面对和正确处理新环境中遭遇的挫折,若...
在一定程度上, 高水平竞技体育就是一种心理潜能的较量, 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越是高超心理水平占据的比重就会越大。在国际大型比赛中, 优秀运动员的心理因素对运动能力, 技术战术和运动表现有明显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在体育心理负荷的概念、现象、机制、评估方法及对策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和探索,然而与实际需要相比还远未达到预定目的。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当前体育心理负荷的测评方法探究的运动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原标题:关...
当人从事某项活动时,遇到很难克服的困难,就会产生焦虑、消极、沮丧等不良的心理情绪,这对人的身体没有任何好处。体育运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但高负荷的运动对身体有很大的挑战性,许多大学生会产生心理障碍。在体育活动时间里,很多大学生情绪低...
运动心理学在运动员训练和比赛中发挥出积极作用,也使运动心理学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其研究已经走上规范化、持续化的发展道路。...
一、消极比赛含义消极比赛,是体育方面的一种心理情绪,由于自身或者外界原因影响而采取消极态度对待正在进行的比赛的行为。二、消极比赛产生的原因(一)消极比赛的表现消极比赛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比赛中运动员竞技状态、临场发挥、比赛现场环境,裁...
自我控制能力(self-control)简称为自制力,指个体对自我身心活动的监控和调节能力,它能抑制不需要行为,引发需要行为,以符合社会或个人的期待。个体的自制力主要表现为情绪、行为和思维三个方面的自我克制与调节,是个体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赖走向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