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的着作汉译有不同的标准。对于专业类着作的汉译,首先是准确传递作者原着中的信息。但为了有效地与我国这个专业的读者沟通,译者不应简单、机械地把一种文字变成汉字,而是应想方设法帮助文化背景不同、使用汉字却对这个专业感兴趣的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原意,在语言表达上应以精炼、严密、客观、庄重为主,在此基础上做到简洁明快、通俗易懂。因此,对原着进行编辑加工往往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译者还应在忠实于原着的前提下,努力增强译文的可读性,使之读起来简单易懂。这里,笔者将谈谈参加编译《哈萨克斯坦干旱区土壤:
现状及其利用》(以下简称《哈土壤》)一书的粗浅体会,而文中的观点和举例难免谬误,以期编译界同仁指正。
1 语言使用上尽量使用专业术语
《哈土壤》一书是介绍哈萨克斯坦土壤覆被与组成主要规律、自然区划的书籍,面对的读者是我国土壤学、地理学的专家学者。考虑到读者的身份,笔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尽量使用专业术语。但由于笔者不是该专业学者,在翻译过程中有大量词语也把握不准是否专业术语,所以会充分利用网络搜索功能。
由于笔者的专业限制,加之不可能在短短的时间里掌握这些专业知识,所以在大致了解《哈土壤》的专业方向和内容后,笔者在翻译之前利用网络,阅读了一些关于土壤分类、土壤分布、土壤改良的文章,粗略了解了关于土壤的专业表达方式。在翻译过程中,可以说,网络搜索起到了巨大的援助功能、功不可没。
例 1:лугово-каштановые незасоленные почвы笔者目视直译的结果是:草地栗色未盐渍化土壤。如果译者翻译的内容自己都不懂,那又如何呈现给读者呢?这个目视直译结果肯定是有问题的。首先笔者猜测使用的词语可能不是专业术语,二是表达可能存在问题。随后,笔者首先查阅了词典,确定了“каштановые почвы”的专业术语是“栗钙土”,然后在百度网站查阅栗钙土的资料,确定栗钙土的分类中有一种叫做“草甸栗钙土”,那么“草地栗色土壤”的专业表达方式应该是“草甸栗钙土”.至于“незасоленные”,经在网站查阅,译为“非盐渍化的”更为专业,而且在表达时要前置,即“非盐渍化的草甸栗钙土”.
例 2:почвообразующие породы针对这个词的翻译,笔者着实费了一番工夫。笔者将该词初译为“成土岩类”,而为确定这个翻译是否专业,笔者首先登录了俄罗斯的“www.yandex.ru”网站,利用其搜索功能,搜索到“почвообразующие породы”的意思为“由于风化作用形成的疏松的岩石,后在成土作用下形成土壤”.然后笔者将这个意思输入到中国的百度网站,在其各种解释中发现了“成土母质”这个词语。而经过对“成土母质”的再搜索,了解到其是“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的松散碎屑,形成疏松的风化物,是形成土壤的基本的原始物质”,这个解释与俄罗斯搜索网站对“почвообразующие породы”的解释是一致的,所以,笔者确定这个词语翻译过来的专业术语是“成土母质”.
2 句子结构上将长句断句
专业类着作汉译表达要求言简意赅、避免堆砌重复,但这并不是简单的压缩、简化文字,而是需要缜密的编辑思维,使遣词造句准确、句子结构完整、句间关系明确、概念清晰、判断准确。
而有一定翻译经验的译者都知道,国外专业类着作中典型的表达方式是冗长的句子,有时候一句话就是一大段,甚至是占据一页,其中一层关系套着一层关系,一个定语从句套着另外一个定语从句,非常繁复。所以,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一定要使用逻辑思维,要理清句中关系,并使用简单通俗的短句。
例 3:Почвы водоразделов восточной наколонной равниныЮжно -Зауральского плато формируются на засоленныхтретичных глинах, выступающих в качестве почвообразующихпород, что предопределяет доминирование в структурепочвенного покрова комплексов солонцеватых светло -каштановых почв с солонцами и пустынно степнымиавтоморфными, которые на пониженных участках,прилегающих к аллювиальным равнинам, преобладают, азачастую образуют обширные гомогенные контура。
上面这一段落是《哈土壤》中的一句话,其中有主语从句、主语从句中套有定语从句、宾语又带有自己的定语从句,句子机构相当复杂。像这样的句群在专业类的着作中很常见,也不算是最复杂的。所以,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理清句群关系,在此基础上再斟酌如何表达得简练易懂。试比较原译和编辑后的译文:
原译:南外乌拉尔高原东边的倾斜平原分水岭的土壤形成于作为成土母质的盐渍化的第三纪黏土,这就决定了在靠近冲积平原的低洼区域分布广泛且常常形成均一外形的碱化淡栗钙土与荒漠草原自型碱土形成的复合土在土壤覆被结构中占有很大比例。
编译后:在南外乌拉尔高原东边的倾斜平原,其分水岭区域土壤的成土母质是盐渍化的第三纪黏土,这就决定了在土壤覆被结构中碱化淡栗钙土与荒漠草原自型碱土形成的复合土占有很大比例。这种复合土在靠近冲积平原的低洼区域也分布广泛,且常常形成均一的外形。
原译从句型结构和语法关系看都是正确的,但结构和语法是一层层地堆砌,读起来冗长拗口,不容易理解。而编辑后的译文则完全避免了这个问题,言简意赅、句子前后合乎逻辑、概念清晰。
3 规范地理名称
对于专业类着作中的地理名称,尤其是像《哈土壤》这类书籍,其中涉及的地名数不胜数,而且有许多名称相近,这就需要译者不能大意,不可将所有的地名都拿来直译,若稍有疏忽、失误,就会使读者产生误会。
一般来讲,对于地理名称的翻译大致有 3 个方法:
一是查字典。看到一个地理名称,首先想到的是借助词典来查询,对于一些常用的地名,都是约定俗成的,在词典中就可以查到。例如,《哈土壤》中出现的“Озеро Алаколь”,在词典里就可以查到是“阿拉湖”,切不可看到是名称就自己音译为“阿拉科利湖”.而了解哈萨克斯坦地理情况的读者也许知道阿拉湖,但要说阿拉科利湖,估计就不知所云了。再如其中的“Аральское море”,一查词典就只是“咸海”,若译成“阿拉利海”,岂不是贻笑大方。
二是利用网络搜索。有些不常用的地理名称,在词典上也查不到,就要借助网络的力量。例如笔者在译“Зауральское плато”和“Подуральское плато”的地名时,就颇费周折。对于地名中的“урал”这个词,学俄语的人都非常熟悉,是“乌拉尔”,那么对于“Зауральское”和“Подуральское”,字典中查不到,该如何翻译呢?笔者试着将其中前置词“За…”和“Под…”先音译,那么就译成了“扎乌拉尔高地”和“波德乌拉尔高地”.为了验证这个翻译的准确性,笔者把这个名称输入到百度搜索,发现没有这种地名的说法,那就证明这样翻译是不准确的。于是笔者将两个前置词意译,得到的结果是“外乌拉尔高地”和“下乌拉尔高地”,再次输入百度,发现有这种说法,于是就确定在这个地名的翻译上要采取意译和音译的结合。
三是直接采取音译的方法。《哈土壤》中涉及的地名、山名、河流的名称非常多,有很多都不常用,词典中也查不到,名称也没有出现过“前置词+名称”的组合,所以也不存在“音译+意译”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就直接采取音译的方法。但在音译时,一定要符合名称汉译的规范,要使用常用的汉字,不可臆造。
以上 3 种方法,不论使用哪一种,都要在名称翻译后面加括号附上外文原名,以方便专家、学者的核对。
4 结语
总之,专业类着作的文字表达优劣关系到着作的水平和价值,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在保持原着学术性、权威性的前提下多做一些编辑思考,在翻译中直接就加入编辑加工的元素,使专业着作的译文精确、客观、简洁、清晰,以适应我国读者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唐湘茜,孙远。 谈水利科技论文译稿语言文字的编辑加工[J].长江大学学报,2014(8):102-104.
[2] 汪有芬。翻译工作中的编辑思考:漫谈编译《中国书法艺术》书稿的点滴体会[J].对外传播,2008(7):15-17.
《红楼梦》是中国的一本旷世奇书,从清朝乾隆年间的手抄本到现在两百多年间一直是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有人称这本小说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唯一一本引发了系统全面的学术研究---红学的名着。这其中包含了中国礼仪、民俗、医药、饮食等等社会生...
一、引言中国着名当代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莫言作品众多,极具中国特色。他的长篇小说《酒国》借助酒描绘了现实生活的黑暗,讽刺了吃人的社会现实。2012年,该作品的俄译本在圣彼得堡出版发行,译者为俄罗斯翻译家伊戈尔?叶戈罗夫(ИгорьЕ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