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俄语论文 >

关联理论下《酒国》俄译本中文化意象的翻译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8-05 共4263字
摘要

  一、引言

  中国着名当代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莫言作品众多,极具中国特色。他的长篇小说《酒国》借助“酒”描绘了现实生活的黑暗,讽刺了“吃人”的社会现实。2012 年,该作品的俄译本在圣彼得堡出版发行,译者为俄罗斯翻译家伊戈尔?叶戈罗夫(Игорь Егоров)。该书在俄罗斯受到了文学界、评论界和媒体的关注,也引发了俄罗斯读者的热烈讨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俄罗斯的推广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然,《酒国》在俄罗斯得以出版并引发各界关注与该书精妙的俄文翻译息息相关。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途径之一,增进了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与包容。莫言的作品正是俄语读者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酒国》中包含着许多中国文化特有的“文化基因”,并具有很强的意象性。这些文化意象(也就是这“基因”),常常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

  《酒国》的原文和译文中所含有的文化意象是不同的,但正是这些差异恰恰体现了俄汉文化的差异。

  分析这些差异,我们能发现俄汉两民族的民族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更能体会到两国学者在不同的认知语境中对《酒国》中的文化意象的理解。

  二、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

  关联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种理论,它探索言语行为的规律。1986 年法国语言学家 Sperber 和英国语言学家 Wilson 从交际和认知角度出发,提出了着名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1]

  该理论认为语言交际不仅仅只是一个编码、传达以及解码的过程,它本身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

  1991 年,德国学者 Ernst-August Gutt(格特)是第一个在翻译研究中运用关联理论的人,他指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推理过程,而翻译的效果则是一个追求译文与原文最大关联性的动态过程。格特认为:翻译是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间三方面的语际交流活动,涉及两次示意-推理过程中一种跨语际的交际行为。[2]

  在这一过程中译者扮演双重角色: 既是原作者的受体又是译文的交际者,一方面不得不利用自己的语境知识、推理能力,并结合相应的语境假设进行推理,以求得原文信息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读者的推理能力和语境假设,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准确有效地将原文的信息和交际意图传达给译文读者。

  三、文化意象与关联理论翻译观

  从文化角度来出发,文化意象是指蕴藏了深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反映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沉淀下来的民族传统和民族心理等特征的意象。文化意象大多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是其历史文化的结晶,是构成其语言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俄汉两民族生长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及认知模式,并积淀了属于本民族独特的文化意象。

  处于同一文化中的人们对本民族的文化意象常常可以心领神会,成功交际。但对于处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人们,尤其在理解独特的文化意象时,由于其百科知识的欠缺则时常出现交际障碍。因此,在翻译中,如何使得这些意象的译介达到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

  正如前面所说,意象的形成存在于译者、原作者以及译文读者的大脑认知机制中: 一开始译者要充分吸收原文意象信息,之后要承担起下一过程的交际者角色,负责为译文读者呈现出该意象,使后者的期盼能够最有效地与“原文作者的意图相吻合”.

  因此,从关联理论翻译观来看,文化意象的翻译所追求的效果其实也是译文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与原文意象的最佳关联的问题。

  下面我们从关联理论翻译观这一角度,分析叶戈罗夫在《酒国》俄译本中为了达到与原文的最佳关联,是如何翻译这些独特的文化意象的。

  四、《酒国》俄译本中文化意象的翻译

  文化意象的翻译过程是译者在两种不同的认知语境中进行认知推理的跨文化交际过程。[4]

  由于俄汉两族人民认知语境的不同,文化意象的涵义往往不会为另一文化的人们所接收和理解,因而在翻译中可能会造成信息意图或交际意图的缺失, 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策略就是直译补充法和直译加注法。[5]

  (一)直译补充法

  在翻译文化意象时常使用直译补充法, 该方法在传达文化意象的信息意图时,用简短的说明性语言来点明该文化意象的文化内涵, 即传达该文化意象的交际意图, 以避免文化亏损现象的产生。

  例如:

  例 2. Пушистая лиса-оборотель… Спрезрительной усмешкой его создание завислопод потолком…

    一只毛茸茸的狐狸精-悬在天花板上的意识在冷笑……俄罗斯人谈到“狐狸”这个意象,лиса, лисичка(狐狸)

    通常是很狡猾的。此外,狐狸阿谀奉承、诡辩狡诈的象征意义也在克雷洛夫的寓言《乌鸦与狐狸》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与此同时,一幅在我国的济源王屋山巅阳台宫的一根石柱上刻着的浮雕图案,这幅图所描绘的画面恰巧与克雷洛夫在寓言《乌鸦和狐狸》中所表现的场景如出一辙。二者时间相差千年,而两个作品的情景和寓意却如此吻合。这不得不说即使是不同民族的人,他们的思维也会有着惊人的相通之处。

  而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文化中,“狐狸精”也具有其独特的文化情感色彩。根据神话传说,狐狸可以通过修炼幻化成人的样子,并且会很多法术,在民间被称作为“狐狸精”.狐狸精在传说中大多是邪恶的一面。例如,在我国着名小说《封神演义》中,狐狸精吸去苏护之女妲己的魂魄,“借体成形,迷惑纣王,断送他锦绣江山”,因此遭到了世人的唾骂。

  既然“狐狸”这一意象在汉俄文化中有相同的象征意义,认知语境可算是相通。那么译者是如何表示“狐狸精”这一具有独特色彩的意象的呢?

  “лиса-оборотель”,译者利用复合构词的形式,即“лиса”(狐狸)+“оборотель”(会变化的妖怪),在互通的认知语境基础下,加词后点明了它的文化内涵,不仅传达了它的信息意图, 还使译语读者很容易地就能够识别出它的交际意图, 达到译文的最佳关联性。这样,俄语读者就会明白文中所要表现出的丁钩喝得酒兴大发,飘飘然的状态。

  例 2.Видать, и впрямь без алмазного сверла кфарыору не подступайся: не умеешь-не берись。

  果然是“没有金刚钻不敢揽瓷器活。”

  这是中国的一句俗语。瓷器活是指用金刚钻修瓷器,在瓷器破的地方各钻上两个窟窿用细铜丝个绔起来,正是由于在瓷器上打孔难是一项高超的技术活,所以才有了没那金刚钻就别揽那瓷器活,来形容没有本事就不要去做完不成的事情。中国的俗语是古代人民劳动的智慧结晶,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在大多数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中,他们是没有这方面的相关知识,他们理解起来就会很难。他们不禁会问:“金刚钻是什么?瓷器活又是怎么一回事?”这里,译者在翻译时,按照俄罗斯人的语言思维方式将其对应的俄语俗语补充在后面,即“не умеешь-не берись。”,使译文读者顿时心领神会,从而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译文再现了原作的一些交际意图及信息意图,满足了译语读者的期盼。

  例 3.Если уже ты твёрдо решил заниматьсялитературной, раз “базарная баба гирькупроглотила”…

    你既然已经像“王八吃秤砣一样铁了心搞文学”……

    这是文中莫言写给酒博士信中的一句话。他说道,略懂文学的酒博士一心却要搞文学。这里用到了一句歇后语“王八吃秤砣--铁了心”.王八一旦咬住了东西就会咬着不放,这句歇后语就是根据此特点得来的。用来说那些不懂得变通的人做事就像个王八咬东西一样,不懂得放下。此处也正是莫言对酒博士一种诙谐式的讽刺。

  这具有浓厚中国文化色彩的句子来自一个民间传说。但在俄文化中“龟”只有“行动迟缓”的象征意义,这使得俄语读者无法联想到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更加无法理解它背后故事所赋予的文化内涵。为了能传达原文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译文采取直译的同时,用补充法加上“твёрдо решилзаниматься литературной”点明了它的内涵意义,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盼相吻合。

  (二)直译加注法

  直译加注法也是解决原文信息意图或交际意图文化亏损问题的方法之一。对于原语文化的介绍,进行加注的方法,不仅可以拓展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还更加利于读者对于原作的理解,这样才使得译文获得最佳关联性。

  例 4. Если Вы “скакун, преодолевающийтысячу ли”, думаю, на Вас найдётся свой Бо Лэ。

  如果您是千里马,相信会有伯乐来发现。

  脚注:Бо Лэ- легендарный ценитель лощадейв древнем Китае。 Его имя стало нарицательнымдля знатока, умеющего распознать талант(。中国古代传说中管理马匹的人。后来他的名字通常指代善于发现人才的行家,这一抽象的概念。)千里马与伯乐的故事是我国古代的一个传说。

  但是对于很多俄语读者而言,并不了解这一典故,通过脚注读者不仅了解到“伯乐”所蕴涵的神话故事,同时加深了对原作的理解。译文不仅传达了原着作的交际意图,还再现了原文的信息意图, 从而避免了文化亏损。

  五、结论

  文化意象是各民族的文化结晶和历史沉淀,在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

  本文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视角,探讨了译者如何采用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避免翻译文化意象时可能会出现的亏损现象。笔者认为,文化意象的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对原语文本作出语境假设以寻找最佳关联,同时,灵活地使用各种翻译策略来缩短跨文化之间的差异,如直译补充法、直译加注法。这样,译文会更加接近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和信息意图,使其与译文读者的审美期盼相吻合,达到最佳关联的效果。

  参考文献:

  [1]Sperber,D.&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 Cognition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2001:54.

  [2]Gutt,Ernst-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 [M].Shanghai: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3]谢天振 .译介学 [M]. 上海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李占喜,何自然。从关联域视角分析文化意象翻译中的文化亏损[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40-43.

  [5]蔡瑞珍。关联性视角中的文化意象与翻译策略[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7):75-78.

  [6]胡文仲。俄汉语言文化习俗探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28.

  [7]莫言。酒国[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8]Егоров И。А。 Страна вина[M]. издЗАО ТИД“Амфора”,М,2012.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翻译论文
返回:俄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