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关系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医患关系论文 >

媒体报道失实对医患矛盾的影响与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原来是喵
发布于:2016-10-08 共4271字
  主流媒体在医患矛盾报道中应履行社会责任,客观公正地报道负面消息; 政府应当正确引导媒体,规范网络管理,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大家在相关论文写作时,可以参考这篇题目为“媒体报道失实对医患矛盾的影响与对策”的医患关系论文。
  
媒体报道失实对医患矛盾的影响与对策

  原标题:媒体失实报道对医患矛盾的影响
  
  摘要:媒体作为医患关系沟通的桥梁,其失实报道是医患关系趋于紧张的原因之一。媒体失实报道不仅加深了医患双方的不信任,导致医患矛盾加剧,对医务人员职业声望产生消极影响,而且影响了医疗纠纷的处理。主流媒体在医患矛盾报道中应履行社会责任,客观公正地报道负面消息; 政府应当正确引导媒体,规范网络管理,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
  
  关键词:医患关系;媒体;责任。
  
  媒体作为医患双方沟通的桥梁,担负着舆论监督的社会责任,但也有部分媒体为吸引读者,利用抢眼的数据、图片,夸大、扭曲事实,甚至妖魔化医务人员。媒体的失实报道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医患矛盾。笔者以大众媒体报道医患矛盾为切入点,分析媒体失实报道对医患矛盾的影响,并提出改善医患矛盾的媒体报道策略。
  
  1医患矛盾的表现
  
  1.1医疗纠纷频现,存在暴力医闹
  
  患者及家属因不满意诊疗结果,与医务人员发生争执,恐吓、殴打、伤害医务人员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2009年中国医师协会《医患关系调研报告》对114家医院进行了调查,每家医院平均每年发生医疗纠纷22起,发生打砸事件2件,打伤医务人员2人,平均每起医疗纠纷赔付金额为10. 81万元。医闹大多以在医院设灵堂、打砸办公室或医疗器械、设置障碍阻挡患者就医、殴打医务人员等形式,干挠正常医疗秩序。据权威部门统计,2010年全国共发生医闹事件17243起,比2005年多了近7000起[1].
  
  1.2医疗执业环境恶化,医务人员职业信念动摇
  
  医患之间的猜疑、防御心理使医患纠纷数量逐年升高,且存在黑社会专业制造医闹谋取暴利现象。患者怀疑医务人员的诊断结果,不尊重甚至辱骂、殴打医务人员,医患之间的不信任感、敌对感增强。暨南大学调查了8000余名医务人员,其中65%曾遭受不同程度的身心伤害[2].2009年中国医师协会《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74. 29%的医师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47. 35%的医师认为当前执业环境较差,13. 28%的医师认为当前的职业环境极为恶劣。大多数医务人员对当前职业环境感到不安甚至恐惧,职业信念动摇。
  
  1.3医疗纠纷处理方式难以使医患双方满意
  
  医患协商、行政调解、民事诉讼是当前处理医疗纠纷的3种方式。医患协商由于责任难以认定,加之患方情绪激动,若没有第三方介入,很难达到双方均满意的状态[3].个别医疗机构不遵守流程规范,企图掩盖责任,花钱买平安,实质上扰乱了医疗纠纷处理秩序。行政调解是指卫生行政部门出面调解医患纠纷,但大多数医疗机构与卫生行政部门具有隶属关系,很难秉公处理。相对而言,民事诉讼是最规范的途径,但诉讼是一个耗时、耗力、费钱的系统工程,甚至可能久拖不决或难以执行判决结果,因此这种方式应用极少。
  
  2媒体失实报道影响医患矛盾
  
  2.1加剧医患关系紧张程度
  
  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不断加剧,与媒体舆论引导机制不健全有很大关系[4].一些网络媒体如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出于同情弱者的心理,在没有了解医疗纠纷真相或相关行政部门尚未给出医疗事故鉴定意见的前提下,仅听患者或家属一面之辞就迅速报道、随意传播,媒体一边倒地站在弱势群体( 即患者)的立场,误导受众,医患矛盾容易被放大。个别媒体无视客观事实,对医患纠纷渲染炒作,并夸大少数医务人员收红包、拿回扣现象,激化医患矛盾。如2007年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茶水发炎”事件和2011年“8毛钱治好10万元疾病”事件,虽然媒体的初衷是为了社会公众的健康权益,但其新闻操作规范和职业道德准则却受到社会公众的质疑。
  
  2.2对医务人员职业声望产生消极影响
  
  近年来社会舆论和媒体报道对医务人员职业声望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①公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直接转化成医患冲突,其本身的特殊性和轰动性吸引受众眼球,易成为媒体报道的首选。媒体出于袒护弱者的心理进行妄加指责医方的偏见性报道,形成对医疗极为不利的舆论环境。②媒体不熟悉医学专业知识,对医疗事故的划分和鉴定定性不准、言辞模糊,甚至出现常识性的错误误导公众,其不实报道给医务人员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医务人员加强防御性治疗,对患者不利,加剧医患信任危机,甚至形成敌对关系。③负面报道居多,缺乏对公众积极向上的正面舆论引导。患者及家属辱骂、殴打医务人员,暴力医闹等恶性事件频现报端,对患者起了消极的示范作用,导致公众对医生质疑、误解,甚至丧失信任感。
  
  2.3影响医疗纠纷处理
  
  医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本身具有局限性。医疗事故发生有突然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作为第三方的媒体如果脱离对真相的探究,先入为主地加入自己的情绪和立场,表面上袒护了患者,实质上损害了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的利益,影响了医疗纠纷的处理。医疗纠纷与公众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很容易成为新闻热点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上,不仅以醒目标题、长篇幅方式出现,且往往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倾向于指责医方、同情患方。据统计,在47篇涉及医疗机构的报道中,45篇是负面报道[5].媒体把患者及家属作为医疗纠纷绝对的报道主角和消息来源,在报道态度上更是明显地倾向于支持患方。媒体支持患方的舆论导向成为追究医方责任、袒护患方的推动器,一定程度上影响损害的责任主体、等级、赔偿数额的确定。
  
  3媒体报道倾向失衡
  
  3.1报道标题具有明显指向性
  
  有些新闻工作者为提高点击量和阅读量,不惜断章取义、故弄玄虚、夸张媚俗地来设计标题。2011年轰动一时的八毛门事件中,某新闻报道以“患者质疑,小病开刀要10万”为题,“小病”和“10万”两个词语迅速绷紧读者神经,先入为主地让公众形成医疗费用高昂的直觉,对医疗行业极度不满。指向性标题简单、直观地表达媒体意愿,公众很容易按照媒体意愿进行认知和理解。
  
  3.2过度扭曲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形象
  
  个别媒体刻意扭曲、玷污医务人员“白衣天使”的形象,如某杂志刊登的漫画,医务人员面目狰狞,右手握砍刀,左手拧患者,刀刃砍在患者躯体上,患者把钱无奈地掏了出来。高健等通过调查发现,媒体在宣传中为吸引视听,歪曲事实真相,丑化医务人员形象的行为,使医方对媒体产生了很强的逆反心理,从而造成恶性循环,双方互不信任、互相提防,形成敌对关系[6].
  
  3.3媒体角色越位
  
  媒体必须高度重视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为公众创造一个公开、透明、负责的传媒环境。媒体在医务界适度开展舆论监督非常必要,但某些舆论监督报道分寸把握较好,某些却有失偏颇,主要表现为夸大事实,丑化、妖魔化医务人员; 关键细节失实; 断章取义或者以偏概全、以点概面[7].正、负面报道比例失衡,医患关系的正面报道仅占7. 32%,负面报道的比例高达48. 29%[8].负面报道引起的公众舆论最终将导致医患之间更加不信任。
  
  4改善医患关系的社会媒体责任
  
  4.1加强网络媒体规范管理的责任
  
  4.1.1制定相应政策或制度,规范和净化网络环境。近年来,中国网民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对互联网进行引导、管理和监督显得尤为重要。国家应对互联网制定相应的政策或制度,如“约谈十条”的出台对网络谣言、恶意抹黑起到制约作用,让网络变得更加规范,最终目的是引导各类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积极传递正能量,切实担当起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
  
  4.1.2传统媒体利用自身优势,履行社会责任。网络平台积极为网民提供充分的话语权,但同时也成了网民发表批评性意见甚至发泄负面情绪的场所[9].尤其对于缺乏自律意识的人,在网络舆论中发表不负责任的表述,制造混淆视听的观点以及各种造谣事件,政府有必要利用传统媒体的优势,把真相公之于众,将公众对事情的泄愤情绪转变为对事件本质及其解决之道的理性思考[10].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医患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