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农学论文 > 林业论文 >

退耕还林工程现况及其发展的相应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1-03 共1875字
论文摘要

  开始于2000年的退耕还林,是迄今为止我国投资量最大的惠农项目.经过13 a的实施,明显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使大片水土流失严重、频繁受到风沙侵袭的土地回归绿色,再现生机.2004年,取得了退耕还林的初步成果后,国家曾减少了退耕地造林任务.到2007年,在粮食安全的各种争议声之中,中央决定把补助政策再续延1个周期.

  1 贵州省退耕还林现况

  1.1 贵州区域概况 贵州省位于中西部,并且是我国西南地区.

  喀斯特地貌的中心地带上,全境轻度及以上石漠化的面积达到了3.3万 km²,占比达到了全省占地面积18.80%,在西南石漠化面积中达到26.00%.与此同时,其省份潜在的石漠化面积为3.4万 km²,每年递增的速度到达了2.00%~3.00%.在2008年,我国启动的100个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之中,贵州省就占到了55个之多.由此可见,贵州省石漠化的程度已经十分严重,并且达到了不得不治理的程度.与此同时,不但贵州本土受到了严重石漠化威胁,还危及到长江、珠江流域生态平衡.贵州省是我国境内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省,退耕还林还草可以利用植被来改善目前石漠化区域生态环境自我进行修复的能力,对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区域内生态环境的改变起着积极的作用,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对于没有平原贵州省而言,实行退耕还林工程必然会缩减耕地的面积,对其生产能力就是极大的挑战,对于如何在贵州这样的省份乃至全国顺利实行退耕还林工程就成为了新一阶段的工作重点.

  1.2 退耕还林现况 从2000年贵州省开始实行退耕还林工程.

  直至今日,先是进行局部试点,然后到全面开展,再到稳步推进,最后为政策的健全4个阶段.截止到2010年完成的工程建设任务累计已经达到125.2万 km²,退耕地造林面积达43.8万 km²,荒山造林面积达70.1万 km²,封山育林面积达到11.3万 km².对于如此浩大的生态建设项目,197万农户受益,其中包括全省87个县市区、1 400多乡镇.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试点区域内的植被覆盖面积已经由原来的12.40%上升至现在的78.00%,受到侵蚀的土壤面积也大大降低.

  2 退耕还林工程发展的相应对策

  2.1 以积极主动的姿态的实行新一轮的退耕还林工程 为了迅速在贵州省全境范围之内掀起新一轮退耕还林热潮,贵州省相继在市县区两级政府成立退耕还林工作领导小组,并先后召开全市退耕还林工作会议、由县区党政一把手参加的新一轮退耕还林现场推进会,动员和明确各县区退耕还林任务.市、县两级政府还将退耕还林工作进展纳入年度综合考核,对没有按期完成任务县区和乡镇春季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并在全市或县区通报批评,主要领导要写出书面检查.以制度为保障,推动全市各县区和乡镇对退耕还林工作给予最大力度的支持.由于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如果让农民自行退耕造林,造林的成活率及进度上不免会受到相应的影响.政府部门可以组织了专门的协会和合作社,把农户前三年的补助支付给合作社造林,经验收合格后,林地仍交还给农户.这样既能保证林木栽植质量,同时退耕还林进度上也有了保证.

  2.2 控制人口的增长速度,提升人口的整体素质,以此来缓解人与土地之间日益明显的矛盾 在未来的10 a,人口的增加速度还是会一如既往,万一人口增长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就会超出土地资源的生产的最大限制,给资源及生态环境带了更繁重的压力.对此尚需要对人口的增长速度进行严格掌控,制定有关的人口发展及流动政策,提升人口的整体素质.

  2.3 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适当加大,并改善土壤的质量 对中低产田土的改造是提升耕地使用效率的主要方法之一.①培肥土壤,对土壤的结构进行改良.②加大对配套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③做好对农田水利的建设工程项目,力争做到灌、排水顺畅,以保证耕地种植的生产用水需求量.推行聚土免耕政策,以此来避免水土流失情况.

  2.4 因地制宜,对非耕地资源加以利用 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加大土地资源的改良,达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做好对于非耕地资源的使用.贵州省的山地面积较大,对于林、牧业的发展条件上比较有利.对林地后备资源加以利用,增大林地面积的同时加强了水土资源的保护,并且可以开展及改良种植的结构.

  2.5 加强生态农业的发展力度,强化石漠化的治理 生态农业的改良可以从农业结构体系及先进的农业科技手段上提升其使用效率,将浪费降到最低,提升农业资源的价值.

  2.6 培养生态建设型的复合型人才 将人才作为基础,加大对各地农业生态发展的指导作用.尚且需要提升村级干部及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只有从根本上提升了环保意识才能够推进农业资源的可持续进程.

  3 结语

  土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对其的治理功在千秋,对于怎样更好地完成这个浩大的工程成为新时期的发展之下的主要任务.制定的相关政策要与所在地区高度匹配,参与人员要不断地进行经验的总结,要加大农民的积极性,进而促进我国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林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