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英语论文 >

英汉多义形容词“high”和“高”中的共性与个性(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0-10 共7726字

  (二)汉语多义形容词“高”的认知语义扩展

  汉语形容词“高”的各个义项主要来自《现代汉语词典》和在线新华字典,现将整理出的各个义项罗列如下:

  ①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与“低”相对:高峰,高屋建瓴,高瞻远瞩。

  ②空泛,不切实际的:高言,高虚,高沧。

  ③等级在上的:高级,高考。

  ④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高质量,高消费,高价,高档,高手,高能物理。

  ⑤声音响亮:引吭高歌。

  ⑥年长的,年老的:高寿,高龄。

  ⑦敬辞,称别人的事物:高见,高就。

  ⑧热烈,盛大:高昂,兴高采烈。

  ⑨显贵,道德水平高:崇高,清高,高风亮节,高尚,高雅,高洁。

  j宗族中最在上之称:高祖。

  k酸根或化合物中比标准酸根多含一个氧原子的:高锰酸钾。

  图2:汉字“高”的演化过程

  图2所描述的是汉字“高”在中国文化中从古到今的演变过程。汉语是典型的表意文字,在甲骨文中,其描绘的是楼阁层叠的形状:其上部是斜顶的屋脊,下部为楼台,中间的口则是表示进入楼台的门。便是金文,仍然保留了几乎同样的结构。到了篆书中,字形更为规则,直至隶书才发展为目前的形式。该字义为“古代亭台的延伸高度”,这就是“高”的本义,表示“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围绕汉语“高”的基本义项共扩展了10项引伸义。在汉语中,人们以基本义为中心,通过隐喻或转喻的方式不断扩展从而获得了许多新义。

  义项②、义项③、义项⑧体现了隐喻思维在词义扩展中的作用。人们把对楼阁最直接、最真实的体验映射到陌生的思想域中,该词义的扩展带有夸张的色彩,形容过高,有点不着边际的、过分地追求高的目标,如:好高骛远。义项③同样受到隐喻认知机制的影响。社会是一个网络,每个人或者机构都在这个网络中充当一定的角色从而构成复杂的社会关系。

  在社会关系中,人或者机构的社会地位是不平等的,存在着等级差异和层级差异(李宇明,1999),如此便将本义引申到社会等级域之中。义项⑧表示人类在出现兴奋、紧张、愤怒等情绪时血压会上升,心跳异常加快。比如紧张的时候,人们甚至会有“心都提到嗓子眼”的感觉,仿佛心脏跳起得很高;高兴的时候人们也常会有“高兴得要跳起来”的感觉。因此,汉语“高”可以描述人的情绪被激发时达到波峰的状态,例“情绪高涨、兴高采烈、高昂”等。

  义项④、义项⑦和义项j可以看成义项③通过隐喻或转喻机制扩展而来。义项④可以看成是义项③转喻认知的结果,用部分代替整体思想,表示为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而义项⑦不仅体现了隐喻思维,同样也含有转喻的特点。义项⑦和义项③具有相同的社会域,又突显了“高”的语义特点。在生活中,地位等级越高的人,越能受到尊敬,人们对这一类的意义通常使用敬称,比如:高见,高就,是对他人的一种礼貌的敬辞。在中国,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即义项j,如:汉太祖、 唐高祖,显示其地位高高在上,它与义项③同属于一个社会域,所以,体现了转喻在词义扩展中的作用。

  义项⑤、义项⑥、义项⑨和义项k可以看成是由义项④延伸而来的。具体的认知模式可以分析如下:人类大约能够听到在15~20000赫兹范围的声音,声频越高,听到的声音的音调就越高或者越尖锐,反之,声频越低,听到的声音的音调就越低或者越低沉,进而人们得到义项⑤。古人把高寿大体分为五个年龄段:老,指50~70岁;耆,指70岁以上;耋;指70~80岁;耄,指80~90岁;期颐,指百岁高龄。人们认为把超过平均寿命的老人称之为“高寿”,义项⑥可以看成是义项④等级域扩展到年龄域中。义项⑨体现了隐喻思维的结果,将熟悉的等级域映射到道德域中,在日常生活中,有个基本道德规范标准,人们把道德水平超过基本标准的人视为高尚的。我们知道高锰酸钾是最强的氧化剂之一,作为氧化剂受PH影响很大,在酸性溶液中氧化能力最强。所以,人们通过隐喻的认知机制将等级域映射到化学域中,得到义项k.

  通过上述分析,汉语“高”词义扩展模式如下图3所示。(其中“隐”代表“隐喻认知”、“转”代表“转喻认知”)图3:汉语“高”的词义扩展模式

  四、英汉语多义形容词“high”和“高”认知语义对比与讨论

  通过图2和图3所示,以及上述对“high”和“高”的认知语义的分析,它们的认知语义既有共性又有差别。由于英汉语使用者的认知共性,及人类共同的认知基础、共同的生理和心理机制,产生了相似的认知语义。与此同时,受社会、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便产生了认知语义的差异性。总之,多义词的词义扩展是人类隐喻和转喻思维的结果。

  (一)认知语义共性

  通过上述“high”“高”词义扩展模式图可以看出,在该形容词的语义引伸过程中,无论在英语还是汉语中,其隐喻思维所起的作用比转喻思维起的作用要大。此外,由转喻思维方式直接引伸出的义项几乎没有,而隐喻和转喻的交叉义项是存在的。我们可以看出,英汉词义扩展的基本模式大体相同,都是从最核心、最典型的基本义以锁链型和辐射型综合模式扩展词义,其他义项都与其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在“high”的所有义项中,以基本义为基础,在隐喻认知的模式下引伸出11个义项,另外2个义项在隐喻和转喻连续系统作用下延伸而来,而单纯的转喻并没有在词义扩展中得到体现。汉语“高”的词义扩展也是如此,以基本义为中心,在隐喻和转喻机制作用下共延伸出10个延伸语义,也没有单纯的转喻义。英汉“high”和“高”的词义都以基本义为中心分别映射到声音域、社会地位域、道德评价域和感情域中。

  1.“high”和“高”都从空间域投射到声音域,可以表示音量高的

    如:She has a high voice/high pitch;引吭高歌、高喊

    2.“high”和“高”都可以表示社会地位高的

    如:She has held high office under three primeminister/high born;高祖、高官

    3.“high”和“高”都可以形容社会道德高尚的

    如:a man of high ideals/principles;崇高、高风亮节

    4.“high”和“高”都延伸到感情域中,形容人的情感

    如:Way to go! High five.兴高采烈、高高兴兴

    (二)认知语义的差异性

  词义扩展的过程中不仅受到认知机制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等对于语义扩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在“high”和“高”的认知语义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例如: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汉语中,“高”表示“年长的,年老的”,体现了中国人非常重视上下尊卑的思想,而在英语中却用“old”表示年老的。此外,该形容词“高”可以形容人的身高,而英语中形容人身高不用“high”而是用“tall”.在汉语中,“高”可以形容一个人的目光远大,站得高,看得远,如:

  高瞻远瞩;而英语中一般用“forward-looking”表示有远见的。另外,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不同民族对相同事物和情景的观察和关注角度不同,其选择就会显出复杂性和差异化。在英语中,“high”投射到食物域表示开始变质的,如:“I think this cheese is a bit high,even for mytaste.”.“high”还投射到时间域表示全盛的,如“highnoon”“high time”和“high point”,汉语中却没有这种用法。

  五、结语

  本 文 运 用 认 知 语 言 学 隐 喻 及 转 喻 理 论 对 英 汉 语“high”和“高”的认知语义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且总结了两者词义扩展的模式。我们发现词语的语义扩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认知方式的结果,是隐喻和转喻思维方式的产物。在形容词的多义词形成过程中,词义扩展主要依靠人类的隐喻思维,单纯的转喻思维很少出现。通过以上对“high”和“高”认知语义的共性和差异的分析,我们知道人类共同的认知基础、共同的生理和心理机制,产生了相似的认知语义。但是,由于各自文化背景的差异,又产生了不同的认知语义。希望本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语义与认知机制之间的内在关系,以促进人们对一词多义的把握,为英语、汉语以及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参考。此外,本研究的语料基于几部常用的英汉字典,形容词仅限于“high”和“高”,语料不够丰富,结论有待完善。

  参考文献:

  [1]Lakoff,G.&M.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 Press,1980.

  [2]Lyons,J.Linguistics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3]Sweetser,E.FromEtymologytoPragmatics:Metaphorical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4]陈娟娟。动词“打”的语义演变及认知解释[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英语语言学论文
返回: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