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作为人类交往的符号系统,被视为文化的载体和基本组成部分。委婉语 euphemism 一词源于古希腊,意为用“好字眼说话”.陈望道在其《修辞学发凡》一书中对它的定义是:“委婉是修辞的一种,即说话不直白本意,只用委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1]
换言之,就是用间接、含蓄或婉转的语汇表达不雅或禁忌的话题。在英汉文化中,委婉语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美国学者休·罗森曾经指出:“委婉语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语言当中,很少有人(即使是那些自诩为坦诚直接的人) 能够整日不用委婉语。”[2]
委婉语是一个民族道德、风俗、政治、生活方式及社会心理等方面的镜子。英汉两种语言在各自的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从建立到趋于成熟,其委婉语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体现出各自的文化、价值观和民族气质等。
一、文化价值取向。
着名学者尼曼曾经指出“不同的文化标准决定了什么事情可以接受,什么属于禁忌。”[3]
如今,即便是同一文化背景下的标准也开始随时代变化而变化,语言(尤其是委婉语)受文化影响更是首当其冲。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委婉语能够十分鲜明地反映出东西文化体系中的价值观差异。以下是笔者对英汉文化价值观中几个重要概念的分析。
(一)“年长”的英汉委婉语 在不同的文化观念之下,人们对待年龄问题的态度也大相径庭。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和职业精神决定了人们对“年老”的排斥性。在当今美国,工作和事业被理所当然地视为应该凌驾于家庭之上。工作已经超越了获得物质享受的范围,甚至关乎一个人的荣誉感和信心。年老则意味着虚度余生,成为社会的负担。此外,美国的家庭结构中老年人往往孤身独居,身心倍感痛苦,所以美国人谈“老”色变,言语中尽量避免提及。例如:美国人幽默地声称:“现代社会中没有”老人“,只有 seasoned(老练者)和 well-preserved(保养好的人),他们还正处于自己的 golden years(黄金时代)呢。替代 old(年老)的其他英语委婉语还有:mature(成熟),a distinguished gentleman(尊贵的绅士),third age(第三年龄),pass one's prime(已过鼎盛),second childhood(第二童年)等等。由此可见,西方人对”年老“十分在意,言谈中经常用委婉语表达。
与西方文化相反,传统的中国文化价值观并不以年老为耻,反而要求年轻后辈尊老,敬老,因此汉字”老“通常暗含经验阅历丰富之义。有许多与”老“有关的含有褒义的成语,如:老成持重,老当益壮,老马识途,老骥伏枥,姜还是老的辣等等。在日常生活中,熟人之间可以放心地称呼对方为”老张,老王“而无丝毫冒犯之意。
(二)”贫穷“的委婉语 在西方国家,财富意味着智慧、权力和地位,贫穷则被视为懒惰和无能的象征,是一种耻辱。尽管美国提倡平等和人权,但贫富之间的鸿沟仍在扩大。词汇学家艾托指出”:对贫穷的羞耻心令委婉语的使用顺理成章。任何一个人甚至是一个国家都不愿承认自己囊中羞涩,他们会千方百计找出一系列词汇来替代那个可怕的‘穷’字。“[4]
英语中常用的贫穷委婉语词如:needy(有需要),out of pocke(t有损失),self-defeating(自我挫败),deprived(机遇不佳)和 disadvantaged(条件不利)和 have-nots(无恒产者)等等。体面的词语固然赏心悦目,但”穷“的事实不变,难怪有人将此类词语称为修饰表达或安慰性表达。反观中国文化,贫穷不像在西方那样令人讳莫如深。新中国刚刚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泰然面对贫穷,视金钱和富有为奢侈腐化的象征。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国家繁荣和百姓富足的重要性,对待”穷“的态度也由欣然接受转变为望而生畏。于是,汉语中取代”贫穷“的委婉语词应运而生。例如:手头紧,拮据,低收入者,不宽裕和弱势群体等等。
(三)”婚育“的委婉语 西方的文化价值观一向以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为中心,人与人、企业与企业乃至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比拼关系处于首位。社会环境为个人的奋斗拼搏和追求成功提供了便利。因此,对个性和独立的崇尚冲淡了人们的家庭观念。
现代西方社会中,家庭似乎不再是为人遮风挡雨的温馨港湾,而是成了个人发展的累赘,于是年轻人大多成为”恐婚“一族。他们把 marriage(结婚)称为get hitched / yoked (结合),但这两个单词都含有枷锁或羁绊的意思。tie the kno(t结为夫妇)的汉语直译为”打结“,同样是一种束缚。相反,单身者则是unattached man/woman (独立自由的人)。与西方不同,中国曾经是农业大国,人们以家庭为单位结伴聚居,繁衍生息,婚姻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人的”人生头等大事“,在中国文化中,如果一个人 30岁以上仍然单身,她 / 他便被委婉地称为大龄青年、单身贵族或剩女(男)。
结婚之后当然要生儿育女。英语中人们在谈及怀孕生育时尽量避免直接使用”pregnan(t怀孕)“一词。常见的委婉语表达有:wear the apron high(把围裙系高),in a bad shape(身材走样),in a delicatecondition(弱不禁风),eating for two(吃两人的饭),in a family way(有了)等。上述短语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在英美文化中,怀胎生子对女性来说是一件令人不快的事。受其宗教文化的影响,西方人普遍认为胎儿是神的恩赐,人无权去干涉正常的生育过程。因此,节育和堕胎问题在英美等国非常敏感。前者一般被称为 B.C,即 birth contro(l节育)的英文缩写,后者则为 the procedure(手术),bring it away(做掉),criminal / illegal operation(违法手术)这些委婉语多与西方的生育政策有关。与此不同,中国人通常把子女视为福气,因此怀孕是件好事,是”有喜,怀喜,身怀六甲,身子不方便“等。计划生育在中国是一项基本国策,所以汉语中罕有关于节育或堕胎的委婉说法。
二、人际交往原则。
人际关系层面的文化概念一般是指某一特定区域的制度、行为以及风俗特点。在人际交往中,使用委婉语应该遵循一定的合作行为准则以确保交流的顺利成功,即礼貌谦恭和自我保护原则。
(一)礼貌谦恭 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缺少礼貌表达。礼貌要求讲话者时刻考虑对方的感受,避免难以启齿的话题和可能出现的尴尬场合。以礼貌为基本原则的委婉语无疑是促进成功交流的重要工具。根据哥夫曼的”面子“理论可知,在人际交往中,如果话语过于生硬直白,不假思索,对方的感情必然受到伤害,而我们自己也会被视为粗鄙无礼而颜面尽失。
英语中的委婉语使用大多出于礼貌,如:人在内急时,通常会对朋友说去 wash my hands (去洗手间)、answer the call of nature(解决生理需要)或leave off the burden(减轻负担);容易得罪人的英文单词 fa(t肥胖)经常被弃用,而委婉说法 chubby(丰满)或 heavy in weigh(t体重稍大)广受欢迎;形容吸烟者的 hidden smoker(隐君子) 一词巧妙地使用hidden(隐)代替了 addicted(瘾)。另外,讲话者经常采用一些晦涩或模棱两可的语言来避开敏感话题。
英语中的代词 it,thing, this,that(它,这个,那个)等在特定的语境下往往具有委婉语功能。例如:
影片《沉默的羔羊》中的女官员在受到汉尼拔博士的言语污辱后怒不可扼的吼道:”take that thing toBaltimore.“(把这个”东西“带回巴尔的摩)女官员碍于身份,无法出口不逊,只好隐晦地使用”thing“这个词来代替”禽兽,疯子“等诅咒字眼。与之相似,汉语中也有许多表现礼貌的委婉语词。例如:关于排泄的词语有”方便“,”去 W.C“,”净手“,”去补妆“等;我们称酗酒者为”贪杯“而非”贪酒“,肥胖则美其名曰为”发福、丰腴、富态“等;婚外情一般说成是”外遇“或者”有第三者“.此外,含混说法”这个,那个,这事,那事“等词在汉语中同样屡见不鲜,如”:尤氏道:‘我也暗暗地叫人预备了。就是那件东西,不得好木头(暗指棺材),且慢慢地办着吧。’“(曹雪芹《红楼梦》)(二)自我保护 在人际交往中,除礼貌谦恭的行为举止之外,自我保护同样不可或缺。人们总是想方设法抬高自己的身份地位,以体现个人价值,保全自身颜面。对于那些薪酬微薄、职位谦卑的人们,委婉语更能因其”elevation(提升)“功能而备受青睐,例如:营销员(salesman)通常自称为业务代理(business deputy),理发师(barber)现已升级为造型设计师(beautician),厨师(cook)更愿意别人称他为美食烹调师;政治话语中也不乏类似的”保护性“词汇,如:Ministry of Defense(国防部)实质上的 Min-istry of Wa(r战争机器),economic recession(经济萧条)要比 crisis(危机)让人轻松得多。在美伊战争中,新闻媒体均避免使用 invasion(侵略)一词,而是将其改为 liberation(解放),虽然一字之差,效果却是天壤之别。
总之,要实现成功和谐的人际关系,委婉语功不可没,它们不仅使我们彬彬有礼,还能帮助我们维护自己的尊严。
三、宗教背景。
基督教是被西方世界广泛接受的宗教,其文化自然而然地成为英语委婉语产生和使用的源泉。基督教义作为西方道德、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基石,对社会文化、生活和语言等影响深远,委婉语亦不例外。《圣经》中含有大量关于死亡、生育以及人体机能等的委婉语词,现在成为交际的必要用语。以”死亡“为例,传统基督教义认为上帝依照自己的形象用泥土造人,人死后便是归于尘土 (return to thedust),为世间了帐(pay the debt of nature)。如果人相信并接受耶稣基督,离世后即可升入天堂(as-cend to the paradise),或是在耶稣的怀抱中安息(tobe asleep in the arms of Jesus)。除”死亡“之外,与基督教有关的委婉语比比皆是,例如:惹人发火称为get one's goa(t夺走别人的羊),此语典出《圣经·约伯记》一文中的记载,上帝曾经许可魔鬼放火烧死约伯的羊群以检验他的衷心和忍耐;恶毒语言叫作serpent's tongue (毒蛇之辞),显然是出自亚当和夏娃的传说。与西方世界的一神论宗教观不同,中国是一个多种信仰的国家。例如: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等。
相比之下,多样的宗教文化造就了汉语委婉语词的丰富性。道教文化影响下的关于死亡的委婉语有仙逝,羽化登仙,驾鹤西游等。佛教是中国最主要的宗教,其影响也最为广泛,例如:佛教称僧侣逝世为坐化,归西,登莲台,圆寂或是去极乐世界。张拱贵研究发现,汉语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多达 481条,但大部分不含宗教色彩。上述委婉语在民间极为少见,通常仅用于宗教圈内。
四、结语。
当今世界,”交往“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的关键词。学习一种外语不再是简单地掌握其语音、语法或词汇,而是要了解该语言所反映出的文化特色。
委婉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英汉两种文化,如价值取向、人际关系及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异同之处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各自的委婉语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要做到入国问禁,入乡随俗,以避免由于语言引起的误解和分歧。
参考文献:
[1]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
[2]Rawson, H. A Dictionary of Euphemisms and Other Double-talk[M]. New York:Crown Publishers,1981.
[3]Neaman, J.S.&Silver, G. Kind Words-a Thesaurus of Euphemisms[M]. New York: Facts On File World Publishing Corp,1993.
[4]Ayto, J. 1994. Times Euphemisms[M]. London: Bloomsbury Publishing Limited,1994.
[5]Goffman. Communication in Face-to-Face Interaction[M]. Penguin,1972.
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和文化现象,已经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日常交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长期以来,国内有关委婉语的研究要么偏重于词汇语义(如李国南、于亚伦、江希和等),要么偏重于修辞结构(如陈望道、陈原等),要么偏重于语用学...
委婉语在言语交际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要融洽地与他人进行言语交际,灵活掌握委婉语的语用技巧是至关重要的。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人,委婉语的表达方式也有所差异。委婉语是社会交际的天然产物,历史社会发展的必然决定了委婉语的产生。...
一、引言一词多义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中,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也是词汇语义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多义词的产生是一个历时的演变过程,各个义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认知关系。王文斌(2007a:258)认为,一个词在产生之初只有一个初始意义,其他义项是通过引申得...
委婉语 (Euphemism) , 顾名思义, 指的是一种委婉的说法。英语委婉语可以替代那些令人不悦的直接语句或偏离语言背景的词汇, 使对方更容易接受或让对方感觉更为舒服的一种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