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摇滚看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流行音乐,最早接触到的、也是现在让大多数国人耳熟能详的要数家喻户晓的亚洲歌后———邓丽君。从邓丽君可以看出,她是台湾人,港台地区的流行音乐无疑很大地影响了中国内陆的流行音乐。那么港台那时候的流行音乐是受什么地区的音乐影响? 就是日本演歌。
由于历史和地域原因,日本文化对宝岛的影响很大,无论是卡拉 OK、动画片、电子游戏,以及卡西欧士的夜总会都在台湾十分流行,所以日本演歌在台湾也很容易被接受,其乐曲也流传的非常广泛,在早期的台语歌曲中有不少歌曲是翻唱日本演歌而成为流行歌曲,直至 80 年代台湾本土的《校园歌曲》的风行才改变了台湾歌坛格局。严格意义上的演歌指的是 20 世纪日本歌谣曲的一种,具体来说是日本明治后期占主流地位的,主要采用“去四七音阶”创作手法,歌词内容多反映民众日常生活和情感经历的这类大众歌曲。
那个年代的中国,因为邓丽君演唱的歌曲很多都是国语创作,加上无论是从她在国内开的第一场演唱会( 1976 年 3 月于香港) ,还是她的第一张音乐专辑( 同年 9 月《凤阳花鼓》) ,都是我国流行乐坛中最早出现的。在她演唱的歌曲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是对演歌的翻唱,她的演唱风格也是深受演歌唱法影响的。随着时代不断地变化与发展,直至今日,演歌对当下中国的流行音乐乐坛仍有一定的影响。
第一个影响是歌曲的唱法。演歌在日本之所以深受当地民众喜爱,主要还是源于它独特的演唱风格。在演歌歌手的发声技巧中,继承并开发了日本古典艺能能乐以及近代戏剧歌舞伎音乐在声乐方面的特质。形成了既保留传统艺能精髓又符合当代大众审美观念的演唱风格。注重韵味及音色的细微变化,曲调的抑扬顿挫感十分鲜明。在逐渐影响台湾、福建地区的时期,演歌风格在注重韵味的表达和音色细微变化的基础上相对弱化吐字。在长音、大跳等方面不再做夸张处理。
“喉颤音”做变化的强弱对比程度相对降低,颤音持续时间较短、幅度较小。在真假声交替的地方更多使用滑音避免传统唱法造成的棱角感,整体风格偏于自然。所以无论是那个时候的邓丽君,还是现在的王菲、梁静茹、周华健等歌手,都深深地受到了演歌气声唱法的影响。这种对声音细微的处理更加能够紧扣人心,牵引观众的神经,也是注重人情,品味人性的一种体现。
第二个是翻唱演歌的歌曲影响,八十年代在大陆地区广为流传的《北国之春》,就是一首非常典型的日本演歌。在例如后来邓丽君的《我只在乎你》《夜来香》《何日君再来》,周华健的《让我欢喜让我忧》,王菲的《容易受伤的女人》以及刘若因的《后来》等等。这些歌曲在进入中国后均以极高的传唱率和点播率活跃在中国流行音乐的舞台上,并且一度成为当时的主流音乐。不但因为曲调轻快、朗朗上口的特点,而且在创作原则上也不带有政治色彩,而直接抒发情感。
第三个可以说是互相的影响,就是曲调特征。从唐朝时期的雅乐进入日本,到后来简谱由日本传入中国,再到学堂乐歌的作曲家受到日本作曲的很大影响,足以说明,音乐无国界。
同样是五声调式,在中国发展成具有很浓厚民族特色的民族调式,而在日本,五声调式发展成小调去四七音阶,这就形成了演歌里带有和风韵味的日本民族调式。小调的演歌作品大多是采用日本“都节音阶”写成。“去四七小调式音阶”与“都节音阶”之间的关系类似于中国传统五声调式中的同宫系统调。
两调虽主音不同,但内部音高结构完全相同,音阶中都包含有两个小二度、两个大三度和一个大二度。“去四七小调式音阶”可以看作是“都节音阶”的移位. 经大陆及港台地区流行歌手翻唱的演歌小调作品较少,因为这类作品太过日本化,即便重新填词也掩盖不住浓郁的“和风”韵味。演歌调式同样采用五声音阶为理论基础,同时突出半音化进行从而强调不协和感,因此流露出暗淡、哀伤、幽玄、神秘的整体风格。演歌歌曲的节拍以 4/4 居多,大调作品中等速度,曲调明朗、充满希望;小调作品速度较舒缓,曲调大多悲凉,哀怨凄婉。
最后一个影响是演歌的题材内容。现在的流行音乐,题材内容都是以小情小爱为主。日本演歌就是以这种角度取材创作,从“小我”的微观角度描写人情冷暖,它的歌词主要涉及了男女恋情、思乡之情、亲情以及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种类的题材。因此演歌中小我的微观描写就更加贴近现在的生活,着重表达情感经历中忧愁忧伤的一面,充分演绎人情冷暖,此填词的方式影响着我国早期流行音乐的创作并延续至今。我们现在在观看优秀的流行歌手演唱时,同样可以感受到这种细腻之美。突显的转音和渐变的神态牵引着观众的神经,恰恰是这种细微变化令我们回味隽永。“以细为荣,以小为美”的思想特质在笔者看来应该是注重人情,懂得品位人性的一种体现。
日本演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对本国以及许多亚洲地区和国家产生了影响。并成为我国民众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这其中优秀的文化养分值得我们研究与吸取,并充实到我们的音乐文化中来。日本演歌其渊源来自于汉族音乐,正所谓“东学西鉴”的结果。今天,开放的中国正以博大、宽容的姿态吸收各国优秀的文化养料。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该与时俱进,挖掘与发扬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在新世纪的世界音乐文化之林做出新的贡献!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和《2012中国网络音乐市场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又提升2%.其中,通过互联网提供在电脑终端下载或者播...
第二章中国扬琴四大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扬琴,原称洋琴,洋有外来之意,最早流行于欧洲波斯等国。明末清初由波斯一带传入中国,由于声音明亮清脆、表现力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起初流行于广州一带,后流传于全国各地。在这几百年的流传过程中,由于地域性的特点...
第三章中国扬琴四大流派的技巧比较扬琴在这几百年的流传过程中,为了迎合乐曲的要求与内心的情感的表达,就要不断的进行创新与改革,技法的运用是地方特色音乐和乐曲情感表达的主要依赖。情感和技法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演奏好乐曲。不同流派的演奏有着不同的...
文革结束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使全面的社会改革浪潮触动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一切领域。在音乐艺术方面同样如此,音乐创作逐步出现了建国以来少有的比较宽松、自由的环境。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的作曲家除了用比较传统的创造手法...
文章首先介绍我国古典音乐的发展现状,然后讨论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特征,最后探析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类型,以便为古典音乐学习者带来更多帮助。...
伴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作为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社会的艺术门类,音乐剧因富有时代感、通俗性、大众性和明快性等艺术特质,已日渐成为中国当代舞台叙事艺术中的新秀...
本文围绕韩国流行音乐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启示进行了论述研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以供参考。...
中国儿童歌曲自产生一百多年来,同中国社会现实一道风雨兼程,共同经历了数次巨大的变革和发展。新中国的成立,对儿童歌曲的创造来说,毋庸置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将以新中国成立为界,探寻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儿童歌曲的创作问题。从现象上看,我国儿...
这是一个十分宽泛的命题。同时也是关涉中西美学精神、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与中国现代美学精神的基本认识与现代解读,而并不仅限于对"美声唱法"的本体认识与解析。...
中国传统音乐是农耕时代的文化产物,源于生活并以生活中的各种仪礼活动为载体而代代传承。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历史上乐籍制度的实施,使得中国传统音乐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个紧密相连的传播与传承的巨大网络。在这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