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音乐创作是指人们有意识地将声音进行处理或排列组合,进而形成一段时间内具有结构的声音,也就是一段音乐或一首乐曲.乐曲是人们创作出的成果,为了研究作曲的过程,我们必须对于"音乐"究竟是什么,有一个基本的认识.音乐的构成元素是声音,并且是有组织的一组声音.从物理上定义,声音是由物体振动通过空气传达到听觉,而在音乐中使用的声音,称之为乐音.乐音是由一组具有规则的振动所产生的声音,而振动数不规则的物体所发出的声音,称之为杂音;过强或过多的杂音,则称之为噪音.因此,我们知道要构成音乐,最重要的因素是空气振动的规律性,影响规律性最基本的属性有三个:(1)节奏,指在时间上控制声音的运动;(2)旋律,代表着声音的线性排列;(3)和声,处理不同声音同时发声的关系.
一首曲子的创作通常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作品在过程中历经不同的形式展现,到最后才能看到全貌.作曲的时间历程分为四个阶段:(1)准备期.分析问题、搜集并组织讯息和相关知识.当遇到定义不明的问题时,逻辑推理受到阻碍,进入下一个阶段.(2)酝酿期.若上一阶段无法解答,则进入酝酿期.此时注意力已不再聚焦于原有的问题上,在意识层面停止思考,这样的过程短则数分钟,也可能长达数十年.(3)顿悟期.经过一段酝酿期之后,意想不到的解题想法浮现,进入到意识层面.(4)验证期.使用逻辑推理检验顿悟期所得的解答正确性并进行批判.
二、作曲过程的影响因素
(一)个体:由个人特质、性格、智力等因素探讨影响作曲的因素
音乐创造力研究探讨为什么人可以创造出新的音乐作品,其中的一个假设是创意来自某些具有特殊天份的人.智能结构理论将创造力视为是人的智力的一部分,他认为人的智能结构有三个向度:(1)思考运作,包括认知、记忆、扩散思考、收敛思考,和评价;(2)思考内容,包括图形、符号、语意,和行为;(3)思考产物,包括单位、类别、关系、系统和转换的因素.其中,扩散思考是产生创意所必须的因素,因此只能结构理论认为创造力是被包含于智力之内的能力.创造力曾被视为是天赋异秉,少数天才的特权,然而一些研究也发现,智力只是创造力展现的必备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天生的能力并不足以让人产生创意表现,还需要加入其它的因素,例如:经验、知识和动机.
创造性成就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持续性,要有创造表现的一个人通常必须在特定领域有连续的投入和产出.因此,从性格的角度寻找产生创造性产品所具备的为人处世的特质、态度,以及气质,是另一个影响因素.总的来说,一般被视为影响作曲的个人因素包括如下十个方面:(1)喜爱深度思考;(2)能够容忍犯错;(3)热爱自己的工作;(4)有明确的目标;(5)能享受自己的工作;(6)当自己成为少数群体时能感到舒适自在;(7)勇于标新立异;(8)无法面面俱到;(9)具有使命感;(10)具有创造的勇气.
(二)环境或压力:外在环境因素或压力对作曲的影响
创作需要资源和素材,这些条件需要环境的支持.环境的支持包括自然和人文,自然环境指创作者身处地区的自然条件,所能提供的刺激,例如热带地区和极圈地区的居民所见的自然景色截然不同;而人文条件指文化和教育的影响,这些潜移默化的力量会形塑创作者知识背景与期待上的差异.
从长期的角度来看,每个人生长与身处的环境不同,环境能给予的支持因此不同,即便不同创作者具有相近的智力和人格特质,因为所处环境的不同,表现出的创造力会有很大的变异.很多作曲家主张社会脉络会影响创造力,通过外在动机的操控,例如他人给予的评价或酬赏,对人的创造力产生限制.一些作曲家从组织的观点探讨环境对创造力的影响,研究提出影响作曲过程的因素包括:(1)创造力的激励,包括来自组织内、上级主管和工作团队的支持;(2)自主性或自由度,当个体在组织中拥有较高的自主和决定权,创造表现较好;(3)资源,当一项计划执行时,组织或环境所能提供的资源多寡,例如技术支持或资金;(4)压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能促进创造表现,但负荷过重的工作则抑制创造表现;(5)其它阻力,包括组织纷争、采取保守主义.
就短期的外在影响因素而言,创意产出所需要的工作环境是相当重要的条件.从工作环境干扰的角度探讨,一些作曲家将注意力构想为一个具有容量限制的资源,并且推论环境中的干扰会让人分心,造成工作的注意力资源降低.以音乐创作为例,作曲是一项需要学习和经验累积的复杂工作,作曲者经验的多寡会影响他对音乐属性的掌握程度,在受到干扰的环境下,经验较丰富的作曲者受到干扰的程度可能较低;相反地,经验较少的作曲者受到干扰的程度可能较高.注意力资源也可能与作业呈现的特定感官有关,例如:同时听新闻和写作比同时听音乐和写作来得困难,因为前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语文作业;而后者使用两个独立的感官特定注意力资源.
小结
作曲者通过这些属性的改变,创作出不同型态的曲子,任一属性失去规律性,即可能变成不悦耳的杂音.一组规律的空气振动是构成乐音的必要条件,但对于规律振动的定义范围,每个时代的作曲者和听众都有不同的解读.近代许多作曲家使用杂音或噪音当做作曲的素材,作为特殊效果或新的表现手法.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噪音主义盛行,作曲家舍弃乐器转而使用机械所产生的噪音,表达战时的人心惶惶,而他们也将这样不和谐的声音称作音.音乐的功能如此多样,能够传达信息、营造气氛或传递情绪的音乐在生活中出现大量的需求,例如电影配乐的市场不断扩大,许多现代的古典乐作曲家,如 Philip Glass 和 John Adams也跨足电影配乐的作曲工作;节庆音乐和情歌也一直有推陈出新的需求,因为音乐变成人们记忆的载体,每个世代都要有属于自己的特定音乐.
参考文献:
[1]张志海.中国流行音乐教育亟待规范化、体系化--来自《爵士作曲--理论与实践》的启示[J].艺术研究,2011(01).
[2]赵忠立.作曲民族化漫议[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1(02).
本文立足情感教学的理论研究,分析了情感教学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意义,从教与学两个维度,就如何实现情感教学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教师要根据幼儿学生学习和心理的情况,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手段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从而让幼儿学生通过音乐教学获得良好的发展。...
声乐在我国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是一种以乐器和人声为载体的音乐形式,很多看似没有联系的东西,内部却存在着很多的联系。在人类开展文艺活动的过程中,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每个人都有激发美的心理反应,这种心理反应通常需要经过想象、感知、情感和思...
本文会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和实际生活的观察来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
古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民族乐器,距今有近三千年的悠久历史。早在春秋战国之时,已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古今注》载:邯郸女子,秦氏罗敷,出彩桑于陌上,赵王见欲夺之,罗敷乃弹筝,做《陌上桑》以自明。根据《战国策.齐策》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和《2012中国网络音乐市场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又提升2%.其中,通过互联网提供在电脑终端下载或者播...
我国的曲艺种类非常丰富, 基于此而形成的精彩的曲艺音乐通过长时间的发展与艺术实践, 存在着非常优秀的艺术价值。...
民间音乐是庶民百姓集体创作、真实反映他们生活情景,生动表达他们感情愿望的音乐作品。江西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综合性乐种六类,是十分丰富的音乐遗产,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其中,发源于进贤县二塘乡的《长工...
文革结束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使全面的社会改革浪潮触动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一切领域。在音乐艺术方面同样如此,音乐创作逐步出现了建国以来少有的比较宽松、自由的环境。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的作曲家除了用比较传统的创造手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民间音乐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发生变化,民间音乐面临一系列生存和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