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普通音乐教育指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学校、普通大学、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校中的音乐教育,它以音乐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是普通学校教育中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8 世纪 60 年代,随着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英美国家的教育事业,尤其是音乐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发展。
英美国家的学校音乐教育起始于歌咏学校,以教习声乐为主,直到 20 世纪逐渐将音乐欣赏课纳入了音乐教学的内容。在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属于较为晚近的事情。从 20 世纪初叶我国学堂开设乐歌课开始,才正式标志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兴起。
在早期,我国音乐教育以教唱乐歌为主。大约在 20 世纪 20 年代,蔡元培先生任教育总长,提出将美感教育列入学校教育宗旨,这在我国教育史上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创举,它对后来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历史原因,文革期间,美育被否定,学校音乐教育受到严重破坏。直到 1986 年国务院在国家第七个五年计划有关文件中规定美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方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此,美育在国家教育方针中消逝了近 30 年后,又重新写入国家的纲领性文件之中。美育和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重新得到确立。
随着普通音乐教育的发展,在国内的学校中,尤其是高职高专、普通大学中,以音乐欣赏课为教学内容的普通音乐教育成为一种主流教学方式。其原因就是加入交响乐、西方作品、中国作品、声乐、演奏等不同内容的赏析内容,能拓展学生的音乐思维,更重要的是音乐欣赏能让学生注重对自身美育的培养,加强他们的审美感受力、扩大审美视野、提高文人素质修养。同时,以音乐欣赏为主的普通音乐教育也是当前我国高职高专以及普通大学对培养高素质的服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一条功能途径。如果说,审美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也就是加强学生的感受力,那么音乐教育,尤其是以欣赏课为主要形式的普通音乐教育应该如何实现这个目的呢?
1 教学安排以听赏体验为中心
在音乐中,理解和审美体验都是通过听赏发生的。人们要体验音乐,并不是非亲自创作、亲自演奏不可。但要是离开了听赏,人们就无法体验音乐。因为,即使对那些能作曲,能表演的人来说,也是以最基础的行为———听,来同音乐相互作用,体验欣赏音乐的。对于那些并不是音乐作曲、音乐表演专业的高职高专以及普通大学的学生来说,普通的音乐欣赏课首要目标就是,提高每一名学生音乐听赏的能力,也就是使音响变得富有表现力的能力,并且还要鼓励他们对所领会到的一起做出感觉反应。
2 教学内容采用审美趣味高的音乐作品
教学所采用的音乐,应当是“好”的音乐。所谓“好”的音乐指的就是真正有表现力的音乐。得到世人公认的世界名着、具有民族性格的地方名曲等等。
传统来说,一般普通音乐教学中所使用的音乐欣赏作品都是比较正统的符合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审美趣味的作品。但是,如果教学目的是要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开阔他们的审美视野,就需要对音乐教材采取更开放、更自由、更大胆的态度。除了国内外知名的名曲外,更多当代的、不同类型的———爵士乐、蓝调、民谣、摇滚乐等等有时也可适当地被考虑为音乐源。
3 听赏体验要具有音乐性
听赏体验必须针对音响的艺术性进行审美观察与审美反应。对于那些非音乐体验尽量予以屏蔽。音乐,作为不同于人类生活语言的另一种复杂高级的符号系统,用生活语言来教授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其音乐本质上就是自相矛盾的事情。尽管如此,用语言去说明、分析音乐又是普通音乐教学的任务。因此,这就要求在讲授音乐,引导学生进行听赏体验的过程中谨慎地使用语言。尽量使教学引导用语集中在音响富有表现力的品性———旋律、和声、节奏、音色等“数据”上,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的音响特性。恰如其分地去描述音乐,而不是尝试解释音乐。在不同的音乐作品听赏中,教师遣词要仔细,选用的音乐描述性词语对提供听赏体验的音乐作品要有号召力。决不能用固化的条条框框去“规定”听赏中应当有什么感觉。
4 采用概念化的手段加强和拓展听赏体验
有人将音乐导赏方式分为音乐的和非音乐的两类,前者指的是对音乐本体,即音符、节奏、调式调性等等进行体验欣赏,后者指的是音乐的风格、种类、价值、历史等概念化的内容进行辅助分析。
较为成功的音乐欣赏课应该是将这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而不是太过于专业化,使得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听不懂;亦非太过于迂腐,通篇都是概念名词介绍。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听赏体验时,也要注意将音乐的本质、它在社会中的价值、它的种类与风格、它与一般艺术的关系、它同生活的联系等等,与那些学生能直观感受到的音乐体验结合起来,并对音乐体验进行强化与拓展。
5 引导学生对音乐表演诠释进行鉴赏分析
以往的音乐欣赏课程往往只注意对音乐的一度创作———音乐作品进行引介性的讲解。对于表演诠释二度创作的评价与分析几乎很少关注。音乐表演作为第二度创作,经过表演者诠释的音乐不仅仅是作曲家审美意识的反映,也是音乐表演者的审美思想的反映。它不仅体现了作曲家的审美理想,也包含了音乐表演者对一度创作的理解以及沉淀在其个人深层意识中的审美理想。因此,我们经常会看到,不同的音乐表演艺术家对同一首音乐作品的演绎和诠释是不同的。面对这些不同风格的演绎方式或“版本”,作为欣赏课程的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特点、优劣的品味和鉴赏也是上好这门课程必须关注的要点之一。作为欣赏者,除了要教会学生对一度创作———音乐作品本身进行高度关注的同时,还需要仔细关注二度创作———表演诠释。尽可能地能区别出音乐表演者不同的表演格调与趣味,通过格调高尚、趣味纯正的音乐表演来增强自身的审美鉴赏力与感受力,提高审美情趣。
作为审美教育核心的普通音乐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进行以音乐欣赏课为主要形式的普通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实施审美教育,应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美的感受力、理解音乐艺术的真正内涵,学会用美的方式去感受音乐,用艺术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音乐。只有这样,普通音乐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审美教育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前主编.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9.
[2]张前,王次炤着.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4.
[3]王耀华,乔建中主编.音乐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
[4]徐新丽.对音乐欣赏中几个问题的思考———读杨易禾《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有感[J].音乐大观,2011,10.
本文立足情感教学的理论研究,分析了情感教学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意义,从教与学两个维度,就如何实现情感教学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教师要根据幼儿学生学习和心理的情况,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手段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从而让幼儿学生通过音乐教学获得良好的发展。...
声乐在我国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是一种以乐器和人声为载体的音乐形式,很多看似没有联系的东西,内部却存在着很多的联系。在人类开展文艺活动的过程中,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每个人都有激发美的心理反应,这种心理反应通常需要经过想象、感知、情感和思...
本文会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和实际生活的观察来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
古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民族乐器,距今有近三千年的悠久历史。早在春秋战国之时,已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古今注》载:邯郸女子,秦氏罗敷,出彩桑于陌上,赵王见欲夺之,罗敷乃弹筝,做《陌上桑》以自明。根据《战国策.齐策》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和《2012中国网络音乐市场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又提升2%.其中,通过互联网提供在电脑终端下载或者播...
我国的曲艺种类非常丰富, 基于此而形成的精彩的曲艺音乐通过长时间的发展与艺术实践, 存在着非常优秀的艺术价值。...
民间音乐是庶民百姓集体创作、真实反映他们生活情景,生动表达他们感情愿望的音乐作品。江西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综合性乐种六类,是十分丰富的音乐遗产,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其中,发源于进贤县二塘乡的《长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民间音乐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发生变化,民间音乐面临一系列生存和发展问题。...
一、日常的期待现象与音乐审美期待期待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教室里的孩子期待着下课,放学,期待着操场上书包摆成的球门和回家路上踢不完的小石子;办公室里的职员期待着升职,加薪,期待着长长的加班之后一个短短的假期;河边的柳树旁,年轻人搔首踟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