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纪录片声音的制作从仅限于解说、被摄对象独白、音乐发展到重视挖掘音响的价值、衡量与前者的纵横关系,纪录片声音的进步不仅影响着作品内涵呈现的丰富性,也为其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表达可能性和艺术表现性。文章通过对优秀人文自然类纪录片作品中的音响设计与制作进行分析,对其音响设计从环境声、特殊音响角度做了介绍,对其价值从真实感和艺术性方面做了理析,对纪录片音响设计中一些争议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关键词: 人文纪录片; 自然纪录片; 音响; 声音设计;
1922年弗拉哈迪创作的《北方的纳努克》是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纪录片,技术原因造成同期声的缺乏,使声音的作用仅仅体现为默片时代声音的常见角色——音乐。1927年电影《爵士歌王》问世,声音元素在电影创作中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管是1929年以格里尔逊为代表的“英国纪录片运动”倡导“画面加解说”的形式,还是之后在中国纪录片中出现并偏爱的访谈和个人讲述,不可否认人声极其强势地在纪录片中有了一席之地。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声纪录片发展前期出现的声画不同步、解说词单调乏味、声音制作粗糙等问题也在催促着纪录片声音制作思路的转变。纪录片声音创作者开始寻求素人配音、新潮文案等新变化,而一直不受重视的音响元素也为纪录片声音设计提供着新的思路,作用越来越重要。
一、音响在人文自然纪录片中的设计使用
1. 环境声
音响是塑造纪录片真实感的重要因素,其中环境声所塑造的现实声场可以迅速拉近观众与影片的距离。自然音响并不仅限于简单地传达空间信息,它所具备的表现力和象征性如果处理得好,是可以超出它所传达的信息和相应的画面的。[1]
丰富、细腻的音响有助于“精准”塑造环境,生动表现环境“神韵”。在自然类纪录片《蓝色星球》中,对于不同视角海洋环境声音的塑造也是不同的。第二集《幽暗深海》,利用低频较多、混响较大的水声,来突出深海的静寂,引发观众对未知的好奇与恐惧。同样是水下视角的描写,第一集《蓝色星球》中,在密集的气泡音的基础上加入低频,增添画面中仰视鲸鱼给观众带来的压迫感。对于浅海和海面,则通过安静平和的海浪声、小型鱼类如刀鱼游动的微小气泡声、海草漂浮的波动声以及稀疏的海鸟叫声来塑造与深海完全不同的生物环境。
音响对比是识别环境特征、进行形象标识的有效手段。在人文类纪录片《城市24小时》(郑州篇)中对凌晨四点的郑州火车站环境声进行了极为克制的设计:影片开始,火车站广场上人们或席地休息,或推着行李箱候车赶路,相对应的是大部分静场和偶尔经过的汽车声和车站报站广播声、画面中火车站内熙攘的人群与较为安静的人群声、俯拍与沉睡城市做对比的火车进出站与火车运行声,声音的减法设计反而突出了火车站的匆忙与此时段城市宁静间的对比。《城市24小时》中,同样是对早餐店环境声的塑造,武汉篇对于商贩的叫卖与早餐人群熙攘声的刻画就比郑州篇显得快速而热烈,从而突出刻画武汉“过早”这一早餐文化;同样是表现城市的苏醒,郑州篇多为市场装卸货物商人的交谈声、摩托三轮车声来表现交通枢纽贸易港的特点;而深圳篇则是利用金融新闻广播声和多方通话交流声作为常用声音背景来突出深圳金融业的标志性发展。《城市24小时》中声音配合画面融入了不同城市不同时刻标志性符号的诠释中,通过设计塑造了一个声音上的城市空间。
2. 特殊音效
纪录片中视听语言相互补充配合传递信息,需要为同期录音中并不突出或未收录到的动作进行拟音和音效编辑,这就需要设计特殊音效了。
“音响是一部作品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除了可以营造真实的影像空间外,还可以反映人物某种行为方式与性格特征。”[2]人文自然类纪录片《水果传》通过镜头展现了水果的动态瞬间,呈现出了肉眼无法察觉到的微观景象。水果的特写镜头大部分需要后期拟音粘贴音效来放大声音细节。一个椰子从树上掉落滚至镜头前的特写,音效编辑师不满足于普通的椰子坠落砸向树叶的声音,而是又铺一层地动山摇的音效,不仅强化了观众视觉上的冲击,而且为之后的解说词“海椰子的重量可达30多公斤”作铺垫,构成了听觉的立体化形象。配合画面使用特殊音效来塑造拟人化的形象、强化观众的听觉体验和感受,是近年纪录片声音发展创新的一个重要表现。
二、人文自然纪录片中音响的使用价值
1. 真实感
纪录片最重要的审美特征是真实性,而“声音是建构纪录片真实性的工具”,[3]“音响能够还原如实的感受,营造纪实的氛围,声音设计的加减法是纪录片真实感创作手段之一。”[4]的确,纪录片音响可以建构一个完整的现实声场。虽然在纪录片中,音响往往是次于解说词和音乐的存在,经常会被观众忽视,然而被忽视本身恰恰证明了音响真实感塑造是成功的,正是这些真实如同身临其境、不觉其在的音响,极大地还原了人们的生活经验和对新环境的整体体验。同时,一些独具地方特色的音效也可以体现地域性和时代性,利用环境音响可以传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空间等自然和人文环境要素。如人文纪录片《河西走廊》中,驼铃声和风沙声可以快速地让人们联想到黄沙漫天的西部世界。
2. 艺术性
在纪录片的多模态表达符号中,图像记录形象、传递信息,给人以认知的确定性;而声音传达情感、唤起联想,引发人们的想象力。姜燕在《论纪录片声音元素的艺术表现力》中认为,纪录片声音从介入到探索再到观念的树立,除了要注重声画结合的真实美,也不能忽略且应懂得声音的写意性表达。[5]在纪录片的创作中,通过声画关系的设计,使纪录片更具整体性和结构美,还具有一定的叙事功能。[6]对于人文自然纪录片而言,由于画幅的限制,通过镜头获取的信息终究是有限的,而声音关联的想象却是无限的,音响可以扩展纪录片的画外空间,在塑造纪录片真实感的同时更好地将艺术性表达了出来,于无形中吸引着观众对影像信息的继续探索,激发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只有将富于感染力的声音与具有观赏性的画面相结合,才可以将纪录片所要表现的内容和呈现的风格发挥到极致。
三、人文自然纪录片音响设计使用中的问题辨析
对于人文自然纪录片的音响设计,从定位到操作都存在一些争议,我们这里做一些简单辨析。
人文自然纪录片需要音响设计吗?需要。纪录片声音制作不仅仅是人声降噪、按照画面编辑相符合的音效,而是通过设计如何使影像或是故事讲述本身不枯燥,使观众有继续欣赏下去的欲望。但是无论与画面还是解说词相比,一般来说,音响处于“第二性”的地位。正如爱默生在《论自然·美国学者》中认为“无论那些天造地设的安排激发起我们的何种好奇,食物本身一定会让我们得到满足。”[7]音响虽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但它只是多模态符号之一,是综合表达的一个要素。
人文自然纪录片音响设计的夸张和拟人化手法有违真实性原则吗?BBC的《地球脉动2》播出后,有部分观众认为音效音乐过于夸张吵闹,影响观看感受。那么,纪录片中音效设计是否过于夸张而丧失真实感?纪录片声音是忠于现实的纪实,还是倾向作品本身的艺术表达?笔者在学习声音之前,认为电影声音必须是真实的;初学音响后对于后期音效编辑与制作还是抱有疑问,为什么要格外突出现实生活中察觉不到的细小声音,这是否会影响影片的真实性?但到了实践阶段或和大家一样作为观众欣赏影片时,又会觉得精心设计过的、夸张的、被放大的、“假”的声音往往会给观众带来更好的真实的体验。其实,这个问题的核心是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异同。艺术真实具有典型性,也能够唤起乃至增强人们对生活真实的体认,引导人们关注细节,丰富人们的认知感受,并带给人们独特的审美快感。
谁来决定音响设计的风格走向呢?如同上面讨论的真实性问题,谁来决定其分寸和尺度呢?是导演、音响编辑还是观众?我们认为,是受众体验。观众既具有能力,也拥有权力。对于纪录片所传达的信息,观众会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且明白现实与艺术的距离。[8]未来音响设计在人文自然纪录片中的使用情况,归根结底取决于观众的趣味和偏好,取决于受众体验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的合理回应。
纵观历史,1927年有声电影问世,声音开始成为电影创作的一部分,但遭到了很多电影人的反对,这些人认为电影就是视觉的艺术,很多演员会为此失业,影院老板也需要因此花费更多的钱来装配音响设备。尽管困难重重,有声电影的发展趋势还是无法阻挡,更多的人渐渐体会到了声音世界的魅力。最初电影的音效制作也是比较的粗糙,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审美的提高,音效的设计也更加具有艺术性。可以想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审美取向的拓展,声音美感会在融媒体艺术中更加凸显出来。声音设计的目的是更好地帮助影像进行叙事表达和空间建构,所有声音从业者都会认同的一个观点是:好的声音设计是不被观众察觉的,人文自然纪录片的音响设计亦是如此,我们需要通过设计来体现和补充影片因各种原因缺乏的真实感或艺术性的表达,但声音设计永远是服务于画面的信息表达的,不能喧宾夺主。
参考文献
[1] 周传基.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61.
[2]杨家芳.美食纪录片拟人化手法的创新——以《水果传》为例[J].皖西学院学报,2020,36(02):143-146.
[3]厉业强.声音设计角度下纪录片真实性建构研究[J].影视制作,2020,26(03):82-87.
[4]张雨湉.浅论音响效果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使用[J].电视研究,2013(6):72-73.
[5]姜燕.论纪录片声音元素的艺术表现力[J].现代传播,2010(7):64-67.
[6]姜洋.纪录片声音的美学研究[D].辽宁大学,2015.
[7][美]爱默生.《论自然·美国学者》.赵一凡译,文化生活译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导论第4页.
[8]吕蒙蒙.真实与想象[D].南京师范大学,2019.
本文对灯光音响技术在舞台表演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为增强舞台效果提供技术参考。...
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舞台音响逐渐成为舞台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舞台音响是一种听觉艺术,是一种声音艺术,人们对舞台音响的印象可能不是十分清晰,但在艺术表演时它总能带给人震撼感。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与盛行,舞台音响愈来愈高端化、科技化...
以若干影视、广播作品为例, 分析音响设计的思路, 以及对于真实与虚拟人物、各种特效声音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从而达到准确表达作品内涵的目的。...
音乐作品创作的最终目的是什么?除了表达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外,更重要的是把音乐的信息传达给听者,这个过程究其本质来说不是作曲家的口头叙述、不是通过书面的乐谱,而是通过一种音响组织形式表达出来,它直接作用于听者的双耳,并激发欣赏者的各种情感的产...
刘雪庵,这位被载入《大英百科全书》的着名音乐家、作曲家,他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1957年,刘雪庵被打成右派,很大程度上与《何日君再来》一曲有关,直到1982年党中央纠正了反右扩大化的错误,刘雪庵才得以平反。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对刘雪庵一生的...
作为艺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舞台音响效果已经发展成为一门艺术,其通过声音、音乐等内容,对艺术表演进行烘托和渲染,增加了表演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如何充分发挥出均衡器的作用是众多音响爱好者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本文将系统分析均衡器在专业音响中的应用, 并提出一些常规的调试方法。...
舞台表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表演的效果好坏和多方面的因素都有关系,如演员的表演技巧、灯光的配合、舞台道具的设计、音响效果等。其中舞台音响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通过音响师对音响效果的控制,能够有效衬托舞台表演的氛围,帮助观众理解和欣赏表演内容...
所谓戏曲舞台音响艺术,在本文中主要指的是在戏曲舞台表演中,由音响师根据舞台效果需求、艺术表演形式选择适宜型号音响器材,并操作多种音响设备,以突出戏曲舞台艺术效果、帮助戏曲舞台更好呈现的艺术学科。...
引言对于艺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而言,不同的艺术之间有着许多共通之处,如为人类提供审美体验、对人类情感生活予以反映等。同时,各门艺术也各自有着其特殊的本质和反映人类生活的独特表现方式。而音乐艺术由于其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