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中光影、色彩及构图的心理学分析(2)
来源:大众文艺 作者:王文珺
发布于:2017-03-21 共3926字
二是将色彩和情感的丰富性相融合,交相辉映,在情景交融中营造意境之美。在英国爱情轻喜剧影片《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的结尾,男女主终场戏份“真爱至上”在伦敦的大雨中上演。正蓝色带来一丝冷意,让观众能够身历其境,对主人公的情绪感同身受,在同类型电影中颇有新意。
电影中的色彩早已跨越了对事物的再现功能,色彩有自己的语言,可以传递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达到对人的情绪和精神的影响。这种心理影响被称作色彩的心理效应,它的产生有时是直接心理刺激,有时通过联想间接影响,时常还会涉及民族、宗教、信仰等因素。人的视知觉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对比色彩,呈现更直接的辨识能力和稳定性能。纵然电影画面中的某事物发生突变,观众的判断也依然根据视觉感知力来执行。人眼所具有的生理机制,是在长时间观察被赋予色彩的形体物体过程中,最终降低针对色彩的敏感度。观众通常在电影中对某人物的主观视角印象深刻,特别是在高亮度光线效果之下,万事万物之色彩都在逐渐偏离它原来的轨道,表面上是视觉补偿对色彩辨识失常的现象,竟成为电影导演传达人物内心情绪状态的最佳方式。
在电影中,不同色彩带来不同的心理效应,即便是色相、纯度和明度的变化,也会有不同的心理感知力。摄影师出身的导演张艺谋很会把握色彩语言控制电影情绪。他把色彩作为电影视觉语言的重要手段,同样具有心理特性。他的电影,无论是仪式化的“红色”早期作品,还是后来的写实风格,色彩总是鲜明而活跃的。早期影片贯穿着红色的基调,红色会让人想到太阳、鲜血、生命,给人以激情、兴奋之感,色彩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个人情绪和观影感受。在《红高粱》结尾处,九儿被子弹射中,血色残阳下,整片高粱地都成了血红色。爷爷一动不动,夕阳的余晖照耀下,画面中波段较长的红色,成为观众主观辨识的色彩。随着色彩的作用释放的是惨烈和悲壮,唤醒强烈的生命意识和民族精神。
相同的色调在电影中是一种符号,承担了诸多暗示、叙事功能,表现的含义也有所不同。在电影《十面埋伏》中的绿色再次挑战色彩的视觉冲击效果。竹海里,捕快们垂直倒悬从竹尖飘然而落,整个画面一片碧绿。在色彩心理学中,绿色代表着生命、希望、淡定、从容。也许正是导演所期待的一个公平的舆论环境。而影片《千里走单骑》,色彩自然本真,延续了纪实的视觉风格。影片真实朴素的色彩有利于还原亲情的深沉厚重之美。在片中诸多原生态镜头中,色彩皆纯粹干净,蓝色的天空尤为突出,给人一种深沉之美。以色彩心理学角度来看,蓝色是灵性、深邃的,它象征着睿智、思考。张艺谋导演所钟爱的对色彩的渲染和夸张,在影片叙事、主题表达、人物心理的展现以及电影风格的塑造方面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令人感到惊艳。
五、构图
1.平衡原则与重量
构图作为视听艺术画面语言首要的元素,具有视听艺术画面语言的美学特征。电影导演通过对画面中人物关系和位置的布局,吸引观众注意,引导观众,从而彰显主题和美感。虽然电影在拍摄中以三维空间安排,但是导演和画家一样需要顾及一些绘画般的元素。视觉艺术家有时会将构图因素称为“重量”,心理学家及艺术理论家认为构图的特定部分有其本质上的重量。古典艺术作品中,艺术家会取平衡、和谐之势,给观者带来心中的安定。例如意大利着名画家拉斐尔的《带金莺的圣母图》构图为金字塔式。现代艺术家则不拘泥于此,许多导演会刻意制造不平衡的画面来寻求戏剧效果。比如,电影中有出现偏执的角色或事件时,导演便会故意违反和谐构图。又如全景中,原本将角色放在中央即是平稳的画面,但导演可能会将之放在景框边缘,造成心理失控的效果。
2.线条与空间
线条也能产生一些心理效果,从运动的方向来说,水平线给人由左到右的感觉,而垂直线则给予人由上而下的运动感觉。很多导演利用水平线条和垂直线条代表稳定,斜线和歪线带来动感这一原则来制造心理效果。斜线使影片中人物产生焦躁不安的情绪,即使场面本身不具戏剧性,其影像和剧情间仍能营造张力。空间也可用作复杂的心理变换。当一个人物离开画面时,镜头可以稍有移动,比如用横摇来调整空白画面造成的不平衡感,亦可静止不动,捕捉画面的失落感。强调两个角色的敌意时,可以将二人置放于画面边缘,中间隔着很大的空间,或者让一个角色侵入另一个的空间。
六、结语
电影,即视听艺术的画面语言,兼具心理学和美学特征,既百花齐放,又独树一帜。从画面语言出发,分析其心理学特征,是研究视听艺术美学品味以及美学品格的根本。如何能够在瞬间吸引目标观众注意,尊重观众的审美,引导观众由单纯视觉形象的感受,上升到在心理对影片主题产生认同以及共鸣,从而通过视觉艺术产生意料之外的效果。因此,笔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和解构当代经典电影作品,希望对其中部分视觉表现手法做一粗浅的总结,也为未来能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梳理出更清晰的脉络。
参考文献:
[1]路易斯·贾内梯,焦雄屏译。认识电影[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
[2]大卫·波德维尔,曾伟祯译。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
[3]丁蕾。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创新 [D].南京艺术学院,2013.
[4]席琰妍。视听艺术画面语言的美学特征 [J].艺术研究,2011(3)。
[5]刘畅,甄真。生命之火 绽放如花--浅析北野武电影《花火》的视听艺术[J].电影评介,2013(7)。
[6]王猛。对电影《红高粱》色彩张力的分析[J].大舞台,2013(4)。
作者单位:
原文出处:王文珺. 当代经典电影美学语境中的视觉艺术心理刍议[J]. 大众文艺,2016,(05):177-178.
相关内容推荐
-
从视觉艺术心理学赏析普仁德加斯特绘画艺术
表现现代休闲题材的绘画作品,从19世纪中叶印象主义在西方画坛兴起以来大量增多。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最早的现代主义画家之一莫里斯普仁德加斯特(MauricePrendergast,18581924)正是一位特别喜欢表现休闲题材,尤其是大人群、大场面休闲场景的画家。他用...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