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医学是以治疗和预防生理和心理疾病,并以提高人体健康为目的的科学,是应用科学的一部分。而灾害救援医学( Disaster Medicine) 是研究灾害条件下进行医学救援的科学规律、方式方法、组织管理的一门学科。它是以急救医学、灾害医学、危重病监护医学为基础,并融合灾害学、生物医学工程、社会学、管理学、法学、信息科学、工程学、建筑学等为一体的交叉学科。与其它医学学科不同,灾害救援医学的从业者需要将自己置身于多学科响应中。伴随着灾害的频发和各国对灾害救援的重视,灾害救援医学逐渐朝着现代化、标准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本文结合 20 世纪以来国内外灾害救援的实践,述评灾害救援医学的现代化、标准化、国际化发展特点,解析灾害救援医学的发展规律,为提升灾害医学救援能力与成效进行探索。
1 我国灾害救援医学的现代化发展
1. 1 灾害救援医学在国外和国内的发展
灾害救援医学( Disaster Medicine) 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医学辞典中,由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医因照顾战争的伤亡人员而杜撰出来的新词。灾害救援医学,这个词之后零星地出现在医学专业书籍或大众媒体上。直到 1976 年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研究和探讨急诊医学与灾害医学的学术机构成立,始称“美因茨俱乐部”( Club of Mainz) ,后更名为世界灾害急救医学协会( World Association forDisaster and Emergency Medicine,WADEM) 。美国、英国、以色列等一些国家也先后建立起专业的灾害救援医学组织。1992 年安德鲁飓风袭击佛罗里达,灾害救援医学的概念更加引起美国公众和政府的重视。“9·11”事件之后,美国的医学团体加快推进灾害医学救援这个专业的研究。灾害救援医学在我国的萌芽与推广与国际组织及学术机构的活动密切相关。1989 年,第 44 届联合国大会将 20 世纪最后10 年定为“国际减灾十年”。中国政府、社会团体及有关组织也积极响应参与这一行动。1998 年,我国的综合减灾防灾体系也认定我国“救援医学”专业及专业队伍已经形成了。我国灾害救援医学事业的发展,特别是 2008 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政府更加重视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救援实践,并将 5 月 12 日定为全国减灾防灾日。关于汶川地震救援讨论的文章仅在知网收录的期刊杂志中就有20,644 篇。可见,灾害救援在我国已经开始迅速发展。
1. 2 灾害救援医学的分科及学历教育是灾害救援医学现代化的基础
目前对于灾害救援医学还没有权威的学科分界与定义。狭义的灾害救援医学是研究灾害环境下医疗救援规律的科学,“灾害环境”界定了本学科研究范围的时间、空间与性质,“医学救援”进一步界定了本学科的研究内容。但广义的灾害救援医学正在突破上述四维限制,拓展外延。首先是突破时间界线,从受灾之时延伸到灾前及灾后;其二是突破空间界线,超出废墟之下,远至灾区之外; 其三是突破性质界线,超过传统的自然灾害,覆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 其四是突破技术界线,超越传统的现场医疗急救技术,融汇工程脱险技术,并整合卫生防疫,心理干预技术,纳入应急医疗指挥与应急医疗保障,涵盖医疗信息技术支持与应急医疗评估。
截止到目前,广义的灾害救援医学,不仅超越了医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甚至已超越医学门类本身,向着工程科学与管理科学延伸、嫁接、融合。
我国于 2009 年出版了《灾害救援医学》专着,并编写了灾害救援医学的系列培训教材,而首批“救援医学”专业本科教育也于同年在武警医学院开设。之后,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同济大学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江苏大学、暨南大学医学院和湖北十堰医药学院等都开设了灾害救援医学的学历教育,为灾害救援医学的现代化发展储备了人才。
1. 3 高科技救援装备的应用是灾害救援医学现代化的关键
现代化的高科技技术与传统的医学救援卫生器材、设备和运输工具相融合,大大改进了传统医学急救装备的功能,提升了医学救援的效率。灾害救援医学的现代化体现在灾害救援领域各方面使用救援装备的现代化。例如,在搜索和营救方面,使用人员和装备远程投送大型运输装备( 飞机、船舶、车辆) ,可以将医疗救援人员快速准确地运送到受灾最严重也是最需要医疗救援的地方。大型工程机械设备( 吊车、推土机、挖掘机、凿碎机等) 等救援辅助装备,在大规模地震灾害现场使用具有重要的救援辅助作用,可以争取营救时间,为拯救生命创造更多的“黄金时间”。地震海啸过后受灾地区的公共通信网络容易受到破坏,影响灾害救援早期信息的沟通。在我国的汶川地震中就出现通信不畅通,震中的损害无法评估,道路不畅通,搜索和医学救援人员无法到达的情况。原有的应急通信技术因体积和重量庞大、不便携带等因素限制了其应用,而地球同步轨道卫星通信技术( 包括 VSAT 技术系统和 BGAN 技术系统) 是灾害发生时有效的通信技术,适合广泛应用于灾害救援装备中。具有集成化、模块化的折叠式方舱医院,是既可以用于救治大规模群体伤员的现代化野战医院,又可以拆分用于医疗分队行动。同时将海事卫星传输系统与方舱医院指挥系统相融合,极大地提高了方舱医院现场指挥调度效能和现场救治能力。在灾害医学救援培训方面,还有灾难管理模拟系统,可以真实地模拟灾害发生时多现场的情景,培训指挥官在多种灾害场景和复杂现场情况下的应急指挥能力。
2 灾害救援医学的标准化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所谓标准,即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而标准化,是指制定、实施标准,并监督标准实施的活动。灾害救援医学的发展,需要一系列的规矩或标准来引领和推动新技术在医学救援装备建设中的应用,解决医学救援实践中现实及潜在的问题。例如,在汶川地震时出现军队和地方分头指挥,导致医学救援力量部署不科学,有些地方医疗救援人员过多,有些地方医疗救援力量不足等情况。
尽管在玉树地震时我们已经吸取了这方面的经验教训,但是还没有提炼,使救援行动达到标准化的高度。国际性救援组织和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在医学救援标准化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2. 1 国际组织推动了医学救援的标准化
国际第一个关于灾害救援医学的组织———世界灾害急救医学协会( WADEM) ,为灾害救援医学学科的发展做了很多工作。曾被联合国( United Nation,UN) 认为是一个集结了世界灾难和应急卫生专家的国际组织。其官方杂志 Prehospital and Disaster Medicine 是本双月刊杂志,在世界 55 个国家发行,成为国际同行认可的专业杂志。在标准制定方面,该组织也是先行者。例如在2003 年的年会上就“灾难救援医学在教育和培训方面的国际标准和指导方针”进行了讨论,并制定了标准来指导各国灾害救援医学的发展。联合国也设立了专门机构来协调和促进国际间医疗救援效率的提高,常设组织为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 Office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Humani-tarian Affairs,OCHA) ,下辖联合国灾害评估与协调队( United Nations Disaster Assessment and Coordina-tion,UNDAC) 、国际搜索与救援咨询团( Internation-al Search and Rescue Advisory Group,INSARAG) 及联合国现场行动协调中心( On-Site Operations Coor-dination Center,OSOCC) 。其中,国际搜索与救援咨询团制定的《国际搜索营救行动指南》( InternationalSearch and Rescue Action Guidelines ) ,简 称 IN-SARAG 指南,将搜索、营救与医疗三项主体行动融为一体的现代城市搜救队建队模式作为国际救援队的组队模式。全球参照该指南已建立起国家级搜索救援队伍,目前参加联合国国际搜索与营救的各国救援队已超 80 支。
2. 2 我国灾害救援医学的标准化
我国在 20 世纪50 年代着手建立以院外急救为主的急救站作为专业急救机构。1980 年我国引入欧美的急救体制并颁布了《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的文件,明确城市要建立网络化的急救中心、急救站,并缩短急救半径。1995 年我国卫生部颁布了《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灾害医学救援工作中一些问题的解决办法。我国于 2001 年 4 月 27 日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亲自授旗组建了我国第一支国家级救援队———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Chinese International Search and RescueTeam,CISAR) ,对外称中国国际救援队,成为各省级救援队建立的模板与示范。时任温总理明确指示: “要根据国内外重大灾害的救援经验,尽快开展科学研究,建立与国际接轨,适合我国国情的救援模式,研发关键技术与装备,运行规范,提升我国灾害医学救援的能力和水平。”借助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大量实践及与 OCHA 的紧密联系,CISAR 也参与起草了国内救援的一些专业标准,如已起草地震现场对遇难者遗体的标准化处理。2006 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我国灾害救援医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
3 灾害救援医学的国际化
受世界范围内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灾害救援医学也越来越表现出国际化发展的趋势。灾害救援医学体制在国家层次及地区层次之外已出现一个国际层次,并且在全球灾难频繁发生的大背景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领导和协调作用。
3. 1 国际人道行动救援催生灾害救援医学的国际化
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大战的危险降低,全球范围内大的战争行动减少,而各种天灾人祸导致人道主义救援行动的需求增加,国际人道主义的需求与行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了规范众多国际机构所从事的人道主义救援行动,为了更快、更有效地回应影响大量人口的危急状况,联合国大会通过了 46/182 决议案,规范了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及其他非政府人道主义机构,制定人道主义援助的通则,并成立了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 OCHA) 协调危机应对或紧急状况的国际人道救援行动。联合国的其他国际组织也积极参与灾害救援活动,例如世界粮食组织( FAO) 、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 UNHCR) 、世界卫生组织( WHO) 等。非政府人道主义机构则依据《国际红十字和红新月运动及从事救灾援助的非政府组织行为准则》自行规范救援行动。由多个主要非政府人道主义机构出版的环球计划手册载有《全球计划: 人道宪章和灾难响应最低标准》,当中列出了多项人道行动原则: 活得有尊严的权利; 战斗人员与非战斗人员的区分; 不遣返。为了规范众多国际机构所从事的人道主义救援行动,通过制订指挥标准、行动程序、技术标准、保障标准,协调全球行动,提高行动效率。在 2004 年印尼地震海啸救援中,国际人道主义救援行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世界粮食计划署、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无国界医生、宣明会、乐施会等等都参与到国际救援中来。大量行动标准推动了灾害救援医学的国际化。
3. 2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灾害医学救援行动
在经济全球化和救灾国际化的浪潮中,我国政府审时度势地于 2001 年组建了我国第一支国际救援队———CISAR,并先后参与国内国际救援行动 20 多批次。
CISAR 定期参与 OCHA 及 INSARAG 组织的灾害医学救援的国际会议及救援实践演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灾害医学救援的国际化。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代表国家参与了阿尔及利亚地震、伊朗地震、印尼亚齐海啸、巴基斯坦地震及洪灾印尼日惹地震、海地地震、新西兰地震、日本地震海啸及 2013 年菲律宾海啸第二批次救援等 13 批次国外救援,彰显了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
4 现代化、标准化、国际化———当今灾害救援医学的发展趋势
灾害救援医学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医学,它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医学学科。它有其突出的专业特殊性要求,在平常的时间里,医学救援人员需紧抓应急医学救援的技能不放松,并为可能的灾害积极准备药品、装备和器械等。灾害救援人员总是希望灾难不要发生,但是当灾害一旦发生时,这就需要救援人员立即开启工作状态,并迅速投入到以拯救生命为目标的战斗中去。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加之世界范围内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和恐怖袭击事件频繁发生,以及“一国有难,多国支援”的国际惯例,这些因素都促进灾害救援医学迅速地发生了质的变化,并且具有鲜明的现代化、标准化、国际化特征。现代化是指应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成果和救援装备,以及现代医学救援管理方法,使医学救援效率得到极大地提升。具有与时俱进的内涵。标准化是指灾害救援医学的学术团体或学科领域的实践者通过集体讨论来制订医学救援实践的具体操作规范或标准,并将标准推而广之,最终通过政策、法规等方式监督标准和规范实施的过程。标准化可以使错综复杂的医学救援方法简单化,科学化; 还可以使医学救援装备建设模块化,通用化。国际化是指灾害医学救援的实践标准及救援装备与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先进的做法保持一致。国际化有利于适应时代需要的先进医学救援技术及管理方法的互通有无,有利于推动灾害救援医学的国际间交流,有利于提升全国医学救援水平。因此,现代化、标准化、国际化是灾害救援医学在新世纪所展现的互相交织、密不可分、三维统一的发展特点。
【参考文献】
[1] 孙秋菊,李文涛,安力彬,等. 灾害医学的发展及挑战[J]. 医学与社会,2009,22( 10) : 28-30.
[2] History. ( 2013-8-21) [2013-10-1].
[3] 李宗浩,金 辉. 论中国救援医学的创立及其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地位[J].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 22) : 1519-1520.
[4] 王一镗. 发展我国灾难医学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训[J]. 灾害医学与救援( 电子版) ,2012( 1) : 3-4.
抗震救灾的医疗物资保障是有效组织实施医学救援的关键环节之一。地震发生后短时期内积聚大量地震伤员,医院高密度的急救和收冶伤员,造成单位时间内消耗的医疗耗材大大多于医院的正常供应量和储备量,地震伤情集中的骨伤、颅脑伤、挤压伤等外科专科医疗物资...
前列腺素((Prostaglandsn,简称PG)是一种具有较强活性的特殊脂肪酸。这种脂肪酸属于新型激素的一种,与蛋白质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区别于结构上)。在基础医学的发展史中,皮质激素和前列腺素的发现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两者的区别在于,皮质激素是一种人体不可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