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技术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医学技术论文 >

中药成分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提升技术综述(3)

来源:学术堂 作者:原来是喵
发布于:2016-11-16 共10253字
  4.1概述
  
  磷脂复合物是药物和磷脂分子通过电荷迁移作用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化合物或络合物。磷脂复合技术是将药物制作成磷脂复合物从而改变母体药物的理化性质提高生物利用度的一种制剂技术。
  
  磷脂复合物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给药系统,可改善母体药物的理化性质,提高生物利用度,且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廉。近年来,磷脂复合技术在中药单体和中药提取物制剂方面的应用研究较为广泛,在改善中药活性成分胃肠道吸收方面具有一定潜力,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虽然磷脂复合物的研究已有多年,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在某些方面,比如作为药用辅料的磷脂质量直接影响复合物的形成,磷脂质量应得到有效控制,复合物在体内的吸收和解离机制尚不清楚,解离后磷脂的吸收代谢过程不明确以及是否起作用等,这些问题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25].
  
  4.2在改善中药口服生物利用度方面的具体应用实例
  
  药物与磷脂形成复合物后,其理化性质如相变特征、晶体特征、水分散性质、溶解性能、油水分配系数等均会有所改变。而磷脂复合技术可以提高生物利用度主要原因就是改善了药物的溶解性。磷脂是细胞膜的基本组成物质,与药物结合后,增加其亲脂性,促进跨膜吸收,可以改善原药的肠道吸收,从而提高生物利用度。所以磷脂复合技术主要适用于溶解性差的药物,如药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中第Ⅲ类,第Ⅳ类药物。
  
  肖衍宇等以原料对比考察水飞蓟宾磷脂复合物的生物利用度,在大鼠体内,水飞蓟宾磷脂复合物的AUC是原料的7.55倍,证明水飞蓟宾磷脂复合物提高了水飞蓟宾的口服生物利用度[26].
  
  李伟等以中国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为实验对象,证明水飞蓟宾一卵磷脂复合物对德国马博士大药厂生产的水飞蓟素胶囊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270.4士139.6)%,证明水飞蓟宾一卵磷脂复合物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27].
  
  李颖等以葛根素对比考察其磷脂复合物的生物利用度,证明葛根素磷脂复合物的AUC是葛根素的1.25倍,证明形成磷脂复合物可提高葛根素在Beagle犬体内的吸收[28].
  
  韩玉梅等研究苦参素磷脂复合物与苦参素的相对生物利用度,证明磷脂复合物的生物利用度提高了1.4倍,证明苦参素磷脂复合物提高了苦参素的口服生物利用度[29].
  
  黄彦等证明黄豆苷元磷脂复合物口服生物利用度是黄豆苷元原料药的3.48倍,证明将黄豆苷元制成磷脂复合物增加了黄豆苷元在胃肠道中的吸收,明显提高黄豆苷元口服生物利用度[30].
  
  孙燕比较葛根素磷脂复合物与葛根素原料药的生物利用度,在家兔体内,葛根素磷脂复合物的AUC是葛根素的1.7倍,表明磷脂可显着提高葛根素在家兔体内的生物利用度[31].
  
  朱骤海以厚朴酚及其磷脂物理混合物进行比较,考察厚朴酚磷脂复合物大鼠口服生物利用度,证明厚朴酚磷脂复合物的AUC0 - 6明显大于厚朴酚及其磷脂物理混合物,磷脂复合物显着提高了厚朴酚的大鼠口服生物利用度[32].
  
  赵自明等证明复方姜黄素磷脂复合物分散片较复方姜黄素普通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474.70%,证明磷酯复合物可显着提高复方姜黄素的生物利用度[33].
  
  5纳米技术
  
  5.1概述
  
  纳米科学是指研究粒径大小在1 ~ 100 nm的物质所具有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功能的科学,并且通过直接操纵单个原子、分子来组装和创造特定功能的物质的研究领域。
  
  纳米技术采用原子和分子创制新物质,研究尺寸范围在1~100 nm之间的物质的组成。这个极其微小的空间,正好是原子和分子的尺寸范围,也是它们相互作用的空间。在这样的一个尺度空间,由于量子效应、物质的局域性及巨大的表面和界面效应,使物质的很多性能发生质变。
  
  于是,纳米技术在制剂领域的扩展---通过降低药物粒径至纳米级别来增加药物溶出度的制剂手段,逐渐走入科学工作者的视野里,一种新的制剂手段诞生了。
  
  纳米技术是一门以许多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科学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诞生以来纳米技术迅速堀起,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异军突起,吸引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眼球。而纳米技术应用于中药是我国的优势,应该重视纳米技术在中药中的最基础问题研究,纳米技术在中药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但同时,也应当注意纳米技术在中药领域应用时留下的问题,比如中药复杂的成分和含糊的作用机制可能会受到纳米技术的影响,使某些药物的效应削弱,或出现新的不良反应,给药物质量的稳定可控留下了隐患[34].
  
  在纳米技术领域中,还有许多问题的等待解决,而这些问题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做大量的基础性探索性研究工作。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还有广大中医药行业相关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纳米技术必将成为中医药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也必将推动中药快速步入国际市场。
  
  5.2在改善中药口服生物利用度方面的具体应用实例
  
  药物的吸收速度受药物在吸收部位体液中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的影响。实验证明,中药有效成分的溶出速度、溶出量与粉碎产品颗粒的特性密切相关。溶出速率与药物的表面积成正比,等量的药物,其粒子越小、表面积越大,越有利于药物的溶出和吸收。所以,达到纳米级的药物的溶出速率大大增加,从而提高生物利用度。而且,由于纳米级药物表面的黏附性及小的粒径利于局部用药时滞留性的增加,达到缓释效果,有利于增加药物与肠壁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提高生物利用度。另外,纳米级药物可以改变膜转运机制,增加药物对生物膜的透过性,有利于药物透皮吸收与细胞内药效发挥,提高生物利用度。
  
  纳米技术主要就是从以上3个方面提高生物利用度。另外,相关文献表明,纳米级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器官靶向性[35].
  
  黄雅洁以南五味子醇提物为参比制剂考察南五味子有效部位肠溶纳米粒(STL-NP) 溶液的生物利用度,载药纳米粒的AUC约为参比制剂的5.70倍,证明STL-NP能提高相对生物利用度[36].
  
  吉顺莉以紫杉醇注射液为参比制剂研究纳米粒在动物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大鼠体内紫杉醇纳米粒绝对生物利用度为19.5%,证明明用纳米载药系统传输紫杉醇促进了紫杉醇的吸收,提高了其口服生物利用度[37].
  
  高欣等证明纳米级白藜芦醇生物利用度约为白藜芦醇β-环糊精包合物的1.7倍,表明采用新工艺生产的纳米级白藜芦醇能很好提高白藜芦醇的口服生物利用度[38].
  
  郭静静以原料药对比考察Herpetrione(PEDX) 纳米混悬液(PEDX-NS) 的体内生物利用度,Cmax和AUCo-∝分别增加了144.96%和125.76%,Tmax缩短了50%,证明PEDX-NS显着提高了PEDX的体内生物利用度[39].
  
  柳珊等证明吴茱萸碱与磷脂形成的纳米复合物的大鼠口服生物利用度是原料药的2.16倍,说明吴茱萸碱纳米复合物明显提高了吴茱萸碱的口服生物利用度[40].
  
  郑毅等对比考察姜黄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 纳米粒子的生物利用度,药物生物利用度提高到原来的5.2倍,说明姜黄素-PLGA纳米粒可以有效的提高姜黄素口服给药生物利用度[41].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医学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