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中医“养生热潮”的兴起, 中医养生科普有广泛的社会需求, 同时“看病难看病贵”的客观基础使中医养生科普需求强烈。但是专业的中医养生科普却整体缺乏, 中医养生科普市场鱼龙混杂。解决这种现状需要传播健康理念, 提高公众健康素养, 中医养生保健宣传需要, 扩大专业中医养生保健的宣传范围, 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在养生保健中的核心作用。
关键词:中医养生,科普,现状,保健,综述
1 中医养生科普所处的大坏境
1.1 政府政策对中医的支持
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扶持中医的发展, 从国家层面促进了中医养生的兴起。2016年2月26日,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2016—2030年) 》[1]的通知。这部国家级中医药战略纲要提出:“到2020年, 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 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 到2030年, 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 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显着增强, 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政府政策的推动, 提供了中医及中医养生发展的政策法规, 客观上规范促进了中医养生保健的市场环境, 促进了中医养生保健发展。
1.2 中医养生科普有广泛的社会需求
社会形成对中医养生的需求日益增长。其一, 随着我国社会逐渐步入“老龄化”, 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健康、养生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其二, 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使得公众更加关注健康, 中医养生亦随之大热。因此, 养生在社会中形成了一种共识, 诸如电视节目市场, 其中越来越多相关的养生节目推出, 据调查, 此类养生节目自开播以来取得了很高的收视率。此外, 养生图书市场更是大热, 目前, 大型书店在售的各类养生书有6000余种之多, 其中中医养生书约3000种。仅以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一家书店为例, 2010年1月至2月养生保健类图书销售额达63万余元, 同期增长9%。无论是在各大实体书店还是在当当网、卓越网等网上书店, 养生书籍都稳坐畅销图书榜前列[2]。由此可见, 养生这种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1.3“看病难看病贵”
是中医养生知识客观需求基础自1978年以来, 我国卫生总费用的构成比例变化中, 政府卫生支出呈U型变化, 社会卫生支出和个人卫生支出呈倒U型变化。近年来, 虽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比例逐渐提高, 但个人卫生支出比例依然较高[3]。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客观存在, 而反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广大农村开展了一场全国性的中草药运动。中国以低于发达国家170倍的人均医疗费用, 基本解决了农村的医疗问题, 中医药用“一根针, 一把草”为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撑起一片天。尽管几十年过去了, 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没变, 在解决看病、看病贵问题上依然大有作为。因此, 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优势明显, 导致公众对中医养生的关注度不断提升, 对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的需求日益旺盛。据调查资料显示65.4%的城市工作人员认为中医科普非常必要、69.4%的农民愿意花钱了解中医药科普知识, 95%的在校大学生把养生保健、防病治病作为了解中医药科普知识的主要目的。
中医养生之“热”, 一是在于近年来国家提出医疗卫生工作实施抓预防、治未病的方针;二是在于中医养生促进工程的实施, 推动了养生产业的蓬勃发展;三是在于中医治未病的整体观符合大众的养生保健需求, 三方面的合力, 推动了目前中医“养生热潮”的兴起。
2 中医养生科普现状分析
公众普遍具有中医养生保健理念, 但是专业的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却普遍缺乏。《中国中医药报》[4]2016年4月1日讯:2016年3月31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国家卫生计生委共同发布全国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调查结果:全国中医药科普普及率为84.02%, 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水平为8.55%, 从此反映出公众具有中医养生的概念, 但是缺乏专业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专业的中医养生保健的科普宣传明显不足。专业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供给不足给了“水货”们可乘之机, 他们利用人们对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的渴望, 又充分利用如今“看病、看病贵”问题尚未解决, 一些慢性病患者希望通过奇方异说来治愈疾患的心理, 标新立异而违背科学, 哗众取宠以迷惑人心。中医养生保健科普宣传市场鱼目混珠、良莠不齐, 冒牌中医养生专家打着中医养生的旗号招摇撞骗, 不仅危害百姓健康, 还损害了中医甚至政府的形象。专业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的缺乏, 使公众还未拥有辨别中医养生保健真伪的能力。
专业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科普宣传渠道的单一化。根据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调查结果总体来看, 中医药科普形式重要性依次为:大众媒体宣传>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栏 (宣传墙) >义诊讲座等科普活动>医护专业人员科普>中医药科普知识宣讲场所。医疗机构的中医药科普阅读率为60.46%, 成为中医药科普宣传主阵地[5]。目前中医养生科普的宣传主要是靠医疗机构中的科普, 而公众接触最多的是大众媒体的宣传。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宣传良莠不齐, 公众被误导亦是在所难免。
专业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宣传受众的单一化。常识中的中医养生, 仅仅局限于患者和老人群体, 这是局限的理解。中医养生保健, 在每个群体, 每个年龄阶段, 每个时候都需要大家掌握了解。中医治病保健, 并不是仅仅在身体物质上下功夫, 情志精神的调节亦是中医养生保健的着力点。中医是一门身心灵、精气神同时调节的医学。而中医养生保健的宣传重要场所在医疗机构, 可见这种偏见在社会上已经形成共识。中医养生保健需要从娃娃捉起。无论学生、老人、中青年、白领、工人等等都需要进行中医养生科普, 无分职业、年龄、有无患病等等。将科普的范围受众扩大化。
3 中医养生科普解决的关键问题
3.1 传播系统的中医养生理念
提高公众健康素养养生科普宣传的混乱。目前因为养生行业的混乱, “养生专家”不遗余力地宣传各自的养生方法、养生产品, 常常是一个说冷一个说热, 你说东他说西, 还有一些全力鼓吹从西方照搬的养生理论, 完全忽略了东西方人种体质的差异, 让人无从选择[6]。比如我们在宣传一种食物的好处时, 需要结合中医九大体质来宣传, 不然, 公众便会陷入盲目跟风的状态, 还会在无知中伤害自己的身体。
对此, 进行健康科普教育主要是解决人们的医学观念、认识问题, 目的是唤醒人们对医学科学的兴趣, 不仅仅是解决实用的医学知识和技术层面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加强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传播, 消除愚昧和迷信的影响。只有公众掌握了科学思想和科学的精神, 才会拥有思想的主心骨, 才能自主辨别中医养生知识的真伪, 不被打着中医养生保健幌子的骗子所误导, 盲目跟风跟所谓的大师和所谓的养生行为方式。因此, 宣传中医养生科普时需要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正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系统化的宣传, 公众便有养生知识的主心骨, 如果简单介绍养生的方法法则, 则会使读者对得到的健康和医学知识一知半解, 有时反而对医学科学认识起到相反的作用[7]。鉴于此, 在进行中医养生科普宣传时候, 避免零碎不成系统的宣传, 使得养生科普知识的宣传脉络清晰, 有其来龙去脉, 公众便可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更好了解执行。
3.2 中医养生保健宣传需要贴近群众
贴近生活在进行中医养生保健宣传的时候, 需要通俗性和专业性两者融汇, 应该避免过多的专业术语使用, 同时亦要避免通俗而忽略其专业性, 使中医养生保健科普流于形式。应恰切地将中医养生保健理论原理与公众的实际生活深入浅出地融为一体, 使通俗性和专业性兼备。所以在制作科普宣传海报和科普读物时, 既要使专业知识通俗化, 也要求具有人文关怀的韵味, 从“让公众理解中医”变成让“公众欣赏中医”, 避免宣传引起公众的反感, 提升公众对医学的兴趣。贾氏[8]认为中医药文化知识作为千百年来中华民族防治疾病和养生保健的经验总结, 理论知识难免枯燥, 操作技能未必易学, 在科普宣传推广活动中, 应尽可能将枯燥冗繁的理论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语言, 辅以实际应用案例, 最大可能地使人民群众易于认同、理解、接受。
3.3 扩大专业中医养生的宣传群体实行因材施教
古语有云“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因此, 中医养生保健的宣传对不同的群体, 就有不同的宣传内容。当前, 中医养生仅仅局限于医疗机构的患者群体, 应将宣传的群体范围扩大。1) 养生科普应从娃娃捉起。宣传深入到小学、中学、大学阶段, 与自然科学知识一样进入课堂、学校, 扎根校园, 形成浓厚的中医养生氛围, 同时为提高中医养生素养作人才储备。2) 无分职业, 提高宣传的跨越度。每个人均以所从事的职业而有自己的生活交际圈子, 以职业为中心每个人所处的背景是不同的。因此, 在进行中医生保健科普时需要贴近其工作生活坏境, 尊重不同职业不同思维的差异。3) 社会收入阶层不同, 对中医养生保健有不同的要求。因为收入不同, 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所接触所作为均是有所差异。如《石室秘录》[9]有云“富治者, 治膏粱富贵之人也。身披重裘, 口食肥甘, 其腠理必疏, 脾胃必弱。一旦感中邪气, 自当补正为先, 不可以祛邪为急。若惟知推荡外邪, 而不识急补正气, 必至变生不测, 每至丧亡, 不可不慎也。方用人参三钱, 白术三钱, 甘草一钱, 陈皮五分, 茯苓三钱, 半夏五分, 为君主之药。……贫治者, 藜藿之民, 单寒之子, 不可与富贵同为治法, 故更立一门。盖贫贱之人, 其筋骨过劳, 腠理必密, 所食者粗, 无燔熬烹炙之味入于肠胃, 则胃气健刚可知。若亦以富贵治法治之, 未必相宜也, 方用白术二钱, 茯苓三钱, 白芍三钱, 甘草一钱, 半夏一钱, 陈皮五分, 浓朴五分, 共七味为主。”基于上述的差异, 中医养生需要对不同的群体进行针对性的宣传。
3.4 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在养生保健中的核心作用
中医的健康观是动态的, 健康的主体是人的自组织能力, 完全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里, 医学只是一种辅助条件。这与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长寿的影响因素数据结论是相符的。也就是说, 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人的生活态度和行为, 以及环境与遗传, 这些因素占到90%以上, 而医学救助的因素只占8%左右[10]。
因此, 中医更多再强调养生在平时, 养生先养心, 养心先养德。这个“上工治未病”的思想是贯穿中医一以贯之的思想。中医养生科普要讲更多中医养生的原则, 其次才是方式方法。重在中医基本思想的宣传与普及, 比简单地说一招一式更有意义,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时下中医科普内容, 大多是传播中医的‘术’, 只是具体的养生方法, 在传达中医的养生观念上有所缺乏[11]。
4 中医养生保健科普的具体措施
4.1 举办中医养生保健科普知识展览
利用知识展览板进行科普巡展, 这样的宣传方式能够帮助每一位阅读的人们很好并且快速地对中医养生保健有一个直观、大体的了解, 图文并茂的方式更能使观看者记忆深刻, 而且携带方便, 可以重复利用, 在不同的场所进行。
中医养生保健科普知识展览的具体内容包括制作健康生活宣传板、中医养生科普画廊、中医养生科普橱窗、中医养生科普专题展览、中医养生科普专题讲座、发放中医养生科普知识宣传小册子。
4.2 充分利用新、旧媒体两种媒介
在新媒体时代, 人们不再满足于被动的接纳信息, 而倾向于主动地去追求个性化、独特性的信息[12]。所以, 新媒体的出现有助于中医养生保健科普宣传。《上情下达栏目》提出科普应当如何宣传:各级电台、电视台要在重要时段播出一定比例的科普节目和科普公益广告, 建立一批科普节目制作基地, 多出精品。要加强新闻网站科普宣传, 使互联网成为科普宣传的新阵地[13]。所以, 大众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均最贴近公众的生活。随着科技的发展, 媒体形式有所变化, 其中有新旧媒体之分。旧媒体是传统的报刊、电视、杂志的信息载体。旧媒体发展到现在已有一段时间, 有其特定的受众, 这是一个很好的宣传途径。除此之外, 新媒体则在年轻人群中更加受欢迎。我们除了要利用旧媒体外, 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新媒体进行中医养生科普宣传。如建立中医养生科普微信平台;将宣讲课件上传互联网网络供公众阅读、下载;建立有关中医养生保健宣传的微信群、QQ群、QQ讨论组等。同时, 旧媒体亦是不可忽略的一种宣传途径, 需要充分利用。如建设科普网站、报刊科普专栏、播放和制作各类中医养生科普宣传视频。
4.3倚靠基层单位宣传
有市场就有需求, 在当今养生热的坏境下, 中医养生保健类科普的图书电视节目增多, 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宣传中医养生科普的市场。市场盲目追逐利益导致的混乱局面, 迫切需要行政干预加以规范。针对这些现象, 新闻出版署规定:通过评选推荐、资质管理、定期检测、加强审读等办法规范养生书市场, 其中明确指出只有医学出版社才能出版中医养生类图书;图书作者应是具有一定中医药专业知识、具备中医药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14]。只有这样, 市场才不会唯利是图, 以博取公众眼球来获取市场, 混淆公众的视听。
除此之外, 还可以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 结合政府机构中基层单位来进行中医养生科普。基层科普作为城市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医养生科普宣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层单位不仅贴近公众生活, 还是公众日常生活频繁来往的地方。基层单位在科普地位中具有如此重要意义, 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的社区、街道等基层充分宣传科学的中医养生科普, 使中医养生科普扎根于基层, 让中医养生科普在群众中不断生长壮大。
4.4 通过社会组织公益团体进行宣传
社会组织有其特定的受众范围, 与政府的服务管理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社会公益组织一般来说具有创新性、灵活性的优势, 与基层联系密切、了解基层实际情况等特点, 能够承担和填补因政府能力不足而存在的“治理真空”和“公益真空”, 从而缓解社会不同群体对政府不同要求的压力。同时, 社会公益组织能够开启巨大的社会资源网络和整合分散于民间的社会资源, 为公众提供大量低廉而便捷的服务, 满足其多样化需求, 减轻了不少政府办“社会”的负担, 促使政府职能体系逐渐趋于合理[15]。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公益团体在中医养生科普宣传的作用, 可以使中医养生科普的范围更加持久、广泛。如结合当地的中医养生协会、科普志愿者协会等。
随着中医“养生热潮”兴起后, 中医养生科普有广泛的社会需求, 同时“看病难看病贵”的客观基础使中医养生科普需求强烈。但是专业的中医养生科普却整体缺乏, 中医养生科普市场鱼龙混杂。解决这种现状需要传播健康理念, 提高公众健康素养, 中医养生保健宣传需要扩大专业中医养生保健的宣传范围, 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在养生保健中的核心作用。同时, 建议可以举办中医养生保健科普知识展览、充分利用新、旧媒体两种媒介、倚靠基层单位宣传和通过社会组织, 公益团体进行宣传。
参考文献
[1]民政部.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2016—2030年) 的通知.[R/OL].
[2]郝洪, 颜匀.养生节目的隐忧与发展[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0, 24 (6) :92-93.
[3]陈沛军, 庞震苗, 徐庆锋.深圳市社会资本办中医政策的回顾与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 2015, 34 (12) :20-21.
中医养生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古人非常重视养生益寿,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并创立了系统的、多流派的养生方法。将传统中医养生思想进行归纳、分析和整理,对指导当代人的养生实践意义重大。本文将...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生活方式及疾病谱的逐渐改变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衣食住行中越来越多的注重养生。《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实施,更为我国养生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医在养生方面具有得天独厚...
中医养生保健酒是基于中医食药养生理论与实践,践行中医治未病理念,结合中医体质学说思想,传承悠久的中医药酒文化,遵循国家保健食品产品管理规定,针对现代社会亚健康人群的基本证候而创制的一种新型酒剂产品。中医基本理论阴阳平和的生命学说和中医防...
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本文从阴阳交感角度浅谈头冷脚热八分饱的中医养生观点,此观点暗含泰卦之象:头冷为坤在上,阴气下降;脚热为乾在下,阳气升腾,因而阴阳交济互根而生命泉源不止.八分饱则脾胃真气流通,而助心肾坎离交媾.只有阴阳交感,才...
近些年,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体系得到迅速发展,国家给予了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高度的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的推广和普及。...
中医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从养生、保健到医疗、康复,始终贯穿着早期干预的思想,是中医治未病的具体表达形式[1].运用中医药独特的理论指导患者饮食起居、调摄情志、保养精气、运动功法等方法可达到减少疾...
0引言现阶段,因为西医知识及其治疗方法的日益普及,中医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多数医院及医疗机构中,中医所占比重明显不及西医。当前无论综合性医院还是中医院或中西医结合医院,其临床模式大同小异,运行模式都是按照内、外、妇、儿为基础,然后根...
本文从人文与医学的视野出发, 以中医药文化为切入点, 挖掘云南地方岁时节日饮食民俗的内容, 按四时节气不同对节日饮食加以分类阐述...
二十五史的第一部史是史前史。远古时期,人类为了保护自己免遭风雨和野兽的侵袭,构木为巢而栖树上,此即有巢氏时代。四、五万年前,人类由古人进化为新人,始有宫室房屋。原始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逐渐学会了缝制衣服,并学会了人工取火和对火的使用[1].火的...
食疗药膳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养生保健方式。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王会仍教授认为当前发展食疗养生正处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