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齿是一种至简至深的道教法术和养生良方。说它简单,是因为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实践叩齿的方法并从中获益;说它深奥,是因为道经和医书上都存有大量的叩齿的文献,人们却对它熟视无睹,而躬身实践叩齿的人,虽然知道叩齿的好处,却无法阐明背后支撑叩齿术的理论。时至今日,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道教所拥有的这些独特的知识,更是我们所居住的这个星球所稀缺的宝贵资源,对这些知识的深入挖掘和理论阐发就显得尤为可贵。
众所周知,历代道士、医家和养生家无不对叩齿养生推崇备至,并众口一词地指出---牙齿乃是养生的关键。如,宋代杨仁斋 《直指方》称“百物养生,莫先口齿”①;明代医学家龚居中《红 炉 点 雪》 则 强 调 叩 齿 乃 是 “修 养 中 之 至要”②;抱一子录 《玄机口诀 · 附录》也认为:“齿为骨之余,乃消化器之第一重门户,关系人之健康极大。”③清代高道闵一得也认为:“至如叩齿搅口,不过聚神引津之小作用耳,然于养生家则大有所补云。”④此外,叩齿不响乃是人将死的征兆,明代名医龚信说:“天鼓不鸣,叩齿不响,命终。”⑤叩齿养生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本文依据代表性的道教和医学文献,分别探讨道教叩齿治病的功能和道教叩齿养生的理论依据。
一、道教叩齿治病的功能
叩齿养生法在古代的道教典籍和医学文献中相当繁复,本文择要探讨如下:
首先,古代的道经和医书中认为叩齿具有固齿功能。古代的医家认为经常叩齿能令牙齿坚固,不动摇。叩齿叩得好的人,甚至到耄耋之年牙齿也不会脱落。《抱朴子内篇》卷15“杂应篇”指出“或问坚齿之道。抱朴子曰:能养以华池,浸以醴液,清晨建齿三百过,永不摇动”⑥.孙思邈在 《千金方》也说:“每旦,以一捻盐内口中,以温水含揩齿,及叩齿百遍,为之不绝,不过五日,口齿即牢密。”⑦《玄机口诀》中说 “惟叩齿法,简 而 易 行,能 令 齿 植 坚 固,至 老 而 不 脱落”⑧.
其次,叩齿具有治疗齿痛的功能。隋代医家巢元方在 《诸病源候·齿痛候》中称 “东向坐,不息四通,上下啄齿三十六下,治齿痛”⑨.北宋唐慎微的 《证类本草》也说:“齿疼,龈间出血,极验。以盐末,每夜厚封齿龈上,有汁沥尽乃卧。其汁出时,仍叩齿勿住。不过十夜,疼、血止。”
⑩北齐颜之推则是受到 《抱朴子》的启发,用叩齿的方法治疗齿痛并获得成功。他说:“吾尝患齿,摇动欲落,饮食热冷皆苦疼痛。见 《抱朴子》有牢齿之法,早朝叩齿三百下为良,行之数日,即便平愈。”此外,道经和医术还认为叩齿能防止虫牙和龋齿。《养性延命录》 “杂诫忌禳害祈善篇第三”称:“发,血之穷;齿,骨之穷;爪,筋之穷。千过梳发,发不白;朝夕啄齿,齿不龋;爪不数截,筋不替。”张湛 《养生要集》说:“《中经》曰: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又云:食毕当漱口数过,不尔令人病齿龋。”巢元方认为 “辄琢齿二七过,使人丁壮有颜色,去虫而牢齿”.唐代医家王焘也认为叩齿可以防止虫牙,他说:“病源齿虫,是虫食于齿,齿根有孔,虫在其间,亦令齿疼痛,食一齿尽,又度食余齿。
《养生方》云:鸡鸣时常叩齿三十六下,长行之,齿不蠹虫,令人齿牢。”
明代医家龚居中认为,叩齿不仅可以预防虫牙还是养生的至要,他说:“齿之有疾,乃脾胃之火熏蒸。每日清晨,或不拘时,叩齿三十六通,则气自固,虫蛀不风邪消散,设或以病齿难叩,但以舌隐舔于牙根之间,用柔制刚,真气透骨,其蛀自除。玉真人曰:欲修大道,先去牙症,叩齿不绝,坚牢无病,此虽近易,亦修养中之至要也。”
《陆 地仙经》也说:“睡醒时叩齿三十六遍,永无虫牙之患。”高濂 《遵生八笺》 “叩齿牙无疾”条,认为牙齿疾病的病因乃脾胃火气熏蒸所致:“齿之有疾,乃脾胃之火熏蒸。每侵晨睡醒时,叩齿三十六遍,以舌搅牙龈之上,不论遍数,津液满口,方可咽下,每作三次乃止。及凡小解之时,闭口咬牙,解毕方开,永无齿疾。诀曰:热极风生齿不宁,侵晨叩漱自惺惺;若叫运用常无隔,还许他年老复钉。”再次,叩齿治疗痨瘵。痨瘵即肺结核。明代胡文焕在 《养生导引法全》痨瘵门中记载有治疗痨瘵的方法:“一法:叩齿二七过,取咽气二七,如三百通乃止。为之二十日,邪气悉去;六十日,小病愈;百日,大病除,除虫,伏尸皆去,面体光泽也。”
叩齿治伏尸,所谓伏尸即隐藏在五脏之内的病症。
隋代医家巢元方在 《诸病源候论》卷之23“尸病诸候·第七伏尸候”写道:“伏尸者,谓其病隐伏在人五脏内,积年不除。未发之时,身体平调,都如无患;若发动,则心腹刺痛,胀满喘急。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倡导,今附于后。《养生方导引法》云:叩齿二七过,辄咽气二七过,如此三百通乃止。为之二十日,邪气悉去;六十日,小病愈;百日,大病除,伏尸皆去,面体光泽。”叩齿治蚰蜒入耳。蚰蜒是一种蜈蚣虫。
唐代王焘 “肘后疗蚰蜒入耳法”认为叩齿就是很好的方法之一。王焘称 “以水银大豆许泻耳中,歆卧空耳,向下击铜器,叩齿十下,即出蚰蜒,呼为土蛄,似蜈蚣黄色细长是也”.
不仅如此,道教界认为叩齿的功能远非止于养生的层面,修道之士若能终生践行叩齿术甚至可以获得长生乃至成仙。如 《玄机口诀附录》称:“修真之士,常能齿落重生,发白复黑,此非修养有法不易至此。唯叩齿法,则简而易行,1可以冥心,可以调息,可以生津,最具妙谛。”
陶弘景则在 《真诰》和 《养性延命录》中非常肯定地说,叩齿能够警醒身神,如果长期实践叩齿咽津术还能够成仙。如 《真诰》称:“行叩齿鸣打天鼓以警身中诸神,神不敢散,鬼气不得入。”“叩齿即神存,故鬼邪不得干。今修上道者,日夜既恒有此事,所以并得长生尔。”《养性延命录》啄咽按摩法也说:“夫叩齿者,召身内神,令安之也;又令人齿不朽。咽液者,令人身体光润力壮,有颜色,去三尸虫,名曰炼精,使人长生。若能终身行之,得仙也。”
二、道教叩齿养生的理论依据
首先,中医认为叩齿之所以能够强健肾脏,是因为牙齿和肾脏是相互连通的。中医典籍称“齿者,肾之标”, “肾主骨生髓,齿乃骨之余”,认为牙齿是人骨头的终端,肾脏生骨髓,而牙齿则为骨髓所滋养。 《黄帝内经》说 “女子七岁,肾气实,齿更发长”,“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认为肾脏跟牙齿的关系非常密切。而肾是人的 “先天之本”,生命之源,人如果要身体健康就必须补肾固本。明代张介宾认为 “齿为骨之所终,而骨则主于肾也。故曰:肾衰则齿豁,精固则齿坚。至其为病,则凡齿脆不坚,或易于摇动,或疏豁,或突而不实。凡不由虫、不由火而齿为病者,必肾气之不足。此则或由先天之禀亏,或由后天之斫丧,皆能致之,是当以专补肾气为主”.反过来,若肾中精气充沛,牙齿就会坚固牢密;若肾中精气不足,则牙齿会松动脱落。此外,肾 “在液为唾”,而叩齿的时候往往伴随着吞咽津液,这些津液被称为 “金津玉液”,《养性延命录》称津液为 “醴泉”,陶弘景写到:“口为华池,中有醴泉,漱而咽之,溉藏润身,流利百脉,化养万神,支节毛发,宗之而生也。”
《黄庭内景经》中说津液能 “开通百脉血液始,颜色生光金玉泽,齿坚发黑不知白”,可见叩齿咽液能补充肾中精气,从而强肾固齿。
医家认为人的心属火为阳极,藏神;肾属水为阴极,藏精。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心与肾是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彼此交通的,心火能制肾水,肾水也能制心火,两者协调关系一旦失去,就称为心肾不交。心肾不交会带来多种病理现象,并导致身体虚弱。叩齿其实也是一种促进心肾相交的好方法,神仙刘长生解 《黄庭内景玉经注》在注解 “齿神锷锋字罗千”时说:“叩齿九九,庚甲交锋,字传万古,罗锦千重。”
“庚甲交锋”就是指心肾相交, “庚”属西方,西方庚辛金,金生水,而肾属水,肾水为玄武。这里的“甲”属东方,东方甲乙木,木生火,心属火,心火为朱雀。可见这里的 “庚甲交锋”就是心肾相交的隐语。在中医看来,由于人的舌下有关窍,一个通心,一个通肾,叩齿咽液就能令心肾相交。李时珍指出 “人舌下有四窍,两窍通心气,两窍通肾液,心气流入舌下为神水,肾液流入舌下为灵液”.闵一得 《十三则阐微》也说:“至夫搅口者,以人舌下有二窍,一通心,一通肾,《丹经》所称水火华池是也。以舌搅之,其液自出,且默以引所后升之气到口,以便吞咽,我故曰大有所补云尔。”
此外,上下牙齿分别是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经过的地方。明代名医张介宾说 “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足阳明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灵枢·经脉》认为足阳明胃经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认为手阳明大肠经是阳气盛极的经络,主治阳症实症,也治发热病,与肺相表里。因此有 “大肠与肺相表里,传导化物通腹气”的说法,大肠经属阳明经,是气血都很旺的经络,有助于人体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的火气去掉。经常叩齿能够有效地刺激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并疏通相关的经络,让人体保持健康。
由于叩齿术至简至深,好处多多,因此很多古代名人都躬身实践叩齿术,并从中获益良多,在他们的诗文中留下很多相关的记录。唐代孙思邈在他的 《孙真人枕上记》中也倡导叩齿,写道:“侵晨一碗粥,夜饭莫教足。撞动景阳钟,叩齿三十六。”
白居易 《晚起闲行》诗吟咏道:“皤然一老子,拥裘仍隐几。坐稳夜忘眠,卧安朝不起。起来无可作,闭目时叩齿。”他在另一诗 《晨兴》中又说: “起坐兀无思,叩齿三 十六。”
宋代大文豪陆游和苏轼也是叩齿术的忠实实践者,苏轼 《上张安道养生诀论》云:“每夜以子后,披衣起,面东若南,盘足,叩齿三十六通。”主张半夜子时后起床叩齿有助于养生。陆游则力行叩齿术并获得高寿,他在 《一齿动摇似不可复留有感》中记载了他经常叩齿及读道经的情形,他说:“晚境常忧豁可憎,苦留终不受丁宁。主贫何恨客辞去,木老元知叶自零。未害朵颐临肉俎,但妨叩齿读仙经。从今有酒须勤买,莫学骚人要独醒。”
宋代周密的主张跟苏轼相类似,他说:“每日以子时后,披衣坐,面东或南,盘足坐,叩齿三十六通。”明代高濂在 《遵生八笺》中描写了八段锦导引法为:“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里边强调对叩齿术的运用。清代曹寅 《惠山纳凉歌》写道:“临风叩齿漱寒泉,今夜移舟太湖尾。”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乾隆皇帝,他奉行 “十常四勿”的养生之道,寿命达89岁,他推崇的 “十常”中位列第一的就是 “齿常叩”.综上可见历代实践叩齿养生的风气不绝,人们也因此从中受益匪浅。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阐发并总结了叩齿的理论基础,认为叩齿之所以能够养生,首先是依据中医的肾齿关系理论。中医理论指出 “齿者,肾之标”,“肾主骨生髓,齿乃骨之余”,而肾是人的 “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叩齿则能补肾固本。
其次,叩齿行为常常伴随着咽津,而人的舌下有两个关窍,一个通心,一个通肾,叩齿咽液就能让人体内心肾相交,达到阴阳平衡,从而获得身体健康。另外,中医的经络学说也有力地支持了叩齿养生的思想。中医经络学说认为人的上下牙齿分别是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经过的地方,经常叩动牙齿就能刺激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从而疏通经络并获得健康。
养生,即保养生命的意思,养生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维持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形体与神志的和谐统一,气血阴阳脏腑经络的和谐统一,以此达到保养生命,延年益寿的目的。养生的核心思想既是体现中医治未病之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保健思维理念,又是突显中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