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养生论文 >

中医治未病的养生意蕴及其认识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发布于:2014-10-24 共2449字
论文摘要

  养生,即保养生命的意思,养生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维持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形体与神志的和谐统一,气血阴阳脏腑经络的和谐统一,以此达到保养生命,延年益寿的目的。养生的核心思想既是体现中医治未病之“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保健思维理念,又是突显中医治未病之“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养生保健思维方法。

  1 中医治未病之养生内涵

  1. 1 中医养生思想及方法 《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总体上解答了中医养生目的及方法: 1) 顺应四时,养生避邪: 顺时摄养,适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 2) 锻炼身体,强身健体: 运动锻炼,增强体质,正确恰当的运用各种养生方法; 3) 饮食节制,健脾护胃: 饮食健康,调养有度( 健康饮食观念,避免暴饮暴食) ; 4) 合理作息,调摄情志: 起居作息正常、生活规律( 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伤神,保持心理平衡) ; 5) 劳逸结合,保全形体: 劳作强度适度,避免过度劳累。最终达到“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养生保健目的。

  1. 2 中医养生之内在与外界的联系 1) 外界“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对于自然界的异常气候及外来致病因素等四时不正之气,要随时保持警惕,尽量注意避免外邪的侵袭。并且可以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及时预防虚邪贼风对人体的危害。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捂秋冻,及四季养生等。2) 内在“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思想、情绪安静淡泊,心无杂念和过度妄想,注意调摄情志,保持心情愉悦。

  1. 3 中医养生之四时、阴阳 1) “春三月,此谓发陈……冬三月,此谓闭藏。”春三月使志生,夏三月使志无怒,秋三月使志安宁,冬三月使志若伏若匿。从而揭示了中医养生之要,顺时调摄情志。2)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告诫人们要在春夏季节顺应自然界的阴阳生长规律来调养阳气,在秋冬季节也要顺应自然界阴阳收藏规律来调养阴气。

  1. 4 中医学之“治未病”

  1. 4. 1 不治已病治未病 即避免疾病的发生、发展,将其防患于未然。内在颐养正气,外在慎时避风,以达到未病养生,防病于先的目的。“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呼”。

  1. 4. 2 未病先防,已病防变 中医学“治未病”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两个方面。未病先防即在疾病未发病之前,通过各种养生( 饮食、运动、情志)调摄和非药物疗法( 针刺、推拿) 来达到增强体质,保护正气,提高人体抵抗外邪的能力。使“虚邪贼风”无法侵袭人体,并防止疾病发生,保护健康。已病防变即在疾病发生的初期,病情尚轻,病位尚浅,正气损害尚微时,给予早期诊治、早期治疗,掌握病势,防止疾病深入传变,并波及其他脏腑。

  1. 4. 3 亚健康 亚健康疲劳状态是一组原因不明、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的严重疲劳征候群,中医特色疗法可用五行之五乐进行音乐疗法干预。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对应五音是角、征、宫、商、羽; 对应五脏是肝、心、脾、肺、肾。而音乐本身就可调理心灵,借着听觉、感觉对人体细胞有按摩的作用。五行音乐借助中医的养生理论带动身体能量,从而帮助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平衡状态。

  1. 4. 4 治未病之重要性 治未病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研究中医养生、中医预防、中医保健、中医治未病理念,以及治疗疾病的作用原理、治疗方法、适用范围的一门系统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全面继承中医学的学术理论与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借鉴现代科学技术与思维方法,全面提高临床医疗、科学研究及基本条件等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以及治未病医学自身的不断发展完善,与其他学科不断相互交叉融合,在中医养生、中医预防、中医保健、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基础上,派生出中医养生学、中医预防养生等新兴学科及方向,促进中医治未病学新的学术理论体系的形成,使这一古老学科日益光彩夺目。

  治未病提出了以预防为主的医学理念及思想,并对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病后防复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 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医治未病之养生内涵

  中医治未病的养生内涵是以中医学整体感念,辨证论治为指导大法,加以治未病养生保健诊治思路,大法与思路相互融合。治未病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前期预防,中期防变,后期防复。中医治未病养生内涵中具体包括了衣、食、住、行、精神、情志、心理、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上概括养生内涵及指导原则。并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不拘泥于一法。从西医角度讲,预防保健包括: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态、心情,合理膳食,适量运动,调节血脂,控制血压等。从中医角度讲就是需要根据四时阴阳变化进行因人、因时、因地的辨证论证养生,其关键在于恢复机体的阴阳平衡。

  3 结语

  养生重在生活化,提倡养生生活化,就是要积极主动地把养生方法融入日常生活中的作、息、坐、卧、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必须符合人体生理特点、自然和社会的规律,才能给日常的工作、学习和健康带来更多的益处。总之,养生是人类之需,社会之需,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可以养生,只要把养生保健的思想深深扎根于生活之中,才可做到防病健身,祛病延年,提高健康水平。正确认识、理解中医养生法则对“治未病”养生的内涵、诊断、预防、防复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邵学鸿. 对《内经》虚邪贼风的探讨[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 10) : 658-660.
  [2]王庆其.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文化意义[J]. 浙江中医杂志,2012,47( 10) : 703-704.
  [3]王庆其,薛辉.《黄帝内经》的健康、长寿、养生理念[C]/ /第十次全国中医养生康复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 中华中医药学会,2012.
  [4]张丽艳,梁茂新,鞠宝兆. 论中医“治未病”的文化内涵[J]. 吉林中医药,2013,33( 9) : 869-871.
  [5]胡松洁. 五音疗疾与养生[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0( 3) : 10-11.
  [6]王琦,王永炎,林宏. 中医治未病是健康养生之学[N]. 中国中医药报,2007-06-11( 3) ,2014-10-10.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中医养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