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守正创新”理念的倡导下,一些经典课文的回归成为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一个引人瞩目的特点。通过统计分析发现,相比人教版,经典选文在部编版教材中的比重显着增加。这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建构正确的阅读导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都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 七年级语文; 经典选文; 部编版; 人教版;
“一纲多本”时代出现了多个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的一些问题逐渐显露:部分经典篇目的消失一再引人质疑,2010年编剧刘毅所报道的苏教版语文教材“鲁迅大撤退”问题引起轩然大波,虽然后来被证实为“不实报道”,但此后语文课本中经典篇目的微小变动亦能牵动人心。各种版本教材质量参差不齐,出现为迎合学生“口味”而选入过多“时文”的现象。李学文认为“我们更不需要把语文教材变成一种看起来热闹,但是内容浅薄、文体不能具有典范的娱乐性读本”1。樊华强认为“语文教材应为保持这些基本的语文内容的教育提供材料(即选择经典的作品),他们是我们国民教育绕不过去的存在。同时,所选择的经典的作品也应该接近现时学生心理,适合学生语文生活特点”ii。到2016年,部编版语文教材投入使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关于选文调整的一个特点就是经典课文的回归。正如温儒敏所说:“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场,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和适宜教学。大家会发现,很多经典课文这次又回来了,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少了。iii”人教版教材中尚未沉淀的“时文”被一批经典文学作品替代。
一. “经典选文”与“时文”
“经典选文”即语文教材选文中的“经典”,特指文学经典。关于“经典”这个概念,《辞海》对它的解释是“其一、指古代儒家的经籍;其二、指宗教的经书;其三、指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权威着作。iv”汪政认为“经典是经过几代人的淘洗筛选得来的,面对传统经典的阅读,其阅读与鉴赏的对象不管从时间、空间,抑或是从文化、心理、审美上与我们都相距甚远,但我们依然必须了解它,因为它是我们的过去、我们的历史”2。概括来说,“经典”指古今中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重要价值的优秀文学作品,它们能够超脱时空的束缚,具有永恒性和权威性等特点。
收录进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佳作,本应是学生学习母语的范本,但长期以来,并非所有语文教材选文都能称为“经典”,如为避免与时代脱节,使语文学习贴近学生生活,语文教材同时选入一些切合学生实际、具有时代气息的“时文”。因此,在此对部编版和人教版两版教材中“经典选文”进行如下界定:一是不言而喻地带有经典性的古代文学作品,乃是经过了几百或上千年的洗礼而保存下来的重要文化遗产;二是为人们所熟知的鲁迅、朱自清、安徒生等中外经典作家的作品。另外,新中国成立至今,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共有12个版本。历经多次修订,一些篇目仍能多次入选,这些选文可以称得上是经典之作。
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经典选文的数量变化分析
根据上文对经典选文的界定,将部编版(2016年)和人教版(2013年)语文教材七年级上、下两册中的经典选文进行整理并统计,可以从中看出经典选文在两版教材中的比重。通过对经典选文的增、删情况分析,有以下两点可探讨之处。
1. 增加经典选文比重
人教版和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下册的总篇目数分别是71篇和60篇(不包含名着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与人教版相比,部编版语文教材选文总篇数虽然减少了11篇,但经典选文从50篇增加到51篇,在总篇目中的占比急剧上升,从原来人教版的70%增加到85%。部编版语文教材不仅保留了许多原来人教版中的经典课文,同时增加经典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篇目。在部编版七年级的60篇选文中,有19篇为新增篇目。其中,经典选文就有11篇。从这11篇新增的经典选文可以发现,常驻于历代语文教材中但在2001年新课程改革之后被删除的《天上的街市》、《老山界》、《纪念白求恩》等经典老课文又被重新选入。在七年级新增的经典篇目中超过一半为传统古诗文,有《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诫子书》等。传统古诗文的增加再次凸显了经典在教材选文中的地位。
2. 凸显选文的经典性
部编版语文教材删除了人教版中的35篇课文,它们在人教版七年级71篇课文中约占49%,这些被删掉的选文有不少为尚未沉淀的时文。时文数量也由人教版的11篇减少到部编版的4篇。我们并不排斥时文,而是选择更优秀、贴近当代学生生活的时文,兼顾选文当代性的同时更注重选文的经典性。此外,经典选文在被删除的35篇课文中约占43%,《口技》等文言文退出语文教材,但删除并不意味着否定它们的经典性,而是从适切性角度考虑到这些课文并不适合学生阅读。适切性即文本应切合学生发展实际和阅读习惯,对学生而言应是可读和可接受的。即便是经典,也必须符合适切性这一条件。如《口技》因为文中存在隐晦的男女情事而被删除。由此也体现教材选文的四个标准其一,即适宜教学。
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经典选文的价值
探讨教材中经典选文的价值,不仅在于单篇选文的教学意义,更要立足于对文学经典及其价值的整体认知,着眼于经典选文在部编教材中的地位愈加凸显所发挥的作用。
(一)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 丰富语言知识
一个能被称为“经典”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经受住时间的检验,与其极具艺术感染力的语言文字及透过语言所传达出来的深意是分不开的。部编版教材相对原来人教版教材增加了大量古诗文,不无道理。古人注重遣词造句,即便是短短几行诗句、几十个字,简洁凝练的语言却能营造出别样的意境,传达出深刻的内涵。鲁迅、老舍等经典作家在其作品中也表现出各具特色的语言风格。学生可以从这些文学经典中积累到丰富的语言知识,学习当中的语言艺术手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及写作水平。
2. 锻炼思维能力
学生在经典选文中汲取深邃的思想精华,增长知识,锻炼思维能力,这是普通读物无可比拟的。经典具有永恒性,经得起反复阅读,每一次重温都能使我们产生不一样的感受,但先前的价值判断并不会随着新发现的出现而被推翻。如关于朱自清《背影》的解读,长久以来“抒写父子亲情”这个主题被普遍认可,但韩军还读出了“生与死”的主题。经典的这种无限可阐释性和解读的多元性为学生思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持。
3. 提高审美素养
经典选文包含作者人生的智慧及对世界、自然的看法,阅读经典对学生人格的完善、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经典作品中蕴含各种美的人和事,如人性美、自然美等,可以启迪人的心灵,陶冶情操。古诗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髓,其本身就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学生可以从中享受到多重审美愉悦。
(二)建构正确的阅读导向
信息化时代的阅读方式越来越呈现碎片化、娱乐性等特点,人们似乎每天都在接收大量的信息和材料,却可能越来越少能完整地读完一本书,在阅读中常常是走马观花而不再追求深度思考,这种倾向使得经典逐渐被消解。然而,经典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和智慧的结晶,每个人都应该从中汲取营养。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长知识和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比较缺乏理性的判断力,语文教材作为学生母语学习的范本,在对学生的阅读予以正确引导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回到“守正”立场,有利于建构以经典和高雅阅读为主导的阅读导向,矫正学生过于功利的阅读心态,提升他们的阅读品味,以便于学生在起点就占据优秀文化的制高点。
(三)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国的文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道德信念,学习古诗文、读经典即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延续。大量经典选入2016年部编版语文教材使得语文教材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阵地”,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更强有力的“助推器”。部编版语文教材同时选入了部分国外的文学经典,有利于学生形成开阔的文化视野,感受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包容文化的多样性。
语文教材肩负着引导学生在文学作品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他们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任务。部编版语文教材更加注重经典,回到“守正”的立场,无论对社会、学生发展亦或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都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注释
1i李学文.经典·时文·鲁迅---关于高中语文选文方向的一点思考[J].名作欣赏,2016(7):86-89.
2ii樊华强.经典性抑或时代性---语文教材选文标准辨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3(8):61-62.
3iii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3-11.
4iv辞海编撰委员.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949.
5v汪政.语文教材的经典性与当代性---兼说铁凝的《文学是灯》[J].名作欣赏,2012(31):50-54.
作文教学是我国中学语文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作文育人是中华文化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我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作文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个人的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基本理念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1].小学到初中是一个学生核心素养动态发展的过程,是终身学习的一部分。从发展的角度看,素养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夯...
小学生升入初中之初,新鲜感与希望是主要的,但伴随新鲜感陨落,紧随而来的是诸多不适应。一直重基础知识的农村小学生突然面对90%课外知识与能力的初中语文测试,会倍感无助。根据我们的教学探索与实践,我们认为教师在帮助学生渡过这一适应期时有三项工作...
制作读书卡片是在学习过程中积累资料的一种常用方法。初中语文教学中读书卡片的巧妙运用能够切实落实培养学生读写能力。...
题目:七年级语文学困生的特点及转化措施目录摘要(详见正文)一、七年级语文学困生的成因(一)动力不足(二)行为缺乏(二)行为缺乏二、七年级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策略(一)明确转化对象,做到因材施教(二)倾注更多爱心,拉近师生距离(三)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
笔者主要运用文献法和比较法来研究部编本和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异同点, 从插图、提示语、注释、习题和资料补充五个方面进行横向的比较, 分析两个版本助读系统存在的优势和不足, 在此基础上对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编写理念, 编写内容进行了思考, ...
自读课文是部编本语文教材中很成功的设计, 不仅体现了新版语文教材的创新点, 也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自读课文, 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察言观色是视障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能力短板, 在传统的盲校教学中, 这种体验性学习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 视障学生的知识基础也是建立在生活经验之上, 经过体验才纳入知识结构的。...
在学习自读课文之前, 教师布置学生完成上述“阅读提示”, 进行关键信息梳理, 接下来再次学习自读课文, 学生就能自觉地借助阅读提示, 快速勾画找出关键词。这些“助读”内容在学生学习自读课文过程中发挥了学法指导的妙用。...
写作的材料源于生活, 要学会观察生活, 选材时要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材料, 这些材料要充分的揭示主题, 能恰如其分的反映出作者的意图;此外注意, 选取的材料一定要真实和新颖, 这样文章才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