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初中语文论文 >

诗词中的“酒”意象及其教学思路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0-08 共2622字
论文摘要

  探究语文教材中不同体裁下的"酒"意象的发展过程,可以清晰地梳理出"酒"由单纯的意象逐渐发展为"借酒消愁"的抒怀母题这一发展脉络.

  一、诗歌中的"酒"意象及其教学策略

  (一)诗歌中"酒"意象的不同表现

  1.先秦时,统治者宣扬"酒德".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直接引入"酒"的有二十多篇,较多的出现于《雅》、《颂》之中.其中《小雅·宾之初筵》的主旨是讽刺统治者饮酒无度以致失礼败德.至汉代,因其前期重于赋体长篇与章句治学,故"酒"意象多集中于汉乐府.又由于汉乐府有"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1]的社会功能,所以在汉乐府中的"酒"亦有揭示汉代社会真实之效.如《相逢行》"堂上置樽酒,作使邯郸娼"[2]是以酒揭露社会的丑恶.

  2.至魏晋",酒"从载"德"之物发展成为"借酒消愁"的文学母题.同时",借酒消愁"文学母题在魏晋诗人的充实下,也为酒诗注入了多样的文学风格.魏晋士人在醉醒间将"酒"赋予个体觉醒的意义,用酒作为解愁躯体和慰藉心灵的良药.如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面对人生之忧,以酒抒发郁结于心的豪迈感叹;以阮籍为主的"竹林七贤"用"酒"避世保身反抗名教,使其能追寻心中自然.然"酒"真正具有生命力,实源于陶渊明的出现.他将"酒"与诗融合,使"酒"有了诗人的人生作注而更见其象征意义.曾经他有对建功立业的怀想,但他义无反顾地将无法入世之愁用一种冲淡平和的方式化解,让"酒"不再是逃避与发泄的媒介,而是真正意义上将"酒"融入诗人生命.在陶渊明酒诗出现之后",酒"之文学母题被后世文学创作广泛地接受,并对历代文学产生深刻影响.

  3.唐以来,"酒"入诗的文学现象愈加频繁.据《唐宋诗词文化解读》统计":《全唐诗》中有'酒'字者共计5113个,而唐诗之咏酒及酒有关者,多至万首……李白250首,杜甫208首."[3]于此不难发现,以李白、杜甫为主的盛唐诗人在酒诗创作上已达顶峰.盛唐时的以酒入诗不同于魏晋,它不再是以避世保身作为名士生命的最终指向,而是更加侧重于无法割舍的入世理想.当关注苍生社稷的进取之心与入世不得的矛盾难以调解时,唐朝士人唯有"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然醉梦清醒后,才知"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此",借酒消愁"的文学风格在唐诗中呈现着两种形态,并使盛唐诗风酒香四溢.

  (二)教学策略:以知人论世品味酒之诗意

  诗歌中"酒"之意象的教学,可采取知人论世的教学策略,原因有三点:其一,对同一作者不同诗歌而言,"酒"意象在诗歌中是作者独抒性灵的表现,知其人才能晓其诗;其二,对不同作者的不同诗歌而言,"酒"意象有不同表现,这决定了只有掌握社会背景和文学常识,才能为了解诗情做铺垫.其三,从不同历史阶段来看,"酒"意象表现出不同的风貌特点,只有知人论世才能帮助学生在片段零星的作品中得到和整合有关"酒"意象的整体感悟.

  在诗歌中"酒"之意象的教学内容,可以从作家和作品风格两个方面加以整合.下面列举从作品风格这一层面教学"酒"意象的诗歌教学思路:一方面,可以从总体来介绍",酒"入先秦两汉的诗歌,大多是用来实录现实、讥刺时政;到了魏晋",酒"意象则表现出排遣失意、宁静致远的特点;至于唐代,"酒"是形成潇洒飘逸、沉郁顿挫风格的精神寄托.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时代专题阅读和作家风格对比阅读,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和迁移能力.

  知人论世的教学策略特别适用于不同作家的对比阅读,即以作家的身世背景为立足点,开展诗歌中"酒"之意象的对比阅读.在李杜诗歌的教学中可以着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社会背景和身世背景比较.例如,讲解"借酒消愁"在盛唐呈现着两种形态:一是以李白为代表的快意豪放,必须强调这既是李白独有的潇洒飘逸,又与盛唐气象密不可分.如《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一是以杜甫为代表的沉郁顿挫,必须明确这既与杜甫悲戚的身世有关,更是受社会现实的深重影响.如《九日》:"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皆为酒后所发悲慨之言.

  二、词中的"酒"意象及其教学策略

  (一)词中"酒"意象的不同表现

  1.苏辛词作的豪放旷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迈旷达,他们的"酒"词中溢出的多是刚健之气.如苏轼的《渔家傲》":美酒一杯谁与共,尊前舞雪狂歌送."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浪淘沙》:"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2. 李清照词作细腻婉约.酒之词风的另一代表是李清照的伤感悲凉,她的"酒"词在北宋、南宋政权交替的背景下,饱含凄清孤苦之意.如前期的《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描写的是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后期的《声声慢》":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则是将悲愁化为疾风,即使是几杯淡酒也难消心中忧痛.前后对比便见出李清照人生命运的转折,而"酒"也于此释放词人的万千愁绪.

  (二)教学策略:以意象分析感悟酒之词风

  不同于诗歌语言的含蓄蕴藉,词作的韵味悠长、情感细腻更为"酒"添一份回味.宋人苏轼将词作为吟咏情性的文体,主张"以诗为词",于是盛唐飘香四溢的"酒"便进入词中.词起初是绮宴上的演唱之辞,故大都涉及"酒",因词与诗在体制上的长短不一,故以常见于欢宴中的"酒"入词,不仅使词之媚在醉态中显露无遗,还使"借酒消愁"的情感表达更为细腻绵长.

  语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切感悟词作中的"酒"之意味,应以相关意象分析为主进行词作的赏析、感悟,其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词的文体特点让意象叠加有了新的滋味,由词境的扩大带来的影响必须通过意象的分析进行感悟;其二,苏轼、辛弃疾和李清照的经典词作都有鲜明的创作风格,三人在词作中选用的意象有着较为统一的特点,感情色彩浓厚.例如苏轼的《念奴娇》":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相较于李白的夸张烂漫、想象肆意,相较于李清照的忧伤细腻、婉转绵长,月与酒的意象叠加,在苏轼的词作中更为理性更为豪迈.其三,在词作的教学中,提高学生对意象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从酒词中的意象上加以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感悟情感,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意象分析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广泛,诗歌、散文中都有涉及.但是词作中,特别是与"酒"有关的词作中,意象的分析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以酒论酒,即单就酒这一意象,引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感悟诗情;二是以月论酒,即从月与酒的组合中,感受语言的细微变化,培养学生语感;三是以醉与梦论酒,探讨词作中虚实的变化,感受词作的风格.总而言之,诗词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学,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在语文教学中,以"酒"这一意象进行切入与分析,有助于切实提高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水平.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上述分析以及提出的教学策略,可针对各学段、各文体,由各位不同的语文教师灵活采用,也可加以整合.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艺文志[M].中华书局,2012.

  [2]郭茂倩.乐府诗集[M].中华书局,2012.

  [3]蔡镇楚.唐宋诗词文化解读[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初中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