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高中语文论文 >

语文教学中引入古诗词传统文化的作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4-22 共2316字
论文摘要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语文课堂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语文教学中古诗文为传统文化的植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早在远古时代孔子就把诗教引为学生必修的六门主科之一,指出诗有“兴、观、群、怨”等多种功能;历代教育家也十分重视诗教。可以说,在古诗文教学中以传统文化育人,对促进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将大有裨益。我在教学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应充分发挥古诗文教学“立德、启智、怡情”的教化功能,把语文教学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相结合,以此来完善学生的心灵世界。
  
  一、在传统文化的渗透中凸显道德教育,增强学生心灵世界的厚度
  
  司马光说:“才是德之资,德是才之帅。”优秀的道德品质对人的一生都起着统帅的作用,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方向。我们应在古诗文教学中融入道德教育,把传统文化作为德育教育的源头活水,从而真正实现我们所贯彻的素质教育的目标。
  孔子面对奔流不息的大河,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告诫自己和弟子莫要虚度时光;杜甫登临泰山,作出“一览众山小”的诗句,建功立业的壮志油然而生;周敦颐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表达了自已洁身自爱、绝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范仲淹登岳阳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直抒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我们应引导学生去体会那种俯仰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以陶冶情操,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古诗文的优势,收集整理相关诗作,然后组织学生开展专题学习活动。如屈原的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低吟;顾炎武的一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呼;岳飞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爱国豪情;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胆忠心;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报国之慨……我让学生自己去品读、去感悟、去交流这些经典名句,让诗人的人品和诗情激荡学生的心灵,引发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学生被诗人、伟人的爱国热忱、献身精神所感染、所激励,一颗颗爱国主义的种子播撒在了他们纯真的心灵里,“由此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成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座右铭。
  以诗词为德育载体,宛如春风化雨般于“润物细无声”中让学生不自觉地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二、以传统文化启智,开掘学生心灵世界的深度
  
  所谓的传统文化,就是融合了古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的文学形式的表现,“诗关乎情,亦关乎智”。古人用形象、生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着深刻的道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诗句清晰明朗地表述了事物变化发展的原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说明了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形象地诠释了“变”与“不变”的哲理。
  在古诗文教学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
  1.引导学生去感受诗人笔下所描写的自然景物的美,调动学生去想象,让学生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之中。如《山居秋暝》,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践,利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来唤起学生内心的视象,全方位地调动起感官,将诗中的景、物、情变成可以“看到”“闻到”“感触到”的客观景象,想象诗中各种景物所组成的美好画面,然后启发学生用美好的文字描述自己的内心感受,达到“情之于中,形之于声”的境界,从而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2.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诗歌中的意象极为丰富,甚至同一意象会有不同的感情抒发,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最佳的研究素材。以最常见的“水”为例,我引导学生收集与“水”有关的诗句进行辨析,在合作探究中,学生能够发现李白笔下的“水”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王维笔下的“水”清新秀丽,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勃笔下的“水”大气深沉,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苏轼笔下的水绮丽可爱,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些内容丰富了学生的认识,开启了他们的智慧,也给了他们以全新的阅读体验。
  在学生“独特体验”的形成和深化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技能也得到了有效的积累,习惯方法得到了有效的改进,心智和精神得到了最有效的充实。
  
  三、以传统文化怡情,拓展学生心灵世界的广度
  
  文学教育是种审美教育,说到底其又是重情感教育。情感是生命的源泉。文学教育重感性,重直觉,重形象思维,就人的培养而言,离开情感的熏陶,生命就不再激情、张扬,人就不会再有灵性和创造力,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德育、智育了。在语文教学的传统中,审美教育一直若隐若现地存在着。《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诗文就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在古诗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体验诗词中蕴含的丰富情感,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获得审美愉悦,得到心灵的陶冶。
  如在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司马迁的遭遇,让学生理解古人“发愤着书”的观念,让学生在阅读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弥补自己审美的缺失,而当学生完成了这种审美体验后,他们所得到的收获就是空前的。
  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古诗文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完善学生的健康心态,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境界。“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教师应引领学生多去鉴赏传统文化瑰宝,以汲取精神营养,完善心灵世界,让学生诗意地栖息在这个美好的世界。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返回:高中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