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

小学语文阅读课中的朗读教学探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8-19 共1726字
摘要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训练点。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将文字材料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再造性的艺术活动。新课标中明确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实践证明,朗读能力的提高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熟读成诵,可以帮助积累语言、丰富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感知作者的情感,陶冶情操,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味".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课文,体会情感,要把读落实到语文教学当中去,使之成为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真正提高读的质量。

  一、阅读教学-----读中有法 读思结合

  1.培养习惯、捕捉问题、反复默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带问题去读文,每读一遍都应该带有目的性,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教师可以将重点问题进行整合,也可以借助课后"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提问质疑,让学生边读、边思、边圈、边画、边注释,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一般采用默读方式,让学生沉下心来做到眼到、脑到、口到、手到,做到读有所得。

  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先设置一个大问题"济南的冬天特点是怎样的?"学生通过初读课文,知道济南冬天是温晴的。然后追问:"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找边勾画,然后小组讨论解决,再进行汇报答案。在找出相关语句分析的同时,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训练。这样,把读贯穿于教学始终,带着问题去读,以提高读的质量。

  2.读中思考、读中感悟、品味韵律

  学生对课文有初步认识之后,在品味词句的过程中,可将学生"读的活动"放在第一位。 对于学生圈点出的重点难点、中心句、重点词语、精彩语句,可以通过朗读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品味、赏析。

  如在教学《碧螺春》一课"入夜制茶"这部分内容时,学生通过勾画动词"揉、搓、捺、抓"体会到焙茶手的灵巧;通过"利索"一词看出茶手动作熟练。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感悟茶手技艺的娴熟。教师再抓住"忽而…忽而…"这个句式引读,使学生在读中品味茶手连续的动作或变化,体会比喻、排比句式的恰当准确。使学生在读中不光积累了词语、句子,还能在读中感受到作者句式运用的巧妙,从而达到内化语言文字的目的,将读写有机结合。

  二、诗词教学-----想象画面 揣摩意境

  诗词是通过形象反映生活,语言精练,韵味无穷,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凝聚着巨大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在进行诗词教学时,可以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揣摩意境、想象画面、表达感情。如在教学李清照《如梦令》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运用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朗读技巧,反复朗读,让学生想象"日暮"、"沉醉"、"误入"、"惊起"、"争渡"等词所展示的画面。让学生在联想中读出浓浓的醉意,体会李清照品美酒、赏美景,享受友谊,享受快乐,在藕花深处"兴尽晚回舟。"那可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再如教学《世界儿童和平条约》。让学生朗读与想象相结合,反复多次齐诵第三小节对和平渴望的一段文字。每次朗读都是在不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分别在不同层次的朗读中让学生感受到战争带来的灾难,引导学生想象战争中的孩子们如果生活在和平的世界里,他们的生活会变得多么美好,从而深化情感。

  三、课外阅读----拓展延伸 丰富情感

  课本只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培养学生真正成为有语文素养的人,还应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将课堂中学到的阅读知识、朗读技巧运用于课外阅读。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拓宽视野,积累词汇,丰富情感。完成课堂知识的巩固强化到迁移内化的过程。

  可以将课文和与此相关的书籍联系起来。教老舍单元时,可以让学生阅读关于老舍先生的文章;教《少年闰土》一课时,让学生读读鲁迅先生的原着《故乡》,对书里闰土这个人物形象有更全面的了解;教《雪的声音》一文时,可以让学生想想你在大自然中观察到了什么,去聆听大自然更多的语言,寻找大自然更多的奥秘;教《珍珠鸟》一课时,让学生读读《少年百科全书》,讲讲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在学生有读书兴趣后,鼓励学生博览群书。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语文教学中具体用什么方法,只能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灵活运用。教师要从思想上正确认识读的重要性,摆好读的位置。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俾善于读,则其功正伟。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返回:语文阅读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