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企业社会责任论文 >

谈谈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

来源:新会计 作者:黄莉,胡朝艳
发布于:2018-08-13 共5682字

  摘要:十九大指出要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本文选取2014—2016年上市公司财务数据, 对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正相关;在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影响中, 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占比和两职分离正向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关键词: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绩效
 


 

  一、引言

  近年来频繁出现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效率低下的社会现象, 企业要长远发展, 必须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提高企业声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下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企业不仅要对企业内部人员负责, 还要关注企业外部人员与社会人员, 履行社会责任。公司治理效果好, 促使企业愿意对外披露社会责任报告, 传递企业重视利益相关者, 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对企业投资, 解决代理问题以及委托人的不信任问题。本文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础上,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 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分析公司治理能否促进两者的关系, 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 文献综述

  Fombrun等 (2000) 认为, 上市企业主要是通过提高企业声誉, 减轻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投融资困难, 从而提升企业业绩。Simpson等 (2002) 以美国的银行为研究对象, 测度银行的社会绩效, 通过分析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的关系发现, 美国银行应该重视自我的社会绩效发展。Collins和Soobaroyen (2013) 主要从制度理论视角研究, 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影响企业绩效。Van Der和Ingley (2003) 认为, 董事会成员要为自己的利益负责, 同时也要承担起监督企业的责任, 阻止企业违法违规行为。此外, 公司治理是解决权力制衡的问题, 而董事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制约CEO的权力, 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加规范。

  国内学者沈洪涛 (2010) 基于信号传递理论研究发现, 企业披露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会向外界传递好的信息, 然后产生经济后果, 主要表现为企业价值的提升。张完定 (2014) 将企业社会责任分成两部分, 一是内部企业社会责任, 二是外部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发现, 这两者都与企业绩效有显著正向关系。李高泰 (2015) 通过构建社会责任概念模型, 研究结果依旧是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产生正向影响。杨宏林 (2016) 通过信息表现形式将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分类, 研究发现, 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姬海莉 (2014) 认为, 董事会的监督职能主要取决于独立董事是否完全独立, 独立董事不代表任何一方的利益, 所以独立董事越多, 独立董事的职能越明确。企业会披露社会责任报告, 有利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孙敏、张彦 (2012) 选取214家重污染上市企业2010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 采用结构方程的方法, 验证了公司治理与公司价值、社会责任正相关。杨伯坚 (2012) 对2008年A股上市企业数据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社会责任与ROE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但与企业成长性显著负相关。李智彩等 (2015) 针对社会责任的衡量仅采用了每股贡献值衡量, 实证检验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影响的时滞性。

  综上所述,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主要是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 以及企业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 关于三者之间的研究较少。在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中, 主要是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这也为后续的变量设计提供思路, 但是公司治理作为企业经营必须重视的环节, 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会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 本文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 研究公司治理结构是否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从而最终影响企业绩效。

  (二) 研究假设

  企业发展中除关注权力制衡和企业绩效问题外, 企业更应该关注企业的社会贡献率, 通过贡献率提升企业的价值, 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 特别是国有企业, 应该为国家所用, 所以在面对国家颁布政策、十九大报告的要求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影响, 企业在关注发展的同时, 要主动承担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给予社会相应的回报, 使企业声誉上升, 通过声誉效应影响外界对企业的评价, 加大外部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因此, 建立和维护企业声誉必须增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

  假设1: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会处于中间地位, 董事会既要对股东负责, 又要监管经理层的行为。董事会是通过公司治理提高企业的绩效, 防止企业出现权力滥用情况。随着股东将企业交付给职业经理人经营管理, 产生代理问题, 符合企业环境的公司治理结构, 成为解决代理问题的主要手段, 而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 设立合适的董事会规模能够有效地降低代理成本的产生。而且董事会规模越大, 董事会成员之间会相互牵制, 董事会成员更能认识到企业的社会责任。

  假设2:董事会规模对企业社会责任提高企业业绩具有正向作用。

  公司治理中的独立董事之所以独立, 是因为独立董事不代表任何人的利益, 在企业中充当着监督企业运营者的角色。如果独立董事监督到位, 则有益于企业的发展, 如果董事会成员只是徒有虚名, 并不发表任何意见, 即使看出企业财务问题也不发表意见, 这样的独立董事没有在企业经营中发挥作用。所以, 独立董事要在董事会上拥有发言权, 使其能够以第三方的角色观察企业的内部运营和外部社会责任承担情况。因此, 独立董事在发挥自我价值时, 能够保障利益相关者权益、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会通过提高企业承担社会的责任以增加企业绩效。

  假设3:独立董事比例对企业社会责任提高企业业绩具有正向作用。

  对于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是否兼任的问题, 一直有着不同的观点。其中代理理论更加倾向于两职分设, 因为两职分设可以实施有效监督, 避免总经理的权力过高, 出现内部人控制情况。而管家理论更加倾向于两职兼任, 认为两职兼任会减少成本, 实现高效管理。如果企业将两职分设, 在成熟的经理人市场聘请职业经理人, 通过股权激励, 职业经理人会为企业的发展认真负责地工作, 为提高企业绩效而努力, 尽职尽责地完成对股东的承诺。在与董事会权利不相互冲突的情况下, 加强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基于此, 本文提出假设4:

  假设4:两职分离对企业社会责任提高企业业绩具有正向作用。

  三、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深沪两市上市企业2014—2016年财务数据, 数据来自国泰安金融数据库, 其中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数据通过Excel整理得出, 运用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本文剔除了含有缺失值的样本、ST公司和ST*公司以及金融企业, 由此获得906家上市企业的财务数据。

  (二) 变量定义

  解释变量为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绩效相关指标, 被解释变量为企业绩效, 其中企业绩效用总资产净利润率 (roa) 衡量。公司治理主要通过以下项目执行董事会规模 (boar) 即董事数量, 独立董事占比 (inde) 即独立董事数量与董事会规模的比值, 两职分离 (twop) 与否即1=董事长与CEO两职分设, 0=董事长、CEO由一人兼任。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测度, 采用1995年财政部的计算方法, 同时参考陈玉清和肖海林研究, 通过企业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相关数据, 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贡献。其中企业社会责任贡献率 (crsi) =客户责任贡献率+供应商责任贡献率+员工责任贡献率+政府责任贡献率+股东责任贡献率, 客户责任贡献率 (cusr) =当期营业收入×当期营业收入÷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总资产, 供应商责任贡献率 (supp)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总资产, 员工责任贡献率 (empl) =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总资产, 政府责任贡献率 (govr) =支付的各项税费×支付的各项税费÷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总资产, 股东责任贡献率 (shar) =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总资产。控制变量借鉴李争光 (2014、2015) 的研究, 主要是资产负债率 (debt) =年末总负债÷总资产, 以及企业规模 (size) 为企业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三) 模型建立

  本文在研究假设的基础上, 选择了企业社会责任 (crsi) 、董事会规模 (boar) 、独立董事占比 (inde) 、两职分离 (twop) 作为自变量, 企业绩效 (roa) 作为因变量, 公司规模 (size) 、资产负债率 (debt) 作为控制变量。模型构建具体表达式如下:

 

  其中, α0为常数项, β1, β2, β3为各自变量系数, ε为随机误差项。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从表 (1) 可知, 企业社会责任强度最大值到最小值相差1.155, 说明不同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出来的差异性不大。董事会人数最高为19人, 说明有的企业设立的董事会人数过高。roa的最小值为-14.5860, 可以看出企业对资产的利用率为负, 即出现没有利用企业资产的情况。资产负债率出现了1%, 说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过低, 根据会计恒等式可知, 企业负债占1%, 所有者权益占99%, 说明财务杠杆较低。

  表 (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二) 相关性分析

  从表 (2) 可以看出,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系数为正, 其他指标之间的显著性也不高。因变量只有董事会和独立董事显著负相关, 董事会与两职分离显著正相关, 从Pearson分析可以看出, 独立董事比例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系数为0.001, 说明独立董事占比与企业绩效极弱相关, 但是总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小于0.5。因此, 表 (3) 中的指标不存在相关关系。

  表 (2) Pearson相关性分析

  (三) 多元回归分析

  表 (3) 中模型一是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 我国上市企业、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正相关关系, 即企业越多履行社会责任, 企业的绩效会上升, 这与假设1一致, 说明上市企业注重企业形象的宣传, 关注企业对内外部的责任。模型二是董事会规模促进作用模型。结果显示, 董事会规模能够显著正向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假设2得到验证, 说明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规模较大, 董事会成员多样性的增加, 将代表更多类型的利益相关者, 以保障其利益, 增强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投资, 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模型三是独立董事占比促进作用模型。结果显示, 独立董事占比与企业社会责任显著正相关, 假设3得到验证。独立董事通过减少管理者与股东之间潜在冲突以降低代理成本, 提高企业效率。模型四是两职分离促进作用模型, 结果表明, 两职分离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显著正相关, 假设4得到验证。说明两职分离明显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程度, 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表 (3) 多元回归分析

  注:*、**和***分析表示在10%、5%和1%水平上显著, 括号内为t检验值。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已在较大程度上成为评价企业绩效的主要指标, 使得上市企业在增加盈利能力时, 同时也注重社会效益, 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趋同发展, 结合内外部综合发展, 影响企业的发展。

  二是董事会规模、两职分离与独立董事占比, 有正向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的作用。董事会多元性越强, 企业获得越多的社会资本, 同时由于董事会要对利益相关者负责, 董事会成员会愿意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降低融资成本, 增加企业绩效。随着公司治理制度的完善, 独立董事已开始发挥监督作用。独立董事的有效监督, 将促使企业保障利益相关者权益, 提高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创造更多的企业绩效。两职分离会使得企业不会出现一人控制的局面, 会使得双方的权力受到牵制。

  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企业要重视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将企业社会责任看作提高企业绩效的考核指标, 提高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声誉, 为以后企业的投融资减轻负担。二是企业要注重经济绩效与社会绩效的结合, 发展的同时要制定完善的社会责任体系,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所涉及的不同利益相关者规定企业对其责任, 提高企业管理层的社会服务意识。三是在公司治理的过程中避免出现两职合一的情况, 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 避免出现独立董事只参会不发表意见的情况, 同时企业内部管理层在受托责任中发挥监督作用, 实施有效监督, 提升上市企业的公司治理效果,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司治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沈洪涛, 万拓, 杨思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现状及评价[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0, 25 (06) :68-74.
  [2]张完定, 赵淑萍, 杨松蓉.企业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4, 29 (12) :44-49.
  [3]李高泰, 王尔大.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J].软科学, 2015, 29 (09) :59-62.
  [4]杨宏林, 姚瀚迪.两维度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生态经济, 2016, 32 (08) :101-105.
  [5]姬海莉.公司治理、财务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联性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 2014, (07) :31-34.
  [6]孙敏, 张彦.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J].会计之友, 2012 (4) :100-103.
  [7]杨伯坚.企业社会责任、公司治理和公司业绩[J].经济经纬, 2012 (3) :95-99.
  [8]李智彩, 范英杰, 赵丽丽.社会责任、公司治理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5 (5) :58-65.
  [9]陈玉清, 马丽丽.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市场反应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 2005 (11) :76-81.
  [10]肖海林, 薛琼.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J].财经问题研究, 2014 (12) :91-98.
  [11]李争光, 赵西卜, 曹丰, 卢晓璇.机构投资者异质性与企业绩效[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4 (5) :77-87.
  [12]李争光.高管薪酬与企业绩效——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现代管理科学, 2015 (3) :106-108.
  [13]Fombrun C J, Gardberg N A, Sever J M.The reputation quotient:a multi-stakeholder measure of corporate reputation[J].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 2000, 7 (4) :241-255.
  [14]Simpson W, Kohuis T.The link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thebanking industry[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2, 35 (2) :97-109.
  [15]Collins G N, Soobaroyen S.Corporate governanceand performance in socially responsible corporations:new empirical insights from a Neo-Institutional framework[J].Corporate Governance:An International Review, 2013, 21 (5) :468-494.
  [16]Walt V N, Ingley C.Board dynamics and the influence of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gender and ethnic diversity of directors[J].Corporate Governance:An International Review, 2003, 11 (3) :218-234.

作者单位:
原文出处:黄莉,胡朝艳.公司治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J].新会计,2018(07):6-9.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企业社会责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