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语言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应用语言学论文 >

诗意阐释中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具体使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7-22 共6153字
摘要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述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由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创立,产生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末,是众多语言学研究体系中独树一帜的语言研究系统,通过对语言的社会性和交际性进行研究,来体现语言自身的本质特点和语用功能。系统功能语言学主要分为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相互依存和承接的,功能语法是以系统语法的理论上升而来的,是在系统理论的基础之上形成和演变而成的。总体来说,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不但研究语言的性质、语言过程和语言的共同特点等根本性问题,而且探讨语言学的应用问题。

  ( 一)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特点

  1. 对现实社会的映射。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体现社会语言变化的一种语言体系,主要的特点就是它的社会属性,由于各个地域环境的不同,映射出的地域人文也有所不同,而这些不同的人文体系中就包括语言和文化,而系统语言学主要研究的就是这些语言产生的渊源,在流传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以及这些语言与当时的社会发展和地域发展有什么联系,通过这些研究来发现和证明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如何实现这些社会功能,主要的途径就是系统语言学家集中力量去探寻和阐述基于不同的说话人情况和社会情景而产生的各种语言变体,以及社会功能与这些语言变体之间的关系。

  2. 对语言的范畴的重新划分。系统语言学认为语言是 “做事”的一种方式,韩礼德认为,语言不是人的一种知识能力,而是文化和社会所允许的选择范围,也就是在语言行为上所能够做的事情。这样的界定来对语言的范畴进行划分,是对语言界定的一个创新之处,韩礼德的 “故事”方式属于语言的社会范畴,及语言和环境的关系,这一点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区别于转换生成语言学乃至其他众多语言学派别的重要标志。比如说,在社会环境中,小孩和大人说的话就不一样,这既是因为各人不同,也是因为小孩和大人的 “语言”不同,小孩的年纪和阅历注定了天真烂漫的童言,而大人的人生悲欢离合注定了大人绝不会有小孩的无忧无虑和天真烂漫,大人的语言都是沉着冷静、深思熟虑之后的。

  3. 重视对个别语言以及个别变体的描写。用韩礼德的话来说,语言间的普遍现象不但琐碎,而且本身没有多少研究价值,因为人类语言公共遵守的规则是最容易为人们所掌握和学习的,因此,研究这些规则对于促进人类交际没有多大帮助。相反,只有语言间的差异特别是这些差异所体现出的文化差异才是我们所要关注的,识别并掌握这些差异将会有助于消除差异所产生的交际障碍。所以韩礼德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对于个别语言的研究是有其独有的原因的,而在对个别语言的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成为新生语言研究的热点,这便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诗意阐释里应用的意义所在。

  ( 二)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功能

  系统语言学的功能主要表现为社会功能和交际功能,以这两种功能来讲述系统功能语言学是最准确的、最全面的。在系统语言学中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地域性、时代性、文化性。系统语言学的地域性表现主要是指方言和各地的民族语言的能力和作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有无数的民族和文化在这条历史长河中展现自己的美丽身姿,留下属于自己的传奇,那么这些留下来的方言或者民族文化的传统,便成为具有地域性的语言学。系统语言学的时代性主要表现为语言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比如具体的社会文化发展,比如唐诗的情感抒发比较大气磅礴,而宋词的抒发比较含蓄委婉,这是时代的不同特色,面对具体环境与语言的具体关系,一个时代的环境足以影响一个时代语言的特点。系统语言学的文化性体现在系统语言学最容易应用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教学,它和文体学也有密切的关系,系统语言学从社会的角度研究语言,不重视语言的心理结构,只看重它与社会的关系。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诗意阐释中的应用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诗意阐释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本文针对语境的应用、语感的应用以及修辞的应用等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角度开展研究,力图有效地揭示其应用意义所在。

  ( 一) 语境的应用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诗意阐释中的语境的应用主要是通过重要的词语形成一定的场面性和情境性。在场面性和情景性的营造中,词类的组合和排序产生了很大的作用,这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法功能使用的效果,在传统的诗文中,往往是一句两句整首诗的意境已经跃然纸上。比如 岑参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只用了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风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诗,但是对于关外的时节、天气和环境都做出了具体又详细的解释,诗中的 “北风、白草、风雪、梨花”都是用形象的事物代替抽象的描写,实现抽象视觉映象的具体可观形象,运用了典型的词语和点睛的字来对整首诗的意境进行阐释,这时读者的眼前会浮现一幅这样的场景,白雪茫茫的塞外,北风呼呼地吹,使得地上枯萎的茅草都随风满地乱走,这还是关外的八月天呢,都已经下雪了,而美丽的雪就像是一夜之间全部绽放的梨花,白色的花瓣美丽纯洁,铺满大地,这就是塞外的雪景,同时也是将士戍守的边塞奇特的美景,这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即将严酷的自然环境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对于重要词语的排列和语序也是语境形成的重要表现。我们经常说不同的语义会影响语境的形成,那么重要词语的排列顺序的变更一定会影响语义的表达,继而影响语境的表达。例如,“绿折风吹笋,红绽雨肥梅”这句诗是很着名的颠倒语序也可以讲得通,但是语境诗意便有所不同的典型代表。就我们先提出的这句来讲,这是谓语和宾语的前置所导致的结构, “绿”和“红” 都是 “笋” 和 “梅” 的宾语,讲的是“笋”和 “梅”的具体形态,“折”和 “绽”都是 “笋”和 “梅”的谓语,都是说明这两个事物的动作性,运用到 “折”和 “绽”很明显地看出对 “笋”和 “梅”的拟人化的描写,人物动作化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对这一幅春雨洗礼下的自然美景的热爱。如果颠倒语序的话,就成了“风吹绿笋折,雨肥红梅绽”.这样的语序改变引起的语义和语境同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诗句中的主角变为 “风”和 “雨”,而 “绿笋”和 “红梅”成为被承受的对象,因为 “风”和“雨”的变化,使得这两个被承受物也发生变化,这主要寄托的是外力的影响对事物的改变。这样在语序改变之下,整句的语境也随着发生了改变。

  ( 二) 语感的应用

  我们常说,语感就是我们在读某一首诗时不由自主的情感启发和感染,在语感的运用过程中,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练字。练字就是一首诗中最能反映整首诗精髓的那一个字,这个字在贯穿整首诗的过程中,犹如一根无形的针,将整首诗连贯起来,并且在最重要的地方将整首诗的精髓和感情点出来。比如说王安石的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这首诗中,描绘的是夜晚的水边,一位离家很久的游子开始思念自己的故乡,面对眼前的湖水和钟山,这些都不是很遥远的距离,但是就是这不是很远的距离,对于离家许久的游子来说都是让人比较容易产生距离感的事物,看着江南岸再次被吹绿了,说明一年又过去了,那么明月啊! 你何时才能找我回到自己的故乡呢? 这首诗是王安石被贬到瓜洲任职时写下的,是一个思念故乡的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盼望,真实的情况是王安石对于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和怨恨,希望自己还能被重用,为朝廷效力的赤胆忠心,在这里对于诗的真实情况我们不做过多的讲述,主要针对其中的练字做出解释。

  在王安石的 《泊船瓜洲》 中,练字就是“绿”, “绿”这个字之所以能成为整首诗的练字,原因有两个: 一是 “绿”在平常的用法中就是形容词和副词,说明事物的情况和形态,但是在这首诗中 “绿”字被活用了,将原来只是形容形态的形容词用作动词,那么这句诗的意思就是江南岸再一次被吹绿了,在这里绿作为主要的动词,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江南岸的具体变化,再次的 “绿”让人们记住又一年过去了,时代的变更已经成为现实,没有不变的事物,连江南岸都知道变绿,那作者自己呢? 面对年年日日重复的单调生活,有怎样的感受呢! 这个时候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政治理想抱负也就得到了很好的升华,蕴含在简单的诗句中。而是 “绿”字位置,诗有起承转合,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颈联是 “转”的体现,我们可以将整首诗穿起来看一下,夜晚行船停泊在瓜洲这个地方,看到周围的景色不由得勾起自己的思乡之情,思乡之情愈烈,那么作者有家不能回的愁苦就越深,在这个时候,作者的愿望就是春风再次吹绿了江南岸,那么时间过了一年,自己回家也就快了,同时一语双关,朝廷的恩泽照拂在这里,那么作者人生的春天又要来临了,所以才有了最后的一句 “明月何时照我还”.明月代表团圆,在春风这样的吹拂之下,江南岸会很快变绿,时间会过得很快,那么作者离回家也不远了,估计再次回家的时候那轮明月依旧照亮作者前行的路。对于整首诗的感情和诗意已经做了很详细的讲述,通过一个 “绿”这样的练字,整首诗的思想感情都浑然一体,感情的抒发也是淋漓尽致,同时也可以看出语感的表现中练字的作用和应用。

  ( 三) 修辞的应用

  在诗意的阐释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些修辞手法都是系统语言学中语式的实际应用,语式指进行交际所采用的信道、语篇的符号构成和修辞方式,在这里我们主要讲述修辞手法在诗意阐释中的运用和意义,以此来表现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诗意阐释中的应用表现。比如以唐代诗人贺知章的 《咏柳》为例,进行说明。

  《咏柳》通过赞美柳树,表达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全诗这样写道: “碧玉装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 “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碧玉”的青翠来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这样比喻的作用也就显示出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柳树的 “绿”和 “身姿挺拔”.第二句 “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明下垂轻轻拂动的犹如千万条丝带,突出它的轻柔美,丝带都是很柔软的,丝织品一直是中国古代的精湛工艺代表,用轻柔的丝带来比喻柳枝,说明了刚发芽的柳枝的确很柔软,但是同时也反映了轻轻拂动的柳枝,就好像丝带在飞舞,这时读者的手似乎已经感受到柳枝如丝带般柔软的触感,这是通感的运用。第三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写的是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柳叶是自然生物形成的,在这里却说谁裁出来的,运用实际生活中裁剪的精巧来说明柳叶的美丽形态。

  作者用三句诗将柳树、树枝、柳叶这三部分全部描绘过了,一个具体形象、真实的柳树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这三句各有特色,同时第三句和第四局又构成了一个设问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这是自问,即提出问题, “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是自答,即回答问题,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春风既然能裁出细巧精致的柳叶,那一定也可以裁出春天姹紫嫣红的花花草草。全诗的景物都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天自然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天的无限创造力。全诗以比喻、拟人、设问、通感的修辞手法,让整首诗折射出美丽的文采和意境,同时诗意也在慢慢地理解之中反映出来,同时修辞手法的运用,让这首诗的诗意阐释更加饱满和立体,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和丰富。

  三、系统功能语言学运用于诗意阐释的依据

  本文从社会性与系统性的角度来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运用于诗意阐释的依据。

  ( 一) 社会性

  艺术是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的表现。诗也是源于生活,但是将生活的场景加以艺术的升华表现,并且以一定的规范性格式表现出来。比如乐府诗,就是 “感于哀怨,缘事而发”,就是说乐府诗是根据社会上的悲欢离合的故事而编写而成的,《孔雀东南飞》就是其中的名篇,诗意阐释中的社会性主要源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属性,那么在具体的诗意阐释的表现之中,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1. 诗的内容表现源于生活,是生活化场景的再现。无论是现代诗还是古代史,所表现的都是当时的时代内容,这和文学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的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妙。社会属性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主要观点,韩礼德认为,社会是培养语言的温床,同时也是在语言的交际和交流之中,社会才会逐步向前迈进,这是系统语言学运用于诗意阐释的第一个依据,诗反映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场景,创造诗的人是社会中生活的人,同时欣赏诗的也是生活中的人,这些活动都发生在生活里,我们可以推定诗的生活性就是它的本质属性,而艺术性是由生活性衍生出来的,所以诗的生活性,也就是诗的社会性可以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性奠定基础,同时可以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应用与诗的发展和创造相衔接,实现两者之间的联通。

  2. 诗的表现是一些生活化的语言,有时甚至是口语。社会性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方言、口语或者俚语,就是最贴近生活本质的语言。形容曲子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说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这是两种不同的风格。 “阳春白雪”是用来形容高雅的曲子,而 “下里巴人”是用来形容社会最底层的人们的艺术表现,诗也同样遵循这样的道理,在诗中同样有表现高雅与通俗的艺术之分的。比如我们以柳永的诗为例,一首《雨霖铃》便是写尽了世间男女之间的爱恨离别,同时还有以 《定风波》来表现世俗女子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用通俗化的语言,写市民所熟悉的人物和所关注的情事,使得市民情调的大量涌现和俚俗语言的运用,反映了当时市民生活的真实状况,同时在艺术高于生活的时代里独树一帜,让所有的人物生活都可以出现在诗歌里,同时也拉近和诗歌和生活的距离。

  ( 二) 系统性

  系统是与结构相对立的聚合关系,韩礼德的贡献是把语言看作符号资源,语言描写的应当是系统资源,而不是结构,也就是说,系统是第一性的,语言既然被看作符号资源,对语言的描写实际上是对选择的描写。简单来说,就是语言是符号资源,但是这些符号资源并不是单纯的结构两两组合的关系,而是在系统层次的选择之下而形成的结构。在诗意的阐释中我们不需要遵守结构的规范,可以针对具体的情况对诗意的阐述顺序进行一定的调整,以此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诗的含义和语言功用。结构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是相对立的两种语言学的体系,而系统功能语言学之所以在诗意的阐释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就是由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系统性特征,这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诗意阐释中运用的第二个依据。不受结构的制约和限制,为了最大化地表现诗的意义,可以改变词性,调整语序,运用比喻来多角度说明等等,这都是系统语言学系统性的运用。

  四、结语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诗意阐释中的运用有自己的方式和依据,通过对这些方式和依据的分析论证,我们可以更容易地理解诗的完整含义,并且对诗的解释不用每个字都一一翻译出来、解释出来; 只有把握大致的方向,体会其中的真情实感,对诗意的理解才能是最准确的。

  [参 考 文 献]

  [1]Cook,V.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London: Macmilla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3 /2000.

  [2]Halliday,M. A. K.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M]. Bei- 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Halliday,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 -mar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Press,2001.

  [4]Katamba,F. Morphology[M]. Hampahire: Macmillan.1993.

  [5]Liu,R. Q. and Z. X. Feng. Theories and Schools of Lin -guistics[M]. Nanjing: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2006.

  [6]胡壮麟。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语言学渊源[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 2) : 92 -9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应用语言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