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针对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表现的一些心理特点作分析, 拟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旨在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实验心理素质, 从而改善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促进实验教学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化学实验,心理特点,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化学实验的学习对于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做实验时会表现出模仿、好奇、恐惧、模糊、冒进等各种心理特点, 而这些不同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我们应该如何掌控学生做化学实验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从而探讨出相应的对策呢?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学生一般的实验心理特点。
二学生化学实验心理的分析
(一) 好奇心强, “游戏”心理较严重
虽然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好奇心能帮他们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但许多学生在这过程中, 往往看到表面上的变化, 常常是毛手毛脚, 急于动手, 去探索化学变化的奥秘。然而他们这样只会在对新奇现象的发现上停留, 很少有思维参与。实验时态度会不认真, 随心所欲, 没有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思索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二) 学生对实验有恐惧心理
部分学生对化学实验有较强的恐惧心理, 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1.教材上的有关物质的毒性等内容采用黑体字表达, 比较显眼。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反复强调安全事宜, 使学生还没开始做实验就产生恐惧心理。2.教师在示范实验操作时对刺激性气体、易爆气体控制不严, 刺激了学生。或者学生不按实验操作进行, 偶尔发生被烧伤事故, 这样学生自然就害怕做实验。3.实验室硬件条件相对简陋, 如通风条件差, 室内刺激性气味浓等, 易使学生感到恐惧。4.一些教师对化学实验的态度马虎, 自己心理素质不强, 也强化了学生的恐惧感受。
(三) 模糊心理
模糊心理是指在人们认识熟悉事物的过程中, 因没有完全透彻的理解事物本质属性与掌握事物发展变化所形成的较肤浅、较直观的认识。这样的学生如果没有深入认真思考与学习新事物, 就会对实验目的了解不足, 对实验原理、要求认识停留在肤浅认识阶段, 知其所以然, 不知其之所以然。只能机械地模仿或照本宣科地组装实验, 这样除浪费药品, 消耗器材外, 对实验所阐述内容知识几乎一无所得。
(四) 化学实验兴趣不高
受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 分数成了唯一学习的标准, 忽略了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体会在学习中过程的情感体验。学生只是为了考试高分而学习, 导致学生的学习任务越来越重, 升学率是目前整个社会、学校、学生的唯一硬性指标, 也是大家看得见模得着的指标, 而学生的动手能力、实出操作能力, 则是抽象的, 摸不着看不到, 而且在考试中也是体现不出来的能力, 所以老师只能硬性、直接的向学生填鸭式灌输实验知识, 而学生能做到的也是机械的记忆。这样一来, 最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代替了实验教学中学生的自学, 也大大减少了学生学习化学、做化学实验的兴趣, 更别提自己设计实验、探究不太了解的化学知识。再一个, 课程设计中探究性实验较少, 演示及验证性实验较多, 并且实验内容在书本上清晰可见, 可以说有图有真相, 所谓的实验不过是书本内容的重现, 学生们失去了新鲜感与好奇心, 这也导致学生对化学实验的不感兴趣。在实验的过程中, 学生的受挫心理也影响他们做实验的兴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 也必须照本宣科的去做, 稍微有些变动或改动, 常常会受到老师的责备, 训斥, 必须严格按照书上的样式来, 其实有时错误与失败对学生记忆更深刻一些, 再有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困难或出现一些问题, 影响实验效了果, 甚至导致实验失败。这除了受知识、能力素质和实验条件等智力因素的影响外, 由于盲目、粗心、猎奇、意志薄弱、习得性无助感等非智力因素引起的操作受挫占有很大的比重。表现为:“我笨手笨脚, 做不好实验”, 从而不愿、害怕、懒于做实验的一种不良心理。
(五) 不做实验同样能做实验题的心理
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因为习得性无助或产生疲劳的原因逐渐形成“平时不做实验照样会做实验题”的认识, 因此, 课堂实验或分组实验时这类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不高, 实验的过程等都不太关注, 注重的只是实验的结论或化学实验复习资料。
因此可见, 这样的侥幸心理和习得性无助感对学生实验的影响不容忽视, 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克服能力, 促进学生对化学实验的顺利完成, 这是全面提高学生实验素质不可缺少的内容。
三对策思考
掌握实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对症下药, 提升学生对实验的认识,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恰当的对策。
(一) 培养实验兴趣, 增强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较多, 其中针对化学实验兴趣的培养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引发好奇心实验是化学学科一个得天独厚的特色, 教师可以利用形形色色的化学实验及生活中的鲜活的化学反应,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观察的重点, 方法, 如何做记录等, 同时, 可以穿插一些启发性强的问题, 指导他们积极思考。 (2) 明确化学实验学习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生动、明确地阐述化学知识的意义, 尤其在第一次课时, 让学生领会到化学知识及化学实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能使学生产生获得知识的欲望, 可增强学习化学知识的动机。 (3) 应用多媒体, 展示抽象原理, 激发学生兴趣信息化的多媒体软件以插图、动画和视频等各种表现形式可将抽象概念形象化、直观化, 给学生充分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可以增强学生对化学实验问题的感性认识, 使得学生容易掌握知识。 (4) 运用故事, 穿插实验知识, 激发学生兴趣例如, 在有机化学实验中, 向学生讲述水杨酸与乙酰水杨酸的提出发明过程, 可以讲乙酰水杨酸又名阿司匹林, 是现代生活中最常用的药物之一, 它被发明的历史背景等。这样可以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兴趣。 (5) 联系生活实际, 学以致用教师平常多注意网络、书刊等信息渠道多关注与化学教学有关的一些生活资料, 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借鉴, 就很容易把化学课堂变得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就会被吸引过来, 这又会提高学习兴趣。
(二) 减轻心理负担, 克服恐惧心理
在实验的全程过程中, 教师要提前做出说明, 既要说明实验过程有哪些危险性, 又要说明实验只要正确操作, 就不会有任何问题, 在实验过程中, 对操作不规范的学生, 及时说明并做出纠正, 同时做到预防学生产生不利于做实验的心理。在实验的过程中, 老师要及时做好指导说明, 随时关注各实验小组的实验情况, 讲清楚实验操作步骤、仪器安放方式以及药品属性与功用, 包括实验过程中是否能出现有毒气体与物质, 有的药品对人体的危害性, 用之一定要谨慎, 比如浓硫酸、硝酸的取用。其次, 做易爆类实验时, 如, 氢气的制取、性质、检验和收集时, 教师的情绪要镇定自若, 操作要规范, 爆炸声响要在学生所承受的范围内, 做到绝对安全, 必要时可鼓励学生来实验。再次, 学校要尽可能改善实验室的硬件条件, 要给学生营造舒适的实验操作环境。最后, 引导害怕做实验的学生, 多做些没有危害的实验, 尤其要多关心女生和胆小或粗心的学生, 要做到及时纠正并鼓励、指导。
(三) 规范实验操作, 养成良好的科研品质
规范系统的实验操作与良好的实验习惯有利于学生实验心理品质的改善。教师应坚持重视学生做好实验前的预习, 检查学生认真填写实验预习报告情况, 确保学生熟悉实验的操作步骤, 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对整个实验过程有一个流畅的记忆, 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 对一些细小甚微的操作都要清洗的正确示范, 以自身认真信心的科研态度去感染学生, 锻炼学生严禁的科学探索精神, 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培养科学的科研态度。
(四) 克服模糊心理, 锻炼探究问题的能力
由于学生课前预习不够充分, 上课时又不能够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解而导致对化学实验步骤的掌握不明确。结果在做化学实验时进行到某个细节操作时出现记忆空白, 然后出现情绪的紧张, 学生为了完成实验开始根据自己模糊的记忆简单粗暴地进行实验操作, 到实验结束时观察不到实验现象或达不到预期的实验目标。因此, 为了避免模糊心理导致的消极结果, 要做到化学实验前、中、后的准备工作:学生一定要做好课前预习, 要熟悉实验的具体内容;做实验时, 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排除对待实验的模糊认识, 纠正学生操作上的不规范与不科学实验行为, 都要反复教育, 强化其思想品德修养, 并对粗心者重点监督, 确保实验的正常进行;实验后, 及时强调记录和总结, 牢记教训。使学生认识到:做好实验的前提是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实验品德。
实验教学中,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素质表现, 有的放矢, 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 学会对实验原理、内容准确把握, 并且可以做到对操作程序的挖掘与拓展或做适当的修改, 在缺少仪器的情况下, 能找到适当的替代品进行实验, 这样的化学实验教学才是学生们需要的实验教学, 才能真正符合新课改要求, 并且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教学需求, 才能培养出学生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的实践精神及人格健全的学生与创新教育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林承志.中小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中学化学[M].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1:173-177.
[2]叶峻.谈谈化学实验中常见的不良心理及其教育对策[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2:78-79.
[3]王婷婷.中学生心理素质对化学实验的影响及其解决策略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4:23-25.
[4]孙宇红.高一学生化学实验心理分析与对策思考[J].教学论坛 (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 , 2012: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