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规划论文研究热点10篇之第三篇:乡村振兴下的村庄规划及实践
摘要: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抓手,是打通中国发展最后一公里的国家战略。文章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分析村庄发展中城市与乡村、村庄与村域、建设与文化、治理与实践等方面普遍出现的问题,探索了城乡联动、空间承载、文化乡愁、治理路径等方面的乡村振兴路径,旨在为基于乡村振兴下的村庄规划编制提供有益启发与参照。
关键词:乡村振兴; 村庄规划; 规划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十九大提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通中国发展最后一公里的国家战略。本文在系统分析审视村庄发展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基于乡村振兴的村庄规划策略,以双林村的村庄规划实践为落脚点,以期对后续开展乡村振兴相关规划编制借鉴。
1 村庄发展中的问题审视
1.1 城与村:城市极化与村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智能网络化和中国城市化已成为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进程的重要事件之一。农村作为与城市相互依存的二元结构,农村的发展受益于城市化,而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又给农村带来诸多问题。对于距离城市较近的村庄,城市的发展引起的城市规模的扩大,导致大量土地的非农化。土地作为小农经济的主要载体,是农村最具潜力的自然资源,土地的非农化造成农业要素受限、农村发展转变、农民收入降低等。对于距离城市较远的村庄,大量的青壮年选择前往城市发展,留守问题已由隐性转为显性,村庄空心化现象逐渐显现;由于劳动力有限,导致大量土地被抛荒。
1.2 庄与域:人居环境与产业发展
长期以来,不同主管部门对村庄规划编制的侧重点不尽相同。建设主管部门编制的村庄规划往往以村庄为主,比较侧重村庄布局与立面整治、环境提升及景观改造等,对于这种设计与改造只是简单套用某类村庄规划策略,没有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与村民息息相关的产业研究、项目策划等往往是套用公式。农业主管部门往往以村域为主,比较侧重产业与生产环境建设,不涉及村庄建设活动及环境设计。部门的重叠管理及看似美观的村庄规划难以真正地实现村庄振兴。
1.3 治与践:实施路径与运营管理
村庄规划设计落地的关键在于合理有序的管理实施运营。由于村庄规划不同于城市规划,其实施主体在于村民和村集体,"自下而上"的特征非常鲜明,难以简单照搬城市规划管理实施运营的方式方法。村庄缺乏内在吸引力,精细的规划设计与合理的产业研究也无法吸引优秀的人才返乡。
1.4 表与里:规划建设与乡土传承
现已留存的传统村庄大多是由历史演进和现实发展的结合体,我国悠久的农耕文明赋予村庄独特的空间肌理及文化积淀。现如今,村庄规划多数是由政府、专家及设计人员主导,缺乏前期的深入调研、设计过程中的村民参与,致使多数村庄规划没有延续原有的传统文脉。程序化的平面布局、千篇一律的户型设计、整齐划一的白墙灰瓦造成千村一面、南北一貌的现象,而作为规划的主体--村民的诉求得不到充分表达。机械复制的村庄规划与传统的地域特征、民俗特色等大相径庭,乡土文化在一轮又一轮的规划设计中逐渐迷失。
2 乡村振兴下的规划策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在农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解决"三农"问题,是乡村振兴赋予村庄规划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为此,实现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庄规划,首先需要理清城市与村庄的关系,实现城村联动;其次需要科学布局村庄发展空间,健全设施配套,培育乡村产业,实现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的空间承载;再次需要满足村民的美好生活与村庄的和谐安定,实现生活富裕与治理有效的系统路径;最后需要延续乡土文化、反映时代新貌,实现乡风文明的文化乡愁。
2.1 城村联动
村庄并非一个独立、封闭的存在,而是与城市有着密切相关的有机整体。实现乡村振兴,首要需要明确城市与村庄的关系及村庄的自我价值提升。
城村之间的关系应由过去的以城带村、强城弱村的二元结构关系转变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对于距离城市较近的村庄,应激活农村内部资源,探索农村要素与城市资本的高效对接方式,引导农业从单纯的种植向"种植、收获、成品"的一二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的方向转变;对于距离城市较远的村庄,让农业成为有效益的产业,让乡村成为城市休闲旅游的后花园及土地规模化、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区。
同时村庄不同于城市的最主要方面表现为三农的所有生产要素都围绕土地资源展开。以土地资源的价值提升为引爆点,实现城村双向能量释放,催生农村产业提档升级,经济组织突破重构等一系列全方位的深度变化。
2.2 空间承载
农村的国土空间承载,不止包含赖以生活的村庄,还包含赖以生产的村域;不仅是"三农"生产生活的现实需求,更是促进乡村振兴、践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战略要求。
发展村庄产业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结合村庄自身要素条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最大限度地整合自然资源,特色景观、历史文脉等资源要素,在发展特色产业及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循环、高效、可持续的村庄产业发展规划模式。同时融入区域产业布局,形成规模经济,推动村庄的良性发展。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打通乡村连通道路和硬化村内主要道路,清理村庄闲置宅基地和私搭乱建房屋,治理人畜混杂居住环境,整治村容村貌和露天粪坑等方面。同时规划因地制宜,科学布局新建建筑,打造具有特色的建筑风貌和人居环境。建议规划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着力进行就地改造提升。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是乡村振兴的强力支撑。规划应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注重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在考虑布局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同时,兼顾农业生产性和生活性基础设施,基于村庄规划规模,科学测算给水、排水、燃气、电力和污水处理等设施需求,合理地进行规划落实。
2.3 系统路径
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及弹性空间,给出完整的实施路径引导,包括政策保障措施、资金筹集方式、分期实施规划、投资估算等方面的研究与策略。应充分认识乡村振兴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保持历史耐心,避免超越发展阶段,统筹谋划,典型带动,有序推进,不搞齐步走。
2.4 文化乡愁
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充分挖掘村庄的农耕文化、名人文化、乡愁文化和地域文化,并结合历史事件设置相关的文化设施和场所,同时抽象概括物质文化要素,以项目和建筑元素的形式体现出来。
3 乡村振兴下的规划实践
3.1 村庄总体特征
双林村位于三门县横渡镇西部,距离横渡镇区约7 km处,距离三门县城区约为11 km.2018年7月底,三门县正式启动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其中双林村就是由长林村和南林村合并而来。调整后双林村共324户,1 028人。双林村旅游区位优势明显,与"浙东传统民居博物馆"的东屏古村和"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的潘家小镇,共同构成旅游发展集聚体。双林村所处的湫水大峡谷是目前浙江省保存最大的次生阔叶林。双林村依托生态休闲本底和区域文化特色,构筑三门县山林养生休闲体验区的重要节点。
3.2 反思与谋划
基于双林村现状基础与调查结果,政策层面希望通过长林村和南林村合并成为双林村,从而整合资源、激发村庄活力,故双林村属于搬迁撤并类和集聚提升类复合型村庄,根据此类村庄特点和规划策略的运用,本次村庄规划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入手:①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②科学布局新建村民建房;③提升人居环境;④发展特色产业;⑤挖掘乡土文化;⑥强化实施路径。
4 规划策略
4.1 发展特色产业
加强产业规划,整合乡村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将产业发展策略、生产功能区和用地规模确定、农田及农村居民点整理、生产基础设施配置内容纳入到村庄规划中,以强化村庄发展的产业支撑。把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吃、住、行、游、购、娱要素进行配套完善,创建3A级乡村旅游景区。
4.2 提升人居环境
一是增强农村垃圾分类意识,构建垃圾清运体系。二是优选乡土树种,与村庄山形水体、建筑相适宜,避免或少量使用城市化做法,实现"山地森林化,农田林网化,村旁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果化".
4.3 完善配套设施
其一,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硬化较大自然村道路,打通断头路瓶颈路,建设"四好农村路",构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络。其二,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加快物联网、智能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的全面深度融合。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一是加快文化设施建设,大力支持农民创办民间剧团。二是规划结合千年红豆杉设置公共活动空间。
4.4 强化实施路径
规划充分考虑建设实施、规划管理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规划成果应便于管理、利于实施。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村庄建设规模、速度同当地经济发展、人口增减相适应。
4.5 挖掘乡土文化
如何塑造具有双林村自身文化内涵和特色的空间,向外界展示双林。规划将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等元素融入节点空间的设计当中。通过设置文化小品等方式,体现双林文化本底。
5 结语
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乡村问题作为伴随现象,城强村弱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本文通过分析村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普遍问题,采用基于乡村振兴的规划策略,以双林村为落脚点,探索解决现已存在的现实问题,为新时代乡村建设发展提出有益参照。
参考文献
[1] 孟莹,戴慎志,文晓斐。当前我国乡村规划实践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规划师,2015,31(2):143-147.
[2] 申明锐,张京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乡村转型与复兴[J].城市规划,2015,39(1):30-34,63.
[3] 时湘斌,方舟,李林。乡村振兴战略下村庄规划编制方法探索[J].山西建筑,2019,45(22):22-24.
本文以山西省高平市秦城村村庄规划为例,分析目前村庄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以及探索村庄规划的思路与方向。...
习总书记指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农业银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必须紧扣新时代思想、围绕新要求使命、贯彻新发展理念,回归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的初心和本源,响应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创新引领和转型对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如今我国已经逐渐拥有了相对完善的管理政策。基层政府目前是我国最基层的一级人民政府, 其直接与农村和农民进行紧密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