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分析强军思想新形势下军民融合的发展对航海院校海军士官培养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和人才质量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剖析军民融合海军士官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深化军民融合培养海军士官的培养模式设计原则和具体建议。
关键词: 航海院校; 军民融合; 海军士官; 定向培养;
一、引言
士官制度于15世纪发源于法国,此后逐渐被各国广泛采用。20世纪80年代初我军时任军委副秘书长刘华清同志访问法国,考察了法国士官建设和士官建设在法国军队建设中的作用,随后中央军委决定在我军开展士官培养工作。近年来世界主要军事强国的士官比例均保持高位,同时随着军队深化改革,对士官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士官人才的选拔、培养和日常训练标准也不断提高。新形势下,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深化士官人才体制改革迫在眉睫。近年来,海军士官人才培养方式从单纯部队自己培养到部队指导依托地方航海院校培养的方式转变。为适应军事变革发展趋势与需求,亟待调整优化航海院校专业教育结构,提高应用型士官人才培养标准,加快航海职业教育与海军士官培养融合发展,为航海院校培养合格士官奠定基础。
为实现强军目标,我军从2012年开始依托地方高职院校培养士官人才提高部队战斗力,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事实证明,推动军民融合发展,依托高职院校培养士官人才,是一项利国利民利军的大战略。改革完善依托地方高职院校培养士官人才制度,以适应建设现代化海军、打赢未来的海上战争的需要;创建科学的军民融合,进一步提高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的质量和效益,以适应我海军武器装备快速发展的需要,为海军输送更多信得过、用得上、留得住的士官人才。[1]本文尝试从宏观角度探讨军民融合海军士官培养给航海职业教育带来的变化。本文将航海类人才培养限定在海军士官培养范围内,具体讨论海军士官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指出当前海军士官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深化军民融合海军士官人才培养的建议。
二、军民融合海军士官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1.符合海军士官培养的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大力培养具有坚定政治信仰、能打胜仗的能力素质,作风优良的军事责任,良好智能素质,复合知识结构,出色创新能力和前瞻战略视野,适应强军战略需要和海军现代化建设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海军培养上岗顶用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2]
2.符合地方高职院校育人的要求
士官生是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高职院校根据国家《高等教育法》设置学科规范,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人才培养规章。海军士官生课程设置必须符合高职院校学科教学规范,必须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规范和教学管理要求,规定的教学任务必须符合高职院校实际,合理控制学时并科学组织实施。高职院校具有师资力量雄厚、硬件设施先进、学术科研氛围浓厚、教学方法手段灵活的优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求与海军高新技术和新型武器装备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3]
3.符合海军发展建设的要求
利用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资源优势,打牢士官生的专业技能基础,培育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士官生的能力素质,以适应海军兵种齐全、武器装备复杂、科技含量高、发展速度快的特点。海军士官首先要将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确保在任何时候都能听党的话、跟党走,具有履行多种任务的适应性和应对海军武器装备发展的前瞻性,用实战化的军事训练和严明的纪律要求,锻造海军士官生过硬的军事本领。
4.符合军民融合式发展规律的要求
***同志强调“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首先制定海军士官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海军士官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标准。以观念融合为前提,海军和高职院校要树立兼容发展、互惠共赢和开发培养的观念,达成共识,整合资源,努力把高职院校面向市场和海军面向战场两个发展目标融合,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开放式教育、学术民主氛围浓厚的优势,打牢海军士官科学文化素质基础。[4]海军和高职院校必须遵循士官人才培养目标规定的标准要求,从而实现军地士官人才培养的规范化、标准化,促进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的综合能力的提高,真正实现海军需要什么样的士官高职院校就培养什么样的士官,士官履行职责需要什么能力高职院校就培养什么能力。[5]
三、军民融合培养海军士官存在的问题
1.相关的政策制度有待完善
军民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尚未构建明确的军队主导地位,地方及地方高职院校无法彻底落实相关政策。目前,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了军事人才培养的相关条款,但指向性和可操作性不够强,没有从整体上建立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士官人才培养的实践证明,现行的相关法规政策还不完善,导致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还未走上法制化、正规化、科学化发展的轨道。[6]
2.政策宣传不够,士官生定位不准确
士官生毕业参军入伍是练兵打仗保家卫国,不是打工也不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但当前在校士官生普遍缺乏对军队性质的了解,对未来部队岗位和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迷茫,对到部队能否发展感到忧虑,对部队的考学、提干、休假、婚恋、职务职位晋升、工作环境和条件、军属待遇、退休、转业等相关政策不了解,入伍动机教育没有到位。因入伍前的政策宣传和入伍后的部队实际情况有差异,个别士官生扎根军营的思想出现动摇,少数人员出现了抵触情绪甚至有在职业院校退出士官班或到部队后因思想原因退伍的现象发生,对征兵宣传和军队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对职业院校声誉造成一定的损失。
3.军队与院校的融合程度有待提高
目前,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的教学管理主要依靠地方高职院校,虽然有文件要求部队训练指导机构要对地方高职院校提供帮助和指导,但具体的指导环节不够明确,指导机制还未建立。地方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着眼点和优势集中在科学文化教育上,军事训练和军事知识教学通常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地方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如何与部队有效对接上尚处于摸索阶段,军地直接协作存在诸多障碍,导致培养对象的评估缺乏标准,淘汰补充机制不够健全,进而导致培养质量不高,士官生的素质不够扎实,存在学用脱节现象,难以适应未来部队岗位任职的要求。[7]
4.军政素养不强,军事特色不突出
在提升士官生管理能力的同时,应增强士官生的军人素养。士官生专业知识强,自身能力提升快,培养他们热爱国家、热爱军队、献身国防十分重要。目前地方高职院校军政培养能力缺乏标准化和精细化。地方高职院校通常招聘退伍士官任职军政教员和管理员。退伍士官的专业素质、政治理论、授课能力均有待提高,因此训练效果往往不达标;退役士官在政治理论授课中,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兵种发展史、人民军队的能力和建设、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军人的政治理想和信念的教育不到位。[8]
5.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比重有待提高
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课、外语、语文、高等数学、体育、计算机基础和军事理论课程等,专业课主要包括气象学、舰船结构基础、航海学、航海仪器、舰船通信、水手工艺等。士官生在高职院校的2.5年学习,基础课、专业课、军政课同时进行,根据士官人才培养目标和整体教学设计方案,考虑军队对人才的要求,还要进行一些短期的专业基础知识补差培训,时间紧,任务重,实施组织均有较大难度。短期内把士官生培养成为适应未来部队岗位的合格军人,显然高职院校能力不足,困难很大。[9]
四、军民融合士官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原则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士官生职业素养和身体素质
***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根据军队岗位的需求,既要设置合理的基础和专业课程体系,夯实士官生的基础课理论知识,以适应军队高科技装备对操作人员文化水平的要求,[10]又要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身体素质的锻炼。一名合格的军人,必须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了解心理学和军人心理学尤为重要,这是部队实际的需要,也是未来战场实战心理战的需要。士官生要了解运动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军事体育训练标准的相关知识,利用早操跑步、晚寝前健身器材锻炼及寒暑假野营训练和野外求生训练,多形式、多层次、高训练强度锻炼士官生的体魄,以提高士官生未来部队艰苦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
2.加强军地法规衔接,实现有效军民融合
军地两方有效融合,为部队培养出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的合格士官人才,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军地融合式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军地各级部门要加快立法进程,出台一套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使依托地方高职教育资源军民融合士官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都有法可依。地方高校主管部门、高职院校要和部队做好沟通和协调工作。目前,军地双方的融合主要以例会的形式进行,不能在双方各部门各层次建立广泛和及时的联系。军地双方协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通常以文件往来的形式交流,实际的面对面座谈沟通太少,表面文章多,实用形式少。应该从法规层面规定军地双方加强交流,综合并制定人才培养、选拔、使用的法律法规,使军民融合士官人才培养工作扎实有效。[11]
3.做好顶层设计,发挥地方高职院校的优势
军民融合式士官人才培养,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军民各级共同协作,构建军民人才培养的政策制度。从新的历史条件出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士兵服役条例》等基本法规,制定军民融合式培养的相关制度。随着士官生招生选拔、职业院校教育管理考核、考评等配套文件的建立,逐步健全士官生在校学习、训练及部队任职制度。士官人才的培养主要在地方高职院校进行,高职院校有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和一流的实训基地,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地方高校应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优势,健全和发挥职业教育育人的功能、技术创新的功能、社会服务的功能,促进士官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士官生人才培养质量,有效协调地方院校和军队之间的培养关系,分清任务,落实责任,使军民融合式士官人才培养发展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12]
五、深化军民融合培养士官人才的建议
1.军民融合应突出国家的主体地位
在军民融合人才培养建设中,必须先确定国家的主体地位,从法律上保证国家宏观指导的功能,保证军民融合人才培养体系顺利进行。应积极制定人才培养战略,构建健全的军民融合人才培养体系领导机构,对全国的军民融合人才培养进行统筹分配和科学的资源利用。以国家为主体地位的军民融合人才教育,应该凸现出军队在该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将国民教育的功能在军民融合教育的体系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军队士官人才的培养依托地方高职院校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地方高职院校教育资源优势,促进士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学习热情
士官生在校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为“准军人”。新形势下的军人必须以***新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始终把政治学习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学习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新要求,更新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为先导,自觉抵制和排除各种错误思想和倾向的干扰,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有正确的认识和见解,始终做到政治上、思想上和中国共产党保持高度一致。当前各种思潮充斥网络世界,混淆视听,应该加强教育引导,及时清除在校士官生思想上的杂念,保持思想纯洁、政治坚定,树立正确的军人人生观,端正入伍动机,把个人意愿与军队需要统一起来,夯实建功军营的理想信念。
3.实行军事化管理,强化地方院校士官培养的军事特色
士官生定位准确,毕业后到部队服役。高职院校在士官培养过程中都会引入准军事化管理模式,普通高职院校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军事训练,没有军人经历,难以适应准军事化管理的要求,进而在准军事化管理上常常流于形式,往往士官生被其他高职生同化,纪律松弛,作风涣散,对自己的要求不高。对士官生的培养要抓住有利时机,采取“新兵连”模式进行集中强化训练,把铸牢军魂、服从命令、严守纪律、强健体魄放在集训首位,从而使这些士官生自觉将军魂意识、服务意识、纪律意识内化为实际行动,从而提高自己的军政素质。
高职院校要按照“请进来教,走出去学”的总体思路,一方面邀请专家学者、英模典型等担任“名誉教员”,另一方面邀请军队转业干部或协商军队定期派人到学校参与士官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模拟部队建制组建士官连、排,落实部队一日生活制度化,进行准军事化管理。安排士官生站岗、执勤、维护秩序等;组织士官生去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感受国家改革开放成果;安排士官生到部队实习,预先体验部队工作环境,接受军营文化和军营火热生活感染,使高职院校士官生毕业后能尽快融入部队。通过上述措施,延伸和扩大士官生人才的培养课堂。
4.利用人才培养政策,加大军地教育培养对接力度
深化兵役制度改革,拓宽士官选拔渠道,加强士官人才资源建设,完善士官人才培养政策制度,着力构建特色鲜明、完善配套的军民融合培养高素质士官培养体制。军队名师名家走向地方高职院校,结合部队真实装备和训练开展现场教学,深化军队和地方高职院校的对接力度。地方高职院校和部队教育要做到无缝衔接,军民融合式士官人才培养主要是“借才引智”,高职院校应该主动和部队及部队培训机构沟通交流。在课程设置、课程标准、选编教材、组织教学、实施评价中把部队及部队培训机构的指导性意见落到实处。目前尚存在高职院校与部队沟通不畅、衔接断层,地方高职院校和部队部分课程设置雷同或重复,以及部分高职院校教学内容陈旧的问题。从对已经到部队参军的2012届2013届士官生反馈可见,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士官生素质、技能偏弱,适应部队环境的周期相对较长,岗位认知能力相对欠缺,同时还存在培养层次、结构和培养方式等问题。
应探索军队院校或者部队培训机构派出政工、军体教员赴地方高职院校授课,军队人员到高职院校传播新科技、新理论,协助地方高职院校探索实践化教学的方法手段,建立贴近部队实际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军队人员协助地方高职院校进行政工、军体、专业、管理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尝试军地开展暑期军事夏令营,协调赴部队预先体验部队环境,实现士官人才培养素养前移。
5.适应士官人才培养规律,加强入伍士官生跟踪反馈
2012年定向培养士官生试点实施以来,毕业士官生陆续到部队服役。由于部队岗位具有保密性,地方高职院校一般会指定专业教师,专人负责,采用走访部队院校和部队培训机构的形式交流,获取教学水平、专业技能水平、人才质量的评价,这一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士官生毕业后服役于部队基层,基层部队官兵对士官生的评价最合理、最科学、最全面。地方征兵部门应该提供高职院校与部队的交流平台,解决高职院校想到部队调研却走不出去的难题。地方高职院校深入到士官生所在的基层连队调研、座谈交流,面对面倾听部队需要哪些专业人才,需要什么样的新时代人民军队士官。建立基层军队组织和地方高职院校的军民共建联络机制,通过调研、电话、信函等方式听取部队基层官兵反馈,常态化跟踪了解士官生到部队后的专业技能、身心素质、发展潜力、预期目标及与部队岗位要求的适应性,据此调整士官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有效破解军地协同育人的难题,实现培养素质高、业务精、技术强的实用型士官人才目标。
六、结语
新形势下军民融合给职业院校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地方高职院校在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士官生技能水平、提高士官生综合素质、探索士官培养方法等方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在引导士官生献身国防、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加强军民融合人才培养,对于提升我国国防能力、巩固军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职业院校应在实践中继续深入探索加强军民融合式士官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许其亮.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N].人民日报,2013-11-21(006).
[2] 徐芳.军民教育融合式军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
[3] 姜鲁鸣.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N].解放军报,2016-08-12(006).
[4] 廖晓艳.基于协同创新的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体系[C]//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贵州省人民政府.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4分会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论坛论文集,2013:5.
[5] 关业伟,荣伯均.海军直招士官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航海教育研究,2013,30(02):67-69.
[6]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N].人民日报,2016-03-30(016).
[7] 邱凯.军民融合式人才队伍建设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8.
[8] 程炜.牢记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3,26(02):35-37.
[9] 杨梅枝.我国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C]//《科技进步与对策》杂志社.《科技进步与对策》学术年会(2011)“军民融合发展论坛”论文集,2011:7.
[10] 孙万颖,占少民,刘凤军.关于提高士官教育教学质量的探讨[J].成功(教育),2012(11):202.
[11] 张吉廷,李臣.高职航海类院校海军士官输送保障体系实践探讨[J].航海教育研究,2018,35(01):17-20,36.
[12] 孙宗兴.我国军队士官职业教育体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科技创新的重要参与者,具有鲜明的学科、人才、科研、创新等基础优势,是支撑国家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和国防装备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高校国防教育是以高等教育为基础的军事通用性教育。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是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实现国家人才培养长远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举措,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
作为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高校国防教育不仅承担着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更肩负培养大学生国防知识,强化国防意识,提升国防观念的重要使命,成为了国家国民教育体系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的重中之重。...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从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以及应对复杂安全威胁、赢得国家战略优势这三方面着手推进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已经越来越突显其国防治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