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民生改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党的工作重心, 它是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事关能否真正建成全面小康。本文用政治经济学原理对民生改善问题进行分析, 并在马克思主义民生观视角下提出相应的民生改善建议。
关键词: 全面小康; 民生改善; 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民生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民生改善在就业、收入、住房、教育等方面取得突出的成就。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要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必须把民生问题作为工作重心, 不断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
一、民生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要深刻、准确地理解民生问题, 必须坚持唯物主义,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方法来分析, 通过生产力、生产关系视角理解和阐述民生问题的本质, 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范畴来考察民生的运动规律。
(一) 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民生改善的物质基础。
获取生活资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能够生活, 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 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由此可见, 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必须解决吃喝住穿问题, 而这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 生产力发展水平可以由单位时间创造出的商品价值量来衡量。单位时间内创造出的商品价值量越大, 生产力水平越高, 反之则反, 因此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民生改善成效的好坏。
只有当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 劳动者劳动能力越来越强, 劳动工具越来越先进, 生产出来的商品价值量除了能够满足劳动者本身和家庭必要生活之外还有剩余, 这就出现了剩余劳动, 在剩余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就是剩余产品。所以, 更精确来讲, 解决民生问题的物质基础是在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下出现的剩余产品。生产力越发达, 劳动生产率越高, 单位时间内创造的商品价值量越多, 剩余产品也越多, 解决民生问题的物质基础就越雄厚。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使社会出现了剩余产品, 具备了民生改善的物质基础, 这是从生产的角度来说明的。生产出来的剩余产品该如何分配, 能否惠及全体人民, 还是只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 这就涉及到生产关系的社会性质。
(二) 生产关系的性质是民生改善程度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关系, 即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它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
1、生产资料所有制视角。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方面所结成的经济关系。它的归属性不仅决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 而且决定着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民生改善问题贯穿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因此决定这些关系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不仅直接影响民生问题的解决以及民生实现水平的高低, 而且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根本性的地位、作用和功能。
不可否认, 资本主义私有制在一定时期内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所生产出的剩余产品并没有公平地分配到每一个劳动者手中, 他们得到的只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工资, 而他们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却被资本家无偿占有。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进、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相对过剩人口的不断增多, 必然导致资产阶级一级的财富积累和无产阶级一级的贫困积累。
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没有实质性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 反而使劳动者在生产发展减缓特别是经济危机时失去工作, 生活状况恶化, 而在业工人承受低工资和高劳动强度的痛苦。导致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 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也就不可能改善民生, 使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即使资产阶级迫于工人运动的压力在一定时期出台相应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政策, 但究其本质, 他们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 保证资产阶级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可持续性, 因此也无法真正解决民生问题。
相反, 公有制本身就天然具有民生含义, 它反映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 这使得其成为解决民生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最佳的所有制结构。列宁对公有制的重要性有精辟的描述, 公有制“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 不是为百无聊赖、胖的发愁的‘一万个上层分子’服务, 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 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马克思也指出公有制“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 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2、收入分配制度视角。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人们的生产关系, 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收入分配制度在生产关系中表现在如何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分配, 是生产关系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民生改善问题, 在解决了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属这一问题后, 需要处理好社会产品即国民收入在人们之间的分配。
生产力的发展将国民收入这块“蛋糕”做大, 生产资料所有制确定这块“蛋糕”的归属性, 收入分配制度则规定“蛋糕”怎么切、如何分的基本原则。因此, 收入分配制度在生产关系中更具有实践性。改善民生的实现根本上要靠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而收入最主要是通过分配途径来获得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讲, 研究民生改善的问题, 可以集中体现为研究收入分配制度的问题。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生产资料等归资本家所有, 资本家在逻辑上享有剩余价值的分配权, 即资本将独享剩余价值, 等量资本产生等量利润。工人所分配到的只是相当于雇佣劳动力本身价值的工资, 他们所创造出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且无情地窃取走, 在资本主义集团内部分配, 在资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者中分配。这种按资分配的方式是极不平等, 它直接建立在对劳动者剥削的基础上, 劳动者得到的实际收入很少, 或者说根本得不到与他们付出的劳动相匹配的报酬, 剩余价值完全被资本家榨取。此时的民生改善是拥有资本的高收入资产阶级内部的民生改善, 而不是占社会人口大多数的劳动者的民生改善。
现代资本主义仍存在这个问题, 美国的贫富差距现状和不时兴起的游行示威有力地说明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按资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所导致的收入不平等、民生改善缺失并不会因生产力的发展而发生根本性转变。
马克思在其着作中对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收入分配制度做了设想, 这也成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理论来源。马克思认为,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 劳动者付出的劳动和他们所得到的报酬不对称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所以, 马克思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并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按劳分配, 这能解决收入不平等的问题。
按劳分配打破了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性, 提高了劳动者的收入, 促使劳动者更积极地投入到社会生产中, 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增加社会财富, 使得劳动者的收入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进一步提高, 这将构建良性的经济循环, 为有效改善民生问题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民生观下民生改善途径探索
(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大力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民生改善的物质基础。当前, 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向中高速增长, 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 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的边际效应面临下降趋势。大力发展生产力主要通过技术革新和制造创新来实现。但我国的许多产业大部分处于“微笑曲线”的最底端, 产品附加值低、利润低, 严重限制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要扭转这种局面, 必须通过技术创新, 变“制造”为“智造”、“创造”, 配合供给侧改革,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不断夯实民生改善的物质基础。
(二)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不动摇, 在公有制前提下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公有制是我国改善民生的所有制保障。***曾强调:“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 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 这是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 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保证。”要寻找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之间的平衡点和均衡点, 改革混合所有制, 让混合所有制中的非公有制利于生产力发展, 为民生改善提供物质资料。正如韩喜平和孙贺指出的:“推进公有制主导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既能保障民生分配的方向和走势, 又能有效化解民生产品的供给问题, 能够在民生产品的供给和分配之间找到均衡。”
(三) 坚持按劳分配的基本分配制度, 完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机制, 调节收入差距。
如今, 我国经济跃升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物质基础较之前更为雄厚, 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这要求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 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时, 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加大对居民收入分配的调控, 缩小收入差距, 促进居民收入分配更加公平正义, 有效地达到改善民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贤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民生观的逻辑演进[J].五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1.
[2]韩喜平, 孙贺.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民生保障优势[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6.9.
[3]刘凤义, 李臻.共享发展的政治经济学解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6.2.
[4]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当代实践就是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解决中国改革开放中的现实问题,解读当代中国发展逻辑,进而构建蕴含中国话语、彰显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伯恩施坦作为社会民主主义思潮的鼻祖,其理论影响很大。当时,其理论一经提出不仅受到苏联的批判,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也受到以卢森堡为代表的左派的强烈批评。受此影响,中国理论界也对伯恩斯坦主义进行了强烈批判,称之为修正主义。然而,对于伯恩施坦到底...
生命政治是对在不同的历史环境和权力关系中的人的分析,故而生命政治被解读为一种凌驾于生命之上的权力,它可以“让人生”,也可以“让人死”,这种对生命的掌控不仅仅体现在个人,更体现在作为群体的人。...
论文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由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
企业家精神是当代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关注点。在经济学思想发展的历史上,对企业家精神的探讨更是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历史。与此同时,由于学者们对企业家精神的体认存在诸多分歧,企业家精神也是颇具争议的研究领域。有些学者热情的赞扬企业家精神,也有的学者...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研究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一些学者开始重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整体看来,其直接的社会原因是,包括2008年经济危机在内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促使人们重新看待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批判和预言...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是一个相反相成的过程,是一个悖论,当今世界已经卷人一个前所未有的交流与撞击互动的新境界。经济全球化在把生产的社会性扩大到全球范围的同时,使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也在全球范围内积聚、扩展。资本的全球化扩张,使资本主义世界...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二者的任务不同。前者主要是建设的经济学,后者主要是革命的经济学。这就决定了二者在研究对象上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共同点是二者都要研究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距今已五载有余,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至今仍未完全摆脱危机的泥淖,可见此次危机的影响范围之广、严重程度之深和持续时间之久。学界纷纷对危机的成因进行研究和剖析,西方主流学者普遍认为政府放松监管、信息不对称和银行高...
目录摘要一、劳动价值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发展二、劳动和价值的内涵有了新的拓展1、科技劳动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重要劳动2、精神劳动成为创造精神价值的重要劳动3、现代经营管理劳动日益成为创造价值的主要劳动三、重视科技与管理在创造价值中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