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口红利
1.人口红利的现代经济学解释
美国学者大卫?布鲁姆在研究人口转变对东亚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时最早提出“人口红利”。此后,大卫?布鲁姆明确提出人口转变将产生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即出生育率、死亡率的降低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给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机会窗口。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人口转变的过程会逐渐形成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即总人口中适龄劳动人口规模大,青少年和老年人人口规模小。这种结构使得劳动力供给充足,而且人口的社会负担相对较轻,形成了对经济社会发展十分有利的条件,被称为“人口红利”。
2.人口红利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劳动力能够创造剩余价值,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由三部分来度量: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劳动力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数量大国,劳动力供给充足,造成了劳动力商品的价格下降。此外,劳动力价值决定受到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社会消费水平较低,劳动力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远远小于发达国家。
这些决定了中国的劳动力使用成本较低,资本积累较高,这就是“人口红利”。
二、中国人口现状
1.劳动力商品供给充足
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2.劳动力商品价值提高
中国政府加大教育、卫生事业建设力度,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70岁以上,婴儿死亡率不断下降。同时,基础教育基本普及,文盲率下降到个位数。
3.劳动力商品供给失衡
第一,适龄劳动人口比重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第二,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7%以上,根据国际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第三,从人口性别结构看,男女比例失衡。
4.劳动力商品分布失衡
从城乡分布来看,2013年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三、人口红利与中国速度
1.人口红利对供给的影响
人口红利对供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商品的供给。从劳动力商品供给来看,我国目前仍然处于适龄劳动人口丰富的时期,但随着适龄劳动人口增长速度的减缓,适龄劳动人口会停止增长。当一个国家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停止后,劳动力数量不足的问题会很快到来。
2.人口红利对需求的影响
人口红利对需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消费和储蓄。老龄化的初期阶段,人们往往都有较高的储蓄率和储蓄倾向。如果有相匹配的劳动力资源,储蓄货币就可以转化成资本,实现资本增殖和经济增长。适龄劳动人口丰富的时期,每个劳动力需要补偿劳动力价值,而补偿劳动力价值的手段就是购买生活资料、培训资料。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口红利能够带来消费的繁荣。
四、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及再创造
2013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末下降0.60个百分点,60周岁及以上人口比例,比上年末提高0.59个百分点。
我国适龄劳动人口长期上升,需抚养的老年人口下降,劳动力剩余价值高,劳动力价值低,我们得到了人口红利。自2012年起,我国适龄劳动人口将逐渐减少,需抚养的老年人口相应上升。劳动力剩余价值降低,劳动力价值升高,传统的人口红利将趋于消失。
那么,中国未来如何创造新的人口红利?
1.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
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仍然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城镇提供劳动力资源。中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之中,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还会持续较长时间。因此,可以乐观估计我国似乎仍然拥有比较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从劳动力商品供给来看,人口红利将继续推动中国经济的增长。
2.具体劳动向抽象劳动的转变
人口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发展问题的实质是人的发展问题。历史经验表明,人的发展是最重要、最关键、最核心的发展。面对传统人口红利的消失,我们应该加大人力资源的投资、开发和利用,减少劳动力商品的相对成本,即提高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其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劳动者劳动技能的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的形式;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用;自然条件等等。改善个人劳动生产率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变劳动力素质,同时完善体制改革,促进民间市场的繁荣,从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创造新的人口红利。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M].南海出版公司,2007.
[2] 汪小勤,汪红梅.“人口红利”效应与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当代实践就是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解决中国改革开放中的现实问题,解读当代中国发展逻辑,进而构建蕴含中国话语、彰显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伯恩施坦作为社会民主主义思潮的鼻祖,其理论影响很大。当时,其理论一经提出不仅受到苏联的批判,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也受到以卢森堡为代表的左派的强烈批评。受此影响,中国理论界也对伯恩斯坦主义进行了强烈批判,称之为修正主义。然而,对于伯恩施坦到底...
导论一、问题的提出。为何要设立自由贸易区?人们在思考这一问题的时候往往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回答。自由贸易区可以促进自由贸易、吸引投资、扩大就业、优化产业结构升级,自由贸易区还能够带动后发国家制造业的发展、扩大其对外出口、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
生命政治是对在不同的历史环境和权力关系中的人的分析,故而生命政治被解读为一种凌驾于生命之上的权力,它可以“让人生”,也可以“让人死”,这种对生命的掌控不仅仅体现在个人,更体现在作为群体的人。...
论文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由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
企业家精神是当代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关注点。在经济学思想发展的历史上,对企业家精神的探讨更是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历史。与此同时,由于学者们对企业家精神的体认存在诸多分歧,企业家精神也是颇具争议的研究领域。有些学者热情的赞扬企业家精神,也有的学者...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研究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一些学者开始重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整体看来,其直接的社会原因是,包括2008年经济危机在内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促使人们重新看待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批判和预言...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是一个相反相成的过程,是一个悖论,当今世界已经卷人一个前所未有的交流与撞击互动的新境界。经济全球化在把生产的社会性扩大到全球范围的同时,使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也在全球范围内积聚、扩展。资本的全球化扩张,使资本主义世界...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二者的任务不同。前者主要是建设的经济学,后者主要是革命的经济学。这就决定了二者在研究对象上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共同点是二者都要研究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距今已五载有余,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至今仍未完全摆脱危机的泥淖,可见此次危机的影响范围之广、严重程度之深和持续时间之久。学界纷纷对危机的成因进行研究和剖析,西方主流学者普遍认为政府放松监管、信息不对称和银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