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的发展的内涵和特点
人的发展就是人在有生命的个体人的基础上从物质上或精神上向某一方向运动、变化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人的物质生活需要问题解决后,当人类以其本身能力的发展为最终目的时,人类才进入了“自由王国”。他们设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他们还指出:“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取代资本主义“物的依赖性”的新的社会形态的特征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有这样的表述:“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通过分析马克思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他关于人的发展蕴含的三个特点:发展的全面性,指的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全面发展自身才能,同时人能在任何领域和部门内发展;发展的自主性,是指每个人发展是自由的发展,自由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发展的程度,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是全人类得以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在不同时期有过不同的论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和“人的需要”等。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梳理并结合人的全面发展的三个特点,可以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大致归纳为: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一)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认为,需要是人对物质资料和精神生活的追求,是人的本质的体现。“人为了满足自身需要的外界对象,恰恰也就是人表现和确证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人对这种需要的追求,更大程度和全面地推动了人的发展。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目的,“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
人的需要的层次不断提升,当人类实现了物质需要的满足之后,人开始将目光从满足基本生活资料的需要投向社会、精神领域的需要,人的需要呈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需求的满足程度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人本质的确证程度,一定需要的满足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衡量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尺度。因此,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同时,马克思还认为,能力的发展就是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
要“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人的综合素质是人的能力的具体体现,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人的综合素质既包括人的身体素质也包括人的心理素质,还包括人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人有显现出来的能力,也有隐藏在深处的潜力。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使人类的全体成员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使人的各种能力,如劳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造能力、社交能力、科研能力、学习能力和号召能力等得到施展,同时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巨大潜能。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同时更需要国家的开发和引导,是两者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个性是指个体成员带有倾向性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能力、气质、性格等,是人的稳定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性主要表现为人的需要、兴趣、理想和信念等。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集中体现在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发展、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提高。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论述上的核心内容。马克思认为,要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必须实现“个性的比较高度的发展。”
由于人的个体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必然导致人在自由和自主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也就是“人的个性”。每个人的个性是与他人区别的显著特征,每个人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意愿朝着自己的方向发展,则是走向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必然。
(四)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这里的“社会关系”是相对于自然关系而言的,指的是一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所反映的是人类所特有的本质联系,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的程度。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在经济关系的基础上发展政治法律、道德伦理等社会关系,在人的社会关系中不断增强人的劳动创造、组织管理、社会交往等能力。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哈贝马斯设想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是‘交往合理化’的社会,交往行为的合理化意味着人的解放、个体化、不受限制的交往的扩大。”
社会交往的扩大,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人的社会关系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是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全面发展的社会关系中,人的劳动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才能得到自由而又充分的发展。
二、经济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
(一) 经济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必要基础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人的全面发展亦建立在物质生产的发展的基础之上。人的生存和发展始于经济活动,同时人的全面发展在经济活动中得以实现。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用物质生产资料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所以人的发展和物质生产的发展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避开物质生产谈人的发展是片面的。从经济发展是为了保障人生存和发展这样的本质要求出发,人只能在其物质条件的基础上生存下去,而生产本身并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绝对界限,相反生产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方式,是反映人的本质力量实现的程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个人的发展空间才越大,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越发达,人的生存才越有保障,同时才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来拓展各方面的能力,使人得到全面发展。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经济更加繁荣,物质财富不断丰富。中国逐渐从解决人民温饱,到更加重视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素质的提高。不可否认,没有经济的发展,人的生存和发展将失去应有的保障,可以说经济发展是人的生存和发展得到实现的前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根植经济发展之中。
(二) 人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最终追求
人的劳动创造了财富,但创造财富本身并不是人类劳动的终极目的,创造财富是为了借此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建立在资本基础上的生产发展本身要求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使资本主义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可能,这是一种客观趋势。”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对物质生产力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甚至是物质生产力能否进一步大发展的决定因素,并指出,当今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到这样的地步,“物质生产力的限制取决于物质生产对于个人的完整发展的关系”,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性在追求物质生产的发展的同时,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的全面发展将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归依。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更新他们所创造的财富世界,同样地也更新他们自身”。
经济活动满足了人的需要,而且激发了人的新的需要;人们为了生存,就要通过经济活动来改造外部世界,创造出适合人生存的人化自然;经济活动实现着人的创造性能力的绝对发挥。“真正的经济——节约——是劳动时间的节约。而这种节约就等于发展生产力,可见,绝不是禁欲,而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的能力,因而既是发展消费的能力,又是发展消费的资料。消费的能力是消费的条件,因而是消费的首要手段,而这种能力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剩余劳动的增加,同时也昭示着无需更多的人在生存劳动上花费太多的时间。自由时间的产生和富足是人的一次解放,是对生存性需要的一次超越,人类将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用于关注自身的生计问题。马克思认为,节约了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相应地就增加自由时间,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增加,个人的充分发展也会促进劳动生产力的发展。
总之,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在不断推动经济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实现,也必然在这一过程中才能展现出来。人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总是处于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当中,每一时代的人们总是通过无数个体自觉能动的创造性实践不断超越着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和束缚,一方面使经济得以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也使人类自身得到全面发展。
三、在协调经济发展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一) 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就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个基本要素。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创造更丰富的物质财富,为人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马克思的视野里,“人的生产力的发展即财富的发展”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达到这样一点:财富的发展既能和“生产力的最高发展”相一致,又能和“个人的最丰富的发展”相一致,或者说,“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
1.科技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关键。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就提出来的,马克思曾指出:“在资本的进一步发展中,我们看到: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创新,生产率的提高带来的是劳动产品的不断增加。一方面,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改变着人们的劳动方式,体力劳动不断减少,脑力劳动相应不断增加。人们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学习和提高自己,同时人们为能坚守住自己的职业而不断学习,充实发展自己。生产部门的出现、职业的增加,带来了劳动变换的加速,从而使人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承认劳动的变换,从而承认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是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
劳动变换要求“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科技创新与人的素质普遍提高推动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联合起来的个人共同支配物质生产资料的主体部分,物质生产的目的不是获取最大利润,而是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人们共同生产的社会财富为社会共同拥有,保证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挥。
2.环保节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向。世界上的矿产等大多数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主要对象,是人类进步与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全球范围的工业革命的展开,人类对资源的掠夺加速推进,很多地区的资源接近枯竭。伴随而来的是环境的污染、生态的恶化。人类面临着劳动资料贫乏和生存环境恶化的双重威胁。人类应借助科技成果,尽可能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节约使用资源。同时,要注意环境的保护,这是人类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人类不断追求进步的基础。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同时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目标。目前,中国正在稳步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从法律和人民意识等层面入手,争取为国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3.提高人的素质是发展生产力的核心。人 (劳动者) 是生产力中能动的、起主导作用最活跃的要素,也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马克思说:“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
作为生产要素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不仅是由人发明、使用和改进的,而且科学技术的发明运用并转化为生产力也是由人来完成的,可见,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生产力的水平。劳动力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经济效应的提升。
劳动力的素质主要包括生理素质和业务素质两部分。具体而言是劳动力的身体素质和职业教育水平。研究表明:“越是健康的劳动力,其工作的时间越长,工作效率也越高,可以避免各种因疾病导致的损失。”而要实现产业转型发展,生产率的提高和专门的技术人才是关键。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劳动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工人不得不想方设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在未来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往往决定劳动成果效益的程度。
如发明一项物品,不仅涉及它将带来的经济价值,还牵涉其发明使用过程中对社会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大小,还要考虑人们对它的认同的程度等,这就要求劳动者除了拥有专业知识外,还要精通经济学、生态环境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知识。这既是未来生产过程的要求,同时也是人类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 明晰生产关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一般把它归结为三个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最基本的方面,是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
1.以公有制形式为主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而劳动者则一无所有而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与以往的剥削制度不同,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完全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的方式,将出卖了劳动力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在一起进行生产并取得剩余价值。在这里,生产资料和货币采取了资本的形式,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成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工人只得到了利润当中很少的一部分,资本家对劳动者进行残酷的剥削,劳动者只能在维持自身及后代生命的情况下生存下去,全面发展自己成为不可能。公有制则是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所有的形式,是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所有制形式。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人们建立起了新型的生产关系。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进行共同劳动,共同占有产品,从而为消灭剥削奠定了基础。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而生产力决定所有制关系。在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依然占有很大的市场,它们通过各种形式调和自身的矛盾,诸如股份公司、垄断组织和国有资本成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转化形式等,但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因而解决不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相互斗争过程的分析,深刻揭示社会化的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必将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的历史发展趋势。此外,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也许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还会继续存在,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关系战胜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将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2.一定时期内其他所有制的存在有其合理性。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所有制形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同时并存,这是主要的形式。另外还有其他由这两种所有制衍生出来的形式,如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合资经济和外资经济等。由于每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一样,必须按照本国的国情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所有制形式来发展本国经济。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可能会采取资本主义性质使用的所有制形式,而资本主义国家也可以采用社会主义使用所有制形式。中国就成功地将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种资源的配置方式引入;同样,美国在历史和现实当中也出现过国家干涉经济运行的实例。两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形成一种有益的借鉴和补充。只要有利于发展本国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和提升国民的生活水平的形式在一定时期都应该被采用,但是,不管采取哪种所有制形式,并由此产生的何种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形式,最终将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运动发展走向同一条道路,资本主义私有制必将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替代。
(三) 改善民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从宏观着眼推动经济发展,而民生问题则是与民众切实利益联系紧密,解决的是民众的基本生存和改善他们的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问题。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改善民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优先发展教育,为人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马克思说:“正如我们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可以详细看到的那样,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在马克思看来,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最终是为了提高人的知识、技能水平,是人的能力的发展。2013 年 《人类发展报告》调查显示:“教育对健康水平和死亡率也具有显著影响。该报告的相关研究表明,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婴儿存活率的影响比家庭收入更大。”
中国要在确保九年义务教育成功实现的情况下,不断发展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等多层次多功能的教育工作,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应通过加强对低端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提高生产力水平,从而促进产业创新和技术进步。要让教育伴随在人的塑造和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使每个人都能获得知识、增进技能,提高受教育者参加经济活动的积极性。
2.努力推动就业,让人民能力得到最大发展。就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解决新增劳动力的就业,解决下岗工人的就业,解决学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等都是摆在很多国家面前的重大难题。在推动就业的同时要保证就业者机会均等地参与就业竞争,只有“在具有基本相同的能力的条件下,机会平等与否直接制约并体现着人的全面发展程度”。马克思曾说过:“劳动力的表现即劳动是工人本身的生命活动,是工人本身的生命的表现。”
劳动不是异化劳动,是人们自觉自由的活动,劳动实践使人的本质得到确证。人们只有充分地就业,参与职业劳动,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能力,实现人的自由性、全面性的社会本质。人们有越来越多的时间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身份从事不同职业的创造性活动,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存需要更注重生活质量和文化内涵。人只有在职业劳动实践中才能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全面发挥,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3.增加人民收入,提供满足需求的经济支持。收入的提高,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经济支撑。收入水平过低,无法形成现实的购买力,就会在教育、医疗、住房等资源享有上受限,人的发展水平很难提高。收入水平高低对人的需要的实现程度有着直接的影响,是决定人的需求全面发展的关键。改革和完善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避免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民,尤其是社会的下层民众。其明显效果就是可以拉动国内消费需求,尤其对内需不足和对外出口依赖性较强的国家更为重要。人们生活富裕不仅可以增强对国家的信心认同,同时还会促使他们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人们在消费和发展自身需要的同时,也与社会发生更加密切的联系,扩大了交往范围和内容,对人的社会交往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价值取向会更加端正和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对社会稳定有着潜在影响。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人民生存发展后顾之忧。“社保”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依托。社会保障在低收入水平国家往往充当维护社会稳定和解决温饱的工具,而在一般收入水平国家则在保障民生的基础上充当收入分配的条件杠杆,在发达国家“社会保障的核心使命则升华到促使社会财富得到合理分配,让人民享有平等、自由和尊严的生活”。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要同时实现“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国家要想获得持续、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工作,因为只有让弱者有了生存下去的依靠,让所有群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居有其屋、衣食无忧,让所有人都能感觉到生活的幸福和希望,人们才会自觉在自己岗位上无私奉献,自觉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国家社会向前发展,同时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5.创新社会管理,创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管理创新就是通过体制资源和政策资源开发,优化国家发展的社会生态,释放国家发展的社会能量,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明确强调:“必须着眼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社会的稳定,可以为经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畅通民意诉求表达渠道,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其中尤其要处理好外来人口对城市管理的压力,消除城市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人的本质决定其在社会关系的活动中才能称其为人,人只有在社会的交往中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使自身得以全面发展。信息化和交通的空前发达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人们的交往关系得到丰富和发展,人的素质能得到全面提高、人潜能能得到全面发挥、人的能力能得到全面展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当代实践就是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解决中国改革开放中的现实问题,解读当代中国发展逻辑,进而构建蕴含中国话语、彰显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二者的任务不同。前者主要是建设的经济学,后者主要是革命的经济学。这就决定了二者在研究对象上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共同点是二者都要研究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农地托管是指"具备一定条件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受托为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涉农企业等经营主体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提供的包括耕、种、管、储、收、售等的服务",[1]本质上就是一种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形式。...
四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异与同将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比较之后,我发现,鲍德里亚一方面沿袭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异化思维模式,另一方面鲍德里亚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产观点提出了...
在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看来,休克疗法即激进式改革是计划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捷径,也是惟一可行的选择。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突破了西方经济学家的狭隘视野,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渐进式改革道路。正是在这种远远偏离了正统经济学...
社会资本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末在西方兴起以来,30多年的时间里已经渗透到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诸多学科之中。由于内涵丰富而定义混乱,社会资本理论一直在应用与质疑并存的状态中发展:一方面是承认社会资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又怀疑...
人工智能是指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涉及多学科各个领域,通过科学技术研究和模拟人的智能,以达到与人脑相似甚至超越人脑的技术系统。...
中国处在世界经济结构大转型和国内经济格局大洗牌的历史转折期,迫切需要新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引导,掌控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动态,这是直接关系中国梦的实现、中国人民的福祉以及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的重大事件。综观中国政治经济学讨论的热潮,笔者认为明确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特质目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尤其是在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内,也成为经济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主要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特殊性质所决定。与西方经济学相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具有以下特质:一是揭示了人类社会经...
生产工具是构成劳动技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生产工具的变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每一个特定的社会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工具,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机器所具有的巨大力量使大规模的商品生产成为可能,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