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理论的文献梳理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中国理论界一直争论但还没有定论的问题,从现存的研究资料看,主要有三种观点: ( 1) 生产关系说,即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只包括生产关系; ( 2) 生产力说,即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生产关系,还应包括生产力; ( 3) 生产方式说,即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三种观点产生于不同的年代,体现了不同的理论诉求。
1. 生产关系说
这种观点最初来自于斯大林和苏联教科书。
1952 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说道: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人们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1〕并指出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所有制、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毛泽东基本继承了斯大林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界定,但作了必要的补充,他在 1959 年批注苏联版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强调: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生产关系,但是要研究清楚生产关系,就必须一方面联系研究生产力,另一方面联系研究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2〕刘诗白和韦初章从政治经济学的党性和阶级性方面,强调了生产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重要性。1979 年孙冶方在《论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一文中,对流行了 20多年的斯大林关于政治经济学对象即生产关系所包括的内容,提出了不同见解: 一是,生产关系应该包括生产、交换和分配,而斯大林的定义中没有“交换”; 二是,生产资料所有制虽然包括在生产关系中,但不应把所有制从生产关系中独立出来,否则将造成“形而上学的或法学的幻想”〔3〕。因此,应该正本清源,恢复恩格斯的定义。洪远朋虽然赞同孙冶方对斯大林生产关系内容的批判,但认为应该恢复马克思的定义,即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或生产关系的总和。而生产关系的总和,按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讲的,应该 是 生 产、分 配、交 换、消 费 四 个 环 节 的 总和。〔4〕持同一观点的还有吴宣恭,不同的是,吴宣恭是从对生产方式解读的角度,认为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方式是指广义的生产关系,即包括狭义的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5〕
2. 生产力说
1950 年代末到 1960 年代初,平心发表了系列文章探讨生产力的性质,提出政治经济学不仅要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还需要研究社会生产力的变化与发展规律。〔6〕从而掀起了政治经济学是否应该包括生产力研究的讨论; 到了 1980 年代前后,讨论升格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是否应把生产力放在首位。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熊映梧,他认为,政治经济学是没有阶级性的,应该正名为“理论经济学”;〔7〕经济科学的任务是揭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不应该“丢掉了生产力这个根本的东西,光在生产关系上面做文章”; 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热衷于生产力的发展。张照坷、王廷湘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方式“是指用什么工具进行生产,实际上也就是指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力,所以,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包括生产力。”〔8〕卫兴华从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出发,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之所以不包括生产力是与其经济学的任务相联系的,即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客观规律;〔9〕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因此,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生产力,但不是所有的生产力,而是生产力的社会方面。另外,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也应是拓宽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方向。
3. 生产方式说
这种观点由于对“生产方式”内涵的解读不同,从而出现了“百家之说”的现象。其共同点都是想恢复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描述,把生产方式重新纳入到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中来。
早在 1960 年代前后,我国经济学界就有同志提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并按照斯大林的观点把生产方式理解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由此主张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既包括生产关系也包括生产力,其实就是上文所指的生产力说。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学术界掀起了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讨论的新高峰,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把生产方式纳入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持这种观点的同志大多认为,生产方式是介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一个范畴,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又决定生产关系。不同点仅仅在于对生产方式概念的理解不同: 吴斌认为生产方式就是人们谋取生产资料的方式,是属于物质资料生产范围内的概念;〔10〕陈招顺、李石泉认为生产方式的基本涵义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方式和方法;〔11〕李扬认为生产方式的含义是生产力与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有机结合;〔12〕等等。
近几年,虽然仍有不少学者对生产方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索,但基本没有超出 1980 年代探讨的范围,生产方式的内涵仍没有定论。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西方经济学在我国的风靡一时,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资源配置是否能纳入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对此,大多数学者给予了肯定的回答。例如,吴易风和孟捷认为“资源配置方式属于生产方式”,从而肯定了资源配置方式研究的合理性和重要性,并批判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离开具体的经济制度来研究资源配置的错误方法。〔13〕
二、正确解读《资本论》序言中所讲的研究对象
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最经典的表述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提出的: “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14〕这段表述之所以堪称经典,一是因为它写在《资本论》的序言中,序言是作者为引导读者阅读而做的最简明扼要的介绍,理应比着作中的其他阐述更直接明了; 二是因为第一版序言是马克思本人所写且经过了多次修改,理应比其他人的解释更具说服力。因此,本文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探讨就从解读这个经典的表述开始。
1. 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生产力本身并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正如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本身是商品学的任务一样,研究实际的劳动过程是工艺学的任务”〔15〕。也就是说,不仅使用价值本身,就连生产这种使用价值的实际的劳动过程也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这就把生产力及单纯作为劳动过程的生产本身排除在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之外。
恩格斯在评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时也做了相同的表述: “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可是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16〕在这里,恩格斯再明白不过地告诉我们,商品首先表现为物的形式即使用价值,而使用价值本身并不是经济学要研究的内容,经济学要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关系表现为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同时,恩格斯指出,这种关系的研究是不能脱离物的,因为“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掩藏在物与物的关系的背后,揭示价值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必须联系使用价值的生产,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载体,脱离使用价值,价值也就不复存在,脱离使用价值的生产,价值生产更无从谈起。因此,生产关系产生于生产过程之中,并为生产力所决定,生产关系的研究必须联系生产力,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把握社会前进的方向,探索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
重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但并不意味着要把生产力纳入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
熊映梧在 1980 年代提出“经济科学要把生产力的研究放在首位”〔17〕,他引用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一开头的话作为佐证,即“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18〕。我认为这句话并不能成为把生产力本身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说明,这是因为: 就像马克思分析价值首先从使用价值开始一样,对价值增殖过程的研究也是从劳动过程开始的。但是仅仅“根据劳动过程,我们看不出它是在什么条件下进行的: 是在奴隶监工的残酷的鞭子下,还是在资本家的严酷的目光下; 是在辛辛纳图斯耕种自己的几亩土地的情况下,还是在野蛮人用石头击杀野兽的情况下”〔19〕。也就是说仅仅从人类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劳动过程是看不到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的,而必须从“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即“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的生产过程,才能探究到资本主义最本质的关系。因为正是在那里,即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中隐藏资本主义剥削的全部秘密,它构成了雇佣劳动和资本对立的经济根源。
2. 条件研究: 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的前提条件,是判断一个社会形态的标准。生产资料是社会生产的物的因素,是任何社会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生产资料所有制首先表现为人们对这种生产的物质条件的占有或分配。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 “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
在这个意义上,说所有制( 占有) 是生产的一个条件,那是同义反复。”〔20〕“所有制最初的意义( 也就是说,在其亚细亚、斯拉夫、古代、日耳曼的形态之下) 不外是说: 劳动( 生产) 主体( 或再生产的主体)把他从事生产或再生产的条件看成他所有的。所以随着生产条件的不同,它就采取各种不同的形态。”〔21〕在这里,马克思明确指出所有制是一切社会生产的条件,并且不同的社会形态具有不同的所有制形式( 生产条件) 。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言,马克思认为: “自由工人和他的生产资料的分离,是既定的出发点,并且我们已经看到,二者在资本家手中是怎样和在什么条件下结合起来的———就是作为他的资本的生产的存在方式结合起来的。”〔2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就在于: 物质的生产条件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非劳动者的手中,而人民大众则只有人身的生产条件,即劳动力。”〔23〕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是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分离,这使得资本家占有全部的生产资料,劳动者除了自身的劳动力而外一无所有,这种生产条件的分配或占有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只能采取资本和雇佣劳动相结合的形式。同时,马克思预想了未来的社会将是“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它与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 先是单个国家实行) 的基础上组织生产”〔24〕。显然,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则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因此,所有制是划分社会形态的重要标准。
生产资料所有制不仅是生产条件的一定的社会形式,更是不同的生产关系形成的基础。马克思指出生产条件的分配不同于一般产品的分配,“是在生产关系本身范围内,落到同直接生产者相对立的、生产关系的一定当事人身上的那些特殊社会职能的基础。这种分配关系赋予生产条件本身及其代表以特殊的社会性质。它们决定着生产的全部性质和全部运动”〔25〕。可见,生产资料所有制首先是属于“生产关系本身范围内”的一个方面,是属于经济学的一个范畴,因此也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其次,生产条件的分配,即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切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生产的全部性质和运动,也就是说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了生产过程的一切方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决定了包括生产关系在内的所有经济关系的本质表现,即决定一个社会形态的性质。因此,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矛盾的重要方面,研究生产关系必须首先研究生产资料所有制。
3. 总体研究: 生产方式
对于生产方式的理解,我赞同杨长福提出的联系马克思序言中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后文来具体分析它的涵义。马克思说: “物理学家是在自然过程表现得最确实,最少受干扰的地方考察自然过程的,或者,如有可能,是在保证过程以其纯粹形态进行的条件下从事实验的。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26〕杨长福认为,马克思正是运用了科学的抽象法,不仅选择了像英国这样的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研究对象,而且在研究中更是抽象掉了残留在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中的非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例如封建的、个体的经济形式,以及存在于这些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即从“纯粹形态”上考察资本主义经济。〔27〕马克思对这种特殊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考察,首先是从它作为劳动过程开始的,他指出,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就它是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来说,显示出两个特殊现象”。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的劳动属于资本家”; 二是“产品是资本家的所有物,而不是直接生产者工人的所有物”〔28〕。资本主义生产的这两个特殊现象,是由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决定的。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劳动过程,更是价值增殖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29〕。马克思研究的正是这样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过程从属于资本”,并试图通过对这种生产方式的研究,揭示在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占支配地位”的关系,即“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30〕,这是马克思《资本论》的本质研究之所在。因此,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而特有的生产方式,是一个总体的概念,仅用一两个词来概括它的内涵显然是不够的。
另外,生产方式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这关系到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范围的界定。当然生产方式本身是一个宽窄不一的概念,从广义上可作为“社会经济形态”的同义语; 从狭义上可指“具体的劳动方式”、“生产的技术形式”、“企业的组织形式”等等。
但就一版序言中提到的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方式,其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本文认为应从两个方面把握: ( 1) 就某一特定的社会形态来讲,生产方式作为一个社会形态的标志,是一个总体的概念,是存在其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一定的社会形态对应一定的生产方式,当一个社会的生产方式确定下来以后,那么这个社会的形态也基本稳定下来,因此,在这个生产方式从确立到消亡的过程中,其内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在量的范围内始终不断地发生矛盾,又不断地调整,它们的矛盾运动使得这种生产方式的特征以及这种特征所包含的基本矛盾不断地得到加强。从这个意义上说,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在一个确定的社会形态中,生产方式的运动是相对稳定的,且它区别于其他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是相对显着的,但并不说生产方式就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适应与不适应状态的反复更替,生产方式也会不断地得以巩固或减弱,同时生产方式从建立之初便一直处于不断的调整中,其主要表现为生产关系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进行一系列的经济与社会改革。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着重探讨的即是这种意义上的生产方式。( 2) 就不同的社会形态来讲,旧社会的生产力是新的社会生产方式建立的基础,当旧的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使得旧的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尖锐到必须推翻旧的生产关系以及竖立其上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就要求必须变革社会形态,建立新的生产方式以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
这种意义上的生产方式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即揭露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自然的、永恒的社会制度,它随着旧的生产关系无法再容纳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而必然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这最终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但旧的生产力与新和生产力方式之间的决定关系,并不影响新的生产方式表现为新的生产力与新的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因此,生产方式作为总体,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生产关系的研究不能脱离作为矛盾运动总体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孤立地研究只会使政治经济学重新踏进静态的、片面的空想之门; 同时,马克思指出要在事物的运动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脱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就无法判断生产关系的先进或是落后,就无法探索生产关系运动的轨迹和客观发展规律。
4. 本质研究: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理论界基本达成共识,马克思和恩格斯也给了比较明确的表述,这里我们仅引用几处围绕一版序言中的论述。首先,在一版序言的后半部分,马克思说道:“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
例如,英国高教会派宁愿饶恕对它的三十九个信条中的三十八个信条进行的攻击,而不饶恕对它的现金收入的三十九分之一进行的攻击。在今天,同批评传统的财产关系相比,无神论本身是一种很轻的罪。”〔31〕在这段话中马克思表达了两层含义: 一是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是涉及人们的“私人利益”和“财产关系”的,这个研究“材料”就是“研究对象”的同义词,所以财产关系即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是对于英国高教会来说,财产比自己天天膜拜的神更重要,正像李克强在回答中央电视台记者有关改革深水区的利益触动问题时表示,改革中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32〕因此,批判他们的财产关系比批判他们的宗教信仰更不可饶恕,这深刻说明了财产关系即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最本质内容,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研究最本质的要求。另外,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也发表了同样的评论: “我们今日的社会制度全部,是建筑在资本和劳动的关系这一个轴心上。对于这种关系,这还是第一次的科学的说明。这个说明的根本性和透辟性,只有一个德国人能够有。……这一个德国人,方才登上那个高点,从这个高点看去,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范围,就一览无遗地,明白地,陈列出来。”〔33〕这段话同样表达了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今日的社会制度”即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上的,这种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表现为资本和劳动的关系,从这个关系中可窥见到“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范围”; 另一方面,马克思是“科学的说明”这种关系的第一人,同时正是因为做了这种“根本”和“透辟”的说明,马克思才站在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制高点。可见,生产关系的研究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显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构成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马克思正是通过这一统一体的矛盾运动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客观规律; 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体现在这种特殊的生产方式之中的经济关系,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予以揭示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范畴,奠定了资本主义这种特殊的生产方式的前提,它决定了只有在这一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区别于其他的生产方式。因此,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 1) 生产方式,它构成了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总体研究; ( 2) 生产资料所有制,它构成了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条件研究; ( 3) 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它构成了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本质研究。
三、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探讨
以上是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观的分析和梳理,这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当前,我国仍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方式具有明显的过渡时期特点,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复杂多变,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还不是很成熟,经济发展正处于深度的变革和大规模的制度变迁阶段,因此,在这个时期,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科学认识体现在社会生产中的生产关系问题,是当前我国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1.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重视所有制的研究
所有制问题是政治经济学中最根本的问题,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重视所有制研究。这不仅体现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初期,就是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所有制研究都是生产关系研究中的核心问题。
首先,所有制本质关系的研究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公有制规定着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所有制的“公”和“私”决定着生产关系的“资”和“社”。正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才实现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直接结合,才摈弃了劳动从属资本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了资本剥削劳动的生产关系,因此,无论是建国初期的我国实行的单一公有制,还是改革开放后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都特别强调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经济保障。
其次,所有制与生产力之间的制约关系始终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这在我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刻的理论总结: 建国后,我国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形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体系,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但 1950 年代末由于党内左倾机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在没有充分考虑生产力现实发展水平的条件下,不断提高经济的公有化程度,搞“一大二公”,结果严重挫伤了社会生产尤其是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极大地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及时纠正了左倾主义错误,总结了教训,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行了一些调整,在保障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适当引进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适应了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充分调动了劳动者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生产关系逐渐回归到正常的发展轨道上来,迎来了我国改革开放后 30 多年的大发展; 但近些年,我国又出现了贫富差距过大、地区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严重等现象,同样反映了生产资料所有制调整过大对生产力环境所造成的破坏问题。
最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重视所有制实现形式的研究。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34〕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所有制问题又有了新的突破,即“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并强调这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35〕。这些经济理论取得的重大成果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探索的结晶,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2. 生产关系仍然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研究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因此,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要研究公有经济范围内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更要关注其他所有制经济尤其是私有经济范围内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是因为私有经济固有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其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如果这种关系处理不好,极易导致社会动荡和社会分配不公,因此,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研究如何用社会主义制度去引导和规范私有经济的生产行为,保障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小它对社会主义经济的破坏作用。
另外,公有经济和私有经济的关系也是社会主义经济研究的重点,虽然两种经济成分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公有制经济占主体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保障,这是必须坚持毫不动摇的。近几年,关于“国进民退”、“与民争利”、“国有企业垄断”的争论很多,有些是正确的,反映了国有企业管理上的不足; 但绝大多数是受到了国外新自由主义思潮的蛊惑,其目的就是想削弱公有经济成分,为在我国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埋下经济的种子。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警惕,用正确的理论认识作为生产关系研究的指导。
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毛泽东指出: “我们要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平衡和不平衡、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平衡和不平衡,作为纲,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问题。”〔36〕这不仅是对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内在动力理论的科学总结,更是指导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
***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37〕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就是变革社会主义现阶段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的部分、变革上层建筑不适合于经济基础的部分。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的具体内容就是根据现实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状况进行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就是要研究这种丰富的改革实践以及实践中体现的生产关系,总结经验并形成科学认识,以指导新的改革实践。
当然,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要研究生产关系等本质层面的问题,还应该更加关注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和体制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就目前而言,主要包括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何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利用中的决定性作用,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等等。这些都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些非常重要且非常现实的问题,政治经济学都应该将其纳入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之中进行研究。同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向来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因此,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充分借鉴和吸收西方经济学中一切进步的研究成果,例如关于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共性规律、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等。
参考文献:
〔1〕斯大林: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1 年,第 58 页。
〔2〕〔36〕毛泽东: 《毛泽东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 清样本)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1998 年,第 804、422页。
〔3〕孙冶方: 《论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经济研究》1979 年第 8 期。
〔4〕洪远朋; 《应该恢复马克思的定义———也谈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学术月刊》1979 年第 12 期。
本文由学术堂论文网整理提供,仅供参考!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当代实践就是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解决中国改革开放中的现实问题,解读当代中国发展逻辑,进而构建蕴含中国话语、彰显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伯恩施坦作为社会民主主义思潮的鼻祖,其理论影响很大。当时,其理论一经提出不仅受到苏联的批判,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也受到以卢森堡为代表的左派的强烈批评。受此影响,中国理论界也对伯恩斯坦主义进行了强烈批判,称之为修正主义。然而,对于伯恩施坦到底...
生命政治是对在不同的历史环境和权力关系中的人的分析,故而生命政治被解读为一种凌驾于生命之上的权力,它可以“让人生”,也可以“让人死”,这种对生命的掌控不仅仅体现在个人,更体现在作为群体的人。...
论文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由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
企业家精神是当代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关注点。在经济学思想发展的历史上,对企业家精神的探讨更是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历史。与此同时,由于学者们对企业家精神的体认存在诸多分歧,企业家精神也是颇具争议的研究领域。有些学者热情的赞扬企业家精神,也有的学者...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研究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一些学者开始重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整体看来,其直接的社会原因是,包括2008年经济危机在内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促使人们重新看待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批判和预言...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其内容丰富,其中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更是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方面,从理论上来讲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关...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是一个相反相成的过程,是一个悖论,当今世界已经卷人一个前所未有的交流与撞击互动的新境界。经济全球化在把生产的社会性扩大到全球范围的同时,使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也在全球范围内积聚、扩展。资本的全球化扩张,使资本主义世界...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二者的任务不同。前者主要是建设的经济学,后者主要是革命的经济学。这就决定了二者在研究对象上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共同点是二者都要研究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距今已五载有余,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至今仍未完全摆脱危机的泥淖,可见此次危机的影响范围之广、严重程度之深和持续时间之久。学界纷纷对危机的成因进行研究和剖析,西方主流学者普遍认为政府放松监管、信息不对称和银行高...